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三语文总复习试卷(一)

2014-5-11 0:10:56下载本试卷

初三总复习试卷(一)

(语文)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一、按原文填空(12分)

  1.            ,映日荷花别样红。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                       ,古道西风瘦马。

   4.两岸青山相对出,             。

   5.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6.山不在高,          ,水不在深,           。

   7.至若春和景明,           ,上下天光,         

 8、             ,                ,此事古难全。

  二、(共12分)

   阅读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

矣。桓侯遂死。

   9.文章按           的顺序记叙了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2分)  

   10.指出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间:

  ②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③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索: 

11.扁鹊第四次见蔡桓公,为什么“望桓侯而还走”?(用自己的话说)(3分)

   12.文章用简洁、传神的描写刻画了蔡桓公的形象,桓公的性格特点可概括为      、        。(2分)

   13.文章通过扁鹊四见蔡桓公的故事阐明了深刻的道理,成语           就出自这则故事。(2分)

  三、(共16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答题。

   ①城市化一般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和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于的提高,又促使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有以下三个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农业用地转变为工厂、商店及住宅等非农业用地。

   ②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③在城市起源以后的几千年里;世界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呈很低水平缓慢增长。在1750年之前,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只有1%—-2%。自18世纪中叶开始,欧美各国相继实现了产业革命,城市化才开始加速发展。在19世纪的100年里,世界人口增加了70%,城市人口增加了340%,1900年的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提高到13.3%。   

   ④加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城市化的速度、规模、范围都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世界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迅速,A(上升、膨胀)

(图1)。这一时期,大城市的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多,其人口规模迅速  B(上升、膨胀);在大城市中,百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至199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达到41%

 14.从结构上看全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简要地说,第一部分是写          ,第二部分是写                    (2分)。

 15.第①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说明了城市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关系是         的(在横线上填人一个成语)。(1分)

 16.第④自然段的“A”“B”两处分别填人的词语应是                  (1分)

 17.文中附图2是为了说明城市化三个主要标志中的第      个,其与第④自然段中的一句话                   是相对应的。(2分)

   18.认真阅读附图1,你认为从中至少可得出哪三个结论?(3分)

   19.文中为了阐明城市化的有关问题,使用的说明方法有       、             等。(3分)

   20、从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角度看,文中用得较好的词有:      、    

           。(2分)

   21、综观全文,城市化的主要原因是                。(2分)

注:图如下

 四、(共20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①我们接触过各种音乐,有中国的、外国的,有声乐的、器乐的,有严肃高雅的、轻松通俗的等等。就我们接受音乐的感受而言,可以说有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②不管怎么说,音乐最终是要以声音的形式展示出来的。因此,音乐是听觉的艺术,离开了听,就离开了音乐艺术。欣赏音乐的过程也就是听音乐的过程,是一个接受声音信息、参与情感的过程。

   ③那么,如何“听”呢?常有人抱怨说自己听不懂音乐,希望能有什么诀窍能一下予掌握音乐。我们说,音乐不是哲学,不是建立在概念基础上的判断、推理;音乐不是数学,不是建立在公理基础上的演绎系统。听音乐,完全不需要预设的逻辑、心智的结构,不需要理性意义上的“懂”字作为音乐的入门钥匙。黑格尔说

过:“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对于听过的音乐,有的印象很深,有的已经淡忘了。人们或许有这样的体验,那些留存在记忆中的美好音乐,往往不会随时日远去,常常愈久远,回想起来愈亲切,每逢你轻声低吟时,过去的记忆便会重新浮起,当初的情景便会,我们甚至会清晰感受到最初学唱或l妌g听那些曲子的过程、心情、场景等等。有的曲调早巳零碎模糊了,可一旦听到,也会闻声情动,怀旧之情l蚓。(甲)只有音乐,才能全息式地唤起人的美感、记忆和历史。(乙)恐怕没有什么能像音乐那样全息式地唤起人的美感、记忆和历史了。

   ④(  )能接受并体验到音乐的情绪,或喜或悲或悦或忧,我们就算有了音乐的感觉,就步入了音乐的门槛;(  )还能产生喜欢或不喜欢的情感趋向,进而对某种音乐有所钟爱,就算得上登堂入室了;(  )音乐给我们一种附丽或归依的情怀,以致为生活所不可或缺,那么,我们已经拥有了音乐殿堂了。我们可以说不同程度地“懂”得了音乐。

⑤这样说来,几乎没有不懂音乐的人,人人对音乐都会有所感触,或多或少“懂”些这样或那样的音乐。如果真的有什么窍门的话,那就是去多听音乐。音乐给了我们音乐的耳朵,我们用它去寻找音乐。美好的音乐陶y6了我们的情感,我们的情感赋予音乐以丰富的内涵。多听音乐,听多样的音乐,是欣赏音乐的起点,也是终点。这样做,我们完全有可能“懂”得更多的音乐。

⑥就音乐爱好而言,对音乐而言“懂”音乐的全部涵义了。而对于专业音乐工作者,“听”不意味着“懂”,但“懂”必须“听”,要精选地听,反复地听,整体地听,择段地听,对照乐谱地听,查阅资料地听。总之,在情感上,要听“通”乐曲,沉浸在音乐之中,要把乐曲的过程和情绪印在脑迹中,激发我们联想,感悟音乐的神妙,得到音乐的快慰;在认知上,要把握乐曲,对乐曲的组织、风格心中有数,运用自己的知识,理解、诠解、领略到艺术的真谛,从而获得一种知情相融、心物一体的艺术境界。这时,我们自由了,不再说“懂”了,这已是音乐欣赏的目的和最高境界了。

   22.根据第③段和第④段的拼音写出汉字。(2分)

   l妌g    听   陶y嘰plain   

   23.第③段“A”“B”两处可填入的成语分别是                    。(2分)

   24.根据上下文,第④段括号内分别应填入的关

联词语是(1分)  

   A.只要 如果 若          B.如果  只有 倘若

   C、只有 如果 倘若        D.如果  若  只有

   25.第③段引用黑格尔的话阐明了                            的观点。(1分)   26.第③段的画线部分,原文用(乙)句而不用(甲)句的原因是                                           。(1分)

   27.第④段从三个层次论述对音乐“懂”的程度,请简要概括这三个层次的内容。(6分)

  ①

  ②

  ③

   28.第⑤段画线部分的具体含义是什么?(2分)

  答:

   29.第⑥段的大意可概括为 (2分)

  答:

   30.请整体阅读这篇文章,谈谈你对音乐的理解。(3分)

  答:

五、(60分)

    31.以“向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内容健康,条理清楚,语句通顺;③字数600左右;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

  一、1.接天莲叶无穷碧

   2.千树万树梨花开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4.孤帆一片日边来 5.出淤泥而不染  化水平迅速上升;③世界城市化加速发展。(答案合理

   6.有仙别名 有龙则灵  即可) 19.下定义、举例子、列图表等 20.缓慢 空

   7.波澜不惊 一碧万顷  前 相继等(合理均可)  21.经济发展  工业化

   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二)22.聆  冶 23.历历在目 油然而生

  二、9.时间先后 10.间:①一会儿、片刻 ②居:  24.A 25.音乐是心情的艺术(答对意思即给分)

停留、经历 ③索:寻找 11.桓侯的病已到了骨髓,  26.(乙)句更客观、含蓄、委婉。

骨髓里的病,是司命神的事,医生是没有办法的,扁鹊  27.①有了音乐的感觉,步入了音乐的门槛 ②对

就不再问了。(答对意思酌情给分) 12.固执、自信  音乐有所钟爱,登堂入室 ③音乐为生活所不可或缺,

 13.讳疾忌医  拥有了音乐的殿堂 28.要“懂”音乐,自始至终都应

  三、(二)14.城市化的含义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多听,听多样的音乐(言之成理即给分) 29.音乐工

 15.相辅相成 16.上升 膨胀 17.(3) 同时城  作者对音乐“懂”的含义 30.理解符合文章的内容、,

市用地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18.①发达国家城市人口  言之成理、文字通顺即可给分。

比重高于发展中国家;②1980年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