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7

2014-5-11 0:10:42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7

考生注意:1.请考生在试卷的左侧填好姓名、班级和考号;

2.本学科试卷共四道大题,满分120分,时量150分钟。

题号

合计

得分

一、积累与运用 (10分)
1.填空。(每小题1分) 

①                         ,此之谓大丈夫。 

②  人生自古谁无死,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课文中的句子。(每小题1分)

① 杜甫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              _______________  ”的呼喊。

②  《己亥杂诗》表明自己虽然辞官,仍然关心国家的命运的句子            

3.品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回答下面问题。(2分)

句中“悠然”一词写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                            

                              

4.填空。(2分)

“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是名著《        》中的一个回目,其中“豹子头”指的是            

5.体味下段文字的表达特点,在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2分)

我常常认为,大自然与人之间有一种奇妙的契合,给人以启迪和感悟。青山,是深厚的积累与勇敢的崛起;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河,是顽强的寻求与机智的开拓……

二、现代文阅读(43分)

(一)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4—8题。(10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    ,常常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⑾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6、在文中划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第①句在文中起       作用,这一段论述的问题是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2分)

8、第①句与第②③④句之间是       关系。(1分)

9、第⑨句从正面阐述一切学问家做学问的态度,四个“常常”概括了      ,三个“新的”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文化史上的    。(2分)

10、第⑩句是从    论述。⑾句“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的位置不能互换,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二)乡  情   陈德才  (10分)

  ①凡少小离家的人,都有一份永远也化不开的浓浓的乡情。故乡的那棵挂着一丛丛嫩绿榆钱儿的大榆树,那片成群鹅鸭浮游欢叫的清水塘,那个与小伙伴儿捉迷藏的打谷场,那条夏日里去游泳、摸鱼的弯弯曲曲的小河,都构成了人们一个个最美丽的梦境。

  ②古诗云:(甲)许多动物都有一种对自己出生地的深深依恋,差不多已经构成了一种本能。人作为具有思想感情的高等动物,赋予这种本能以更多的社会性,将其提升为对故乡这块热土的深切执着的爱。一个人喝着家乡的水,吃着家乡的五谷杂粮,在乡亲们的眼皮底下一点点长大;在家乡的小学校里认第一个字,读第一本书;从家乡的田林山水开始,逐渐认识和走进这个神秘而广袤的世界。于是,对故乡的爱,就在这一过程中很自然地滋生于每个人的心灵深处,有着任何其他情感所难以比拟的深厚根基。

  ③乡情总是离不开童年的回忆。童年时的所见所闻和遇到刺激,在一个人大脑皮层中形成最初的沟回,打下最深的烙印。天地间走来一个小小的我,没有功利的权衡,不需要礼仪的拘谨,高兴就笑、就跳,不高兴就哭、就闹,何等自然纯真,洒脱无羁,世界万物都散发出天真烂漫的气息,使童年的岁月宛如一首无尽延伸的诗。人过中年,再也找不回儿时对陌生世界的那种新奇感,找不回那种全神贯注和真诚纯洁的目光。因此,人们怀念故乡,在一定意义上也是对自己纯真无邪的童年的怀恋,是企图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一段无比珍贵的时光。

  ④(乙)对于流寓他乡的游子,一句乡音就足以令他热泪盈眶,心起波澜。对故乡的爱,是(丙),是对生命春天的珍惜,是一个人最真诚炽热的感情。其实,什么叫祖国,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的放大,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海外华侨以及外籍华人,都是“中国老乡”,他们对祖国的刻骨铭心、永无停歇的挚爱,就是乡情的凝聚与升华。

  ⑤尽管远在异国天涯,游子们都有一种回故乡探访的永恒冲动,向往着(丁)的难得体验。但是,如果经过苦心筹划,有一天你真的回到阔别已久魂牵梦绕的故乡,在夙愿得偿、感叹唏嘘之余,也一定会有一种很强烈的陌生感和失落感:再也找不到那熟悉的小路、熟悉的杨树林,小河也不再那样宽阔、那样富有生气。其实是一切中年之后回乡的人都会产生的一种典型心境。这不仅仅是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当年的小孩已长成大人,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因此,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驻守在梦境里,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

  ⑥乡情是一杯酽酽的茶、醇醇的酒。如果经常地品一品,就会在眼前时时闪现家乡父老殷切的目光,就会保持更多的质朴与真诚,就会保留一份永恒的平民情结和赤子之心。

11、文中甲、乙、丙、丁四处括号里应引用的句子各是(2分)

  甲             丙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  ②“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③“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  ④“绿叶对根的情意。”

13、从对自己出生地的依恋方面来说,人和动物有什么区别?(不能抄原文)(2分)

  答:                                        

14、人为什么会怀念故乡?根据文意,谈谈你的认识。(2分)

  答:                                       

15、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中的“斯”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如果换个表述法,你怎么说?(2分)

  答:                                        

16、第⑤段中说:“故乡只能停留在回忆中,……,在现实生活中将永难寻觅。”为什么?(2分)

答:                                       

 

(二) 保护湿地  (10分)

①湿地是地球上独特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的生存、繁衍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态资本之一,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国际湿地公约》认为,湿地系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或半咸或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处不超过6米。湿地的主要类型包括: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浅海、滩涂湿地,人工湿地等。

②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享有“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物种基因库”等美誉。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湿地仅占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态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③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目前我国湿地面临各种威胁。

④盲目围垦和过度开发造成天然湿地面积削减、功能下降。近40年来。我国已有50%的濒海滩涂不复存在,全国近1000个天然湖泊消亡,三江平原78%的天然沼泽退化。湿地生物资源和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湿地生物种类减少,威胁生态系统平衡。湿地污染严重,水质不断恶化。近岸海域屡受赤潮污染,影响生态环境。全国大型河流61%的河段因被污染失去了饮用水的功能。东部地区湖泊、河流的污染和富营养已成为公害。

⑤更令人忧虑的是,即使在今天,湿地的生态功能及其脆弱性仍未得到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从全国总体情况看,天然湿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湿地生态系统面临的严重威胁仍在进一步加剧。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保护措施,湿地资源的破坏将严重威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存环境。具有环保意识的人们要像保护自己的肾脏那样,保护湿地。

17、本文说明的中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8、根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划分一下本文层次。(2分)

________①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②段说“湿地仅占地球表面6%,却为地球上20%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态环境”,这一数据说明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0、目前我国湿地面临哪三种威胁,各会造成什么危害,请分别用8个字加以概括。(2分)

①面积减少    功能下降

②________     ________

③________     ________

21、联系本文及社会生活实际,你认为保护湿地可以采取哪些措施?(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13分)

①在语文学习的诸多品质中,拥有阅读创新的品质无疑是令人艳羡的。可是问起如何创新,许多中学生便会一脸茫然。他们往往觉得,历代前贤像高山耸峙,须仰视才见。我们后生小子,难望其项背,阅读还能创新些什么呢?也就是说,在读书之前,先就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思想局限于前人思想的樊篱中了。

②其实,这种认识是幼稚的。不错,先哲们是树起了一座座思想的高峰,使我们的文化宝库森罗万象,但是要知道,即使这样,他们并没有穷尽真理,因为读书做学问并非“自古华山一条路。”那年我乘着夜色登华山便想过,当年国民党军队在华山的覆灭,大概也多少与太相信“一条路”的成说有关,我们的战士之所以能“智取”华山、克敌制胜,其法宝就是另辟蹊径,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读书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要敢于坚持契诃夫大狗叫是叫小狗叫也是叫的理论,不让自己的脑袋当前人“跑马场”,不囿于成见,就必能在前人杂沓纷乱的足迹外另闯出一条新路来。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对于鲁迅的研究,几十年来可说是学者如云,名家辈出,专著多多,特别是对鲁迅思想与主体精神的认识、把握、阐释,更是硕果累累,后学们如何进行创新呢?叶世祥用自己的《鲁迅小说的形式意义》回答了这个问题。作者注重自己的阅读感受,因而对许多作品,如《孔乙己》、《药》、《祝福》、《伤逝》、《头发的故事》、《社戏》……都作出了富有创造性的独立解读,许多给人启示的新视角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鲁迅推开了另一扇窗户。

③电影导演冯小刚在一次电视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导演之路时说,姜文、陈凯歌我认为都将有长长的影子留在影坛,我若照他们的路走,可能走很长的路,还在他们的影子里。我要努力在他们的影子之外,找到阳光照过来的隙缝。可能我的影子很短,但这毕竟是属于自己的。中学生朋友,你对阅读创新的门径明白些了吗?你是否也应该找一找那些“隙缝”,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的“阳光”呢?

16、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2分)

17、第②段中加点的“这种认识”指代的是“                 

                               (用文中原句回答,可用省略号代替句中字词。2分)

18、如何理解第③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2分)

答: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②段所用的事实论据。(2分)

(1)                             

(2)                               

20、请你围绕本文所论述的话题,以不同形式为本文拟写至少2个文题。(每个文题不超过10个字,2分)

(1)□□□□□□□□□□

(2)□□□□□□□□□□

21、第②段中提到鲁迅的许多作品,请你从中选择你所熟悉的一篇,对作品(或作品中的人物)作富有创造性的“一句话评价”。(3分)

(1)作品(或人物):                     (1分)

(2)评价:                         (2分)

三、文言文阅读(17分)

(一)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问题。(8分)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弈:            (2)颓然: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语段中作者流露出的政治理想是          ,在文中具体表现在哪一句上?                  。(2分)

(二) (9分)

  任末①年十四,负笈②从师,不惧险阻。每言:人若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③,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月而读,暗则缚麻蒿④自照。观书有会意处,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常以净衣易之。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

谓之行尸走肉耳。”

  【注释】①任末:人名。②笈(jí) :书籍。③庵:茅草小屋。④麻蒿(hāo):植物名称,点燃后可照明。

24.解释下面加点的词(2分)

依林木之下    或:        

记其事       以:        

2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l)人若不学,则何以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常以净衣易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这篇短文给你什么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文(50分)

26.在下面两个作文题中任选一个,再自选一个合适的词语(如音乐、读书、挫折、爱……)填到所选作文题中的横线上,然后作文。

  题目:①生活因__________更精彩  ②生命因__________更精彩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初三语文第三次月考检测题参考答案

一、     积累与运用

1、白露为霜      窈窕淑女

2、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鸡栖于榯、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3、“死”:生命毫无价值,虽生犹死

 “活”: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4、水浒传  林冲

5、略。(把握句子的结构和前后关系)

二、     现代文阅读

(一)

6、显示自己有学问

7、从“争辩”到“不屑置辩”,表现了读书人的高傲;“颓唐”和脸色发“灰”反映了被人说中要害后无可掩饰的痛苦

8、外貌:穿着长衫 语言: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神态:不屑置辩的神气

9、言之成理均可

10、(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成理均可)

(二)

11、甲② 乙③ 丙④ 丁①

12、动物只是一种本能,而人对故乡热土是一种深切而执着的爱。(答案不唯一,意思对即可)

13、因为童年天真、烂漫、纯朴、坦诚、全神贯注,对陌生世界充满好奇心和刺激感,而人过中年,这些都再也找不回来了。为了追回生命中失落的那段无比珍贵的时光,人们就会怀念故乡。(只要能将中年和童年相比较,内容较全面,语言通顺,就可得满分)

14、“斯”是“这里”的意思。

   换个表述法:其实,祖国就是在这里生、在这里长的故乡,只不过这个故乡更大些罢了,这里就是自己生命系列的源头。

(答案不唯一,只要意思对即可。 “更大的故乡”、“生命的源头”两个要点各1分)

 15、因为白云苍狗、世事沧桑,还由于中年之后衡量外部世界的尺度不同、心境也变了。(如果不用原文,自己组织文字也可以,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

16、我们要保护湿地   

17、 ①‖②‖③④⑤

18、突出湿地对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起到的重要作用。  

19、②利用过度   物种减少  ③污染严重  水质恶化

20、如:避免盲目围垦和开发;注重开发秩序和布局;加强污染源的控制,防止水质恶化和富营养;退垦还湖还岸;洗涤剂的无磷化等)

(四)

21、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错误认识,有针对性,易引起读者注意。(不求文字统一,意符即可。 

22、“他们往往觉得……还能创新些什么呢?

23、要扣住“敢于创新”作答。

24、(1)我军另辟蹊径,智取华山,克敌制胜;(2)叶世祥注重自我的阅读感受,有创造性地进行鲁迅研究。(找准事例,概括准确即可,但概括时不可缺少“另辟蹊径”、“创造性”等词语。)。

25、(1)华山并非一条路   (2)提倡阅读创新(可不限于此,再如:“寻找属于自己的阳光”、“寻找照过来的‘隙缝’”等,不论是直接拟题,还是比喻拟题,只要扣住“阅读创新”这一话题即可。)。

26、(答案为开放性。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篇作品,只要评价有创意即可。)

三、     文言文阅读

(一)

27《曹刿论战》,长勺之战,

28、登轼而望之,一鼓作气,

29、鼓:击鼓,靡:倒下,

30、(齐)是大国,难以摸清(情况),怕的是有埋伏。

31、写曹刿分析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

(二)

32、有时   来

33、人如果不学习,那么凭什么成就大业呢?

  常常用干净的衣服换掉它

34、学习勤奋、不畏困难等(答案为开放性。言之成理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