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第五册第一次月考

2014-5-11 0:10:57下载本试卷

初三年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5%)

1、背诵积累(5%)

(1)、__________________,贫贱不能移,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

(2)、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有许多关于 “团结”的名句,请写出其中两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下列成语:(4%)

①辨伪去_____  ②气势磅_____  ③ ____而不舍  ④ 根深_____固

⑤无_____顾及  ⑥ 迎_____而解 ⑦恩宠荣_____  ⑧ ___ ___不倦

3、根据文段内容,选择下列恰当的短语填空(只填序号)(6%)

读史使人_____,读诗使人_____,演算使人____,哲理使人_____,伦理学使人_____,逻辑修辞使人_____。总之, “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A、 善辩 B、有修养 C、思想深刻 D、思维精神 E、聪慧 F、明慧

4、运用名著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任选两题,三题全做对另加2分)(4%+2%)

(1)、《西游记》中最能表现孙悟空反抗精神的情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国演义》中“桃园三结义”是指① 刘备 ;②_________;③ _________。

(3)、 “林黛玉”和 “林冲”分别是我国古典名著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中的主人公。

5、按要求修改下面文字中三处画线的语句. (6%)

①头脑奥林匹克竞赛是一种创造力的竞赛。米克卢斯教授是它的发起人。③他认为:当前世界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经济、科学、文化无时不刻都在变化,有时变化之快令人瞠目。④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善自己的创造力

(1)第句与第①句意思不够连贯,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句画线处成分配搭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中 “改善”这个动词使用不当,应改为:_____________。

二、阅读能力(65%)

(一)①怀疑______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________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⑥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⑦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可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⑧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⑨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⑩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16分)

1. 在文中第①句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关联词。(2%)

2. “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一句,应放在第____句之前。(2%)

3. 第⑨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4. 第⑩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语不能互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5. 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这个事例,直接证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6.怀疑精神中文化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7.这段文字的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8.这段文字的论证层次是(    )(3%)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C.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二)         差不多先生

你知道中国最有名的人是谁?

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人民的代表。

差不多先生的相貌和你和我差不多。他有一双眼睛,但看的不很清楚;有两只耳朵,但听的不很分明;有鼻子和嘴,但他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很讲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记性不很精明,他的思想也不很细密。

他常常说:“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他小的时候,他妈叫他去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他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他在学堂的时候,先生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

后来他在一个钱铺里做伙计,他也会写,也会算,只是总不会精细,十字常常写成千字,千字常常写成十字,掌柜的生气了,常常骂他,他只是笑嘻嘻地赔着小心道:“千字比十字只多一小撇不是差不多吗?”

有一天,他为了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火车到上海去。他从从容容地走到火车站,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已经开走了。他白瞪着远远的火车上的煤烟,摇摇头道:“只好明天再走了,今天走同明天走,也还差不多。可是火车公司未免太认真了,八点三十分开,同八点三十二分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心里总不明白为什么火车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他忽然得了急病,赶快叫家人去请东街的汪医生。那人急急忙忙地跑去,一时寻不着东街的汪大夫,却把西街兽医王大夫请来了,差不多先生病在床上,知道寻错了人;但病急了,身上痛苦,心里焦急,等不得了,心里想道:“好在王大夫同汪大夫也差不多,让他试试看罢。”于是这位兽医王大夫走近床前,用医生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治病。不上一点钟,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要死的时候,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不多,···凡事只要···差···差不多···就···好了,···何···何···必···太···太认真呢?”他说完了这句格言,方才绝气了。

他死后,大家都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他的名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懒人国了。(28分)

1.     文章第2段说差不多先生的记忆不很精明,思想也不细密.请你把文中所写这方面的事例摘录出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     第1段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2%)

3.     差不多先生临死前说的话,作者称为“格言”,这是什么修辞方法?__________(2%)

4.     为什么大家给差不多先生起的法号叫“圆通大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5.     最后一段 “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与文章开头哪句话相呼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6.     差不多先生也竟为这 “差不多”所害,请你把文章中所写的这方面实例概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7、 作者为什么说差不多先生 “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8、细读全文,你认为作者对 “差不多先生”持何态度?为什么要给他立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9、差不多先生认为什么事都差不多就行,其思想根源是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10、文章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三)              生命的掌声

我常常想起一个关于掌声的故事。,

那是我上高中一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位叫英子的女孩儿,沉静漂亮,但是总爱蜷缩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了教室,下课后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后来我们才知道,她的腿因为得了小儿麻痹症而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姿势。

  一天,上演讲课时,老师让同学们走上讲台讲述一个小故事。轮到英子演讲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演讲老师是刚来的,还不了解英子的情况,他就一直点英子的名字。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我们注意到,英子的眼圈儿红了。

  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英子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就在她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向起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在掌声里,我们看到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

  掌声渐渐平息,英子也定了定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一个小故事,她的普通话说的很标准,声音也十分动听,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一阵掌声。英子很有礼貌地向教师深鞠一躬,又向同学们深鞠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演讲以后,英子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那么忧郁了,她和同学们在一块游戏、说笑,甚至有一次她还走进了学校的小舞厅,让同学们教她跳舞。后来,英子的成绩一直很好,尤其是数学和物理,高二那一年,她代表我们学校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物理竞赛,还得了获。

  三年时光匆匆过,三年之后,英子被北京一所大学破格录取,后来,英子给我来信说:“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我应该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那次掌声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才明白了英子变得开朗活泼的原因。从那以后,我学会了给人鼓掌,尤其是当别人身处困境的时候。其实,人都是需要掌声的。在人生的舞台上,谁不希望自己的演出得到喝彩?掌声,是一种尊重,更是对一个生命的鼓励和肯定。(21分)

1、  “英子的眼圈红了”,“英子的泪水流了下来”,各反映了英子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2、“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班级又响起了一阵掌声”,两次掌声的内涵是否完全相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

3、“三年时光,匆匆面过”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4、英子从掌声中得到的启示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3%)

5、文中“奇怪的是”与哪句话相照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6、在文中划出议论性的句子.(3%)

7、为什么把掌声视之为“生命的掌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三、作文:(65%)

有人说:“好书仿佛人生四季,或恬淡如春、或激情似夏、或充实如秋、或静思如冬、伴着怡人墨香,拨响智慧的心曲。”请你以“好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2、字数在600以上;3、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