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文言文复习

2014-5-11 0:10:55下载本试卷

语文测试题

一、按要求填写课文内容

1、                    桑麻。

2、一水护田将绿绕,        

3、山重水复疑无路,        

4、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5、旧时茅店社林边,        

6、《〈论语〉六则》中孔子论述学与思之间关系的语句是:

                。”

7、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借助想象描写雨后景色的诗句是:“                 。”

8、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9、《木兰诗》中描写北方战场艰苦环境的句子是:   

               

10、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以春景来烘托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                    

1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12、而或                    ,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1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4、“      ”,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15、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6、会当凌绝顶,     

17、三人行,      

18、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大连。”

19、学习,要会学、巧学,但也要刻苦、勤学,正如   (人名)说的:“       。”

20、         ,惟见长江天际流。

21、《扁鹊见蔡桓公》中表现对朋友真挚感情的语句是:“     

            ”。

22、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点题的一句是        

23、孤山寺北贾亭西,                   ,谁家新燕啄春泥。

24、《〈论语〉六则》中告诫学生学无止境、教师要耐心指导的句子是

               

25、气蒸云梦泽,         

26、明月别枝惊鹊,         

27、初中所学诗文中,你最喜欢的写“雨”的名句是   (作者)的        

28、《春》一文结尾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春天“美”的特点的句子是                     

     

29、《荔枝蜜》一文中,最能体现蜜蜂无私奉献精神的句子是  

                

30、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31、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32、初中阶段学过的古诗中写到“莺”的两句诗是       

                 

33、《狼》一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4、朱自清散文《春》中描写春雨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与杜甫《春夜喜雨》中的            

        这两句诗意境相似。

35、《送元二使安西》中描写送别环境的句子是         

            

36、兴尽晚回舟,        

37、         ,寒光照铁衣。

38、古诗词中有很多抒写离别之情的名句,请你写出一句:   

           

39、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被人们广泛引用,说明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诗句是                

          

40、我国古今诗文中有许多关于“惜时”的名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句。

a                        

b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写出五个表示“哭”和“笑”的词语。

2、写出两个含“山”或“水”的成语。

三、古诗阅读

(一)

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并答题。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这首诗在结构、顺序上与一般的绝句不同,它是先   

        ,后         

2、诗中描写了六月西湖在          这个特定时间里满湖之荷红叶碧辉映的奇异之景。

(二)

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A、“明月”、“清风”点染夏夜美好景色,“惊鹊”、“鸣蝉”以声衬静,表现夏夜幽静。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描述丰收后人们热烈畅谈的情景,进一步补充夏夜特色。

C、“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巧用数词、名词,清新活泼,朴素通俗。

D、这首词描写美丽的农村风光,抒发词人喜爱农村生活的感情。

(三)

好雨知时节,当春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解释加点字。

                      

2、诗的首联以“好”盛赞春雨,第二联从        角度写其好,第三联从         角度写其好,尾联写想象中的雨后美景。

3、读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诗,能使你想起其他课文中哪几句话?请你写在下边。

答:                    

(四)

读下面一首唐诗,说说诗人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发了怎样的思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答:                       

                      

(五)

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首句中的一个“僵”字,写出了诗人晚年生活的   

         

2、诗歌第三句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     

       。全诗抒发了强烈的            

四、文言散文阅读

(一)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论语》六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   愠:恼恨,怨恨。

B、不下问    耻:耻辱,羞耻。

C、不亦乎    说:通“悦”,高兴,愉快。

D、默而之    识: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可以师矣

  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督。

B、学而不思

  居庙堂之高忧其民

C、思不学则殆

  委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D、择善者而从之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心志

3、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不断的学习知识,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选择他们当中最优秀的注意改正他们的缺点。

D、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习不应当感到厌烦,教导别人不应当感到厌倦。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课文中所选六则,有谈学习态度的,有谈学习方法的,语言精练,含义丰富,耐人寻味。

B、第1则共三句话,分别从学习是愉快的事,与人探讨是一种乐趣,不怨恨别人三个方面既谈到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也讲到个人修养的问题。

C、第3则讲的是学习方法。

D、第5则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二)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5题。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于富者曰:“吾欲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1、本文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         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2、“以( )告富者”是一个省略句,括号中省略的内容是 

           

3、选出下面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贫者于富者曰(告诉)B、吾欲南海(往)

C、西蜀之南海(距离)  D、不如蜀鄙之僧哉(看来)

4、文中有两处“子何恃而往”,为什么第一处用的是问号,而第二处用的是叹号?请作简要分析。

答:                       

5、对比鲜明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以蜀鄙二僧欲往南海部分为例,说说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