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第四次月考题
班 姓名 座号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词语中有四个错别字,请画出来,再把正确的字依次写在括号里。
斩露头角 砥柱中流 伸张正义 高官厚渌 ( )( )
埋头苦干 头机取巧 慷慨无私 无暇顾及 ( )( )
2.根据文意和注音填字。
时候 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 (hui)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 (xi)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 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3.请在下面横线上根据上下文补写两句话。
热爱蓝天,蓝天因爱而更加澄澈;热爱白云,白云因爱而更加轻柔;热爱清风, ;热爱明月, ;热爱生活,生活因爱而丰富多彩;热爱人生,人生因爱而美丽动人。
4.下面画线的句子,从语言连贯的角度看,应怎样修改?
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他的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
修改:
5.对《我的叔叔于勒》一文内容的理解,对的打“√”,错的打“X”。
①《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情节可以概括为赞于勒、盼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 )
②《我的叔叔于勒》中,菲利普在船上认出于勒后,“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
大乱子了!”’这一情节,既写出了菲利普可鄙的一面,也写出了菲利普可悲的一面。( )
③文中的“我”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表明了对叔叔的同情,对父母的作为感到困惑、不满。( )
④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论述是我们理解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主题思想的指导思想。( )
6.理解性填空和记忆性填空。
①采菊东篱下, 。《饮酒》
② ,化作春泥更护花。《己亥杂诗》
③长风破浪会有时, 。《行路难》
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指现实与梦境巧妙地联系起来,抒发强烈爱国之情的诗句是 , 。
⑤《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顾念天下寒士、祈祝俱得欢颜的诗句是
⑥《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可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名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媲美的诗句是
⑦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
·《故乡》
二、古诗文阅读分析
(一)
渔家傲(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7.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景,描绘边塞萧索荒凉的秋色;下片抒情,抒写思乡念亲的愁苦,表达了将士对宋王朝穷兵黩武的厌恶之情。
B.首句“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领起全片,下边以边声、山峦、云气、落日、
孤城组成画面,具体展现这里的风景之异。
C.“浊酒一杯家万里”,写将士们在漫漫长夜里,只能借一杯浊酒来排遣思乡之苦、归家无计之慨。
D.这首词所用都是仄声韵,有一种凄咽、沉郁顿挫的声调,对于表现苍凉悲壮的意境起到了一种渲染烘托的作用。
8.对下面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A.诗人“僵卧孤村”却不“自哀”,是因为诗人“尚思为国戍轮台”。
B.诗中的“风吹雨”既是眼前情景的写照,又象征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处境和命运
C.诗人特别想要去戍守“轮台”,说明他对“轮台”这一地方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D.诗人以梦境来表现自己的报国之心,于激越豪迈之中也透露出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二)
醉翁亭记(欧阳修)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
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
同,而乐亦无穷也。
9.文中横线上应填出的句子是 。
10.选出下面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佳木秀而繁阴(发荣滋长) B.云归而岩穴瞑(昏暗)
C.水落而石出者(显露) D。山间之甲时也(四点钟)
11.选出对本段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写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B.写了山间朝暮和四时的景色
C.写了醉翁亭命名的缘由 D.写了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砑山的情形
(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兵革非不坚利也 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
③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
13.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思和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C.环而攻之而不胜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4.翻译下面的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5.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
答:
16.用文中语句填空。
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 ”,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
三、现代文阅读分析
(一)
阅读《想和做》选段,回答问题。
①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②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③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④怎样才能够接近实际?⑤当然要观察。⑥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⑦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⑧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⑨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想出一大堆“道理”来,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⑩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⑾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⑿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17.这段的论点是 。
18.用“/”给这段划分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⑾ ⑿
19.“从实际出发”避免“空想”的正确途径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答:
20.文中列举入学游泳的例子,最直接地证明了( )
A.从实际出发,
B.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受实际。
C.接近实际,光靠观察还不够,还得有行动。
D.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
21.文中的“从实际出发”和“道理”分别使用了引号,请说明它们各自的用法。
(二)
阅读《发问的精神》选段,回答问题
事物的道理,不比课本的文字,教师的讲解,看了听了就懂。这种道理扰如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我们要用一把钥匙去开启。
这把钥匙就是发问的精神。
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22.用一句话概括第1、2段的意思,不超过16个字。
答:
23.对第l段中“封锁在密库石室里的珍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例论证,证明贵重的物品应该珍藏
B。比喻论证,证明贵重的物品应该珍藏
C.举例论证,证明事物的道理并非显而易见
D.比喻论证,证明事物的道理并非显而易见
24.对第3段的意思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B.发问是获得知识的途径
C.发问是发明创造的开端 D.发问是古今中外都有的
25.第3段下面画线的两个分句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答:
26.第3段的“日益”“日益”“惊人的”“不平常”四个词语,如果删去有什么不好?请分别简要回答。
答:①
②
27.举出一个“这样的人”作论据(课文已举过的牛顿、瓦特、释迦牟尼、孔子除外)。
(三)
阅读《论“基本属实”》选段,回答问题。
①总要有个数量问题,或者说是程度问题,才用得上“基本”二字。②基本如何如何,意思是十之八九如何如何。③比如说:基本可行,基本有效,基本同意,基本够用,基本吃素,基本不出门……这些都是有意义的。④反之,像基本必要,基本困难,基本严重,基本发烧……就不大好理解。⑤要说二加二基本等于四,或者说某某和某某基本不结婚,基本不生孩子,那就近于说笑话了。⑥虽然类似这样的笑话不容易出现,可是类似“菜内有蝇基本属实”的话,只要对报刊文字,特别是内部文件稍加注意,.那是经常会遇到的。
28.这段文字采用了 论证、 论证、 论证的方法,对报纸上用语不当的现象进行了精当的评析。
29. 用“/”划分这段的内部层次。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30.本段第③句列举了“基本”一词的 用法,第④⑤句列举了对“基本”一词的 用法,形成了鲜明的 。 ,可以使读者对“基本”一词的用法有具体的感受,通俗易懂; ,能够通过比较辨析,更加鲜明有力地论证“基本属实”这种说法的错误。
31.第④句和第⑤句的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答:
32.“必要”、“困难”、“严重”、“发烧”前面为什么不能加上“基本”?请简析。
答:
33.第⑥句是在论述了个别的语病现象后,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推论。这个推论对表达中心有什么作用?
答:
(四)
阅读《故乡》选段,回答问题。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尸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愕然了。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我愈加愕然了。幸而我的母亲也就进来,从旁说:“他多年出门,统忘却了。你该记得罢,”便向着我说,“这是斜对门的杨二嫂,……开豆腐店的。”
哦,我记得了。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但是擦着白粉,颧骨没有这么高,嘴唇也没有这么薄,而且终日坐着,我也从没有见过这圆规式的姿势。那时人说:因为伊,这豆腐店的买卖非常好。但这大约因为年龄的关系,我却并未蒙着一毫感化,所以竟完全忘却了。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冷笑说:“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那有这事……我……”我惶恐着,站起来说。
“那么,我对你说。迅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吧。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并没有阔哩。我须卖了这些,再去……”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还说不阔?你现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门便是八抬的大轿,还说不阔? 吓,什么都瞒不过我。”
我知道无话可说了,便闭了口,默默的站着。
“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34.杨二嫂特意登门看“我”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
35.从整段文字看,杨二嫂对“我”的态度前后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这段文字中的一些相关语句做出简要的分析。
答:
36.作者刻画杨二嫂这个形象可谓匠心独具。写其出场就有 的特
点,这样描写的主要作用是突出了她性格中 的一面;写其肖像
是按 的顺序来完成的。
37.这段文字有一处动作描写足以表现杨二嫂贪财自私的品行,试用简洁的文字将它概括出来。
答:
38.从记叙顺序来看,这段文字以 为主,中间又用
介绍了杨二嫂年轻时的情况。
四、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痛苦和忧愁。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这群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大树,挖空树心,造出了一条独木船。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
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他们齐声回答:“快乐极了广
请你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可记叙,可议论,可抒情,题目自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