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南京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2014-5-11 0:07:54下载本试卷

南京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本试卷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24分)

1.用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蒹葭苍苍,□□□□                                                     (《诗经》)

(2) □□□□□ ,风正一帆悬。                   (王湾《次北固山下》)

(3)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5)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6)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予独爱莲之□□□□□□ ,濯清涟而不妖。 (周敦颐《爱莲说》

(9)龚自珍在《己亥女杂诗》中借花抒怀的两句诗是:“□□□□□□□ ,□□□□□□□ 。”

(10)如果人人都能多为他人着想,做到“□□□□ ,□□□□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论语〉十则》中的语句填空)

学校开展“爱我南京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你、小雨和小晴等组成合作小组,选择了以下几个专题。(14分)

【魅力南京】

2.小雨负责作南京简介:

  钟山龙,石城虎踞。屹立在长江之畔的南京,是一座有着近2500年历史的名城.她具备

山川形胜之妖绕,饱含兴衰荣辱之沧桑,是自然和历史恩锡给人类的礼物。她的一草一木都是风

景,一诗一赋都是绝唱,她丰富而厚重的文化育了世世代代淳朴、博爱、智慧的南京人民。

(1)文中两个加点的字容易读错,请你注音。(2分)

  龙(  )       (  )育

(2)文中画线的两处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改正.(2分)

“妖绕”改成       不“恩锡”改成   

【人文南京】

3.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2分)

  上联:吴敬梓冷眼现世,《儒林外史》讽丑恶

  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青春南京】

4.推选“南京青年联合会”标识,要求从下面三幅图标中推选一幅,并说明理由。(3分)

小雨说:“我推选第一幅图标,因为它用南京、青联两个词的英文首字母NY组合成了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南京青年在建设新南京中的活力和朝气。”

你说;“我推选第    幅图标(第一幅除外),                      

                                              

                                           。” 【书香南京】

5.活动初,大家搜集到了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

  时下,经典作品销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材料二:  

我们的中文经历了几十年的成长,仍然有着青春的活力,是活的语言。我们不妨回头看看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六百年前的《三国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我想一个中学生大概不需要用字典,就可以看懂。从古到今,那些古籍除了非常高远的、深奥的之外,很多经典之作都是今日一般读书人可以享受、欣赏,并终生使用的。          (摘自余光中先生在母校南京大学的演讲)

(1)结合对上面材料的理解,你认为这个专题活动的目的应该是:             。(2分)

  为了搞好这个专题活动,小晴想到了撰写名著阅读心语投寄给《南京日报》进行宣传的形式。她撰写了《骆驼样子》的阅读心语:

祥子,一个旧北京的大力车夫,像骆驼一样耸起脊背,拉着一辆黄包车在胡同中奔跑。风雨中的哆嗦,烈日下的喘息,让我读出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酸苦难。

(2)你从《西游记》《水浒》《繁星·春水》中选择一部,也撰写—段阅读心语。(2分)

        》的阅读心语:

                                           

                                           

 (3)除了撰写阅读心语进行宣传的形式外,你还有什么好主意?(1分)

                                           

二 (4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6——10题(14分)

6.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

饮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    的心境。(1分)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2分)

                                            

                                             【古文阅读】

[甲]

  嗟夫!予尝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

 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

 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桉记》)

[乙]

   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选自司马《资治通鉴》)

  【注】①[上]皇上,这里指唐大宗。 ②[不暇]顾不上。 ③[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的无偿劳动。 ④[升平]太平。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2分)

(1)处江湖之远则忧君(     )         (2)自数年之后(     )

8.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予尝古仁人之心  不甚解    B.然则何时而耶  怏怏不

  C.或请重法以禁   鸿鹄志    D.不暇廉耻耳    温知新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句:                                   

  (2)安用重法邪?  

  译句:                                   

10.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3分)

(1)甲文表达了作者“              ,             的忧乐观。(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1分)

(3)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1—15题。(14分)

古诗词中的华夏春天

  四季中,人们最喜爱的是春天。生机勃发繁花似锦的大好春色,自然成了诗人热情吟诵的对象。而这些千古华章,又成了人们了解我国春天气候特点的极好材料。  

  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宋代白玉蟾的《立春》中说:“东风吹散梅梢雪,一夜挽回天下春。”宋代李时则在《十二月立春》中写下这样的诗句:“盘装荠菜迎春饼,瓶插梅花带雪枝。”诗中的东风,即春风。可见,虽然春天急迫地降临人间,但是大地仍然雪初化,冰未融,瞧这春季来得有多快!这类诗句中最精彩的,还是唐代贺知章在长安写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前两天看柳,枝上还是光秃秃的,可是今天却看见嫩叶已经从芽苞中绽出。原来,这是因为北方春季升温快,物候变化迅速。2001年3月20日至21日,我在北京紫竹院公园也看到了柳树两天内发叶的情况。正是因为柳树春季发叶如此迅速,诗人才会用剪刀这类令人联想到动作快速的词汇来描写。唐代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比喻人们能够普遍接受,也就说明我们生活中确有植物在春天迅速开花的事实。

  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北宋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是千古传诵的佳句,我在这里引用它的目的是想说明,华夏大地五湖四海并非都同时被春风吹绿。如果把连续五天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那么北纬28°的长沙3月10 日入春,北纬30°的武汉3月15日春到,而北纬32°的南京则要到3月25日春天才姗姗来迟。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东北大地仍然是“千里冰封,万雪飘”的严冬,而广东已经告别春天进入绿阴深深的夏季了。实际上,古代诗人早巳发现南北春季到来的时间不同。例如唐代张敬忠在《边词》中说:“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现代气象资料表明,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而纬度较高的内蒙古五原,春天到来的脚步则要晚到4月20日左右。所以,当五原河冰刚融化时,皇都长安则早已姹紫嫣红过去,时近暮春了。

  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宋代诗人吴涛的《绝句》中讲了这样一件怪事:“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天气暖热得人们已经穿起单衣,桃花落尽,野梅结籽,田野里已经响起蛙声,可是突然间,蛙声却没有了:这在气象学中叫作“倒春寒”。宋代的萧立在《春寒叹》中形象地描写了“倒春寒”造成的灾害。“今年有田谁力种?恃牛如命牛亦冻。君不见邻翁八十不得死,昨夜哭牛如哭子。”夜黑更深,寒风呼啸,赖以生存的耕牛已经冻死,风中夹杂着八十老翁凄惨的哭声,令人心碎。为什么会出现“倒春寒”的现象呢?因为我国春季还经常有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冷空气。如果前期冷空气少,春暖快,长期积聚的北方强冷空气一旦南下,便会发生强烈的季节逆转,春天里会出现严寒的天气。

  古代诗人对我国春季的认识是十分丰富的,他们描写华夏春天的诗词不仅在文学上,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选自《中华活页文选》,有改动)

11.阅读全文,概括我国春天气候的三个特点.(3分) 

(1)                                              

(2)                                          

(3)                                          

12.第二段中为什么要写作者在北京紫竹院公园看到的情况?(2分)

                                             

                                            °

1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可见春天的脚步是有先后的”,句中的“脚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春天的到来,语言生动。  

B.“西安大约在3月下旬春天已经开始”,句中的“大约”表明西安每年进入春天的具体时间并不固定,符合客观事实,语言准确。

C.“春天里会出现严寒的天气”,句中的“又”字说明了“倒春寒”的特点。强调了“倒”的意思。  

D.“而且在科学上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句中的“而且”说明了古诗词的文学价值远远超过了科学价值.

14.第四段中两处引用了古诗来说明我国春天的气候特点。作者为什么先引用吴涛的《绝句》,后引用萧立的《春寒》?(3分)

                                            

                                            

15.我国的气候非常复杂。除了本文的介绍外,你从下列诗句中还能发现我国春天其它的什么特点?请选择—首,写出你的发现.(3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常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我选择第(  )首。我的发现是: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1题。(18分)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常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第五交响由《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A)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额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大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B)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注:①[休止] 这里指乐曲演奏中的停顿。

16 .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阅读全文,概括回答。(3分)

                                             

                                           

17.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所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

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 (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3分)

音乐老舜听出了贝多芬心里“                             

                    ”的音乐。

18.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3分)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含义:                                    

                                         (2分)

作用:                                      (1分)

19.文章对老师有多处精彩的描写。请从本文两个画线句中任选—句,结合语境作筒要赏析。(3分)

(  )句赏析:                                    

                                           20.“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下列课文中的相关描写不具有这种效果的一项是(  )(3分)

A.韩麦尔先生在黑板上写完“法兰西万岁”后,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   (《最后一课》)

B.看着父亲艰难地过铁道时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了下来。          (《背影》)

C.我向藤野先生告别时,他的脸色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藤野先生》)

D.时近初冬,店里没有—个顾客,我靠着火,合了眼坐着。           (《孔乙己》)

2l.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也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60字以内)(3分)

22.请以“其实很简单”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其实很简单

南京市2006年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卷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24分)

l.(10分)

(1)白露为霜 (2)潮平两岸阔 (3)天涯若比邻 (4)大漠孤烟直 (5)柳暗花明又—村 (6)留取丹心照汗青 (7)沙场秋点兵 (8)出淤泥而不染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每小题1分,增、删、漏、倒一字不得分)

2.(4分)(1)pán bǔ (2)绕一娆  锡一赐(每小题2分)

3.(2分)周树人深情怀旧,《朝花夕拾》忆往昔

4.(3分)

  示例(一)我推选第二幅。①第二幅把两个“青”字变形处理成了—对手拉手舞动的青年,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团结。②“n”是南京的“南”的拼音首字母,图标下半部分将两个“n”变形组合成“心”的图形,突出了团结的主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二)我推选第三幅。因为第三幅对“青”字进行了艺术化处理,使之酷似—个青年人在展翅高飞,既代表了南京青年联合会,又显示出活力、朝气和热情。(言之成理即可)

5.(5分)

  (1)倡导南京人阅读经典名著。(意同即可)(2分)

  (2)答案略。符台所选名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或人物形象特点,语言表达清楚即可。(2分)

  (3)答案略。采用切实可行的形式,能达到倡导阅读名著的目的即可。(1分)

二(46分)

 (一)(14分)

6.(3分)

  (1)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意同即可)(1分)  

  (2)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意同即可)(2分)

7.(2分)(1)他的 (2)这(每小题1分)

8.(2分)B

9.(4分)(1)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 (2)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2分) ]

10.(2分)

  (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

  (2)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1分)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1分)

(二)(14分)

11.(3分) (1)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2)我国南北春季到来有早有晚;(3)我国的春季冷暖多变.(意同

即可)

12.(2分)通过举例子,强调了“我国的春天来得急速”。的特点确实存在,让人信服。(言之成

理即可)

13.(3分)D  

14.(3分)引用吴涛的《绝句》是为了说明“倒春寒”的现象,引用萧立的《春寒叹》是为了说明“倒春寒”造成的灾害。先讲现象,再讲灾害,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意同即可)

15.(3分)  

  (1)我国西北的一些干旱地区,由于气候过于干燥,就没有春天的物候现象出现。(意同 即可)

  (2)由于地势高低的不同,春天到来的时间也不同。(意同即可)

(三)(18分)

16.(3分)寡言少语,平凡朴实,有较高的音乐欣赏水平。(意同即可)

17.(3分)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

18.(3分)含义:贝多芬的音乐能让人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使人获取悲壮美与幸福感,使平凡的人能够超出平常的自己,得到提升。(2分)作用:点明题意,揭示主旨。(1分)(意同即可)

19.(3分) A句 以“骤然”写动作之快,以“抓握成拳”写力量之大,以“一绺白发披到额前”写激动的外表,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或:通过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音乐老师在聆听音乐时的激动情绪。(意同即可)

B句 通过肖像描写,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音乐老师沉浸在音乐中的情形,突出了他对学生精神的感染。或:以景写人,以午后的阳光映衬着老人的白发,突出他不同寻常的形象;以“向导”的比喻揭示他对学生的巨大影响。(意同即可)

20.(3分)D

21.(3分)答案略。能在描述中运用一定的手法,形象地写出对音乐的感受即可。

三(50分)

(一)作文评分要求分为基础和发展两个等级。评分程序是:整体评定基础等级;37分以上(含37分)的作文再评定发展等级。

(二)1.基础等级:从内容、表达、结构三方面评定作文类别。

项 目

卷  类     

内  容

表  达

结 构

一类卷(50--43分)

中心非常明确,内容具体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观点正确。

文体规范。

语言通畅。

无病句。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分段恰当。

二类卷(42--35分)

中心明确,

内容具体,

观点正确。

文体规范。

语言通顺。

病句少(1—2句)。

结构较完整。

条理较清楚,

能够分段。

  三类卷(34--27分)

中心较明确,

内容较具体,

观点基本正确。

文体基本规范。

语言尚通顺。

病句多(3--4句)。

结构基本完整。

条理尚清楚,

分段不恰当。

  四类卷(26--15分)

中心不够明确,

内容不够具体,

观点有偏差。

文体不够规范。

语言不通顺。

病句多(5--6句)。

不成篇。

五类卷(17分以下)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观点不正确。

文体不合规范。

语言极不通顺。

病句很多(7句以上)。

不成篇。

2.发展等级:以下四方面具备一项即可得发展等级分,但总共不得超过7分。

  ①主题深刻;②选材精当;③有一定文采;④有一点创新。

(二)作文评分常规要求

  1.错别字每三个扣1分,重现的不计,最多扣2分。

  2.标点符号错误严重者,酌情扣1-2分。

  3。字数每少50字扣1分,最多扣2分。

  4.书写美观,酌加1—2分;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酌减1—2分。

  5.作文总分不得超过5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