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苏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期末考试试卷

2014-5-11 0:10:57下载本试卷

初中语文第五册测试试卷

(本卷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另设卷面分5分,视书写及卷面整洁情况给分)

一、积累·运用

3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   )………………………………(2分)

A.胆què 本shé  附hè  锐不可dāng
B.叫hào 污diàn 干hé  不无益pí

C.星宿xiù  渎xiè   憎wù  词夺理qiǎng

D.防dī   形jī   离jiān 歌载舞zǎi

2.选出与上下文意衔接最恰当的句子:(   )………………………………(2分)

          但是,好的开头都应该紧扣调查报告的中心意思,都要为主体总分的开展做好准备,都应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A.调查报告的开头有一定的格式。B.调查报告的开头没有固定的格式。

C.调查报告如何开头呢?    D.调查报告应该有一个好的开头。

3.下列词语中有三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填入右表中并订正:(3分)

文本框: 错别字	
订 正	


储藏  扪心自问  辨为去妄

磅礴  腐草为荧  君子固穷

聊叙  茶毒生灵  油光可鉴

4.文化、文学常识填空:……………………………………………………(3分)

1)古人在房前、屋后常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古人就以“桑梓”指代     

2)中国道教神话里最高的神是       

3)     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好的人物之一,他与所有的好汉都不同,曾在官府中做过禁军教头,金圣叹称之为“上上人物”。

5.名句填空 ………………………(12分)(前6小题各1分,后3小题各2分)

1)          ,蜡炬成灰泪始干。 2)忽如一夜春风来,         

3)          ,不拘一格降人才。4)但愿人长久,          

5)沉舟侧畔千帆过,         。 6­)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沁园春·雪》中直接赞美当今英雄人物、抒写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8)《醉翁亭记》中描写琅琊山春季和夏季景物的语句是:      

                      

9)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送别诗中格调高昂的诗句,它一洗不少送别诗所流露出的辛酸之态,写出两句不同送别诗歌中有“辛酸之态”的诗句

1                             

2                             

6.说话要讲究方式。“直言不讳”虽好,但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婉言动听”就更显重要。自习课上王晓春同学大声讲话,请你说一句话,以达到提醒该同学不要讲话的目的。(写在下边的横线上) …………………………………………(2分)

                                 

7.请你对出下联…………………………………………………………………(2分)

 欧阳修与百姓同乐,             

8.阅读下面一段话,在规定字数以内回答问题。………………………………(2分)

有位学生时曾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罗素的话》,写完后,把论文交给鲁迅先生批阅。鲁迅阅后写下这样几句话:“批给90分,其中给你5分(抄工3分,末尾的几句议论2分),其余85分都批给罗素。”

鲁迅这几句批语的言外意思是(不超过16个字)

9.请你谈谈对杜甫诗《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体会。(2分)

                                 

二、阅读·理解

(60分)

(一)(14分)

蒋氏大戚,汪然出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0.解释加点的词…………………………………………………………………(2分)

______ ____        藉__________      

__________         于 __________    

11.与“向吾不为斯役”中“向”的意思相同的另外一个词是____  __。(1分)

12.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         B、曩/与吾/祖居者

C、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D、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1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14.文中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回顾过去,则以乡邻们非死则徙、十室九空的情形跟自己能_____       ____做对比;谈到现在,则以悍吏来乡索租时乡邻“不得宁焉”跟自己的____        ___做对比。………………………(2分)

15.“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现代文的意思是             

               。结合文章内容看,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3分)

16.《捕蛇者说》一文反映的内容是“横征暴敛”带给人民的苦难,初中阶段我们还学过哪些给人民带来苦难的内容呢?请列举两点:…………………………(2分)

                                   

(二)(13分)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⑥清代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问),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⑦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⑧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  )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  ) 书中的学说,常常(  )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7.依次填入第⑧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评判  怀疑  修正     B.怀疑  修正  评判

C怀疑  评判  修正     D.评判  修正  怀疑

18.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9.对这段文字的结构层次划分合理的一项是(    )…………………(2分)

A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20.本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有                 。………(2分)

21.“在不断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是原文中的一句话,它的恰当位置在(  )………………………………………………………………………(2分)

A.③句后  B.④句后  C.⑤句后  D.⑥句后

22.“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治学问就必须有怀疑精神。有个同学就怀疑“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这个题目有错,他认为“甲骨文”和“缩微图书”一个是文字概念,一个是书籍概念,不能放在一起。在学习中你有没有怀疑过什么呢?请举出来。………………………………………………(3分)

                                   

                                   

(三)(19分)

①所谓“绿色技术”,简单地说,就是指人们能充分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并且在生产和使用时对环境无害的一种技术。绿色技术在环境保护上的重要贡献使得绿色技术随着全球环保事业的全面兴起而逐渐成长。

②最先闻名于世的绿色产品是各种,它们都贴有特殊的绿色食品标志,象征着该产品是无污染的、充满健康和活力的食品。现在在国际上绿色食品的生产企业已达1.64万家,它们的产品行销全球各地,而没有贴“绿色食品”标志的食品在许多国家被禁止出售或销量大减。我国绿色食品行业发展也很快,目前已有203家企业开发出389种绿色食品

③绿色技术决不能仅仅局限于       行业,实际上大量的、更先进的绿色技术集中于高技术产业,像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目前人类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如石油、煤、天然气,全世界能源的90%来自于此,我国95%的能源也是化石燃料。这些化石燃料一方面储量有限,另一方面使用后排放的废气和废物量大、危害严重。因此,可更新的、无污染的绿色能源就成了各国竞相研制的热点。美国科学家在非洲发现了一种能提炼出代替石油的植物——藿藿芭,这类研究为新能源的开发开创了广阔的前景。1992年,日本研制出以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把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使用时既无有害气体排出,又不发出噪声。

④诚然,绿色技术仅是走可持继发展道路中的一种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依靠科技,还会发明和创造出更多的办法来发展经济,保护人类共同的生态环境,让绿色在地球上长驻,让我们的星球更欢快地在太空回旋。

23.从第②自然段中找出一组近义词:            。(2分)

24.第①自然段中的“全面兴起”和“逐渐成长”不能互换位置的理由是:                               。(2分)

25.在第③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2分)

26.第②自然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               。(2分)

27.第③自然段中举美国科学家发现藿藿芭的事例是说明           

_                  ,举日本研制太阳能为动力的汽车一例是说明                              。(4分)

28.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这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1)              ;(2)               。(3分)

29.请以绿色食品”为内容写一段话,字数不少于40字:(4分)

                                       

                                       

                                     

                                    

(四)(14分)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美]海伦·凯勒

①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去惦念它。于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②有的时候,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某一天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多好啊!这就更能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如果认为岁月还很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③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 的人就更是如此。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从来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这些天赋。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事情万万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才想到健康的幸福。

④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一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快乐。

⑤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什么特别的东西。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我终于领会了这样一个道理,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⑥我多么渴望看看这世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目睹一下该有多好,奇怪的是明眼人对一切却如此淡漠!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的平庸。也许有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又一味追求。在明眼人的世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⑦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如何使用眼睛”。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的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⑧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假如你只有三天的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从你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过这宝贵的三日?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28.第①段中加点的“事事”二字,前一个“事”的意思是         。后一个“事”的意思是          。(2分)

29.第②③段中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2分)

“这”指                               

“这样”指                               

30.在第③段中,作者说“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成“盲”或“瞎”好不好?简要谈谈你的看法。(2分)

                                     

                                    

31.第⑤段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3分)

                                   

                                   

32.第⑥段画线句子中“方便”的含义是            ;“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                        。 (2分)

33.第⑦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3分)

                                     

                                   

                                      

三、写作

题目:长大的感觉

青少年的你,在一天天地成长着,正在懂事,正在走向成熟,正在走向未来;有时,你会真的有一种长大的感觉。请根据文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记叙文。

注意:作文中不要有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