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和初中2002—2003学年度初三年级第一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得分 |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在学校里,有些同学很“用功”,可是不会用思想。他们学习语文,就硬读课文。因为只读不想,同一个语言文字上的道理,在这一课里老师讲明白了,出现在另一课里,他们又不理解了。他们学习数学,就硬记公式。因为只记不想,用这个公式算出了一道题,碰到同类的第二道题就又不会算了。从旧经验里得到的道理,不能应用在新事物上,这就是不会用思想的缘故。另外也有些同学,他们能想出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拿来记住动植物的分类,弄清历史的年代。我们 甲 不赞成为了应付考试想出一些投机取巧的办法; 甲 我们承认,在学习各种功课和训练记忆力上,是可以有一些比较省力的有效的方法的。这些方法也得从学习的经验中取得。 乙 只是埋头苦读,不动脑筋想一想,那 乙 得不到。
(1) 文中“用功”一词引号的作用是:
A 表示特殊意义。 B 表示强调。
C 表讽刺、否定。 D 表示特定称谓。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作者对用省力的方法学习的同学是持否定态度的。
B 本文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和对比论证的方法。
C 文段着重强调“做,要靠想来指导。”
D 作者不赞同投机取巧的学习方法,但对一些省力的有效的方法还是认同的。
(3) 文中甲乙两处的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为……所以;因为……所以。 B之所以……是因为;假如……就。
C 之所以……是因为;既然……就。 D固然……但是;假如……就。
读诗歌《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完成4、5题。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这首诗的作者是孟浩然,唐代诗人,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B “涵”是包含的意思,“虚”虚空,空间。太清,指天。
C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指作者因家贫买不起鱼具而只有羡慕别人垂钓。
D “端居耻圣明”的意思是闲居不仕,有愧于圣明天子。
(5)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本意的是:
A首联写八月洞庭湖秋水盛涨的景象:湖水与天空相接,意象苍茫而雄浑。
B颔联更是惊心动魄,蒸腾的水气,笼罩着长江南北,;那喧如万鼓的涛声,摇撼着岳阳城。
C这首表达了作者厌恶黑暗官场,不愿出仕,甘心归隐的高尚情怀。
D这首诗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写景气势磅礴,抒情委惋含蓄。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6)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属予作文以记之 B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 投诸渤海之尾 D 辍耕之垄上
(7)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进亦忧”呼应上文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B “退亦忧”呼应上文的“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C “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同古仁人一样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
D“二者”指的是“古仁人”与“迁客骚人”这两种不同的人。
(8)“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了:
A 古仁人的清高。 B 封建士大夫超越现实的思想。
C 作者的忠君爱国思想。 D 古仁人和作者的高尚思想和广阔胸襟。
(9)下列词语不是同义词语的一项是:
A.予观夫巴陵胜状 吾与谁归 B 是进亦忧 微斯人
C 俱往矣 百废俱兴 D 一屠晚归 吾与谁归
(10)下列句子语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 是进/亦忧,退/亦忧。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二、 阅读现代文,完成下列各题
我能行
①一个人的成功,一定要有“我能行”的成功意识和自信心。
②科学家对创造型人才的调查和研究表明,创造型人才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不迷信权威,他们有一种强烈的自信心。美国的心理学家曾进行过一项历时几十年的研究,他们对具有较高智力的学生进行长期的跟踪调查,发现智力、成绩相似的学生,几十年后的成就相差很大,究其原因,不是因为智力的差异,而是人格特征方面的不同。
③“我能行”,并不是一种狂妄。心理学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人都能行。人们的智力相差是不大的。据心理学家测试,智力超常者和智力低下者都占很小的一部分,约占95%的人是中等智力。因此,大多数人的确有理由说“我能行”。
④“我能行”,还因为每个人都拥有极大的潜力。脑科学研究表明,一般人的大脑,只开发了很小的一部分。正如一棵平常的西红柿只能结20来个果实,但是日本筑波博览会上的一棵西红柿却结13000个果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尽管我们平常都只结出了20来个果实,但是,从潜在的能力上,我们每个人是能结出13000个甚至更多的“西红柿”的。因此,每个都可以自豪地说“我能行”。
⑤但是, 。让他们学习一种新知识,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他们总是说:“我不行,我不行。”在这种心态下,就不可能主动地学习,就不会勇敢地往自己的肩上增添压力。遇到一点困难和失败就会心灰意懒,这种失败意识阻碍着自己的努力,减少了成功的可能性。因此,“我不行”是一种有害的意识。
⑥我们历来称颂谦谦君子,认为说“我能行”的人是狂妄之徒,这是不利于充分发挥人的潜力的,这种偏见扼杀了人们的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社会氛围。
⑦只有坚信“我能行”才能走向成功。
(1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2)第⑤段画线句“我不行,我不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分)
(13)第④段作者运用 和
的材料作论据,证明了 。(3分)
(14)第④段中画线的词语“这样的潜在的西红柿”是指: ;
用来比喻: 。(2分)
(15)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把第⑤段横线处空缺的一句话补写在下面:
。(2分)
(16)对③④⑤段间的结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③ 并列 ③ 总分
A ④ 并列 B ④ 并列
⑤ ⑤
③ 并列 ③
C ④ 分总 D ④ 并列
⑤ ⑤
举起你的右手
我们学校附近是一个经济开发区,因此时不时有一些随父母至此的城里孩子来这儿插班,黄涛就是他们中的一个。
第一次见面,黄涛由当工程师的父亲带着,穿一件极宽大的上衣,双手紧紧地插在大口袋里。
“他妈妈前年病故了。”工程师苦笑着介绍说。
“唔,一个不幸的孩子。”我满怀同情地看着这个孩子,伸出手想把他拉到身边,他被电击似的倒退一步,偎着爸爸。城里男孩一般都很大方,而他却如此羞怯,我觉得他有点特别。
我安排他坐在班长李薇的右边。李薇大方泼辣,也许她会改变他的沉默与羞涩。可是,第二节课一进教室,李薇就愤愤地向我报告:“王老师,黄涛占了我的位子!”黄涛的眼盯着课桌,一句话不说,也丝毫没有换座的表示。
“你先坐右边吧。”我对李薇说。李薇不满地看着我,也许是不明白一向是非分明的老师怎么会这么没有原则。其实,当时为什么这么做,我也不知道。
做练习的时候,我和同学们才huǎng然大悟:黄涛是用左手写字。在大家的注视下,黄涛的头深深地埋了下去。
一个课间,李薇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王老师,黄涛和同学打起来了!”
“为什么?”
“我从外面回来,听见有人喊‘黄涛没有右手’,后来就打起来了!”
我飞奔到教室,黄涛正满面泪痕地和几个男生厮打,见我进来才停手。
“我不想上学了!”他边哭边说。
“为什么?”
“我不想让人拽着我的袖子研究我有没有右手!”他吼着,跑出了教室。
下午他没来上课,我拎着他的书包找到他家。他爸爸告诉我,黄涛是在一次事故中失掉右手四指的。我鼻子一酸,“他在哪?”黄涛打开门,慢慢挪了出来,滞滞地看着我。
我拿出书包,“我来布置一下今天的作业。”
一连两天,我让那几个打架的男生去黄涛家道歉。第三天,黄涛来了。后来,他慢慢和同学亲近起来。有一天,居然敢用左手和男生掰手腕了。胜利之后,他笑得很开心——毕竟还是个孩子啊。在课堂上,也敢举手回答问题了。有时候我不叫他,他的手举得高高的,一脸焦急。可是我知道,让他举起左手,只是给他一种精神上的保护和抚慰,如果能使他举起那只右手,才意味着一次灵魂的飞跃。
那天讲单元测验试卷,黄涛一直在举手,但我一直没有叫他。最后一题是最难的,只有黄涛举起了手,我看着他,不做声。
“王老师,我会!”他急得喊了出来。 .
“黄涛!和别的同学一样举起你的右手!”
黄涛怔住了,全班一片 。
“黄涛,举起你的右手。”我在鼓lì同时也在期待着。
黄涛的泪水慢慢蓄满了眼眶。
“王老师,他没有右手。”李薇怯生生地提醒说。
“举起你的右手。”我固执地坚持。
终于,黄涛慢慢地举起那只袖管套着的手臂。
“大家听着,黄涛什么也不缺,他也有右手。黄涛你记着:不要隐藏你的右手,举起你的右手,你才可能站起来!”
后来,黄涛在入团宣誓时,和别人一样举起了右手。再后来,他不穿那种长袖子的衣服了。夏日里,他和别人一样穿着T恤衫。 ·
(17)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huǎng 然大悟 ; 鼓lì
(18) 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写在括号内。(2分)
黄涛怔住了,全班一片( )。宁静 B.寂静 C.平静
(19)从2-4自然段中,找出为交待黄涛右手残疾作铺垫的句子。(2分)
①
②
(20)从全文来看,黄涛对自己右手残疾这个现实所采取的态度,开始是 ;被同学发现后又企图逃避;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则是 (每空不超过四个字)。(2分)
(21)那次单元测试,黄涛一直在举手,为什么“我”一直没叫他?(3分)
。
(22)对黄涛来说,为什么只有举起右手才有可能站起来?(3分)
(2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深刻含义?(3分)
三、 作文修改(10分)
(A) 。
清代名臣曾国藩在给诸弟子侄的家书中也一再指出:“无论治世乱世,凡一家之中能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者。”他做了二十多年的官,却不敢沾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清寒朴素。他还不断地告械家中子侄要乖承先人遗志,谨守耕读为本家风,不要有一点官家习气。
(B) 。
商朝的纣王本来是一个聪敏而有勇力的人,他很有军事才能,曾亲率大军平定东夷。但当外来的威胁减弱之后,他就沉溺于酒色享乐之中,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最终落个国破人亡的下场。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勤俭挥之而去的是贫困,而奢耻随之来的是堕落。我们应把“成由勤俭败由奢”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也许,有人会问:“中国已经强盛起来了,难道现在不该享受一下吗?”我会果断地回答:不!事实刚好相反。我国还很穷,还应当继续发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选自《荷香》2002年第二期)
1.在横线(A)处补出一句话作全文的中心论点。
2.在横线(B)处补出一句话作为前后内容的过渡句。
3.给文章补写一个事例论据。
。
4.本文有多个错别字,请找出其中二个并改正: 改为 ;
改为 。
5.论点、论据、论证及结构等方面简评该文优劣
四、作文(50分)
进入初三,同学们的压力都很大,“减负”成为大家谈论得最多的话题,有人说:“‘减负’给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自主支配时间,有利于我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的说:“激烈的升学竞争状况不改变,谁敢去‘减负’!”也有老师说:“‘减负并不意味着降低对学生要求。”同学们,你同意哪种观点呢?请你以“谈减负”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
1. 观点鲜明、突出。
2. 论据充分,逻辑严密。
3. 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