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五至二○○六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月考
语 文 试 卷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座号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诗文联句(4分)
(1)________________,虫声新透绿窗纱。(2)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
(3)故乡是人生命之根。请写出一句表达乡情乡愁的古代诗歌名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陈涉世家》选自西汉历史学家________的巨著____________,这部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称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辑录孔子主要言论的《论语》中有好多开导人们爱学习、如何学习的语句。其中,有点明温习大有好处的“_______________”;又告诉你认真学习、时常温习是乐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用来称颂勤奋学习、耐心教人这一好作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揭示学习和思考利害关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4.根据中心语知识,提炼出下面句子的主要意思。(1分)
在这次调查中,王明和李华都不应该为小红隐瞒事情真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完成题目。(2分)
集贸市场上,两个小贩竞相吆喝,招揽生意。卖萝卜的小贩吆喝道:“快来买呀,梨样的甜!”卖梨的小贩也吆喝道:“不买白不买,萝卜样的价儿。”人们听了都捧腹大笑。 你能听出两个小贩的吆喝的意思吗? ①卖梨小贩的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
②卖萝卜小贩的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6.给下面新闻拟一个标题。(2分)
新华网北京4月20日电 中共中央台湾工作办公室与中国国民党有关方面商定:应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来南京、北京、西安、上海参观访问。
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50分)
(一)课内文段阅读(15分)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节选自《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7.解释词语:(2分)
(1)脊梁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诬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的脊梁”是指什么人?他们的牺牲为什么不能为“大家”所知道?(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指出文中最后一段中下列词语的含义:(4分)
a中国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脂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状元宰相______________________ d地底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联系全文,作者批驳了敌方“ ”的谬论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点,热情洋溢的讴歌了“中国的脊梁”,极大的振奋了民族精神,也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心。(4分)
11.鲁迅先生的爱国忧民之心不仅在本文体现,还体现的在他的其他作品当中,请你写出完整的能表现这一主旨的两句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现代文阅读(20分)
春来正是读书时
古今中外,书作为人类的精神富矿受到人们极高的礼赞。我国汉代文学家刘向称:“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苏联大文豪高尔基形象地把书比作“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不仅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而且也是人们成就事业的辅翼。然而,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波及校园,一些学子经不起物欲诱惑,把心思花在怎样赚钱上,做家教、当导游、炒股票、搞传销……他们放松基础知识学习,读的书越来越少,甚至冷落了课本。这种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百害而无一利,历来为做学问者所忌讳。
某大报曾在一所大学做过一次课外阅读调查,57%的学生没有读过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一些大学生把进大学看作是为了掌握一门专业或技能,有个谋生手段,从而助长了重理工技术,轻人文社科的价值取向,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讲ABC很好,熟悉美元、英磅,却不懂长城、黄河,不知道文天祥,不知道《论语》。大学生坐拥书城,却不珍惜机遇读书,这不能说不是一个悲哀。
现在,某些大学生不好读书,却要装腔拿势“写文章”。可是自己知之甚少,又焉能授知于人?即使写出几篇文章发表了,也难说有什么品位,能给读者多大启迪。“腹有诗书气自华”。毛泽东之所以博古通今,满腹韬略,留下许多经典著作,是因为他终其一生,手不释卷,博览群书,并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历史上靠读书成大器者不胜枚举,但很少听说过有不读书而成为大家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才能薄发,只有博闻强识,才能文思泉涌,写得出沉甸甸的作品。
鲁迅先生的散文名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三味”就是取自“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的古语。古人受历史局限,读书仅此“三味”,而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出版业空前繁荣,读书远不止“三味”,读书之乐也丰富而多彩了。
书海浩瀚,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读其一二。所以,读书不能没有选择。我们在读书时一定要善辨良莠,择其善者而读之。同时还要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结合专业特点,广泛涉猎,争取最好的读书效益,切不可陷入“闲书”消遣中虚掷光阴,更不能沉没在“黄书”中难以自拔,而应结合学政治、学科学、学文化,用现代高科抹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充实自己,开阔视野,唯其如此,才能“读有所用,学有所成”。
明代大文人徐渭,曾写过一副读书奇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我们正处在青年时期,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又有旺盛的求知欲,何不趁青春年少多读些好书呢?
春天正是读书的好时令,我们就珍惜春光,只争朝夕,多读书,读好书。
12、文题《春来正是读书时》中的“春”从全文来看是指________________+。(2分)
13、文章第2段中所提到的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14、全文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5.请依据文章第2、3两段内容,概括大学生不好读书的两点危害。(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请依据文章第5段内容,概括出读书应注意的两个方面。(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第6段中引用了徐渭的读书奇联,请扼要解释这副奇联的意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言文阅读(15分)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8.解释下面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请广于君 ( ) (2)秦王谓唐雎曰 ( )
(3)寡人谕矣 ( ) (4)长跪而谢之曰 ( )
19.翻译下面句子 (3分)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与臣而将四矣”中的“臣”指谁?他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表现了他什么精神?(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段中描写秦王神情、态度变化过程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变化表现了秦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4分)
三、作文(50分)
22.阅读下面著名歌手R.Kelly演唱的《我相信我能飞》的歌词,按要求作文。
我曾以为不能向前,生活不过是支糟透了的歌,而如今我明白真爱的意义……
如果能看到,我就能做到,只要我相信,就没有什么可阻拦……
我相信我能飞,我看到我可以跑过那扇打开的门,我相信我能碰到天堂……
我站在崩溃的边缘,有时寂寞听起来也那么大声,我一定要实现生命中的奇迹,但我知道要从内心做起。
因为我相信我自己!
要求:1.请以“相信自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叙述经历,可以抒发情怀,可以发表议论。2.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4.字数不少于60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题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附加题(10分) (20×32=640字)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23.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乃去,舍市傍 ( )(2)及孟子长(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
25. 简答题(6分)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内容3分,启示3分)
内容:
启示:
二○○五至二○○六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月考语文试卷答案:
1. (1)今夜偏知春气暖 ⑵化作春泥更护花 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⒉ 司马迁 史记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⒊ 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⒋ 王明和李华不应该隐瞒真相。
⒌ ①梨便宜 ②萝卜甜,萝卜好
⒍ 中国国民党主席連战将率团访问大陆。
⒎ (1)支柱、栋梁(2)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
⒏ 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往往来自下层或代表广大民众的利益。因为当局专制黑暗的统治。
⒐ a除顽固分子外的广大民众b欺骗性的宣传c反动当局的御用文人d人民大众的生活和斗争。
⒑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⒒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寓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⒓ 青年时期(或青春年少、青年时代)
⒔ 《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红楼梦》
⒕ 青年时期要多读书、读好书。
⒖ ①不了解本民族的文化。②知识贫乏,写出的文章没有品位。
⒗ ①读书要有选择(或读书不能没有选择,或读书要择其善者而读之,或读书时要善辨良莠)
②读书要掌握科学的方法(讲析:依据第5段内容,概括出读书应注意的两个方面。该段首先提出书海浩瀚,一个人穷其一生也只能读其一二。针对提出问题,所以,从两方面看:其一,读书要有选择,其二读书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读有所用,学有所成。”)
⒘ 意思是年轻时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却没有很好地读书;到了年纪大了,要想读书时,却已不是最佳的读书时候了。
⒙ ⑴扩大 ⑵对 ⑶明白 ⑷道歉
⒚ .即使是方圆一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何况仅仅用五百里的土地呢?”
⒛ 指唐雎。 他暗示秦王,他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刺杀秦王。表现他不畏强暴,勇于献身以及誓死捍卫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
21.秦王怫然怒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前倨后恭等
22. (作文)
23.(1)离开 (2)等到,至。
24.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25.(1)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2)围绕“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