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第五册
第一单元检查卷
范围:(《中国二十年的基本经验》、《谈骨气》、《想和做》。自读课:《哨子》《灰姑娘的时钟》。)
学校 班级 学号 姓名
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在相应的括号内,每题目4分,共同20分)
1:下列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祈祷 滔滔不绝 B劳而无功 高官厚禄
C绫沙 戊戌 D磅礴 岿然
2:对下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祈祷:信仰宗教的人向神述说,祈求自己的愿望。
B无暇顾及:没有时间去照顾。
C迎刃而解:比喻解决问题很容易。
D滔滔不绝:比喻流水不断绝。
3: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学校热情表扬了刘明见义勇为的行径。
B有没有健全的体魄,是能够成为接班人的前提。
C他虽然已经超越了别人,那么,令后的任务是超越自我。
D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南月联盟制造的血腥暴行,是对人类文明的肆意践踏。
4:下面的一句不属于复句的一项是( )
A看来,灰姑娘的童话应该是这一时代,这一社会的产物。
B如果有座到时便可当当作响的时间,那就可以不必整日担心错过祈祷的时间了。
C我查阅了许多文献,可仍未找出答案。
D可怜的灰姑娘最终还是被王子看中,从而找到了幸福。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 人民也总是从历史活动的实践中比较中,不断________揭示和发展指导自己前进的真理。
(2) 除了学习功课以外,做种种课处活动,也要把想和做______起
(3) 回想起来那只哨子给我还来的_______远远超过了给我的快乐。
(4) 关于时钟,有______的机械钟发展史。
A寻找 联系 悔恨 详实
B寻觅 联结 怨恨 详细
C寻找 联结 悔恨 详细
D寻觅 联系 悔恨 详尽
二.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6:填空题(14分)
(1)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论点是作者对所议的问题的_______和________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_______ 和 _______.
(3) 议论文有很强的逻辑性,论辨力,因此语言要:________.
(4) 《谈骨气》选________作者______当代______学家,本文引用的孟子的三句_______,______,
_________.
7:判断题,(6分)
(1)议论文的论据,有时为了证明论点,可以做些适当的夸张( )
(2)《灰姑娘的时钟》从人们熟知有趣的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地推论,最后得出结论( )
(3)《哨子》一文的论点是:“那哨子给我带来的悔恨远远超过了给我的快乐( )
二, 阅读题(60分)
(一)(19分)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8-12题。
南宋末年,首都城临安被元军攻入,丞相文天祥组织武装运力量坚决抵抗,失败被俘后,元朝劝他投降,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金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利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要反这片忠心记录在历史上。文天祥被拘办在北京一个阴湿的地牢里,受尽了折磨,元朝多次派人劝他,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终于在公元1282年被杀害了。
孟子说的几句话,在文天祥身上都表现出来了。他写的有名的《正气歌》,歌颂了古代有骨气的人的英雄气概,并且以自己的生命来抗拒压迫,号召人民继续起来反搞。
另一个故事是古代有一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嗟,来食,!”(喂,来吃!)饿人拒绝了“嗟来”施舍,不吃这碗饭,后来就饿死了。不食嗟来之食这个故事很有名,传说了千百年,也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个人摆着一副慈善家的面孔,吆喝一声“喂,来吃!”这个味道是不好受的。吃了这碗饭,第二步怎样呢?显然,他不会白白施舍,吃他的饭就要替他办事。那位穷人是有骨气的:看你那副脸孔,那个神气,宁可饿死,也不吃你的饭。
不食嗟来之食,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还有个例子。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钏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暮途穷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闰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丫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高度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8.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9.选文中“威武不能屈”所对应的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贫贱不能移”所对应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贵不能移”所对应的事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10.文中画横线句子可去掉,为什么?(4分)
答:
11.文中的三个事例顺序是否可以颠倒?为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解释下列词语(4分)
嗟来之食: 汗青:
(二)(18分)
阅读下文,回答13-17题。
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我们常常听说“从实际出发”这句话,这就是想和做联起来的一条路。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怎能样才能够接近实际?当然要观察。光靠观察还不够 ,还得有行动,。举个例子来说,人怎样学会游泳的呢?光靠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现象,光靠观察鱼类和水禽类的动作,那是不够的;一定要自己跳下水去试验,一次,两次,十次,几十次地试验,才学会了游泳。如果只站在水边,先是一阵子呆看,再发一阵子空想,即使能够 想出一大堆“道理”自己还是不会游泳对于别的游泳的人也没有好处,这样空想出来的“道理”其实并不算什么道理。真正的道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而且想出来的道理到底对不对,还得拿行动来证明,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13、概括了本段文字所说明的道理的一句话是:( )(4分)
A“从实际出发“这就是想和做联结起来的一条路。
B想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就不能“空想”,必须去接近实际。
C真正的道貌岸然理是在行动中取得经验,再根据经验想出来的。
D行得通的就是对的,行不通的就是错的。
14、这希文字的论据是:_________________(3分)
15、文中第______句是用事实进行论证,第_____句是通过讲道理进行论证的。(4分)
16、“想和做怎样才能够联结起来呢?”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A提出问题,吸引读者。
B分析问题,起承上启下作用。
C提出本段议论要点,起承上启下作用。
D分析本段议论要点,吸引读者。
17、本文段选自《 》,作者______,现代著名_______家。(3分)
(三)(23分)
阅读下列课外文段,回答18-22题。
洪水与猛兽
蔡元培
二千二百年前,中国有个哲学家孟轲,他说国家的历史常是“一治一乱”的。他说第一次大乱是四千二百年前的洪水,第二次大乱是三千年前的猛兽,后来说到他那时候的大乱,是杨朱、墨翟的学说。他又把自己的距扬、墨比较禹的抑洪水,周公的驱猛兽。所以崇奉他的人,就说杨、墨之害,甚于洪水猛兽。后来,一个学者要是攻击别种学说,总是袭用“甚于洪水猛兽”这句话。譬如唐,宋儒家攻击佛、老,用他;清朝朱派攻击陆、王派,也用他;现在旧派攻击新派,也用他。
我以为用洪水来比新思想,很有几分相像。他的来势很勇猛,把旧日的习惯冲破了,总有一部分的人感受苦痛;仿佛水源太旺,旧有的河槽,不能容受他,就泛滥岸上,把田庐都扫荡了。对付洪水,要是如鲧用湮法,便愈决,不可收拾。所以禹改用导法,这些水归了江河,不但无害,反有灌溉之利了。对付新思潮,也要舍湮法用导法,让他自由发展,定是有利无害的。孟氏称“禹之治水,行其所无事,”这正是早派对付新派的好方法。
至于猛兽,恰好作军阀的写照。孟氏引公明仪的话:“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现在军阀的要人,都有几百万几千万的家产,奢侈的了不得,别种好好作工的人,穷得饿死;这不是率兽食人的样子么?现在天津、北京的军人受了要人的指使,乱打爱国的青年,岂不明明是猛兽的派头么?
所以中国现在的状况,可算是洪水与猛兽竟争。要是有人能把猛兽驯服了,来帮同疏导洪水,那中国就立刻太平了。
18:“洪水”“猛兽”一说源于:________,是指__________.(4分)
19;作者在旧义的基础上重新注释,把洪水比做_______;猛兽比喻________.(4分)
20:作者写大禹治水用的办法是什么?大禹治水对我们对待新思潮的态度和办法有什么借监作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对如何解决当时中国社会问题持什么见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选文首段论述了什么问题?在文中有什么做用?(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