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

2014-5-11 0:10:44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题3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结构:一卷制)

一、      积累和运用(20分)

1、根据提示默写(6分,每空1分)

(1)天时不如地利,            。

(2)周敦颐《爱莲说》赞美莲花品格高尚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游子之悲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

(4)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亲人良好祝愿的诗句是“                           。” 

2、读下面的信,完成文后问题:(4分)

张林同志

  (1)

  您好!

我因疏忽大意,丢失了学校的支票。您拾到后及时送还,使我校避免了重大的经济损失。我和全校师生都很高兴。我代表学校并以我个人名义,向您表示忠

         2                        3

心的感谢,您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值得我们学习。希望您再接再励,继续努力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此致

   5

敬礼

               6

                         

                         ×公司:张丰

                            7

                           ××年×月×日

                              8

(1)、文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并修改:   改为     改为  

(2)、应删去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写画线处的序号)

(3)、格式不正确的一处是_____________(写画线处的序号)

(4)、语言使用不得体的一处是__________(写画线处的序号)

3、仿照下面的例句造一个句子。(2分)

例句: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造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南山,即庐山,当时是佛教、道教云集的胜地。


4、这首诗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请选这四种表达方式中的任一种,作简要评析。(2分)
                              

                               

          

5、历来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 ”好的。请简明扼要地谈谈你的看法。(2分)

                              

                             

               

6、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的内容,拟一条标语。(2分)
  人类的生存史、发展史、文明史,首先是根据地球上的淡水分布图而写的。当今,全世 界每天排放的工业污水达2至3立方千米,按此速度推算,到了下世纪中叶,人类将无洁水可汲。
  标语:                             

7、 初中生活就要结束了,在毕业离校之际,班级组织了一次主题班会,由你代表全班同学向老师致告别辞。你怀着对老师的感激和依恋之情致辞:(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___                     _

二、      阅读(50分)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8—11题(12分)

          环境污染

①忧天, 人类才可自救.。

②不必援引枯燥的数据, 不必借用古老的格言, 我们只需用肉眼仰望一下头顶的天空,就应当惊愕地承认:它早已不是天的原稿,已经被“现代文明” 的烟尘复印得浑浊而模糊。

③“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那四种颜色——黄、翠、白、青,为什么那样清晰,只是因为那时的“天” 是“原天”,清澈、透明得近乎庄子笔下的“无”——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④今天全世界每年有56万吨矿物燃料变成烟灰,滞留在大气中。老实说,我们不仅失去了“原天” 本身,此外还失去了原云、原霞、原雨、原雪、原气……

⑤不必讳言,在人类的生存空间中和视野中,已无一块净土:珠峰的雪样中含汞含锰,大西洋海底有铅、铬沉积,南极企鹅体内含苯,北极烟雾在加浓变酸。

⑥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于流星碰撞和地球产生的有毒烟尘,今天呢?

⑦今天,地球上每天平均灭绝27种生物,死去4万名儿童,有400万人患上各种环境病。和“龙” 比肩的物种——“虎”,九个亚洲品种现已灭绝四个;仅仅50年,亚洲的虎总量就由6万只锐减为两千只,中国境内的虎则由2万只暴减为不足100只。

⑧人类唯一的生存场——地球,已在呻吟,在呼喊:“我好痛……”

8、第2段划线句子中,“它” 指的是       ,文中有一句话是对“天的原稿” 的解释,这句话是(2分)

                                

9、第5段中,选取“珠峰”“大西洋海底”“南极”“北极” 为材料,而不用大城市为材料,为什么?试简要说明。(4分)

                               

                                

                            

10、第7段划线的句子中,主要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此句中其中“仅仅” 一词从      角度,“锐”“暴” 从       角度分别强调了虎的减少程度。(3分)

1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环境污染, 请根据你所掌握的环保知识,列举几种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措施。(至少两种)(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12--16题。(20分)

“富门寒教”与“寒门富教”

当今家庭,绝大多数只有一个小孩,所以,孩子们都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对其教育也越来越科学。“富门寒教”就是一种极有意义的教育方法。

“富门寒教”古已有之。陆游“从来简俭作家风”,王安石告诫子女“家衰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堪称“寒教”典范。这种家教常为今人所推崇,香港亿万富翁包玉刚、李嘉诚等,深知“千金难买幼时艰”的道理,有意让孩子们远离富贵,自食其力,所以他们的子女个个事业有成。现在的许多学校,常请革命老前辈给学生讲革命传统,让学生们了解上一代人的艰辛,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牢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样一个朴素的道理,从而让孩子们明白,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人,是没多大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泡一泡苦水,才会拥有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然而,与“富门寒教”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寒门富教”。应该说现在大多数家庭还称不上“富门”,却有相当多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抱着“苦了什么也别苦了孩子”的心态,对孩子大施“富教”。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尚且不说,衣服要穿名牌的,零食要吃进口的,学习用具要买高档的,兜里的零用钱不断,桌上的好菜独享……处处养尊处优,时时唯我独尊。父母自己勒紧裤带过日子,却让孩子的“消费意识”大大超前。然而,遗憾的是,“寒门富教”的结果并没有让孩子的德、智、体方面“富”起来,这样的“富教”实质上是“害教”。

因此,不管是“富门”还是“寒门”,都要让孩子少享点现成的福,多吃点该吃的苦。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___      _____,长大才能____________         _____。

12. 依据上下文,说出下边词语的含义。(每题限15字内回答)(4分)

①富门寒教: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②寒门富教:__                        

13. 文中能揭示“寒教”内涵的一个句子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根据对全文内容的理解,填写文章最后一句的两空,使它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为全文得出一个结论。(4分)

一个孩子只有从小________________,长大后才能__________________。

15“家衰离不开一个奢字,人败离不开一个逸字”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4分)

                                      

                                                               

16、父母对你是“寒教”还是“富教”?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体会。(5分) (不超过50字)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7—19题。(10分)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7、解释加点的词(4分)
(1)便还家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 村中闻有此人,来问讯    (4) 见渔人,大惊,问所从来    

18、翻译文中加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1)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19、这段文字主要写两方面内容,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面写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0—22题(8分)

某恶鼠,破家(1)求良猫。厌(2)以腥膏(3),眠以毡罽(4)。猫既饱且安,率不捕鼠,甚者与鼠游戏,鼠以故益暴。某怒,遂不复蓄猫,以为天下无良猫也。

【注释】

 (1)[破家]拿出所有的家财。(2)[厌]饱食。(3)[腥膏]鱼和肥肉。

(4)[毡罽(jì)]毡子和毯子。

20、解释文中词的意义。 (3分)

(1)率(    )   (2)益(     )   (3)遂(      )

21、给加点的词选择正确解释。(2分)

(1)  鼠故益暴。

A、因为  B、因此  C、凭借  D、用来

(2)  为天下无良猫也。

A、把……当作  B、以之为  C、认为  D、当作

22、猫不捕鼠的原因是什么?某人说“世无良猫”的看法对不对?简要作出说明? (3分)

答:                               

                                

                                  

                         

四、写作

23、题一:一个本地公司赞助了你的学校一笔钱以资助教育参观。选择一个你们的班级想去的地方。给你的校长写一封信,劝说他同意支付一些钱用于你们的该次参观。

题二:生活中有比学校和作业更重要的东西吗?给教育部门领导写一封信,争取学生校外生活质量的提高。

要求:1、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2、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3、给这封信拟一个标题,字数不少于600。

初中语文综合复习考试卷

参考答案

一、      积累和运用(20分)

1、(1)地利不如人和 (2)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断肠人在天涯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1)忠---衷  励---厉(2)、4  (3)、6  (4)、2

3、略

4~7无统一答案。4、5、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明、扼要;言之有理。6、注意语言表述的简明、概括7、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得体以及感情色彩。

二、阅读(50

(一)阅读下列文章,完成8—11题(12分)

8、污染了的天空。   无尘、无垢、无形、无秽。

9、这些地方均为人迹罕至之地,污染尚且如此严重,城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举例典型,可使说明更充分。 

10、时间 速度  

11、略

(二)阅读下文,回答12--16题。(20分)

12、(1)家富了,仍要子女吃苦(“富贵人家”;“自立”、“节俭”皆可)

(2)家还穷,却让孩子享福(“养尊处优”亦可)

13、从小在蜜罐里泡大的人,是没多大毅力和恒心的,只有泡一泡苦水,才会拥有终身受用的精神财富。

14、前空应扣住“寒教”的意思来表述,后空应与前句构成条件关系,且语意通顺。本题不提供参考答案。

15~16略(注意语言表述的完整、清晰)

(三)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7—19题。(10分)

17、(1)“要”通“邀”,邀请。 (2)“妻子”:妻子和儿子。

(3)“咸”:都。      (4)“乃”:竟然。

18、(1)问现在是什么时代,竟然不知道有汉代,更何况魏晋了。

(2)村里人告诉我:“不要给外面的人说。”

19、与世隔绝 纯朴好客

(四)阅读下列短文,完成20—22题(8分)

20、(1)率:全、斗。(2) 益:更加。(3)遂:于是、就。

21 、(1)B (2)C

22、略(言之有理即可)

三、写作(50分)

23、略(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试卷说明

此试题适合刚结束新课,进入复习的初三学生使用。考虑到学生还没有进行系统的综合复习,但又要让学生初步了解中考,因此,试题与中考题型保持一致,覆盖面宽,但同时相应的降低了难度。这样既考察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又强调了日常积累的重要;同时,又使中等偏下的同学对复习充满信心。可谓一举数得!(命题人: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