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知识专项训练(二)
小说(2)
【例题精选】:
例1:按拼音写词语。
①(mǔ lì) ②(péi cháng)
③(jiàn xiē) ④(diǎn zhuì)
⑤(niǔ ní) ⑥(shàn shàn)
⑦(luǒ lù) ⑧(gān gà)
解析:本题考查拼音识读和本单元的词语掌握情况。属于主观测试题型。回答此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声母表、韵母表以及拼音规则;二、识记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本题答案为:
①牡蛎 ②赔偿 ③间歇 ④点缀
⑤忸怩 ⑥讪讪 ⑦裸露 ⑧尴尬
例2:给加线的汉字注音。
⑴膝盖( ) ⑵衣冠( ) ⑶手帕( )
⑷讷讷( ) ⑸氛围( ) ⑹撂下( )
⑺虔诚( ) ⑻嗫嚅( ) ⑼涨红( )
⑽蒿草( ) ⑾引擎( ) ⑿岫山( )
解析:本题考查的字,都是平常易读错音的字。
⑴“膝”读xī,不读qī。
⑵“冠”是多音字,在“衣冠”中读guān,不读guàn。
⑶“帕”读pà,不读juàn。
⑷“讷”读nè,不读nà。
⑸“氛”读fēn,不读fèn。
⑹“撂”读liào,不读gē。
⑺“虔”读qián,不读qiān。
⑻“嚅”读rú,不读xū。
⑼“涨”是多音字,在表示水量增加、水位提高或价格提高时读zhǎng,如涨水、涨价;在表示体积增大、多出来或头部充血时,读zhàng,如豆子泡涨了,涨出五块钱,涨红。
⑽“蒿”读hāo,不读gāo。
⑾“擎”读qíng,不读jìng。
⑿“岫”读xiù,不读yòu。
例3:阅读《我的叔叔于勒》,简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本题重在考查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了解主要人物在金钱面前的种种表现,及对小说主题的把握。
参考答案: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是随着于勒的经济地位(钱财)的变化而变化的。于勒年轻时,“糟蹋钱”,并占用了“父亲应得的哪一部分”遗产,他们便骂他是“坏蛋”、“流氓”、“无赖”,像甩包袱一样,“打发”于勒去了美洲。后来于勒来信说:“赚了点钱”,“做了大买卖”,并表示愿意赔偿哥哥的损失,还要回来和兄嫂一起过快活的日子,他们的态度便由当初的厌恶于勒,变为赞美于勒。“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有办法的人”。可是当于勒穷困潦倒地出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又喋喋不休地咒骂于勒“这个贼”、“讨饭的”、“这个流氓”。这些变化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金钱至上,世态炎凉,丝毫没有亲情可言。
例4: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做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接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①对母亲“突然暴怒”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勒的依然穷困使她发财的希望化为泡影
B.于勒的穷困潦倒勾起她对于勒的不满和怨恨
C.担心于勒会重新拖累全家,带来麻烦
D.既同情于勒的不幸遭遇,又痛恨他的没出息
②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特征?
答:
③文末画线句子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理?
答:
④填空。
文中主要通过 描写、 描写来刻画父亲的形象。
解析:本题是安徽省1998年中考题。《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在“阅读能力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读一般现代文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的写作方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本题选段虽是小说,但从宏观上看仍属于现代文范畴。命题者正是依据大纲要求来命题的。本题共有4道小题,只有认真阅读文章,才能从中找出答案。所以说本题较好地体现了大纲要求,对同学们如何学习记叙文起了一定的导向作用。
第①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要弄清不属于母亲“突然暴怒”的原因的一项,必须联系上下文考虑,尤其要联系她的语气,理解她“突然暴怒”的真正原因。从文章来看,A、B、C三项都是她暴怒的原因。D项“既同情于勒的不幸遭遇,又痛恨他的没有出息”显然与文意不符,所以应该选D项。
第②题考查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和把握。这道题要求结合选段中的语言描写来答,实际考查的还是阅读理解能力。选段中母亲的语言描写有三处,集中体现母亲性格的是第三处。此题答案为:冷酷、自私(意思对即可)。
第③题考查对心理描写作用的理解。回答此题要把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和“我”的态度加以比较,这样才能理解“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句话所表现的“我”心理。此题答案为:表达了“我”对处于贫困中的于勒叔叔的深切同情,流露出“我”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并含有对人与人之间的赤裸裸利害关系的讽刺。
第④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方法的理解。答案为:神情 或:表情 语言
例5:阅读《枪口》一文,回答文后问题。
官复原职的N省建材局杨局长和李秘书,走在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
“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西风,秋水,雁阵,衔着落日远山,交融在一起,更增添打猎者的无限兴致。
“嘎——”传来一声水禽被惊动的鸣叫。杨局长从李秘书手里接到一支崭新的猎枪,爱抚地摸了一下。它是双筒枪管,枪身瓦蓝铮亮,枪口黑黝黝的,有一股逼人的寒气。三十多年前他打游击时,也没拿过这么好的枪。
“吱嘎——嘎呷”,从附近湖面荷梗残苇中,窜出几只白颈黄蹼、羽毛灰麻麻的水鸭子,在空中扑腾乱飞,惊悸声声。赶着猎狗的捕猎社员,也悄悄地摸到这儿。好几支猎枪的枪口,同时瞄准了这些空中猎物。
“砰——”老杨开枪了。一缕白烟消散,一只水鸭子像断线的风筝,从半空中坠下。
“打中喽,打中喽!杨局长,您真不愧是当年游击队里的神枪手。”李秘书像个孩子似的跳着嚷着,奔过去捡猎获物。
老杨只是“嘿嘿”笑了几声,拍着枪,连声说:“好枪,好枪!”
他俩朝熄了引擎的黑色小轿车走去。老杨说:“老王这家伙。介绍的地点还满不错呢。”
李秘书试探地凑上前去说:“他是您的老部下吗。这次他请您批五十吨建材物资给他……”
“你不要为他做说客。不批,半个字也不批;针尖大的洞,也会刮进斗大的风。咱党员干部,那歪门邪道不要搞。”他停了一下,朝烟波迷茫,水天一色的湖面瞧去,“好景致,可惜婷儿没有同来。”
“她今天有更高兴的事儿。”李秘书故作神秘地笑笑说,“王主任托了文化局的老马,同意把您的女儿调到省实验话剧团工作。”
“嗯?”老杨的眉毛拧了个结。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说吧,也是王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进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
“该死,早把我当猎给瞄上了。”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什么,说:“王主任知道您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您家的……”
车发动了。老杨陡然一惊,不觉倒抽一口冷气:黑黝黝的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他……
①本文描写的是建材局局长和秘书打猎的故事。为什么不以“打猎”为题,而要以“枪口”为题?
答:
②文中杨局长醒悟“早把我当猎物瞄上了”的根据是什么?
答:
③文中画线的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解析:本题着重考查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回答本题应按如下步骤进行:第一步,认真阅读原文,整体把握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及写法特点。第二步,根据题干要求,选读相关的语段,分析概括。第三步,组织语言加以表述。
第①题答案是:用“打猎”做标题,文意直白,只能概括杨局长打水鸭子的情节,不能概括王主任向杨局长搞不正之风的情节。而以“枪口”为题则语意双关,既指杨局长所使用的猎枪的枪口,也指搞不正之风的王主任的种种利诱。当杨局长把猎枪的枪口指向猎物的时候,王主任搞不正之风的枪口正指向杨局长。以“枪口”为题,含义深刻,发人深省。
第②题答案共有四点:一、给他介绍了一个打猎的好地方,二、同意把杨局长的女儿调到省实验话剧团工作,三、出力调拨给杨局长一辆黑色小轿车,四、特地送来这支双筒猎枪。
第③题的答案是:细节描写,作用是意义双关,含蓄地点出了小说的主题:作为领导干部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抵制各种不正之风的侵袭。
【专项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面词语中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尴尬(gà) 阔绰(zhuò) 膝盖(xī)
B.褴褛(lǚ) 踌躇(chú) 泥泞(nìng)
C.引擎(jìng) 间歇(jiàn) 讪讪(shàn)
D.拘泥(ní) 拮据(jū) 手帕(pà)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永不变更 踱来踱去 口笨嘴绌
B.玩乎职守 磕磕绊绊 与日俱增
C.讷讷半晌 珠烁晶莹 莫名其妙
D.脍灸人口 郑重其事 狼狈不堪
3、下列句子中,对划线的句子成分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宾语)
B.大家都认为分文不值的于勒,一下子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宾语)
C.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补语)
D.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状语)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具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B.大家都讲究卫生,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保障了。
C.止咳祛痰片,它里边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皮、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D.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
5、下列语文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小说的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
会生活。
B.《我的叔叔于勒》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中的珍品。
C.《柔弱的人》是俄国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小说,其中塑造了一个逆来顺受
的女教师的形象。
D.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二)阅读。
1、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很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①能说明“父亲”请家人吃牡蛎的主要原因的两个语句是:
A
B
这表现了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性格?
答:
②第三段对“母亲”做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2、阅读《无题》这篇小说,回答文后问题。
无 题
①黑板上赫然写道:学杂费总计97.5元。他盯着这个数字,口袋里的手攥着那张皱巴巴的50元钱已被手心里的汗浸湿了。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
②他坐在自家堂屋的门坎上,母亲下地还未回来。他听见过母亲无数次在父亲坟头唠叨:“他爹,保佑他考上好学校!”现在,他考上了,而且成绩拔尖,他记得母亲是怎样颤颤地从衣袋里取出那钱的……
③“娃,咋回来了?”母亲一边放下锄头一边惊奇地问。“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话还没说完,母亲已经给了他一耳光!他抬起头,只见母亲噙着泪水,嘴角颤动着,欲说无语。猛然,她问:“是不是钱不够?”他还能说什么呢?母亲明白了。
④打开堂屋的门,他和母亲一前一后地进了家。母亲说:“娃,你等着!”他惊愕地望着母亲的背影,心中再次升起升学的渴望。一会,母亲提着一个盖着红布的竹篮走了进来,放在他面前:“娃,拿到学校去,去跟老师说些好话,你成绩不是最好的吗?”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
⑤他到了学校。老师正在为这个顶尖的学生没来报到而奇怪。忽然看见一个身着蓝色土布衣裤的学生站在门口。“进来吧!”老师说。他默默地放下篮子,掏出50元钱放在红布上。
⑥老师惊异地揭开红布——
⑦啊!?一篮白生生的鸡蛋!
⑧老师拿着他的录取通知单,看着这50元钱和一篮鸡蛋——
⑨愕然无语!
(1)给文中加线字注音。
①赫( ) ②颤( )
(2)第①段中的“盯”和“攥”两个动词表明了“他”什么样的心理?
答:
(3)文中写“他不得不一步一回头地向校门口走去……”可是到了家里,却对母亲说:“妈,我不读了,读书有什么好……”“他”说这句话用意是什么?选出分析最恰当的一项。( )
A.表达了“他”不想读书的真实想法。
B.表达了“他”想读书又难以实现愿望时抱怨母亲的心情。
C.表达了“他”既渴望读书又不想因家境困难而使母亲为难的复杂感情。
D.表达了“他”渴望读书却因家境困难造成读书无望的苦闷心情。
(4)第③段中最能体现母亲理解了儿子良苦用心的一句是“ ”。
(5)第④段写“他一把搂住母亲,呜呜地哭了”修饰语“呜呜地”表达了“他”
的情感。
(6)第⑦段在“啊”后连用“!”“?”,其作用是
。
(7)小说结尾用“愕然无语”写出了老师的复杂感情和内心受到的震动。试设想,如果老师当面说出自己的想法,会怎么说?(不超过30个字)
答:
。
(8)这篇小说运用了 、 、 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
(9)读完全文,回头看看小说用“无题”作标题的用意,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以“无题”作题,能起到激发兴趣,促使读者急于读下去的作用。
B.小说写的是学生入学时的一件小事,涉及的人物有“儿子”“母亲”“老师”,
涉及的事物有“五十元钱”和“一篮子鸡蛋”,如用“无题”作题,可更好的
概括上述人和事。
C.小说充满了人间真情:儿子为母亲着想,母亲为儿子着想,老师为学生着想,使
人读后思绪万千,震撼不已,用“无题”作题才能含蓄而绝妙地表现这丰富感人
的内涵,起到“无题胜有题”的作用。
D.以“无题”作标题,意味深长,能引发读者的深思,给人以启迪。
(三)写作。
题目:凡人小事
要求:
1、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可适当加工。
2、注意以小见大。
3、800字左右。
【答案与简析】:
(一)基础知识
1、本题答案B项。A项“阔绰”的“绰”(zhuò)声母误读错误。应该读chuò。C项“引擎”(jìng)形声字误读,应该读qíng。D项“拘泥”(ní)多音字误读。这里应该读nì。“拘泥”不知变通的意思。
2、本题答案C项。A项“口笨嘴绌”中“绌”写错,应该是“拙”(笨的意思)。“绌”念chù,当“不足”讲,可组词“相形见绌”。B项“玩乎职守”中“乎”写错,应该是“忽”字。“玩忽”是不严肃认真地对待的意思。D项“脍灸人口”中“灸”写错,这个字是“针灸”的“灸”。应该写“炙”,“脍炙人口”指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人称赞(脍:切得很细的肉。炙:烤熟的肉)。
3、本题答案是B项。把画线部分判断成宾语,主要错误出在对主语和谓语的判断上。这个句子的主语的中心语应该是“于勒”,谓语的中心语是“成了”,“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是宾语。
4、此题答案是D项。A项前后表达不一致,把“否”去掉则可。B项搭配不当,删“和疾病”,在“保障”后加“疾病就可以减少了”。C项句式杂糅,应把“配制而成的”删去。
5、本题答案是B项。“十八世纪”错误。应该是十九世纪。
(二)阅读
1、本题共有2道小题。主要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第①题的答案是:A.她们的吃法很文雅。B.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处处、事事都要模仿上流社会的样子,附庸风雅,爱慕虚荣。
第②题的答案是:心理、语言描写。她本来怕花钱,但又好面子,怕女婿和别人笑话她抠门儿,不愿表态,所以“迟疑不决”。可是由于两个女儿赞成,她更不好直截反对,因此找了一大堆不成其为理由的理由,让他的丈夫少买。表现了她虚伪、爱虚荣。
2、本题是1999年江西省中考题。这是对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一次综合考查。本题共有9道小题,涉及读音、关键词语,重点语句、标点符号、描写人物的方法、文章把握等多项内容。
第(1)题答案是①hè ②chàn。
第(2)题答案表明“他”带来的钱不够交学杂费而产生的焦虑、不安的心理。
第(3)题的答案是C项。ABD与文意不符。
第(4)题的答案是“母亲明白了”。
第(5)题答案是伤心而感动。
第(6)题的答案是突出了老师揭开红布后的惊异、疑虑等神态。
第(7)题答案略。(只要能写出老师对学生的同情、关心、帮助、并言之成理,即可。)
第(8)题答案是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答列其中3个即可)
第(9)题答案是B项。
(三)写作
提示:《凡人小事》从题目上可以看出,要求写一篇写人叙事的记叙文。本题的特点在于“凡”和“小”二字上,这就要求我们写出普通人的平凡小事。要写出人的平凡、普通,做的事平凡、普通,但事情的意义却不普通、不平凡。看起来是平凡的小事,但又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普通中透着崇高,平凡中透着伟大。要写出人的精神的高尚可贵,写出人的思想的闪光点。
回忆你所接触的人,选取你最熟悉的使你感动的人来写,也可以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适当加工。注意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