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二)
一 种树老人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
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解放前种树为了娶媳妇,但没有娶上;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
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孩子主,临死的时候,对远方来的例子说:“死了,就在沙丘刨个坑,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侄子照他话做了,做完就走了。
老人前二十年种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中间二十年种的树,承包制的时候砍了。最后二十年,老人没要一分地,就要了村东那片九百亩大沙丘,在上面盖了个土棚子,喂了条小黄狗,就开始种树了。
老人从不种娇贵的树,只种杨、柳、榆、枣等北方平凡易活的树,种那种插个枝就能长大,戳个桩就会发芽,对大自然要求极少的树。
老人对树象对自己的孩子,从舍不得毁坏,哪怕自己住的棚子没一根檩条,哪怕自己吃不上饭,生不起火,也没有毁过一棵树。老人对自己的树又有一种天生的灵性,仿佛那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哪怕有一点惊动,老人都能快速的赶过去,用自己的头,自己的斧头,自己的大黄狗,把树保护起来。
十年过去了,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领着黄狗转来转去,修树剪树,看调皮的松鼠,快乐的喜鹊,爱叫的乌鸦……
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傻子,只有老黄狗知道不是;村里人都说老人是个疯子,只有小鸟知道不是。
直到有一天,县林业局的老韩来了,出神地扑克着碗口粗的树木说:“这些树至少值百十万呢。“人们才说老人最精明了,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老人的树成材了。人们说老人要盖最漂亮了小楼,要买汽车,要娶东村五十多岁的寡妇妇……但老人仍然住在自己的草棚子里面,领着走不动的老黄狗转来转去,直到,直到老人死去。
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
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
1.下面不能表现种树老人精神品质的是( )(不只一项)
A. 种树老人一辈子什么都不会做,只会种树。
B. 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C. “把我埋在树林里,千万不要用什么棺材。”
D.前二十年的树,公社化的时候毁了。
E. 老人对树像对自己的孩子。
F. 于是光秃秃的村子里也开始有人种树了。
G.来年春天,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
2.文章写道:
“种树老人死了,死后没有一副棺材。”“种树老人什么东西都没有留下,只留下了一片树林。”“村里人都盖上了新房,用起了拖拉机。只有老人仍住在自己的土棚子里。”
这些记叙采用了 的表现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老人的坟上长出了一棵树,矮小但很粗壮。人们都说:那是种树老人。”这句话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其深刻含义是什么?
4.“老人种了一辈子树,把自己也种进了树里。”联系全文看,加点部分表现了什么?
5.说说“解放后种树,为了种树”这句话的深层含义。
6.读了这篇短文,你一定会被种树老人的精神所感动。请写一段话,谈谈你的体会和感受。(50字左右)
二
(甲)
古今中外,积累起来的书浩如烟海。但是书虽多,有永恒价值的却是少数。可以把树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只供翻阅的。所谓精读,是说要认真地读,扎扎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如明代张溥读书,细嚼慢咽,寻幽探微,读后还要抄写七遍,可谓精读之典范。所谓泛读,是说可以粗枝大叶地读,只要知道它大概说的是什么就行了。有时为了开阔视野,增大阅读面,泛读是必不可少的。所谓翻阅,是说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去地读,不要一句话一句话地读,也不要一页一页地读。听说在中国刚有报纸的时候,有些人捧着报纸,就像念四书五经一样,一字一句地高声朗读。照这办法,一天的报纸,念一年也念不完。
(乙)
(1)读书务求深解。(2)古人读书之道,讲究深钻细研,融会贯通。(3)张溥读书,不但字斟句酌,还要手录七遍,对于经典文献,他终能解其本质,得其精髓。(4)韩愈在《进学解》一文中也说,他读书时,“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5)今人读书往往不求甚解,浮于其表,结果即使是“读书破万卷”,涉猎无限广,充其量也不过是一知半解的半瓶醋而已。(6)能深钻细研者,实属凤毛麟角。(7)总之,无论古今,读书切不可停于表面;深刻理解文意,读书才会有所得。.
7.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共同点是 。其不同点在于:甲文采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它的说明对象是 。乙文采用议论的表达方式,它的中心论点是 。
8.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涉猎: 。
凤毛麟角: 。
9.对甲文采用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子 分类别 B 举例子 列数据 下定义
C 分类别 列数据 D 打比方 分类别 作比较
10.对乙文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B 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
C 比喻论证 道理论证 D 对比论证 道理论证
11.对乙文层次划分的几种图示,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 ②∣③④⑤ ⑥⑦B ①② ③④∣⑤⑥ ⑦
C ① ②③④∣⑤⑥ ⑦D ① ②∣③④⑤⑥ ⑦
12.两段文字都谈到了张溥的事例,试简要分析其不同文体中的作用。
(1)在甲文中的作用是: 。
(2)在乙文中的作用是: 。
13.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和特点,甲文的标题可拟为 ;乙文的标题可拟为 。
三 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送别,但主要来自勤奋学习。
(2)学习也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获得才能折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深处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发现后,捧场、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大有人在。
(3)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生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的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勾画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左。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自己许多不懂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七十九岁时,他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任何人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苦的努力,都能有这样、那样的贡献,都会获得一定的才能。
(4)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相信,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苦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5)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勤奋努力学习得来的。马克思终生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院图书馆阅读 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4.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
15.文章第(2)画线句子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17.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
18.文章第(2)段论述了所谓“天才”、“神童”的可悲后果后,紧接着在第(3)段列举了牛顿等人勤奋成才的事例,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
19.简要分析第(5)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20.文章第(2)段中说,所谓“天才”和“神童”由于不注重后天的勤奋学习,“最后竟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请你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21.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条关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限于选文以外)
四 访 兰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草来栽掊。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了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野长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道瀑布,十几丈高直直地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低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挖看书一株来。我候,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原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原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资;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呀。”
“样子似乎是,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22.文章中最能体现野兰特色的一个词是: 。
23.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
24.简要分析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
25.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6.下面是养蚕“访兰”过程中父子对话的分析,选出分析不恰当的一项,并说明理由。
A. 通过对话,对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作对比,既照应开头,又为后方议论作铺垫。
B. 通过对话,具体写出野生兰草和栽培兰草的不同特点为,寓褒贬于对话之中,发人深思。
C. 通过对话,交代了“访兰”的具体内容与“我”认识到野生兰草的特性,并因此而惋惜。
D.通过对话,揭示了父亲约“我”“访兰”的目的,写出“我”的感情和认识的变化。
选项是:( ) 理由是: 。
27.文章主要写的是对“兰草”的欣赏、品评,可文题却用“访兰”而不用“赏兰”,为什么?
28.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五 太阳路
贾平凹
小的时候,我们最猜不透的是太阳。那么一个圆盘,红光光的,偏悬在空中,是什么绳儿系着呢?它出来,天就亮了,它回去,天就黑了;庄稼不能离了它,树木不能离了它,甚至花花草草的也离不得它。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宝贝啊?!我们便想有一天突然能到太阳上去,那里一定什么都是红的,光亮的,那该多好?但是我们不能;想得痴了,就去缠着奶奶讲太阳的故事。
“奶奶,太阳是住在什么地方呀?”
“是住在金山上的吧。”
“去太阳上有路吗?”
“当然有的。”
“啊,那怎么个走呀?”
奶奶笑着,想了想,拉我们走到门前的那块园地上,说:
“咱们一块来种园吧,你们每人种下你们喜爱的种子,以后什么就会知道了。”
奶奶教了一辈子学,到处都有她的学生,后来退休了就在家耕务这块园地,她的话我们是最信的。到了园地,我们松了松土,施了施肥,妹妹种了一溜眉豆,弟弟种了几行葵籽,我将十几枚仙桃核儿埋在篱笆边上。希望长出一片小桃林来。从此,我们天天往园地里跑,心急得像贪嘴的猫儿。10天之后,果然就全发芽了,先是拳拳的一个嫩黄尖儿,接着眩耀分开两个小瓣。肉肉的,像张开的一个小嘴儿。我们高兴得大呼小叫。奶奶就让我们5天测一冷饮苗儿的高度,插根标记棍儿。有趣极了,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一个月后,插到6根,苗儿就相对生叶,直噌噌长得老高了
可是,太阳路的事,却没有一点迹象。我们又问起奶奶,她笑了:“苗儿不是正在路上走着吗?”
这却使我们莫名其妙了。
“傻孩子!”奶奶说,“苗儿5天一测,一测一个高度,这一个高度,就是一个台阶;顺着这台阶上去,不是就可以走到太阳上去了吗?”
我们大吃一惊,原来这每一棵草呀,树呀,就是一条去太阳的路吗?这通往太阳的路,满世界看不见,却到处存在着啊!
奶奶问我们:“这路怎么样呢?”
妹妹说:“这路太陡了。”
弟弟说:“这路太长了。”
我说:“这路没有谁能走到头的。”
奶奶说:“是的,太阳的路是陡峭的台阶,而且十分漫长,要走,就得用整个生命去攀登。世上凡是有生命的东西,都在这么在走着,有的走得高,有的走得低,或许就全要在半路上死去。但是,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
我们静静地听着,站在暖和的太阳下,发现着每一条路和在每一条路上攀登的生命。
“那我们呢?”我说,“我们怎么走呢?”
奶奶说:“人的一辈子也是一条陡峭的台阶路,需要拼全部的力气去走。你们现在还小,将来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得多爬几个这样的台阶,虽然艰难,但毕竟是一条向太阳愈走愈近的光明的路。”
29.第1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30.“那苗儿长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②出一大截来。”结合句意,分别说说两个加点“长”的含义。
31.“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得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32.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试着用下面的表述形式来概括。
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 ;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 。
33.“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材料。”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请用一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34.这篇文章用奶奶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
答案
(一)
1、 BD
2、 对比、突出表现种树老人种树、爱数,只愿付出,不求回报的精神。
3、 照应“种树老人长得很丑,很矮,一辈子没有结婚,也没有孩子”,
含义:种树老人的生命和精神在数上得到体现和延续。
4、 形象地表现了种树老人完全彻底的奉献精神。
5、 种树老人解放后种树没有任何功利色彩,他生活的目的只有一个:种树造福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
6、 扣住“奉献”。
(二)
7、 写读书的问题、读书的方法 / 阅读的方法、读书务求深解。
8、 粗略地读 、比喻稀少而可贵
9、 A
10、B
11、C
12、(1)具体说明精读的方法
(2)用典型事例证明读书务求深解
13、《阅读的方法 》/ 〈〈读书的三种方法〉〉 / 〈〈精读泛读翻阅〉〉
〈〈读书务求深解〉〉
(三)
14、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15、承上启下、引起下文
16、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18、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19、强化中心论点、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20、要求:简明意思完整
宋代方仲永小时侯天资聪明“指物作诗立就”因为不注意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衰竭,终于成了一个普通人。
21、勤劳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 天才出于勤奋
(四)
22、纯朴
23、既指“气味”同时还指兰草的品格气质
24、父亲喜欢兰草并不是为了供人玩赏,供人玩赏的兰草就失去了真性,降低了品格变得低俗。
25、写野兰的生长环境,衬托野兰的高雅不俗,为后文赞美野兰作铺垫。
26、C “我”惋惜是因为野兰生长在深山幽谷而不被众人所知,并不俗因为认识到它的特性。
27、“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面了“父亲”与“我”对兰草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突出了兰草的象征意义。
28、一个人只有保持纯真质朴的品性,不献媚,不低俗才能为人所敬重,才能有益与社会。
(五)
29、天真、充满幻想、好奇
30、生长
长短的长、高
31、盼望种子快快发芽的急切心情。
看到新苗破土而出的兴奋心情。
32、陡峭的路 漫长的路
33、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做出应有的贡献
34、点明中心 / 揭示主旨 / 点明写作目的 / 深化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