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三年级语文试题 - 正文*

湖北当阳一中02-03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

2014-5-11 0:10:58下载本试卷

湖北当阳一中02-03年下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考试

命题人:肖心林      审题人:朱大成

第Ⅰ卷(选择题,45分)

一、(18分,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落(rui)     灯(xin)       点(zhui)   学(chuo)

B、烂(xuan)       国(xun)   泥(ning)   叮(ning)

C、声(lian)     眼(jian)    度(cun)   陪(chen)

D、熟(an)     哑(ying)   淡(an)     然(an)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戏谑     暴虐    漠不关心    墨守成规

B、恣肆     肄业    各行其是    无事生非

    C、两迄    讫今    众口砾金    金块珠铄

    D、刚健    关键    旁征博引    证据确凿

3、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全正确的一组是:

A、佼佼:胜过一般水平       皎洁:白而发亮

佼好:很好             狡黠:狡诈

    B、盘桓:逗留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

      徜徉:犹豫徘徊          逡巡:有所畏惧,徘徊不前

    C、瘐毙:疾病而死          膏梁:借指富贵子弟

      放诞:放纵,不守规矩     乖张:偏执,驯顺

    D、靓妆:美丽(多指女子)   倩女:美丽(亦多指女子)

     亵渎:污辱             渎职:不尽职,在执行任务时有严重过失

4、 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 他的文章写得言近旨远,使人一看便明白。

B、 真是话长纸短,一时文不尽意

C、 听他言犹在耳的谈话,真让人感到无聊。

D、他说话风趣,言简意赅,让人觉得富含哲理。

5、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当前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本的原因在于原有体制的弊端没有消除。   ,要尽快扭转这种局面,   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能实现。

A、即使、然而、所以、只要、就      B、尽管、然而、所以、只要、就

C、虽然、但是、因此、只有、才      D、如果、那么、因此、只有、才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太阳能和核能的研究已取得进展,这是未来最有希望的一种能源。

B、 加强全民环保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至关重要的问题。

C、 记得我认识他时,还只是七八岁的孩子。

D、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在《教育法》颁布后,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二、(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情节与主题

    情节在小说中表现为一连串的因果链,但这种因果关系的连缀,并不就是生活的解析、判断、评价。作家在对生活现象作出判断、推理、挖掘事物的因果关系时,并不像科学家那样注重客观事实、客观真理,而是强调自己的主观感受、个人思考。所以,作家在选取生活素材时,往往对现实生活中已经表露出来的因果关系不感兴趣,甚至弃之不顾,而只是拈取生活关联中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部分,进行探索挖掘,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因果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但是小说家把握事物的因果关系,熔铸小说情节,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的时候,并不像科学家那样尽可能地罗列全部的因果关系,而只是抉择他认为最重要的、最能突出主题的那一部份。“一切取决于作品的抉择以及他对所表现事物的评价,取决于这些评价在特定的时刻是如何形成的。”

    经过小说家重新整理、选择的因果关系,外在的对象、内在的心境,价值观念和意向交织在一起,成了一种新的选择,一种由小说家给予的、设定的新的事实。与日常的生活事件不同,由连贯的生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以情节的形式出现的生活事件,已经凝结成一个主题,已经形成了小说家对生活贯串始终而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解释。情节本身就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见解,由此,与其说是由人物体现主题,毋宁说是由情节体现主题。正如英国小说家R·V·卡西尔说:“人物熔进情节,情节促进人物转化,在这条模糊不清的边界上,作者有一个特别的责任,就是宣布对生活的看法。……情节是一个统一小说题材的手段,也是一种表达的方式,它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的本质和意志在决定人事时所抱的信念是什么。”

    每一个作家都可能对相似的题材作出不同的艺术处理,表达出不同的主题。究其实质,这种处理的方法主要表现在对因果关系的重视安排和探索上。这种改变并不是没有可能,因为“决定情节的始未曲直和结局是作者的特权,他铺设情节,安排结局,使之表现出他审人阅世的一已之见。”(卡西尔)作者赋予生活事件不同的原因和结果,构成不同的情节因果链,作品就呈献出不同的主题。从这一点上来看,小说的情节就是小说家对现实生活个人看法的形象化和条理化。

7、 本文对小说情节的阐述,下列选项不当的是:

A、 情节是小说中表现的一连串因果链,但它并不是生活的解释、判断、评价。

B、 它是作者强调自己主观感受、个人思考,而去对生活现象作出判断、推理、挖掘因果关系。

C、 它是作者拈取生活中最富有弹性和活力的部分进行探索、挖掘、整理出一套属于自己的艺术的因果关系。

D、它也是作者抉择他认为最主要的、最能突出主题的那一部分。

8、 下列对文章中小说主题的阐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 主题是外在的对象、内在的心境、价值观念和意向交织在一起形成的。

B、 主题是以情节出现的生活事件中凝结的小说家对生活贯串始终而又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解释。

C、 “人物熔进情节,情节促进人物转化”是说人物对体现主题没有关系。

D、作者对相似题材作出不同艺术处理,表达出不同的主题,表现在对因果关系的重视安排和探索上。

9、对本文阐述小说问题的论点、论证方法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论点是“小说的情节是小说家对现实生活个人看法的形象化、条理化”;运用了事实论证。

B、 论点是“小说的情节是小说家对现实生活个人看法的形象化、条理化”;主要采用了引证法

C、 论点是:情节决定主题;主要采用引证法。

D、论点是:情节决定主题,运用了事实论证。

10、下列说法,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 小说中作者选择的因果关系,着眼突现主题,不考虑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能否反映客观规律。

B、 作品中的因果关系是由作家主观感受个人思考产生的

C、 作者有权改变生活中的因果关系,从而表现他审人阅世的一已之见。

D、相似的题材,由于作者构筑的情节因果链不同,表达的主题也不一样。

三、(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5题。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售,咸誉清。疾病庀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或曰:“清其有蚩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出,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到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 遗清者相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世之言徒曰:“市道交”。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因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或曰:“清,非市道人也。”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

                                (《宋清传》,柳宗元贬居永州时作)

1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善药                 囤积,此有营销之意

    B、清优之               作主人,接待

    C、其 遗清者相于户      同“嘱”,托付

    D、世之言徒曰“市交”    方法、手段

12、下列加点的字用法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①亦皆乐就清求药           ②清有蚩者欤

    A、①连辟公府不          ②孰能人讥之乎

B、①邂逅不如意,便还孤   ②皆出于此乎

C、①金就砺则利           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已股落腹裂,斯须毙   ②汝勿悲

1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加点的词用法不同的一句是:

    例:清逐利以妻子耳

    A、辄数家之产               B、而其直

    C、益之                    D、可烧而

14、对下列句子句间关系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

②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③一不得志,则怫然怒

④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亦同

C、①②不同;③④亦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15、下列叙述符合作者写作意图的一项是:

A、 宋清售药求利,用做买卖的方法结交朋友,以义致富是值得赞扬的

B、 本文以宋清的义行与“以士大夫自名者”的丑态作对比,批判其狭隘的功利主义

C、 作者赞扬宋清好义,病人贫贱或失势时“必与善药如故”,讽判了社会各层人的市侩相,这是从自身遭遇中有感而发的

D、赞扬宋清的“市道交”于人于社会都有利,而“以士大夫自名者”急为“市道交”则令人不齿

第Ⅱ卷(共105分)

四、(15分)

16、将文言句翻译与现代汉语(5分)

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译:                     

②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译:                                      

17、阅读下面一首短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程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①一个“杂”表现作者由    转为    的过程,也暗含其    的思想情感。②疑问句在诗中的作用是       ,而作者不正面作答,采用了    方法,含蓄表达了      的情怀。

18、补写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两小题)(4分)

           ,使我不得开心颜。

②出师未捷身先死,            

③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雨 衣

星期天,早晨。

一觉醒来,屋子里空荡荡的——我又被遗弃在家里了!

草草梳洗一下,来到阳台上。

外面阴沉沉的,很闷。这是个啥鬼天气!

趁雨还未下,出去放松放松——爸妈太不关心我啦,星期天总是把我扔在家里!喔,别忘了带雨衣。雨衣哪去了?到处找不到,我的气不打一处来,他们把雨衣藏什么地方了?都带走了不成?怎么就不管我呢?唉,这鬼天气。

算了算了,雨水不会淋死我的,淋死了又怎么样!我没好气地去拉门——

门把上静静地挂着一件雨衣,一张纸条落在地板上:“早餐在橱柜里,出门别忘带雨衣。”

……

傍晚。

妈妈回来了,她很疲乏。我跟着妈妈走进厨房,问:“雨衣是您放的吧?”每次出门时,妈妈总是唠叨:“今天要下雨,带上雨衣,别怕麻烦。”

“雨衣?什么雨衣?”妈妈不解地看着我。

是爸爸!

不可能!

他从来不像妈妈那样过问我的寒暖,从小到大,在我的印象中,爸爸永远是凶巴巴的。我的毛笔字没写好,他会对我大开杀戒;我嚷着要买玩具,他板着脸;我想听故事,他已经在床上发出了讨厌的鼾声……

爸爸从来就没有对我有过亲热的时候。

天黑了,爸爸还没有回来。

我和妈妈坐在餐桌旁等爸爸。“妈,你们每个星期天都出去,爸天黑好久才回来,把我一个人丢在家里,忙啥呢?”

妈妈看着我,没吱声。

“爸对我一点不好,别的同学星期天都同父母外出活动,爸从来不带我出去,我连杭州西湖都没去过。”

妈妈低下头,声音有些哽咽:“孩子,你爸不容易啊 !他不是不关心你,我跟你爸工资不高,不能让你生活得很幸福,你爸常和我说,别的孩子有的,我们孩子都没有得到,我们对不住孩子。但是,我们一定要让她好好读书。孩子高中毕业升大学,我们要准备足学费,不能耽误她。”妈妈抬起头,“你爸跟我说好了,等你高考完,我们带你去旅游一趟,让你到处看看……

星期天,爸是在外面找事做!

我伏在妈妈身上,无声地哭起来……

夜深了,我难以入睡。

我这个黄毛丫头,怎么就这样没良心?你怎么就不想想,你无意间说出哪种冷饮的名字,放学后妈妈就会说,冰箱里你爸买的冷饮,你吃;偶尔你说过爸做的早点比妈做的好吃,以后每天五点多钟爸就在厨房里忙碌起来……可你,你对爸却……我后悔啊!我这个不懂事的东西!

爸爸的鼾声依旧,我们思绪随着鼾声起伏。我从这鼾声中听出了生活的艰辛,听出了父辈的期望,更听出了朴实而浓烈的情感!

雨衣还静静地挂在门把上。

谢谢你,雨衣!

19、文章开头几次写我对天气的抱怨,从修辞上看,采用   ,从描写手法上看是   。(4分)

20、本文人物描写充分、灵活,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刻画传神,尤其是     ,它反映了“我”内心由            的过程。(2分、4分)

21、文中凝结作者思想情感,堪称文眼的是                    

                      !它起到了             的作用。(4分)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 文章以“我”的心理活动、变化为线索,使活生生的题材线串珠连。

B、 在构思上欲扬先抑,并频设悬念,引人入胜,很有可读性。

C、 文章语言平实,表达的思想情感质朴。

D、全文触及一个老话题:如何在新时期消除代沟,既歌颂了老一辈对子女深沉的爱,又呼吁两代人要互相沟通、理解、信赖。

六、(12分)

23、下面的句子有两处交待不明,请指出位置并添加必要内容,使语意明确。

    我回到四叔的书房里时,瓦楞上已经雪白,映得较光明,极分明地显出挂着的朱拓的大“寿”字,陈抟老祖写的。

    答:在    前加      ;在    前加      。(2分)

24、将下列四句话依次填入语段的横线上,最恰当的顺序是      。(4分)

    ①是注定行不通的  ②是不得人心的  ③是违背时代发展规律的 ④是违反国际关系准则的

    在当今世界上,某些国家出于一已私利,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人,以自己的尺子衡量别人,稍有不同就视别人为异类,横加指责和干涉,这种君临天下,称霸世界的做法       

25、仿照下列句式,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素材,再造三个类似的句子。(6分)

    生活中处处有教育人、陶冶人、激励人的画面。人民子弟兵勇斗洪魔,使我体味出英雄面前无困难;白衣天使制服“非典”,使我感受到众志成城除疾顽;       

                                     

          

七、(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钱塘江晚报》曾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管好老公方显巾帼风采,相夫教子尽显女性温柔。”“愿你和你梦中情人红尘做伴”,……这些出自杭州一些小学生毕业赠言中的“惊人之语”,我们身边,一些中学生的生日礼品竟是一把锋利的小刀。

    对此,你一定会置可否、定褒贬,请你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观点鲜明、有理、有据、有序的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语句通顺,书写规范。

答题卡

第Ⅰ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第Ⅱ卷

16、翻译:

                                  2分)

                                  3分)

17、①                             (3分)

        ,          ,          (3分)

18、(每写对一句2分,见错无分)

                

               

                             

19、          ,          (4分)

20、         ,         ,         ,       。(4分)

21、                ,          ,         ,          。(4分)

22、(  )(  )(4分)

23、                                   。(2分)

24、           (4分)

25、(6分)

                    

                    

                    

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