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测试题

2014-5-11 0:10:55下载本试卷

一、给加点字注音:(2’)

取   比  迤  时  而不舍

文本框: 初 三 语文 测 试 题
班级: 姓名


  使  俄  耀  无顾及


二、指出书写有误的字并改正:5’

底柱中流  暂露头角  争荣岁月  根深帝固

虚忘学说  高官厚碌  不知所措  涛涛不绝  戍戌变法

三、续写填空,使文构成排比句,然后填写一句带有哲理性的话作结4’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一个音符谱写不了动人的乐章,      

                      。只有           

四、写出反映四季的诗句或散文2’

  春

  夏

  秋

  冬

五、当你伤害了一位朋友时,你认为最得体的道歉该怎么说?1’

六、“三打白骨精”出自哪部作品?作者是谁?你最喜欢这部作品中哪个人物?结合具体情节说说喜欢的原因。你还熟悉哪个神话传说,请写出名字。6’

七、对对联2’

上联:            ,秋到果满枝。

八、默写:5’

1.《己亥杂诗》名句            ,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作者理想句子               

                                 

3.《醉翁亭记》描写傍晚景色句子                  

4.《始得西山宴游记》写登高望远的感受,对宏伟气象赞美,寄寓自己心志的句子

                                  

                                  

九、解释加点的字:6’

1.斜晖脉脉水悠悠

2.高者挂 长林梢

3.伛偻提携

4.者胜

5.然后知吾之未始游

6.箕踞而

十、课内阅读

(1)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别人以为平常的事物,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2)苹果落地,是多么平常的事情,牛顿看见了,却要问出个所以然来,结果创立了“万有引力”说,支配了人类思想。

(3)壶水滚沸,谁不常常见到?只有瓦特把它当作问题研究,因而发明了蒸汽机,使人类至今享受其利。

(4)生、老、病、死,都是极普遍的人生现象,释迦牟尼偏偏要寻根究底,求个解答。他因此抛弃尊位和家庭,独自去潜修静想,终于创立了佛教。

(5)我们中国的孔子,也是个好问的人。他到太庙里去,看见每样事物都要问。他知道老子熟悉典籍,就去向老子问礼。他能够成为万世景仰的圣人,难道真是天生的?

(6)够了,够了,不必多举了。举出这几个人物,无非要证明发问精神的可贵。我们虽然不一定人人能成为大科学家大思想家,但是不能不求知识,不能不明道理。要求知识,明道理,处处都会碰到问题。不能勤于发问,是多么可惜啊!

1.第(1)段的中心句是:                     。1’

2.“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这句话同首句中的“                 ”相照应1’

3.“能发问、勤发问的人……他偏会看出不平常的道理。”这句话同首句中的

                 ”相照应。1’

4.(1)段中最后一句“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在文中的作用是( )1’

  A、总结收束   B、领起下文    C、承上启下

5.“这样的人”在文中指(  )1’

A、头脑丰富的人 B、眼光敏锐的人 C、肯动脑筋的人D、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6.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思想家。指出和孔子无关的一项(  )1’

A.《论语》  B、三人行必有我师  C、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D、儒教

7.请概括(2)至(5)段所举四个例子的内容。2’

8.议论文中所引事例必须具备如下特点(  )2’

A、具有概括性  B、生动形象  C、具体详尽  D、紧扣中心论点

E、有代表性、典型性。  F、真实,有说服力

9.文中四例,前两例牛顿和瓦特是      家,后两例释迦牟尼和孔子是

      家。前两例阐明要        ,后两例阐明要       。条理清晰,层次分明。3’

10.举例之后,分析事例是必不可少的。文中第(6)段就属于分析事例部分。它在文中的作用是(  )1’

A.指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B.起到了由事例的叙述到论点分析之间的转换作用。

C.引出结论。

D.揭示事例同论点之间的联系,从而进一步使文章深化。

11.选段所运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1’

A、事实论证 B、道理论证  C、比喻论证  D、对比论证

12.用一句话概括第(6)段的内容(不超过20个字)。2’

十一、课外阅读

明智的法规和适当的克制,对于高尚的民族而言,虽说在某种程度上不免有点累赘,但它们毕竟不是束人手足的锁链而是护身的铠甲,是力量的体现。请记住,正是这种克制的必要性,如同劳动的必要性一样,才值得人类崇敬。

每天,你都可以听到无数蠢人高谈自由,就好像它是个无尚光荣的东西,其实远非如此。从总体上来讲,从广义上来讲,自由并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东西,它不过是低级动物的一种属性而已。

任何人,伟人也罢,强者也罢,都不能像游鱼那般自由自在。人可以有所为,又必须有所不为,而鱼则可以为所欲为。集天下之王国于一体,其总面积也抵不上半个海大;纵使将世上所有的交通线路和运载工具都用上(现有的再添上将要发明出来的),也难比水中鱼凭鳍游来得方便。

你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会发现,正是这种克制,而不是自由使得人类引以为荣;进而言之,即使低级动物也是如此。蝴蝶比蜜蜂自由得多,可人们却更赞赏蜜蜂,不就因为它善于遵从社会的某种规律吗?普天之下的自由与克制这两种抽象的东西,后者通常更显得光荣。

确实,关于这类事物以及其他类似之物,他决不可能单单从抽象中得出最后的结论。因为,对于自由与克制,倘若你高尚地加以选择,则二者都是好的;反之二者都是坏的。然而,我要重申一下,在这两者之中,凡可显示高级动物特性而又能改造低级动物的,还是有赖于克制。而且,上自天使的职责,下至昆虫的劳作,从星体的均衡到灰尘的引力,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的荣耀,都归于服从而不是自由。太阳是不自由的,枯叶却自由得很;人体的各部分没有自由,整体却和谐,相反,如果各部分有了自由,则势必导致整体的溃散。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2’

甲(    )   累(    )  敬(    ) 和(    )  

2.阅读前两段,用原文填空:2.5’

对于自由与克制,作者认为值得人类崇敬的是         ,因为它们是         ,是          ;不值得炫耀的是        ,因为它不过是        

3.阅读三、四段,作者用人与鱼作对比,为了证明           2’

4.阅读第五自然段回答:作者在论述克制是一切生物、事物的权力和荣耀时,用了           做证据(多选)2.5’

A.天使的职责 B.昆虫的劳作 C.星体的均衡  D.灰尘的引力  E.人体的各部分

5.本文论点(用原文回答),在什么处提出?2’

6.本文用到的论证方法?2’

7.本文在倡导“克制”时,列举的低级动物是          ,作者更赞赏      ,因为                 。(用原文回答)3’

文本框: 初 三 英 语 测 试 题
班级: 姓名
8.本文认为“广义”的自由是            ,作者持    态度。2’

9.“自由”与“克制”是相对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你还能举出类似这样的两对词语吗?2’

作文要求50’

1.任选一题,写成议论文

2.字数不少于600字。

3.论点鲜明、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逻辑性。

1.            之成见(补充完整)

2.小议溺爱

3.永远不要说放弃

4.论“名师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