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模拟考试试题

2014-5-11 0:10:54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中考模拟题

(时间150分钟,总分120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听说训练和文言文(30分)

(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10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泣chuò 水lài 怅chóu 生mài B焦zhuó 弹hé 诱huò 穿chuō

C 思cùn 静tián 夷bì 沉jìn  D时chà 意qiè 愧jiù 拾duó

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组(  )

A睡眼惺忪 喋喋不休 满腹狐疑 晦涩难懂  B姑息养奸 步伐骄健 轩然大波 趾高气扬

C人云亦云 随机应变 无微不至 梦寐以求  D啧啧称赞 欢呼雀跃 不苟言笑 漫山遍野

3.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

A.中国足球队若能在小组赛中战胜韩国队,国人并不苛求其能否进“前四”,能否夺冠。

B.仓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同志们都很尊敬他。

C.有无坚定意志和刻苦精神,是一个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至关重要。

D.回顾自己走过的道路,我深深地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

4.选出一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母亲是个好劳动,她最大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劳动。B.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个李公朴站起来。

C.奋斗是实现理想的阶梯,离开奋斗,理想就只能是幻想。D、长此下去,在不久的将来……海真的要了。

5.依次填入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乌云突然就凶了起来,不一会儿工夫,便( )掉了远山,( )光了蓝天,( )尽了阳光,成了这个城市至高无上的空中权威。风虽然在云下,也不肯示弱,( )着楼群没命的嚎,把树木嚎得枝条翻飞背朝天,像亿万只青蛙( )出惨白的肚皮。

A.吃 咬 吸 压 亮;B吞  啃 吮 压 亮;C吃  咬 吮 围 露;D吞  肯 吸 围 露

6.选出对加点词解释符合句意的一项(  )

A.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驽钝,建树不多,但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栽种树木)

B.埋骨何须桑梓地,马革不必裹尸还。(桑树和梓树)

C.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树干就是一幅好画。(瘦弱的样子)

D.苏州园林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上等作品)

7.选出下列说法中有错的一项(  )

A.《孔乙己》是一篇短篇小说,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又一篇白话小说,选自《呐喊》。

B.《孔乙己》一文中的“我”在文中是指小伙计,在文中的作用是线索人物。

C.《回忆我的母亲》一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追述母亲对他的影响,表达他对母亲的思念、敬爱和感激之情。

D.《藤野先生》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作者在日本的留学经历来精心组织典型材料。

8.填字组成语:

虚张声( )意 大( )渲染 ( )旗息鼓 与是( )增 

(二)听说能力(6分):读下面的话,回答问题:

甲:文章应该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语言去写作,这样不但可以在不断的笔耕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而且还可以增强自己的创造意识和探索精神。如果一味模仿别人,怎么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呢?

乙:的确如此,                                   

丙:话不能这么说,模仿别人,可以学会构思、立意、选材,掌握写作技巧,经过认真揣摩,仔细思考,深入琢磨,将别人的分为己有,使自己的作文水平有较大提高。模仿不等于“抄袭”,而是把别人的优点灵活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这并不妨碍真情实感的表达。

乙:说的比唱的还好听,真能装蒜。说的“模仿”,实际上就是“抄袭”。这样做不但发挥不出自己的水平,还会使自己越来越懒,养成不用脑思考,不用眼观察,不动手练习,一拿到作文题就想翻作文选的恶习。这不叫“抄”叫什么呢?

丁:这样说未免太绝对化了。                            

9.甲、乙两人坚持的观点是                       

甲、乙两人坚持的观点是                        

10.在两处画横线的地方,分别填上有针对性、有说服力的话。

11.把对话中不得体的地方用——画出来,把不简明的地方用   画出来。

(三)文言文(14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12—15题: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公问其。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2.文中加点的“克”和“故”字,对其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克”意思相同,两个“故”意思不同。  B.两个“克”意思相同,两个“故”意思也相同。

C.两个“克”意思不同,两个“故”意思也不同。 D.两个“克”意思相同,两个“故”意思相同。

1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吾视辙乱,望其旗靡。(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土石何?

B.(1)公与乘。(2)先帝称曰能。 C.(1)登轼望之。(2)黑质白章。

D.(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2)且置土石?

14.将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这句话中的成语是        ,这个成语的含义是                      

15.善于抓住时机是鲁国取胜的重要原因。从选文来看,曹刿在(     )时发动(   ),在(

     )之时开始(   ),因此取得了胜利。

16.选出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

A.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B 而/乡邻/之生日/蹙

C.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D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17.下列各句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也。  C.谨食之,时而献焉。D.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惭淡万里凝。

二、现代文阅读(40分)阅读下列段落,回答文后问题。

(一)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A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对于吃牡蛎)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突然好像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①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斯,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B又老又丑,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②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③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两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C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就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8.“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中,“心里默念”为什么不能改成“叫出声来”?

19.作者在小说结构上安排了旅行这一转笔。对此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使情节发展舒缓下来         B.使情节发展有所起伏

C.为后面遇见于勒的情节作以铺垫    D.为便于插入景物描写以丰富表达方式

20.选文中对于勒形象的刻画既运用了侧面描写,又运用了正面描写。请你各举一例。

                   是侧面描写。 

                   是正面描写。

21.小说写了菲利普夫妇可鄙的一面也写了他们可怜的一面。请你从文中各举一例,说明他们的可鄙之处与可怜之处。

22.虽然于勒的“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但如果偶然间抬起头后,其目光与菲利普夫妇的目光相遇——请你选择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场面并从选文中找出这种选择的依据。  (  )

A.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想相认B.于勒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不想相认

C.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却想相认D.于勒不想相认,菲利普夫妇也不想相认

之所以这样选择,在选文中的依据是          

23.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于勒,有人说是菲利普夫妇。你同意其中的哪一种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24.菲利普先生和太太对吃牡蛎一事态度有什么不同?菲利普先生的态度表现出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太太对吃牡蛎的两句话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25.文中画浪线的A、B、C三处都是于勒的肖像描写,这些描写抓住了人物的(    )特点,对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起的作用是                           

26.画横线的三处都是菲利普太太的语言描写,比较这三处描写说明她的心理变化过程,并分析这些描写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

27.加点处是人物的(   )描写,表现了人物的(    )心理状态。

28.结尾处画曲线的句子是(   )描写,它在内容上所起的作用是(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二)以德治国与读书求知

①高尚品德的形成,是离不开读书的,只有精于读书的人,才能使自己的品德高尚,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②读书,既是对人类知识营养的吸收,又是对自己人格的完善。读书,是人生的艺术享受,其乐无穷,美不胜收。要做到自觉地读书,既是一种文明的习惯,又是一种境界。进入新世纪后,新问题层出不穷,知识领域不断更新,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场深刻的变革。不读书,就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国际科学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竞争。要在这种竞争中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就必须读书求知,

③读书求知,对道德大厦的塑造,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今世说》上有名言曰:“静坐自无妄为,读书即是立德—”读书与德,确实不可分开。无德是一种愚昧,“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不读书的人,只会在黑暗中摸索,不可能脱离愚昧的苦海。无德,是一种邪恶的品性,是兽性的一种表现。”学则正,否则邪”(杨雄《法方学行》):“学则治,不学则乱”(黄宗羲《明儒学案》)。由此可见,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必须认真读书。

④当然,读书要有选择,我们不仅要读书,而更重要的是要读好书。”法轮功”痴迷者的一个沉痛教训,一是不读书,心灵愚昧;二是虽读书,但读的是李洪志《转法轮》一类鼓吹邪说的坏书。陈果、刘思影就是受李洪志歪理邪说的毒害而走上绝路的-到目前为止,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这种悲剧的产生,便是愚昧的产物。事实证明,读好书,能使人走向光明,进入德的境界:读坏书、邪书,会使人走向绝路;不读书则会导致人进入黑暗的深渊。只有多读好书,才能治邪、治恶,促使美善之树长出文明的花朵;无德,是灵魂的卑鄙,是干坏事、办错事的一种动因。“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笛卡尔语),“种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欠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语)。“腹中有书气自华”,多读好书,可以使自己的人格高尚,灵魂伟大,不干坏事,少办错事。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等奉命先驱和鲁迅、茅盾、邓拓等有作为的作家,都是一生于不释卷,博览名著的知识渊博者;反之,历史上那些昏君奸臣、邪恶歹徒、民族败类一类人物,很少有喜欢读书的,更谈不上读好书。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                

      。如果这些人能够读点好书,他们会成为历史罪人吗?“常玉不琢,不成文章。君子不学,不成其德”,要培养高尚的道德,应当从读书开始,一个不读书的国家,只能是一个愚昧的国家,而愚昧的国家是不能进行“以德治国”的。

⑤要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思想,须营造好“以德治国”的社会环境。而倡导读书求知,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便是营造好这种环境的根本途径。让我们人人都拿起书本,汲取人类宝贵的精神营养吧!”

  29.读完全文,你以为中心论点是什么?选出对中心论点概括恰当的一项  (  )

  A.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读书求知。  B.读书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C.读书要有选择,必须渎好书。    D.以德治国必须读书求知。

  30.第③自然段主要采用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      关系。

  31.第④自然段主要采用        的论证方法,阐明了    的道理。

32.请你为第③自然段另外选择一条有关读书的名言作为论据写在下面:

  33.选出引号内加点的词语在感情色彩上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  )

A.成为“以德治国”的模范。                B.更是必不可少的“心灵工程”。

  C.已有239名“法轮功”练习者为上“天国”而自杀身亡。  D.使读书成为国人的“国风”。

  34.请你从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填在下面空白处,与上下文意思相联接,构成一个排比句,作为第④段的论据。

  例如:慈禧太后丧权辱国,                           。  

(三)①常常能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人的脑子用多了,会死掉许多脑细胞”、“人脑多用了会笨”,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道理的。

②事实上,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脑子也是一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数据:经科学家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细胞,也叫神经元。这么多数量的脑细胞,对一个人的一生来说,足够足够了。有人计算过,如果一个人活到100岁的话,经常运用的脑神经细胞只不过10多亿个:还有80%-90%的脑神经细胞没动用。所以,根本不会有什么“脑子多用会笨”的事情。

③“生命在于运动”,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普遍规律。人的机体,用则灵,不用则衰;脑子用得勤的人,肯定聪明。因为这些勤于用脑的人,脑血管经常处于舒展的状态,脑神经细胞会得到很好的保养,从而使大脑更加发达,避免了大脑的早衰。相反,那些懒于用脑思考的人,由于大脑受到的信息刺激比较少,甚至没有,大脑很可能就会早衰。这跟一架机器一样,搁在那里不用就要生锈,经常运转就很润滑。外国就有过这样的研究,科学家观察了—定数量的20—70岁的人,发现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到了60岁时仍能保持敏捷的思维能力.而在那些终日无所事事、得过且过的懒人当中,大脑早衰者的比例大大高于前者。

④除了懂得脑子多用只会聪明、不会笨的道理以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这对老年人来讲尤为重要,我们常说,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如果大脑迟钝了,身体各器官的生理功能当然也不会旺盛。所以,保持大脑的活力,就能促进其他机体、器官保持活力;大脑如早衰,也会影响其他机体器官的早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往往是生理、心理、环境等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老年人保持着勤于用脑的好习惯,就会有一种很好的心理状态,可以使自己的生活、精神充满活力。

⑤“勤于用脑,延缓衰老”,这个道理是很科学的。老年人如此,何况我们青少年呢?让我们大家养成勤于用脑的良好习惯吧。

35.对第②段中画线部分的内容,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  )

A.人的大脑皮层里有很多神经细胞  B.人的脑神经细胞数量很多

C.人的脑神经细胞大部分可不动用  D.人的脑神经细胞足够一生运用

36.第③段中画线的部分综合运用了      等说明方法,说明了      的道理。

37.第④段说明“多用脑,可防老”的道理,谈了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生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能够  ;二是心理方面的,就是多用脑可以    

38.“人的机体的各个部位,几乎都是越用越健康”,这句话中的“几乎”能删去吗?为什么?

39.把全文分为两个部分,请用“‖”划出。  ①②③④⑤

40.根据文章的内容,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41.你在生活中也经常用脑,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什么体会?(注意答题时间,简要回答)

三、作文(50分)  

……三个笑容,聚拢来,融为一体,我的心里顿时感到了温暖,眼前又充满了阳光;

要求:请用上面的话作文章的结尾,写一个贴近现实生活的故事,题目自拟,6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