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期中语文试题

2014-5-11 0:10:54下载本试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2分)

   

岿然不动    相    来之食     恣   

文本框: 初 三 期 中 语 文 试 题
班级: 姓名
 

生性恶   然     而不舍    然     

二、解释划线的词语。(3分)

    柱中流               虚妄学说  

根深蒂固               峥嵘岁月   

格物                愕然 

三、读下面这段话,把成语中错误的字用横线标出,并在下面横线上依次写出正确的成语:(2分)

商家厂家为钓人们胃口,可谓煞费心机。东边是“有杯无患”,西边是“鸡不可失”。这儿是“钙世无双”,那儿是“百礼挑一”。餐巾纸“爱不湿手”,赛车场“骑乐无穷”。今日“随心所浴,”,明日“饮以为荣”,可谓你方唱罢我登场,广告满天飞。

 

                                    

                                    

四、依照所给句子,以人生各阶段特征为内容,续写下面句子。(3分)

   春之清新,夏之灼热,秋之斑驳,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少年的纯真,                             

                     

五、初中三年,同学们共同学习、进步。面对临别,请你给尊敬的老师和你要好的同学写一句赠言。(不超过30个字)(2分)

1、给老师的:

2、给同学的:

六、按原文填空:(5分)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中表现作者虽年迈,但仍有守卫边疆志愿的诗句是:                         

2、《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山间四时景色的名子           

                               

3、《梦江南》中写景句子                       

4、《南园》中可看出作者从军目的的诗句是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突出诗人只要成为现实,甘愿牺牲个人思想境界的句子                         

七、解释划线词语:(3分)

1、秋天漠漠向昏黑       2、浪之鳞      3、树林阴 

4、心凝形释

5、夜            6、施施而行

八、任选其一,对对子:(2分)

   上联:人寿年丰家家乐  

下联:

   上联:春来鸟语花香  

下联:

阅读(一)

①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想念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②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③“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④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为“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方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⑥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是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文中划线的两个“中国人”含义是否一样?如不一样,请解释。(2分)

2、加点的“这一类”承指哪一类人?(1分)

3、第1自然段中说“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后面又说 “玄虚之至”主要指什么?(1分)

4、第3段承上启下过渡句:(1分)

5、第5自然段第一句是        句,改成陈述句        。(1分)

6、请为下列四种叙述再各举一例。(2分)

①埋头苦干的人: 毕昇        ②拼命硬干的人: 李自成        

③为民请命的人: 关汉卿       ④舍身求法的人: 法显         

7、第4段所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作者对其态度如何?(2分)

8、划线语句含义?(2分)

9、语段主要批驳的谬论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4分)

10、在批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即  

                         

11、选出A、B、C、D四词语在最后一段文字中的比喻义。(2分)

A脂粉(           )  B筋骨和脊梁(             )

C状元宰相(             )  D地底下(             )

a、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及广大人民。

b、为反动派摇旗呐喊的人。

c、 指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炮制的“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麻醉自己”的欺骗宣传。

d、指历史上那些埋头苦干、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和当今一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中国人。

12、对最后一段写法和意义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这一段是议论过程中解决问题的部分,即结论部分。

B、第一句是对全文论证部分的总结,以“却”为界,前者是对直接批驳而言;后者是对间接批驳的概括。

C、第二句的“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与文章开头部分相呼应的只有一句“于是有人慨叹曰”

D、这一段作者启示人们要透过假象从本质看问题,指出真正有自信力的是中国的革命人民。

13、这段属于全文的结论部分,作者得出的结论是:               

                                (1分)

宽容

忌妒心,利欲心,这两种坏心念,是不能与宽容并存在一个人的心上的。要想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非去掉这两宗坏心念不可。但只消极的这样做还不成;要做一个宽宏大量的人,还得在下面几个字上用功夫。

第一,要在“大”字上用功夫。这里的“大”字,有两个意义,一个是胸襟阔大的“大”,一个是眼光远大的“大”。一个人,要如一座大山,一道长河,能接受一切震撼打击,能容受一切砾石泥沙;要能隐忍一切,宽容一切。惟在大处着眼,才能看轻私人的关系,只要和自己站在一面旗帜之下,共同进行工作的人,有什么得罪自己的地方,都要宽恕了他。为了全力完成某一种有意义的工作,要轻轻抹掉彼此间的旧仇新恨。像战国时候,赵国的蔺相如听了毫不气恼,只加意躲避着他。一日,蔺相如出门,远远望见廉颇从前面来了。他就赶紧吩咐车夫,驱车转弯进入一条小巷。别人见他如此,都笑他,说他太怯懦了。相如正容答道:“强秦所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能俱生。吾所以如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像蔺相如这样的心胸,是何等的可钦可佩!千载之后,我们读到他的故事,怎能不肃然起敬?请问他的伟大处在什么地方呢?只是在他的眼光远大,重视国家的兴亡,而忽略了小小私人间的仇恨。

第二,要在“悯”字上用功夫。解释这一条,我引用佛经上一个忍辱仙人的故事:佛经上说,当忍辱仙人修行的时候,恶意弊魔排了巧骂千人,前后环绕,对他骂不绝声,止时亦骂,行时亦骂 ,还至树林间亦骂,甚至于拿秽物浇泼到他的头上。但他终不目真眼,不说:“我有什么罪呢,你们这样欺侮我?”也不以恶眼视魔。最后,这巧骂千人竟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殷重地忏悔。忍辱仙人因对众生作“如父母”想,以怜悯的眼光对着一些愚痴无智的人,所以,他能对他们一切无礼的行为视为愚蠢的举动而不去计较。我不是一个信佛的人,也不相信真有这么一个仙人,但我主张我们大家都应该效法他一下,处处时时以悲悯的眼光看苛责我们的一些人,那么不但别人会受感动,就是你自己的心中也常快乐了。

第三,要在“恕”字上用功夫。什么是恕呢?恕即是“人已一贯”之道。“推已及人”,以类度类,以人度人,以情度情”叫做恕。恕的行为是建立在主客推度的范畴上,实践恕的意义,即是随时随地为他人着想。能这样,才能将偏狭的爱已之心扩展为泛爱和普遍同情心。能同情人,方能宽容人。别人做了错事,在责他之前,假如你想一想:“设若我处在他这境地,是不是也要这样做呢?他如今所以这样做,是不是不得已呢?”这样一想,那人犯的罪过,也许便觉得不是不可宽恕的了。明朝夏忠靖公原吉出使江南的时候,有侍役偷取了他银制的酒器数件,为逻吏所获,揪他来见主人。夏公对这犯人说:“如果不是因为家境艰贫,哪里能做出这种窃盗的事情来呢?”说罢就亲自将他的弄具除去,并送给他一只银酒杯,将他放了。夏公因为肯设身处地的为这犯人想一下,所以能够宽容了他;因为他能够宽容,所以他能做大事。

第四,要在“耐”字上用功夫。《温氏母训》上说:“与人相与,但取其长,勿计其短。若过刚鲠之人,则须耐他几分戾气。若遇佻达之人,则须耐他几分浮气。”我们应该熟读这几句话,与人来往时,时时想着一个耐字。那么,卤莽之人虽以粗暴的行为冒犯了你,狂妄之人虽以恶毒的言语顶撞了你,你都不会芥蒂于怀了。

最后我们虽说宽容,但还是应该注意的一事,便是:万不可把宽容二字与麻木无知混为一谈,也不要将无耻的行为误认为宽容的举动。当别人给自己侮辱,自己也不知道,别人使自己难堪,自己也不曾觉察,这是麻木。而宽容大度的人呢,则具有一颗澄明的心,别人对他的举动、言语,是欺凌,是侮辱,都看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只是在怜悯、爱、同情……诸心念的支配下,不肯把自己的力量与人争短长,而只希望以自己的宽大忠厚感化了那些对自己无礼的人。至于宽容与无耻有什么分别呢?我们说:“犯而不校”是宽容,而“唾面自干”便迹近无耻了。这两种行为的不同处是:一是希望以自己的宽大容忍感动了那人,而一是别人凌辱了自己,犹不识羞,不知耻,若无其事。像那些为了敬全性命,敌人来了,便大开城门,长揖出迎的人,是无耻。伺侯公卿之门,奔走权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虽为人厌,为人恶,而为了自己的利益,犹徘徊留恋而不肯,也是无耻。那受了怜悯、同情……诸心念的支配,不计较别人的过恶的,才是宽容。这是要分别清楚的。我们固要讲“宽容”,但切不可将宽容误讲成“无耻”。

1.要做一个宽容大度的人,必须去掉的两心是:               1’

2.要成为一个宽容大量的人,要在哪四个方面下功夫?2’

(1)               (2)              

(3)               (4)              

3.第2段中引用的廉颇蔺相如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2’

故事中蔺相如是一个胸襟阔大的人,廉颇则是个知错必改的人,为此也曾有段佳话,用一个成语概括叫       

4.第3段中作者既然不相信“忍辱仙人”的故事是真的,为什么还引用它?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5.作者认为什么是“恕”?实践“恕”的意义是什么?

恕:

实践恕的意义:

6.《温氏母训》上说的“与人相与,但取其长,勿计其短”的意思是什么?

7.“宽容”与“麻木”的区别是什么?

“宽容”:

“麻木”:

8.“犯而不校”与“唾面自干”两种行为的区别是什么?

9.(1)“趑趄”的读音是      ,意思是          

  (2)“嗫嚅”的读音是      ,意思是         

10.本文从总体看,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论述的问题是:

作者的观点是:

11.从论证方法上看,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12.文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所列内容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13.本文的作者是顾颉刚,我们曾学过他的另一篇课文,题目是《      》。

14.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懦(   )  悔(    )  明(     )  犯而不(   )

作文:

1、任选一题,写一篇议论文

2、500字以上

3、观点新颖,论据充分。

题目:

1、阅读下面一段话,提出观点并写议论文。

只有你被追逐的时候,你才快跑。

2、成长需要          (压力、挫折、失败)

3、阅读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在弥留之际,叫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给他吃,当儿子做好馒头端到他床前时,郑板桥已经咽气了,儿子悲痛欲绝,突然看到父亲留下的一张字条,上面写到:“流自己的汉,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这是郑板桥给儿子的最后一课。

    读了上面的村料后,以《由郑板挢临终教子所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4“知识”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