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6

2014-5-11 0:10:42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6

(设计 李民高 周崇典)

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七大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第4页右侧的座位号填写准考证号最末两位数。

一 (4分)全卷书写分。

二 (20分)完成下面18题。

1.根据拼音写汉字,完成成语。

不屈不náo(  ) 心kuàng(  )神怡 qiè(  )而不舍 臭名zhāo(  )著

2.按要求默写古诗文。

       ,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②有朋友远在他乡,为了表达你的思念与祝福,你在信中可以这样写:       

      。(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作答)

③岑参有一首诗用一个精妙的比喻句描写边塞雪天的奇美风光,这一名句是:      

         

④有人借酒消愁,你可以用这样的诗句来告诫他:                

⑤予独爱莲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仿照例句,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组成前后对称句。

如果人生是一本书,童年就是浸满淡淡清香的扉页;如果人生是一首曲,童年就是                    ;如果人生是一个故事,童年就是    

                ;如果人生是一年四季,童年就是         

           

4.读下面文段,“帮”歌德填上既不失身份,又能恰到好处地给以反击的对话。(不超过6个字)

让 路

一次,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仅能让一个人通过的小道上,他遇到了一位曾经尖锐地批评过他的作品的批评家。两人越走越近。

“我是从来不给蠢货让路的。”批评家傲慢地先开口。

       ”歌德笑着退到路旁。

5.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有一老翁正在做寿,只见门前有这样一幅对联:“花甲二转半 眼观七代孙”,当时他就提笔而就:“今日良辰日 金星陪寿星”,一时成为美谈。现在请你调动语文积累和数学知识算一算老翁的年龄是多少,写在下面横线上。

                                      

6.下面这首诗描写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请在选择恰当的项打上对钩。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层浪,入林万竿斜。

A.雨   B.风   C.飞鸟   D.阳光

7.阅读王维的《汉江临眺》,并答题。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①从体裁来看,这是一首    (四个字),诗人写在江边登临远眺之所见所感。

②从内容看,全诗集中笔力在写  ,这一形象使这首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

③从炼字看,作者抓住了“ ”与“ ”,“ ”与“ ”,“ ”与“ ”,这三组相对应的单音节词,对自然景物的动感起了重要的作用。

8.读文答题。

                      

一是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增加了向大脑传输信息的渠道。这不仅使阅读真正活起来,而且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和理解。二是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将“读”与“思”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加深对读物的理解,对那些优秀篇章、名言佳句,反复诵读,做到“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味”,乃至愈读愈有味,趣味无穷。三是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朗读时读音响亮,抑扬顿挫,节奏分明,并将读者自身的感情融合到读物中去,这就大大增强了阅读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

①在上面横线上为文段加一个小标题(不超过5个字)

②文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三.(8分)完成912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节选)

柳宗元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上。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接,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 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9、下列加点词意义不同的一项                      (  )

A.皆在衽之下      虽地不容闲也

B.而莫得其涯       学海无苦作舟

C.垤若穴        士必怒

D.而不知其穷       穷山之高而上

10.下列所举内容不相似的一项                     (  )

A.觥筹交错        引觞满酌

B.颓然就醉        颓然乎其间

C.故为之文以志      醒能述以文者

D.而不知其穷       而乐亦无穷也

11.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                        (  )

A.衽席:古代睡觉用的席子。

B.尺寸千里: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形容登高望远。

C.外与天际:外边与天空连接。际,边

D.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

12.赏析有误的一项                          (  )

A.文段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怪异”之景。

B.文段中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他老而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从对面着笔”的描写手法(即衬托),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在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四.(12分)完成1319题。

雨落心头

王之京

①雨,来自天国,是有灵性的。

②“山色空濛雨亦奇”,那只是属于西湖的;“小楼一夜听春雨”,那只是属于江南的;A“渭城朝雨浥轻尘”那只是属于关中的。可我生在北国,有雨的日子并不多,因此一下雨就有一种窃喜的感觉。

③春天的雨是(  )的,也是吝啬的。B“像牛毛、像细丝……”,那是艺术家的感悟,我没有这种感觉,但我很欣赏它无声润物的轻柔,它好像怕搅扰甜睡中人的一帘春梦,好像怕抹淡了粉红色春花的娇容。风也识趣,斜牵丝雨潜入大地而不动其形,听它轻叩小窗而静止于耳,若有若无,似隐还现。竖耳潜听,莫非是仙女抚动了她的瑶琴?“此曲只应天上有”,如杜少陵闻之,怕也会这么说。

④夏天的雨是(  )的,虽无C“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的霸气,却如安塞腰鼓,动则声势喧天。看火蛇裂破长空,漫天爬行;屋檐挂一壁明晃晃的水幕,洁白清亮。雨落尘埃,只感觉地下的水往四下里挤,向上翻卷的水花让人有些悚,正如老舍所说“成了一个灰暗昏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收则一滴也无,很有些北方汉子的豪爽和干脆。

⑤秋天的雨是(  )的,它没有D“霪雨霏霏,连月不开”的隐晦,却耐性十足。迷茫茫的雨包裹着白茫茫的花,宛如祁连山上的皑皑白雪,但有了风,“雪”便舞起来,前浪刚起后浪便压过去,宛如仙女踏云飘然而至。有人说:秋雨是冬天的哭泣。可我说:秋雨是醉人的,你不见老农额头的皱纹正是因为经雨而展平吗?

⑥冬天的雨是(  )的,虽稀少却耐人寻味。虽说只有皑皑白雪才能展现出北国的雄浑与沉稳——因为那是北方独有的精蕴,可大自然就是这么奇怪,有时是晴空丽日,忽一片风裹云而至,雨中夹杂着雪粒,顷刻间为大地铺了一层银装,然而就在你一眨眼间,又化为乌有。

⑦雨,来自天国,洒落心头,它是有灵性的……

(选自2004年1月20日《语文报》)

13.将“狂放”、“迷人”、“冷峻”、“喜悦”归位于文中括号内,其顺序依次是:

                                      

14.文中画线语句都是我们在初中课本里学过的,请分别写出其作者及课题。

A.                  B.               

C.                  D.               

15.仔细品读第二段,抓住加点语句,在下面横线上写出与其内容相关的一首五律诗中的前四句。

                                      

16.第⑤段中的“雪”打引号的作用是?它实际指的是?

                                      

17.这篇文章的结构方式是:                         

18.研读全文,任选角度写一段品析的话。

                                      

                                        

五.(13分)完成1924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①有这样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

②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③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④就拿洗澡来说,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的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题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球的台风所以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莫大兴趣,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⑤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小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⑥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⑦(      )、(     )、(  ),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⑧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19.认真品读,联系上下文,用恰当的短语为第⑦段填空。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用∥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22.本文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23.“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一句在文章中的含义是:    

                                      

24.本文谈到发现真理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是:

                                     

                                     

                                     

六.(13分)完成2530题。

父亲的考题

陈立堂

儿子事业有成,但其对金钱的追求真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天,父亲给一向标榜自己心算能力很强的儿子出了一道题:“一辆载着475名旅客的列车驶进车站,这时先下来98人,又上去103人。”

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

“在下一站下去73人,又上来132人。”

儿子的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右腿上。

“在下一站下去91人,上来67人。”

父亲拿着本子的手有点发抖,念的速度也在加快。

“再下一站下去84人,上来65人;再下一站下去114人,上来37人;再下一站下去52人,上来97人。”父亲念得飞快并努力使每个发音都清楚。

儿子有些心疼起老爸来,关切地问:“完了吗?”

“没有,你听仔细了!”父亲摇晃着那已经没有几根头发的脑袋接着说,“列车继续往前开。到了下一站,这是个小站,只下去10人,又上来8个人;下一站也是一个小站,下去6个上来9个。”父亲的态度很认真,儿子却觉得该结束了。

“再下一站又下去101个,上来18个;再下一站是终点站……”

还没等父亲说完,做儿子的就站起来:“您是想马上就知道车上一共下来多少人吗?”儿子的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

“不!”父亲微笑着说,“我只想知道这趟车究竟停靠了多少次站台。”

儿子一下蒙住了。

父亲的语气变得严肃而沉重:“人的一生不要只计算一辈子能积攒多少钱,一辈子做金钱的奴隶,钱再多死的时候也不能带走。应该留意人生的每一个站台:哪个站台得到的多;哪儿有欢乐,哪儿有痛苦。认真地体会人生的每个细节,这样你才算拥有实实在在的生活,才不枉活一世。”父亲拉着发呆的儿子的手说:“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选自2004年第一期《小小说选刊》)

25.小说中的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用文中的原话做答)

                                      

26.文中对儿子有许多神态描写,如:“儿子紧张的情绪松弛了下来”、“嘴角挂了一丝微笑,开始把左腿压在右腿上”、“口气中透着一股得意”,这些语句说明了什么?(请用一个成语将儿子对父亲的“考题”的态度概括出来,写在下面横线上)

                                      

27.与“透着一股得意”形成对应的词语是哪一个?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28.最后父亲的话在全文的作用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9.父亲给儿子出“考题”的目的是:                            

30.针对父亲的话谈谈自己的体会和对你的启迪。(50个字以内)

                                      

                                      

七(50分)完成第31题。

31.作文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认真研读上面这段话,请以“书”或“读书”为话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一.(4分)根据实况评改 二.1.(共20分 其中1、4、5、6、7、8各2分 第2题5分 第3题3分)挠 旷 锲 昭 2.①人生自古谁无死 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④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⑤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我却正好相反4.如:轻灵跳跃的前奏 引人入胜的序幕 朝气蓬勃的春天 5.150岁 6.B(风)7.①七言律诗 ② 水 ③接、通 外、中 浮、动 8.①朗读的好处 ②分类别 三.(12分 每题2分)9、D 10、A 11、C 12、C 四.(12分 每题2分) 13.迷人 狂放 喜悦冷峻 14.A王维 《渭城曲》(或《送元二始安西》) B朱自清 《春》 C范仲淹 《岳阳楼记》 D范仲淹 《岳阳楼记》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6.表特殊含义 指秋雨 17.总—分—总 18.根据实况评改,如:结构、语言、修辞等 五.(13分 除第24题3分外,其余均为2分) 19.洗澡水的漩涡 蚯蚓的分布  做梦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1.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2.例证法 23.解决疑难,找到答案 24.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②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 ③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六.(13分 除第30题3分外,其余均为2分) 25.第一句 26.胸有成竹 不屑一顾 毫不在乎 等 27.蒙 表现了儿子的不知所措,同时刻画出儿子对“人生”认识的浅薄 28.点明中心,升华主题 是一个不计较金钱的得失,懂得人生真谛的人 29.告诫儿子“不要太计较金钱的得失,而忘了做人的真谛!” 30.根据实况评改,一定要抓住主旨句,要谈对人生的感悟,理清金钱与人生的关系 七.(50分)31.根据实况评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