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7单元

2014-5-11 0:10:57下载本试卷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目标达成训练

第Ⅰ卷

一、语言知识及文学常识填空。(10分)

1、《醉翁亭记》的作者是  ___ ,他是  朝的  __家、  ___家。

2、《岳阳楼记》作者是  ____,字    朝的文学家, __ 是他的谥号,课文选自《       》。

3、《望天门山》作者是____,诗中的后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内语段阅读(25分)

(一) 默写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失道者寡助。

2、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河表里潼关路。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

甲(10分)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不能毁山之一毛,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给字注音:孀(  ) 匮(  ) (2分)

2.找出本段中的通假字并释义:(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加横线句子的修辞方法是(  )。(1分)

A.反复  B.排比  C.比喻  D.顶针

4.解释句中加黑框的词:(5分)

曾:        其:        虽:    

之:        加:

乙 (10分) 阅读下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异二者之,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斯人,吾谁与归?

1 对上文加黑框的词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 或者 作法 在先 没有

B 有人 心情 在先 微小

C 或者 作法 在……之前 轻微

D 或许 心情 在……之前 没有

2 从中找出四对反义词。(2分)

①  ——         ②  —— 

③  ——         ④  ——

3 “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的句式特点是(  )。(1分)

A 宾语前置        B 判断句

   C 介词结构后置      D 定语后置

*4“古仁人之心”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2分)

 

5 “予尝求古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的是(  )。(1分)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感极而悲者,喜洋洋者。

6 抒发作者宽大情怀和政治抱负的语句是(   )(1分)

A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C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 “先天下之忧而忧”一句的正确读法是(   )。(1分)

A 先天下之/忧/而/忧

B 先天下/之/忧而忧

C 先天下/之忧/而忧

D 先/天下之忧/而忧

8 本段文字使用的表达方式是(  )。(1分)

A 记叙 B 议论 C 抒情

丙(10分)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鱼,溪深而渔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 解释加点的词。(3分)

①伛偻:_____________②错:_____________③颓然:______________

2. 从选文中找出两个成语。(2分)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

3. 文言里的“而”一般起连接作用,通常表示①并列②修饰③顺承④转折关系。请看下面句中的“而”各表示什么关系?(2分)

①临溪而渔

“而”表示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______________关系。

4.这段文字有几层意思?请在原文上用“”标点层次,并写出各层的层意。(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文言文阅读(20分)

丁(10分)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邴原(三国时人),少孤(幼时丧父),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凡得学有亲也一则愿(羡慕)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内心)感伤泣耳师恻然曰欲学不须资也

    (一)解释加黑框的四个字。(4分)

      者:     其:     故:    苟:

   *(二)给画横线的一段文字加上标点。(3分)

   *(三)将画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文。(3分)

戊(10分) 阅读下面一段短文后按要求回答问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①,常一人居外。及②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③人道之,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④,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吕氏春秋·察传》)

注:①溉汲:溉,浇灌;汲,打水。 ②及:等到。 ③国:这里指国都。 ④使:使用。

1 用“  ”画出文中的中心句。(2分)

2 解释加黑的四个字。(4分)

 其:      闻:      于 :     之: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句式(4分)

告人曰 (     )  

      闻之于宋君(     )

四、片断作文(5分)

自命题写200字的景物描写。

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七单元作文目标达成训练

第Ⅱ卷


五、作文(50分)

(一)训练重点

  借景抒情

(二)作文目标

  1、景和情要紧密结合;

  2、要有真情实感。

(三)作文指导

  1、借景抒情的意义

借景抒情,凭借景物抒发感情。既是一种记叙文样式,也是一种抒情的方式。

在实际生活中,景和情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不同的景物、景象、景观能引起不同的感情体验;写景时,这种感情体验自然融汇其间。另一方面,人在不同的感情状态下,景物、景象、景观在他心目中的感受是不同的。写作中作者的不同感情会自然地在景物描写中有所反映。这种通过描写某种景物来表现或衬托自己的某种感情的方法就是借景抒情。

2、 借景抒情的方式

借景抒情有运用于全文的,也有运用于文章局部的。但方式大致相同,一般有如下几种:

一种是触景生情。这类文章大致上都如实反映了一个作者见景生情的客观过程。基本上是先写某种景物,然后由这种景物触动了作者的某种情思。

一种是情景交融。所谓情景交融,一般表现为边写景,边抒情;表面景是景,情是情,实际上景与情互相映照,相辅相生;景的抒情作用更明显,更强烈;“景语”完全成了“情语”。这样,既有“景”的烘托陪衬,又有“情“的直接抒发。

3、 借景抒情中景物描写的方法

写景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注意特征。不同的时间、天气、季节,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环境,景物的面貌是各不相同的。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时空状态,写出景物的不同特征。

 (2)调动多种感官,把握景物的多方面属性。景物有多种属性,形状、线条、色彩、动态,光泽、质地、声音、味道……要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写出我们对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受。其中景物的静态 、动态、色泽的感受最为重要,也是写景的重点。

  (3)注意表现的角度和顺序。景物从不同角度观赏,给人的印象是不同的。如观庐山瀑布,俯视和侧视没有什么感觉,到山脚下仰视,才能领略其风采,写时也一样。复杂的景物写时还要条理,这就是要选择一个合理的顺序。其中包括:时间变化,步履转移,游目所及,景物主次,先后总分,以及按照景物自身结构和多方面特点为序等等。

(四)参考题目

1、这里风光独好

2、冬曲

3、游_______记


批 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