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模似卷[下学期]

2014-5-11 0:07:55下载本试卷

上虞市崧厦镇中学语文中考模拟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及运用:( 30分)

1.《论语》中论述学习精神和教学态度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的“此事”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3.杜甫〈〈春夜喜雨〉〉中常被后人用来比喻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人、教育人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开发大西北,我们实施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的绿色生态战略。可以料想,古人吟诵的“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的良好生态环境必将在大西北重现。(用〈〈敕勒歌〉〉中的诗句回答)(2分)

5.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很重视感恩报德,你能举出一个有关的成语来吗?(或谚语、格言、诗句、故事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仿句:在横线上填写有关词语,使内容衔接,并且不能重复,两题中任选一题。(3分)

(1)“他是一张白纸,毫无成见地去接受客观真理。”

他是 ___________ ,永不停息地流向远方;他是 __________ ,无所畏惧地搏击长空;他是 ____________ ,大公无私地播撒光明。

(2)人生不在于成就了多大的事业,而重在做好了什么。所以,见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做其中挺拔的一棵;见到_______________,你只要______________;见到_______________,你只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请为下面的电视画面设计一条公益广告用语,要求思想健康,文字简洁,有内涵有深度。(4分)

在一个风景如画的公园里,一对年轻夫妇正与一个孩子嬉戏……突然,雨点沙沙地落下来了,夫妇俩都忙着为小孩子遮雨,小孩子会心地笑起来了。

                                  

8.走过了无忧无虑的少年时代,即将迈进风华正茂的青年朝代,你一定有许多感悟和憧憬。请你给自己写一段富有警示和鞭策作用的作用的话,作为今后生活学习的座右铭。(要求: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简明、连贯、有文采,书写工整,不超过40个字。)(3分)

9.在下面横线上进行“成语接龙”(前一成语的尾字和后一成语的首字相同)。(2分)

雅俗共赏——赏心悦目——     ——    ——   ——   

——    

10.根据文意或拼音填字。(2分)

开头如千尺悬瀑,从云端奔泻而下,接着便落入深潭,chánchán(  )( )流来,飞韵清远,形成了一个大的起伏、一个强的跌dàng(  ),使人感到夭jiǎo( )变化,不可端ní( )。

11.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许多少女为了保持美好的身材,少喝牛奶,过度运动,却减少了骨骼所需的营养,导致骨质脆弱。

B.中国人民正在努力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C.通常,我们写成一篇文章,总要经过反复的推敲、修改甚至几次重写。

D.春潮文学社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地建立起来了。

1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尤其是唐诗,更是一颗颗夺目的明珠,不少诗句均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为“踏花归来香满蹄”这句诗句设计一幅优美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枯枝和鲜花

(1)那是一棵什么树呢?在这深秋,黄叶已纷纷坠落的时候,它却是繁花满枝,显出一种青春和欢乐来。这是什么样的一棵充满了奇迹的花呢?

(2)清晨,走进园子,远远的,就看见一树鲜花,红的花,紫的花,在晨风中轻轻摇曳着。

(3)当我一步步走近那树时,才看清了,那不过是一株秋叶落尽的枯枝,缠绕着刚刚绽开的牵牛花。枯树,把它的身躯借给了柔弱的牵牛花的长藤,而牵牛花,也便把鲜艳的花簪上了枯树的头顶。于是它们便复活了,和谐地美丽地生活在一起,使你猛然间感到它们原本就是浑然一体的。

(4)枯树哟,你不厌弃新生者的柔弱,以你的坚硬支持了它,所以你也得到了美。

(5)柔藤哟,你不厌弃那长者的衰老,以你的活力装点着它,所以你的美也得到了发挥。

(6)我看过一些枯枝傲然地挺立着,身上落满了肮脏的鸟粪,脚下卷过萧条的风。我也看过一些牵牛花,找不到支撑,委弃在地上,被荒草吞没。

(7)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

13、在第(1)段,作者描绘了“一棵充满了奇迹的树”,作者看到了什么奇异的景象?联系全文看,作者为什么称这是奇迹?(3分)

                          

                            

14、在第(3)段中,作者写枯树和牵牛花各做了什么?结果怎样?(4分)

                          

                           

15、阅读第(4)(5)(6)段,填写下面的空白处:(3分)

文章的这部分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和    写法,表达了对枯树和柔藤      的生命现象的赞美。

15、文章在结尾说“望着这一棵树,我微笑着”,你觉得作者从枯树和鲜花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怎样的人生感悟?(5分)

                          

                      

(1)炎炎夏日,一只蝉静静地停在树枝上。当它正在享受这份清闲、宁静的时候,却不知危险正悄悄临近——一只饥饿的螳螂小心翼翼地移了过来。螳螂举起“双刀”,正准备享受眼前的美餐时,一只黄雀已尾随在它的身后。就在螳螂闪电般向蝉发起攻击的时候,它自己却成了黄雀的腹中之物。

(2)传说春秋时期,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有人给他讲了这个蝉、螳螂与黄雀的故事,劝告他不要只见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果。后来,便流传下“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以此告诫那些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而忘记身后危险的人。然而,用生物学的眼光来看,这只是一种非常自然而又有趣的现象——食物链。

(3)在广阔的自然界中,生存斗争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生物为了生存繁衍,需要不断地避开那些比自己强大的种类,去捕食那些比自己弱小的种类。而那些强大的或弱小的种类也同样地做着这件事——逃避更强大的,或捕食更弱小的。“一物降一物”,环环相扣,就像一条巨大的链子把由弱到强的物种串起来,这就形成了一条条形形色色的食物链。如果用生物学的语言来解释食物链,那就是: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4)用这些知识再分析上面提到的那只螳螂,我们就能很自然地明白:螳螂的悲剧并非因为它只看到了眼前的蝉而乐极生悲,其根本原因是蝉、螳螂、黄雀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而螳螂恰好是其中的一环。也就是说,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螳螂的悲剧迟早都会发生。

(5)整个自然界就好像一个等级森严的国家。只不过这个“国家”中的等级不是人为划分的,而是依据弱肉强食的残酷自然法则来划分的:等级与等级之间不是地位高低贵贱的关系,而是食与被食的关系。这每一个等级也就是食物链中的一环。各种生物互相制约,使整个自然界趋于平衡,任何一环被破坏,都会导致整个生态平衡的破坏,而造成不良后果。

(6)例如在草原上,鹿吃草而狼吃鹿。如果把狼这一环去掉,照理说对草不会有什么影响,鹿也应该生活得更好,然而事实不是这样。由于没有了狼的控制,鹿大量繁殖,越来越多,首先遭殃的便是草,它们很快被吃光;草没有了,鹿也难逃噩运。所以,狼吃鹿虽然表面上对鹿不利,但实际上对于鹿的种族延续起着决定性作用。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食物链的重要性,以及它的任何一环都不能被破坏这一特点。

(7)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已经懂得运用食物链的原理来为人类服务,例如保护青蛙以保护农作物不受虫害。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往往为了一些眼前利益,无视自然法则。例如,恣意捕杀动物使越来越多的物种濒临灭绝,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不杜绝这种行为,最终毁灭的将是人类自己!

16、据说明内容,给本文拟定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17、本文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答出两种即可)(2分)

18、请用原文科学地解释“食物链”一词:(2分)

答:                           

                              

19、本文在开篇用两段文字讲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成语和相关故事,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0、这篇科学小品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之外,还具有什么特点?请从文中举出一例:(4分)

特点:          

举例:                          

                               

21、选文中说明了“狼   鹿   草”的捕食关系。请结合你所了解的知识,另外写出一个这样的例子。(3分)

                   

22、五十年代末期,麻雀被列为“四害”之一,遭到大量捕杀,结果因虫灾导致粮食减产。请你用本文所介绍的知识解释这一现象。(4分)

答:                              

      

三、文言文阅读:(20分)

(一)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死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徇徇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士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23、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并释义。(2分)

与吾祖居者(   )    而乡邻之生日(   )     

24、对下列加点的词语理解正确的一项(   )(2分)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矣(忧愁致病)

B退而甘食其士之有,以尽吾齿(掉尽牙齿,直到老死)

C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迅速、快捷的样子)

D自吾氏三世居是乡,于今六岁矣(累计)

25、比较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并分别解释:(2分)

 

26、填空:(5分)

“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采用的修辞    手法,这在文言文中是常用的修辞手法,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也属同类修辞,你还能写出与此修辞相同的诗句吗?请写出其中的一句:             

本语段中运用对比手法,作者以乡邻们在苛捐杂税下民不聊生,非死即徙,十室九空与“吾以捕蛇独存”进行比较,说明了               ,从而揭示了的主题思想。

(二)千丈之堤  溃于蚁穴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故曰:“图难于其易也,为大于其细也。”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  焚。

           (选自《韩非子·喻志》)

[注释]作,做起;图,图谋;突隙之  ,烟囱中的烟火。

2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A、必作于(   )    B、百尺室(   )

C、是以欲制物者(   )  D、以突隙之   (   )

28、下面句中“以”字用法同“是以欲制物者于其细也”中的“以”相同的是(  )(1分)

A、以伤先帝之明     B、不以物喜

C、虏太子申以归     D、必以分人

29、对“千丈之堤,溃于蚁穴”的“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在   B、从   C、比   D、被

30、此文运用了      论证方法说理的。(2分)

31、这篇短文告诉人们的一个道理是:(2分)

                         

四、作文(65分)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在现实生活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士一石均能告诉我们许多真谛,如沉甸甸的稻穗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微不足道的水滴击穿石块,那是在告诉我们要持之以恒……总之,走进生活,你能感悟到很多很多,请以“生活中的发现”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