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中试题 2002.11.9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20分)
将1—10题所选答案的序号填在下表中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答案 |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畸形(jī) 发髻(jì) 深谙(yīn) 诘责(jié)
B.淀粉(diàn) 裨益(bì) 雏形(chú) 纤维(qiān)
C.荼毒(tú) 谪守(zhé) 引觞(shānɡ) 保俶塔(chù)
D.伛偻(lǚ) 锦衾(qīn) 蜿蜒(wǎn) 饮归客(yìn)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戴维还掌握了日语、西班牙语、希腊语,以及希伯来语。
B.孟子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精神。
C.继《狂人日记》后,鲁迅又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
D.更有趣的是一种叫做《电视唱片》的书,也叫“视盘”。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⑴在这次国际会议上,我国政府再次郑重 :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
土,绝不容许任何人制造两个中国。
⑵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28日在日内瓦湖畔威尔逊总统酒店举行了
的揭牌开馆仪式。
⑶我国自己研制的无人飞船“神舟三号”发射成功, 着我国载人航天
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
A.声明 庄重 标志 B.声明 隆重 标志
C.申明 庄重 标明 D.申明 隆重 标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2分)
A.这份试卷中的第1题他花了10分钟时间才完成,真是小题大做。
B.经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终于登峰造极,在山顶欣赏到了美好的景象。
C.黄山的石、雾、松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
D.篮球比赛输了,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吸取教训,加紧训练,提高技艺。
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2分)
A.这里是远离祖国的边疆,却又紧紧联系着祖国的心脏。
B.看来,提高人们保护生存环境的意识,在今天,显得更加至关重要。
C.这次年级评选先进班集体,我们班差一点没评上。
D.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12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12倍。
6.下列说法没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回忆我的母亲》、《藤野先生》、《生命与和平相爱》三篇文章都是散文,作者分别是朱德、鲁迅和铁凝。其中《生命与和平相爱》通过对犹太民族珍惜和平、憧憬和平的精神的描写,表现了戴维的突出才能。
B.《统筹方法》、《食物从何处来》、《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都是事理说明文,都运用了作诠释、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论雷峰塔的倒掉》、《论“基本属实”》、《怀疑与学问》都是议论文,都运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D.《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的作者分别是王勃、岑参、李白,都是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穷山之高(走到尽头) 苍颜白发(苍白) 始指异之(奇异)
B.谨食之(喂养) 长烟一空(消失) 醉翁之意不在酒(心意)
C.七里之郭(外城) 余悲之(同情) 故君子有不战(或者)
D.外与天际(连接) 山肴野蔌(菜蔬) 野芳发而幽香(芳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时而献焉(代蛇) 所以动心忍性(用这些方法) 以尽吾齿(来)
B.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呼尔而与之(助词) 临溪而渔(表修饰)
C.不知日之入(助词,无义)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于) 管夷吾举于士(从)
D.入则无法家拂士(如果) 则吾斯役之不幸(然而,可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是)
9.对《山坡羊·潼关怀古》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
行处,宫阙万千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A.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山坡羊”曲牌名。
B.“山河表里潼关路”这句勾画出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的特点。
C.曲中的“聚”字赋予静止的峰峦以动感,“怒”字则生动地表现出波涛汹涌澎湃的情态。
D.曲中表达出深深的伤感悲愤之情,其主要原因是“宫阙万千都做了土”。
10.将①—③句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
连的关系。黄河流千古, , , 。
①流出了黄皮肤人的群落 ②流出了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③流出了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共130分)
一、按要求答题(共30分)
11.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一一找出打“×”,然后按顺序改正在田字格
里。(4分,书写工整、规范、优美可另加1分)
⑴成群结队 ⑵辩伪去妄 ⑶雕版书籍 ⑷韦编三绝
⑸不辍劳作 ⑹不醒人世 ⑺油光可签 ⑻觥筹交错
⑼流离失所 ⑽锲而不舍 ⑾天翻地覆 ⑿残篇断简
改正 | ||||||||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语境义。(2分)
⑴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
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1分)
⑵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分)
13.默写。(12分)
⑴ ,江入大荒流。 ⑵ ,愁云惨淡万里凝。
⑶荡胸生层云, 。 ⑷沉舟侧畔千帆过, 。
⑸衔远山,吞长江, , 。
⑹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
⑺须晴日, , 。
⑻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 ,
。
14.在下面的横线上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⑴根据文意,另举事例;⑵句式与画
线句相同。(3分)
没有自知之明,其害无穷;反之,则能走向成功。蒋干自作聪明,刘禅
妄自菲薄,不都害己害国吗?
, , ?
15.读下面的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4分)
注:2000年增长率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预测数字
16.《醉翁亭记》一文中“醉”“乐”二字提挈全篇,请就“太守醉”与现阶段
所倡导的“禁酒令”,谈谈你的看法。(5分)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
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8分)
17.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⑴蹴 ⑵向
⑶得 ⑷已
18.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译成现代汉语。(2分)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选段出自孟子的《鱼我所欲也》,文章论述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
B.选文第2段除了举例论证,还以对比方式指出有些人为私利而抛弃原则,
接受万钟俸禄,这就是失其本心。
C.这两段文字都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反面进行论证。
D.“此之谓失其本心”这句话归纳了本段内容,这里的本心是指本来就有的
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二)年轻人之所以为年轻人,并不是单看年纪轻,假如是单看年纪轻,我们倒
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都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反过来我们在历史上也看见有好些年纪老的人,精神并不老,甚至有的人死了几千年,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一样。所以一个人的年轻不年轻,并不是专看生理上的年龄,而主要的还是看精神上的年龄。便是“年轻精神”充分的,虽老而不死;“年轻精神”丧失的,年虽轻而人已死了。(14分)
20.第一段加点的“活”和“死”各指什么?(2分)
21.作者判断一个人是否年轻的标准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分)
22.这两段文字在写法上的主要特点是 ,运用这种写法的作用
是 (3分)
23.据你所知,举出一位如文中所说的“人已死了,而一直都还像活着的年轻人
一样”的人物,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
24.本段选自郭沫若《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语言特点是简练明快,富有
哲理。你还读过郭沫若的哪些文章,请举一例,并概括其特点。(3分)
(三)摆渡老人(李文忠)
①读中学时,学校设在邻村,与我们村有一条河隔着,便认识了那摆渡老人。
②当时,那老人一直是我们取乐的对象。每到放学,肚子饿得直叫的我们便一窝蜂向渡口跑去,挤在那儿。渡船只要一近岸,大家便争先恐后地向船上跃去。虽然老人很有经验,未到岸边便做好回撑的准备,但超载和落水的事仍然时有发生。超载时,船上的,岸上的,都望着老人手忙脚乱的样子大笑。夏天下雨时,大家总是把伞迎着风,看着渡船被吹淌到离渡口好远的地方,老人一番折腾,将船撑到渡口,我们便哄笑着上了岸。
③最有意思的要数冬天(当时我是这样认为的)。冬天很冷,河面结了一层层厚厚的冰。每天早晨,当我们赶到渡口时,总看见老人在那边晃着船,好长时间,才把船晃过来。望着老人跳舞似的笨拙姿势,我们总是哄笑,一直到船靠岸。我们往往因此耽误了早读,但我们都挺愿意。于是就希望天再冷些,便可以迟点起来,反正去早了也过不了河。我们都为找到一个偷懒的理由而感到高兴。当时的我们,是“心忧读书愿天寒”。
④那一天特别冷,我因有事起了个早。吃过早饭后,便不紧不慢地向学校走去。到渡口时我惊奇地发现,那老人不是我预料的那样在“跳舞”,却已经到了这边。我和他攀谈起来。我问他:“你今天怎么这么早?”老人咳嗽了一声,缓缓地说:“许是人老了,早上总起不来。昨天听学校说耽误了学生上早读,今天我就起了早。谁知等了好长时间,才来了你一个人。”说完,便送我过河。
⑤船到河心,老人忽然回头对我说道:“你们小孩子可要好好读书啊。”那双眼中竟满含着期望和爱意。我心中一震,看着老人瘦弱的身体,沾满冰渣的白胡子,一双手冻得发紫,猛地问道:“你干啥要吃这份苦呢?”好久,老人长叹一声说道:“干啥?哎,以前我也有一个可爱的儿子,他曾吵着要上学,但终究没上成。后来他得病去了,我一直感到对不起他,我在这儿摆渡,接受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谈话间,船已到岸,待我上岸后,老人把船向河那边撑去。看着老人的背影,我不再感到笨拙可笑,鼻子有些酸酸的。
⑥那天,我把老人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了。以后,我们上船再也没有起哄。于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上出现了笑容。
⑦再后来,两岸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最后一次过河是,老人对我们说:“以后不再送你们过河了,你们要记住,好好读书。”
⑧“好好读书”,这句话一直留在我记忆中。
⑨真想再见见摆渡老人。(18分)
25.本文具体描述了摆渡老人接受“我们”过河上学的辛劳。先写老人因“我们”的 而手忙脚乱,一番折腾;再写因 ,老人好不容易“才把船晃过来”;最后写老人不顾自己 ,特地起大早送“我们”过河上学。(3分)
26.第⑤段中摆渡老人说“我在这儿摆渡,接送你们上学,心里好受些”。请你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说为什么老人觉得这样做“心里好受些”。(3分)
27.第⑤段中加点的词句表现了“我”当时 和 的心情。(2分)
28.原先,摆渡老人在孩子们的眼里是一个 的形象;后来,摆渡老人在孩子们心中却是 的形象。(4分)
29.“摆渡老人”中的“摆渡”可以理解为老人读“我们”生活、思想上的帮助。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这样的“摆渡者”,请你展开联想,按照下面的示例仿写三个句子:(6分)
示例:⑴作家把读者摆渡到精神的彼岸。
⑵“希望工程”把贫穷的孩子摆渡到求知的校园。
仿句:⑴
⑵
⑶
三、作文(60分)
生活中到处都有美,生活中的美景随处可见:校园中寻求知识,是一道富有诗意的美景;家庭中感受亲情,是一道充满温馨的美景;社会中奉献真爱,是一道多姿多彩的美景……
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选择感受最深的某个方面,以“美景”为话题,写一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的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⑴除诗歌外,其它体裁不限。
⑵不少于600字,书写工整规范。
题目: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