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期末复习测试题(一)
题目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
得分 |
一、 基础知识(1—19题,除19题外,其它每题1。5分,共29分)
1、下边加点字词注音、释义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不屑(xiè值得)置辩 不省(shěng明白)人事 打折(shé断)了腿
B、颓(tuí衰败)唐 拙(zhuō笨拙)病 间(jiàn中间)或
C、绽(zhàn突露出来)出 声气(shēng qì态度) 商酌(zhuó斟酌)
D、君子固(gù安守)穷 今非昔(xī以前)比 分(fēn特别)分外妖娆
2、选出全是形声字且结合方式完全相同的一组( )
A、材 休 肝 飘 旗 花 病 B、会 歪 霜 物 例 姹 氧
C、喝 河 肌 瞻 谎 粮 赈 D、匪 阁 圆 闰 裹 褒 躲
3、运用查字典知识进行判断,下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典注解中的“转”表示由原义、故事、成语等转化而来的意义 。
B、“载”“咨”“坠”音序检字都查字母“Z”。
C、“掰”“摁” “抵”部首检字都查“ 扌”
D、“罹”字,在字典里的义项有:①遭受困难或不幸;②忧患,苦难。
在“罹难”中,“罹”的意思应取义项①。
4、下列短语构成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振奋人心 起草计划 调查报告 改变面貌
B、一清二楚 经验教训 朝晖久阴 内容和形式
C、实用性 旷野的呼声 经验之谈 写作知识
D、声如泉涌 人心振奋 计划完成 面貌大变
5、下边两句话中草药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 最 的事情。
②走进图书馆,漫步 ,犹如 知识的汪洋大海。
A、①卑鄙 可耻 ②书山 深入 B、 ①卑贱 可耻 ②书海 进入
C、①卑微 羞耻 ②书库 出入 D、 ①卑劣 无耻 ②书林 潜入
6、“孔乙己的艺术形象如此鲜明,让我们分明看到……足迹”这个句子的省略号处有一个长定语,
其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
①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② 悲苦的 ③在 ④留下的 ⑤人生道路 ⑥这个 ⑦一串长长的
A、③ ② ⑤ ④ ⑥ ① ⑦ B、④ ⑦ ② ⑥ ① ③ ⑤
C、④ ⑥ ① ③ ⑤ ⑦ ② C、⑥ ① ③ ② ⑤ ④ ⑦
7、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忽如”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表达了诗人的惊喜好奇。
B、用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写出了雪景的壮美,富有浪漫色彩。
(综测一·第一页)
C、春风吹开了无数梨花,写了出了梨花的妖娆多姿。
D、诗人将春景比冬景,特别是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给人以喜悦与温暖。
8、“在党的亲切关怀和全国大协作下,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终于实现了!”一句
的主干是( )
A、袁隆平实现了 B、希望实现了
C、奋斗九年实现了 D、袁隆平为之奋斗九年的希望
9、下列句子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 )
A、还是在二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
敌人的逃路。
B、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B、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
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D、也许还有人会隐隐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
10、对下边复句的层次关系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②可是没有他,③别人也便这样过。
A、① ‖ ② ︳③ B、① ︳ ② ‖ ③ C、① ︱ ② ‖ ③ D、① ‖ ② ︳③
转折 假设 转折 假设 因果 条件 因果 条件
11、下边句子简明无歧义的一句是( )
A、不多一会儿,很快浓云过去了,只见几个老人拄着拐杖缓步走到我们身旁。
B、她有一个女儿,像所有母亲一样,她把孩子打扮得漂漂亮亮。
C、学校张灯结彩,迎接十月一日国庆节的到来。
D、桂林采取提高绿化水平的新措施。
12、在食堂买饭时,有同学后到却插到你的前面,你最得体的说法是( )
A、不准插队,排后边去!
B、你这人太自私,是个利己分子。
C、挤什么?没看见这么多人排在这里吗?
D、请你到后面排队,大家应遵守食堂规定。
13、对下边句子语病分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我的家乡是广西灌阳县红旗乡人。(词语搭配不当)
B、通过李老老师的耐心启发,使我受到极大教育。(成分残缺,缺少主语)
C、全校师生讨论并听取了赵校长的动员报告。(成分残缺)
D、1956年,北京故宫展出了2900年前的文物。(语序不当)
14、下边诗句读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数 / 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B、数 / 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C、数风流人物 / 还看今朝 D、数风流 / 人物 / 还看 / 今朝
15、下面标点运用无误的一项是( )
A、“王伟”,老师咳嗽了一下,接着说,“你了解香港的历史吗?”
B、《初春小雨》中描绘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景象。
C、语法包括词性、短语、单句、复句……等内容。
D、积累词语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从书面上学,一条是从口头上学。
16、下面比喻句中的本体是书籍的一项是( )
A、图书馆是人类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B、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我什么时候才能读通啊?
C、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E、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是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
17、下边与课文原句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山迥路转不见君,雪地空留马行处。
B、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又有孙,孙又有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C、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此事故难全。
D、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18、选出属于细节描写的一项。( )
A、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B、那店小二那里敢进来,连那正在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C、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会来?……他打折了腿。”
D、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很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19、下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消息又称新闻。一则消息通常所不可缺少的三部分是标题、导语和背景。
B、《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这是一部章回体长篇文讽刺小说。
C、《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孟子是孔子之后的一位儒家大师。
D、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 综合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
二、 现代文阅读(20—39题,共31分)
(一) 有一天,大约是中秋前的两三天,①掌柜正在漫漫的结账, 取下粉板,忽然说,“孔乙
己长久没有来了。还十九个钱呢!”我才也觉得他的确长久没有来了。一个喝酒的人说道:“他怎
么会来?……他打折了腿了。”掌柜说,“哦!”“他仍旧总是偷。这一回,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
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后来怎么样?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再
打折了腿。”“后来呢?”“后来打折了腿了。”“打折了腿怎样呢”“怎样?……认晓得?许是死
了。”②掌柜也不再问,仍然慢慢的算他的账。
20、选文要表现的人物是 和 。从刻画的人物的角度讲,这是 描写。
21、这段文字交待的主要是( )(1。5分
A、孔乙己的腿是如何打折的。 B、孔乙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里去了。
C、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D、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无足轻重的社会地位。
22、丁举人和孔乙己同是读书人,而丁举人却下毒手打折了孔乙己的腿,其根本原因是( )
A、孔乙己触犯了丁举人的利益。 B、孔乙己不改旧习,仍旧是偷。
C、孔乙己拒不认错。 D、两个人的社会地位差别悬殊。
23、这文字中有两处反映出人们对孔乙己漠不关心的态度,这两处是: (2分)
①是:
②是:
24、文中加横线的①②处为细节描写,其含义是( )(2分)
A、表现掌柜精打细算的性格特点。
B、烘托出酒店安宁平静的气氛。
C、掌柜对孔乙己的遭遇毫无所动。
(综测一·第二页)
D、表现掌柜为人宽厚。
25、从全篇情节发展的脉络看,这段文字主要写封建制度对孔乙己的迫害,已从
发展到 。
26、这文字从三个方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1。5分)
①孔乙己被打折腿的悲惨遭遇,揭露了 对下层人民的凶残;
②从孔乙己和 的强烈对比,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③通过掌柜和洒客漫不经心的对话,揭露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 关系。
(二)这本书的实用性很强。当然不是不讲理论。比如其中《应用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提出“实”、“准”、“简”三原则,话不多,只三千字左右,可是写应用文的指导思想都
在这里了。然而,这本书之可贵还在于它议论少而实例多。第一篇谈写信,出自王力教
授的手笔,完全从实际出发,而且无微不至,读者要能照办,准错不了。韩少华同志谈
写日记,举了不同类型的例子七条。宁致远同志谈写公文,举的几个例子都是实有其事,
可供参考。纪希晨同志谈怎样写新闻,虽然例子不多,可是从头至尾都是经验之谈。给
未来的新闻记者上了一堂最好的入门课。还有金铁宽同志谈怎能样写简报,引了一篇写
得也还可以的简报,指出其中的缺点,加以修改,把七百多字压缩成四百多字。这种写
法,对于读者归为实惠。
27、文中“实”“准”“简”三个字所加的引号的作用是( )(1分)
A、表示引用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突出强调 D、表示引用和着重指出
28、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 ;其结构方式是; 式。(2分)
29、这段文字 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有: (1分)
30、这段文字第一句说“这本书实用性很强”指的是( )(1。5分)
A、不是不讲理论。 B、议论少而实例多。
C、提出了“实”、“准”、“简”三原则。
D、有指导写作应用文的原则,有实例,有写作各类应用文的经验、方法和技巧。
31、文中在说明“实例多”这一特点时举了五个方面的例证:一是从实际出发;
二是 ; 三是 ;四是 ;五是 。(2分)
32、段末句中加点的“这种写法”指代的是( )(1分)
A、信的写法 B、日记、公文、新闻的写法
C、、简报的写法 D、信、日记、公文、新闻、简报的写法
33、“实惠”一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1分)
A、实实在在的好处。 B、获得应用文的写作知识
C、实际恩惠 D、确确实实的用处。
34、对加横线的复句的第一层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转折) (承接) (因果) (并列)
(三)风吼叫……雷声轰响……
一堆堆乌云,像表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把他们
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
就消失了。
35、在“狂风吼叫”“雷声轰响”后面分别加上省略号是为了说明( )(1分)
A、“吼叫”“轰响”持续不断。 B、音响渐次增强。
C、两种声音交错 D、“吼叫”“轰响”是前后连续发生。
36、文中“一堆堆”“无底的”两个词语,所起的作用分别是( )(1。5分)
A、修饰和形容 B、限制与修饰 C、修饰和说明 D、形容和修饰
37、这两段文字主要写( )(1。5分)
A、乌云的失败。 B、大海与乌云的交战
C、闪电的失败 D、大海与闪电战的激战
38、第二段共三句话。第一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猖狂凶狠,气焰嚣张;
第二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巨大声势和巨大的力量;第三句用
的修辞方法,表现 的垂死挣扎。(3分)
39、这段文字的象征意义是 。(3分)
三、文言文阅读(40、45题,除特殊注明的外,每题2分,共10分)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
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与谁归?
40、下边句中的“居”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中的“居”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A、居十日,扁鹊复见。 B、北山愚公者……面山而居。
C、居右者椎髻仰面。 D、鲁迅故居。
41、下边句中“其”的用法与意义跟“处江湖之远则忧其民”中的“其”意思相同的一句是
( )
A、其如土石何?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C、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D、其妻献疑日……
42、对文中加点的词“或、则、是、然则、微”依次解释全对的一组是( )
A、有时 就 这 然而就 不是
B、或许 就是 这样 既然这样 那么 无
C、也许 就 这 既然如此 那么 没有
D、有人 就 这是 虽然这样 却 除了
43、文中的“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用原文回答 1分)
44、对这段文字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劝导谪守巴陵君的友人滕子京忘记个人得失。
B、抒发作者宽阔的情怀和政治报负。
C、批评课文中描述的迁客骚人。
D、阐述不应当追求个人快乐的道理。
45、将“噫!微斯人,吾与谁归?”一句译成现代汉语。(1分)
译文: 。
(综测一·第三页)
四、作文(50分)
46、按要求修改下面这封感谢信。(10分)
感 谢 信 初三(2)班全体同学: 我是一名家境贫苦的山区学生。去年父母因病相继去逝,使我感到非常痛苦。由于生活困难,我无法在继续读书了。正当我缀学在家,自己没法谋生时,报纸上报道了我的事迹。接着便收到了社会上一些单位和个人寄来的捐款,然而也收到了你们汇来的钱和衣物。从你们的信中,我知道有的同学是把自己积蓄多时的零用钱捐出来的,有的同学是把新的刚刚购来的衣服捐出来的,我感动得哭了。 你们帮助了我,使我能继续读书,我向你们表示感谢!我一定要学习你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刻苦学好功课,争取全面发展,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的关怀,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援助! 此致 敬礼 希望小学 王小刚 |
① 正文的第一段有两个别字请加以改正:(1) 改为 ;(2) 改为 。(2分)
②正文中画横线的四个句子有两个是病句,在文中改过来。(2分)
③这封感谢信在格式上有三处不正确,这三处是:(1) 、(2)、 、
(3)、 。(3分)
④这封感谢信的语言有两处不得体。在文中用水浪线画出,并修改如下:(3分)
(1)
(2)
47、以《他有一颗火热的心》为题,写一篇内容具体,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描写、议论、
抒情等表达方式的文章,字数500字以上。(4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