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模拟试题】
第一部分(15分)
1. 根据课文原句填空。(5分)
(1)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_____,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
(2)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刘禹锡《陋室铭》)
(3)人有悲欢离合,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
(4)但使龙城飞将在,______________。(王昌龄《出塞》)
(5)晓看红湿处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春夜喜雨》)
2. 根据要求写出课文原句。(10分)
(1)《卖炭翁》一文中作者对宫使气势举止描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中写陈涉发动起义“召令徒属”时,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少府之任蜀州》一文中,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六则》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们经常用《爱莲说》一文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6)《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
3. 选出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1分)( )
A. 诚恳 呈现 承受 层次
B. 纪律 忧虑 利率 氯气
C. 湖畔 裁判 伙伴 绊脚
D. 讴歌 欧洲 枢纽 海鸥
4. 下面词语中有五个错别字,先在错别字上打×,然后依次改正。(2分)
挑拨离间 烂竽充数 改邪归正 再接在厉 不记其数
走头无路 自出心裁 大肆渲染 万事俱备 以身作责
改正:
5. 阅读下面的表格内容,说说从中得到哪些信息。(2分)
朱镕基“两会”记者会资料统计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第四次 | |
时间 | 1998年3月19日上午10时半 | 1999年3月15日下午17时半 | 2000年3月15日下午16时半 | 2001年3月15日下午16时半 |
记者人数 | 600 | 600 | 600 | 700 |
记者会历时 | 一小时半 | 一小时半 | 一小时四十分钟 | 两个多小时 |
提问记者(人数) | 11 | 8 | 16 | 19 |
新华社相关报道标题 | 1998年:“一往无前,义无反顾”。 | 1999年:“从容自信,谈笑风生”。 | 2000年:“赤子心,赤子情”。 | 2001年:“一片赤诚为人民”。 |
第二部分(50分)
一. 文言文。(15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而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后而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把第1自然段列举的六位由卑微到圣贤的人名写在下面,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1分)
2. 概括第2自然段的大意,并说说这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2分)
3. 作者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论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的?(3分)
4. 把作者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面部表情来论述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句子写在下面,并指出由此得出的论断是什么。(2分)
5.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3分)
6. 将作者由个人的成长规律引申到国家安危的语句写在下面,并作翻译。(2分)
7. 翻译第2自然段(2分)
二. 记叙文。(25分)
白蝴蝶之恋
刘白羽
春意甚浓了,但在北方还是五风十雨,春寒料峭,一阵暖人心意的春风刚刚吹过,又来了一阵冷雨。
我在草地上走着,忽然,在鲜嫩的春草上看到一只雪白的蝴蝶。蝴蝶给雨水打落在地面上,沾湿的翅膀轻微地簌簌颤动着,张不开来。它奄奄一息,即将逝去。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它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
它从哪儿来?要飞向哪儿去?我痴痴望着它。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
我弯下身,小心翼翼地把白蝴蝶捏起来,放在手心里。
这已经冻僵了的小生灵发蔫了,它的细细的足脚动弹了一下,就歪倒在我的手中。
我哈着气,送给它一丝温暖,蝴蝶渐渐苏醒过来。它是给刚才那强暴的风雨吓懵了吧?不过,它确实太纤细了。你看,那白茸茸的像透明的薄纱似的翅膀,两根黑色的须向前伸展着,两点黑漆似的眼睛,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可是,这纤细的小生灵,它飞出来是为了寻觅什么呢?在这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它表现出寻求者何等非凡的勇气。
它活过来了,我感到无限的喜悦。
这时,风过去了,雨也过去了。太阳明亮的光辉照满宇宙,照满人间,一切都那样晶莹,那样明媚,树叶由嫩绿变成深绿了,草地上开满小米粒那样大的小花朵。我把蝴蝶放在一片盛满阳光的嫩叶上,我向草地上漫步而去了。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我还以为天空中又来了风、来了雨,后来我才知道就在我的心灵深处:你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于是我转折身又走回去,又走到那株古老婆娑的大树那儿。谁知那只白蝴蝶缓缓地、缓缓地在树叶上蠕动呢!我不惊动它,只静静地看着。阳光闪发着一种淡红色,在那叶片上燃烧,于是带来了火、热、光明、生命,雨珠给它晒干了,那树叶像一片绿玻璃片一样透明、清亮。
我那美丽的白蝴蝶呀!我那勇敢的白蝴蝶呀!它试了几次,终于一跃而起,展翅飞翔,活泼伶俐地在我周围翩翩飞舞了好一阵,又向清明如洗的空中冉冉飞去,像一片小小的雪花,愈飞愈远,消失不见了。
这时,一江春水在我心头轻轻地荡漾了一下。在白蝴蝶危难时我怜悯它,可是当它真的自由翱翔而去时我又感到如此失落、怅惘。“唉!人啊人……”我默默伫望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
1. 给下面划线的字注音。(2分)
料峭( ) 簌簌( ) 吓懵( ) 发蔫( )
婆娑( ) 翱翔( ) 伫望( ) 怅惘( )
2. 解词。(2分)
(1)料峭: (2)簌簌:
(3)婆娑: (4)怅惘:
3. 作者对一只受伤的白蝴蝶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将三处描写这只小蝴蝶的语句用曲线在文中勾画出来,针对描写的语句谈一点看法。(3分)
(1)
(2)
(3)
4. “忽然像有一滴圣洁的水滴落在灵魂深处,我的心灵给一道白闪闪的柔软而又强烈的光照亮了。”从这句话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语句中那些词语用得好?说说理由。(3分)
5. “但我的灵魂里在呐喊--开始像很遥远、很遥远……”作者用灵魂呐喊的内容是什么?(3分)
6. 作者为什么对一只受伤的白蝴蝶死而复生感到失落、怅惘?对此,作出你的评价。(3分)
7. 联系选文内容,就《白蝶蝴之恋》这个题目发表自己的看法。(3分)
8. 删去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否可以?说说理由。(3分)
9. “我默默伫望了一阵,转身向青草地走去。”此时的“我”望到了什么,心里会想些什么,为什么向青草地走去?(3分)
三. 议论文(15分)
荐贤贤于贤
西汉韩婴在《韩诗外传》中,记载着这样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有一次,孔子的高足子贡,就人才问题请教老师。当问及哪些人称得上历史名臣时,孔子不加思索,以十分肯定的语气回答:“齐有鲍叔,郑有子皮”。但这一答案使子贡大惑不解,他顾不得师生的尊卑,当即发表了反对意见:“否。齐有管仲,郑有东里子产”。局外人该怎样评判他们师生之间的这场争论呢?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国相,他以自己出色的才干,辅佐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称雄于乱世。子产则是春秋时郑国的一位贤相,执政22年。《史记·循吏列传》说他受任于内乱外患之际,“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仅仅用了3年时间,就把国家治理得秩序井然,“门不夜关,道不拾遗”。所以,当子产去世的消息传到孔子的耳朵时,这位平时能沉得住气的老夫子,竟涕泪交加,还不时感叹:子产“古之遗爱也。”而子皮和鲍叔呢?虽然都曾官居显位,但却没有留下赫赫政绩。与子产、管仲相比,就更显得逊色。
那么,孔子凭什么对子皮和鲍叔特别偏爱呢?对此,他曾作过说明:“吾闻鲍叔之荐管仲也,子皮之荐子产也,未闻管仲、子产有所荐也。”原来,孔子把是否推荐了贤才、培养了新一代优秀的接班人,作为评价官吏政绩的标准。
在孔子看来,推荐和选拔一位优秀的接班人,比什么都不容易。伯乐相马,虽说也不简单,而选贤荐能就复杂得多了,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更何况“人无完人”,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在许多人身上,往往是缺点与优点并存,选得准谈何容易。就说管仲,问题就不少,“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不仅贪过小便宜,在工作中也犯过错误。然而,鲍叔却独具慧眼,他不求全责备,不因小疵而废人,不拘泥于牝牡骊黄,而是果断地把管仲推荐给了齐桓公。
正因为被推荐出来的人才并不是完人,当他们刚刚踏上高位时,在某些方面或许还显得不那么称职,这就更需要老一代热情扶持和帮助,子皮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他在交班以后,一直倾心关注着子产的成长。当子产打破陈规,大胆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开创新的局面时,子皮全力予以支持;当子产得罪权责,遇到恶势力子张的挑战而胆怯时,子皮更是挺身而出,为子产壮胆,做他的坚强后盾,终于使子产能以改革家的姿态,大展鸿图。
这种荐贤和引贤,更需要老一代有甘作人梯的气质和胸怀。当鲍叔出生入死地追随齐桓公,平了公子纠,坐定了天下之后,齐国的相位也是非鲍叔而莫属的了。但是,鲍叔却放着这高官厚禄而不受,为了君王和他所忠的那个国家的利益,坚持要把相位让给资历远不如自己的管仲,而本人甘愿“以身之下”,这种品格怎能不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说,荐贤贤于贤,孔子的见解要比他的弟子子贡高明得多。
[《中国档案报》2002年5月23日武文文]
1. 概括第1自然段的大意,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2分)
2. 为什么第2自然段先剖析管仲和子产,而不去剖析鲍叔和子皮?(2分)
3. 文中从哪几方面论述孔子的观点是正确的?(4分)
4.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是怎样得出的?(1分)
5. 下面是对本文的理解,其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 本文是一篇叙议结合,以议为主,一事一议的议论文。
B. 本文采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C. 全文可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第二部分(2-6自然段),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D. 第5、6两个自然段都是讲选择接班人的问题。
6. 你还能举出“荐贤贤于贤”的事例吗?请试试看。(2分)
7. 子贡听了孔子的分析会作何感想?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写一段话,说出子贡的想法。(2分)
第三部分(50分)
作文。
仔细阅读下面的文题,任选一题,按要求作文。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位船长有着一流的驾驶技术,他曾驾着一艘简陋的帆船在台风肆虐的大海中飘泊了半个月,最终死里逃生。后来,他有了一艘机轮船,他又多次驾驶着他行程几千里到过海洋的纵深。渔民们都称他为“船王”。
船王有一个儿子,他是惟一的继承人。船王便把自己终年积累下来的经验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为了让儿子掌握驾船技术,船王一直是手把手地教他。船王的儿子学得也很用心,到了成年,他驾驶机轮船的知识已十分丰富。船王便很放心地让他一个人出海。可是,他的儿子却再也没有回来,还有他的船。
原来,他的儿子死于一次台风、一次对于渔民来说十分微不足道的台风。对此,船王十分伤心和不解。后来有位老人对船王说:“你也有过错啊。你只传授给他技术,却不能传授给他教训。对于知识来说,没有教训作为根基,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
体会上文的主旨,以“实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1)文体不限(2)题目自拟(3)字数不少于600字。
2. 读下面的报道,按要求作文。
报载:2002年1月29日,北京动物园的一只马熊被游客用掺有火碱的“饮料”烧伤。2月23日,动物园熊山的两只黑熊突然“嗷、嗷”地嚎叫起来,躺到地上直打滚。在场围观的游人和民警、熊山管理人员纷纷围追堵截,很快将一名企图逃跑的青年带到了动物园派出所。事后证实,这个人正是两次“伤熊事件”的犯罪嫌疑人。他先后用火碱和硫酸倒向熊山的马熊、棕熊和黑熊,其中两只黑熊伤势严重,有生命危险。此人名叫刘海洋,1998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已经通过了有关考试,被学校推荐为硕士研究生。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动物园的观赏动物造成严重伤害案的“主凶”,原来是个“品学兼优生”。“伤熊事件”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提示:2002年初,正值全国各地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之时;北京,全国人民奉为楷模的礼仪之都;水木清华,让亿万青年朝思暮想的圣地;硕士研究生,令莘莘学子艳羡不已的宠儿!清华久有流传史册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此时,此地,此人,本应是道德榜样,却传出了大学生“伤熊事件”的消息,叫人怎能不震惊!不禁要问:我们的大学生怎么了?
请以“社会公德”为话题,联系当前的社会道德状况,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体裁自定,如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3)600字以上。
3. 阅读下面这则短文,按要求作文。
数学老师不知着了什么魔,一进教室就板起了面孔:“今天我给大家出一道证明题,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做一下。求证: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一)甲证明:因为爸爸说:“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妈妈说:“不升学就没有出路!”
老师说:“升不了学根本别谈出路!”
所以,升学是惟一的出路。
(二)乙证明:因为整日的苦读,三点一线的生活,没了歌声,没了欢笑,没了梦的翅膀。
所以,我茫然、彷徨,我开始怀疑升学的梦。
又因为,回头看历史,放眼看世界:华罗庚小学毕业,却是一个伟大的数学家;爱迪生没有文凭,但他是个造福人类的大发明家;比尔·盖茨大学没有毕业,现在他是世界首富。
所以,我发现成功的路不止一条,升学不是惟一的出路。
数学老师扶了扶眼镜,提笔批道:“甲同学思路清晰,事例真实,故正确。乙同学,乱七八糟!”
以“出路”为话题,写一则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
4. 读下面的小故事,以“诚实守信”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诚实节是怎么来的
孙根喜
5月2日,是美国威斯康星州的诚实节。这里耸立着一个男孩子的塑像。到了这一天,大人们都要带着孩子来到塑像前,献上一束束鲜花。纪念碑上写着:“怀念为真理而屈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诚实节就是为纪念这个男孩子而设立的。
男孩子叫埃默纽。五岁那年,爸爸妈妈死了,他成了孤儿。后来,他被一对开小酒店的夫妇收养了。
养父母杀一个寄宿的小贩,被孩子发现。为了不让他把真相说出去,养父母对他利诱、威胁,把他吊在屋梁上用柳条抽打,但他始终坚持:“我不能说谎呀!”
埃默纽死后,市政府为这位宁死不说谎的埃默纽建造了塑像和纪念碑,把5月2日定为诚实节,每年到这一天,全州的人民都要与孩子一起过这个节日。
(故事情节已经编者缩写)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定;(3)不少于600字。
写作提示:
观点:诚实重于生命。内容:诚实受人敬仰(类比联想);说谎遭人鄙弃(对比联想)
材料:曾子杀猪(正面事例);“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反面言论,须批判)。
奇思妙想:说谎者巧遇埃默纽。
5. 阅读下面一则题为《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的短消息,根据要求作文。
一名公交车司机在行车的途中突然心脏病发作,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他做了三件事:
--把车缓缓地停在马路边,并用生命的最后力气拉下了手动刹车闸;
--把车门打开,让乘客安全地下了车;
--将发动机熄火,确保了车和乘客、行人的安全。
他做完了三件事,安详地趴在方向盘上停止了呼吸。这名司机叫黄志全,所有的大连人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提示:停车、开门、熄火,这是汽车司机起码的职业技能,本不足为奇。但这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做完的,就成为震撼人心的壮举。因为任何一件事做不完,客车、乘客和行人的安全都会受到严重威胁。黄志全恪守公交车司机的职业道德,避免了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最后“安详地”“停止了呼吸”,成为遵守职业道德的模范。
请以“职业道德”为话题,联系实际,写一篇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定;(3)不少于600字。
6. 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人创造了书,书卷记录了人类的历史。人的认识与探求,人的思想与情感,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都在书卷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书是人类进步的有力见证。因此,书卷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就好像记忆与个人的关系一样。同时,书又培育了每一代人。它不仅是长智长慧的钥匙,开启了人类走向一个又一个未知世界的门扉,而且是一艘永大永动的航船,把人们从狭隘的地方,载向无限广阔的生活海洋。书又是人类进步的坚实阶梯,高尔基说过:“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只有知识才是有用的,只有它才能够使我们从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成为能够真正爱人类、尊重人类劳动、衷心地欣赏人类那不间断的伟大劳动所产生的美好果实的人。”
请以“书”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题自拟;(2)不限文体,如写诗歌,不少于8行;(3)篇幅在600字左右。
7.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知名作家柯青华说:“一本读了使人觉得心灵充实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行为堕落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同情、使人产生爱心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残暴、使人狠毒的书,是坏书。一本读了使人心灵高贵的书,是好书;一本读了使人思想猥琐的书,是坏书。一本好书读后,使人辨别是非,分得出好歹;一本坏书读后,使人混乱了价值观,且自以为是而不知止。”
请以“好书与坏书”为话题,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题自拟;(3)篇幅不少于600字。
8. 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作文。
读有字之书是读书,走出门去读社会这部无字之书也叫读书,而且读的是一部大书,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扩大和深入,读这部书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以此为话题,自拟文题,不限文体,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不得写成诗歌。
9. 阅读下面的这段话,根据要求作文。
灵感是思维的瀑布,它冲决陈见和传统的围堵;灵感是智慧的闪电,它照亮陷下困境的思路;灵感是创造的钥匙,它开启神秘莫测的创新宝库。
请围绕“灵感”这一话题写一篇文章,用合适的文体表达出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注意:(1)题目自拟;(2)角度自选;(3)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
10. 读下面名人名言,按要求作文。
(1)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郭沫若
(2)读书,使人胸襟开阔,眼光远大;读书,能够活跃思想,陶冶性情;读书,使人思想插上翅膀,感情绽开花蕾。
--碧野
(3)我像吝啬鬼对待自己的财宝那样迷恋着图书。……每当我启程上路,总要书籍陪伴着我。
--(法)蒙 田
(4)人类智慧的结晶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皆留存于书中。时光无法消磨它们。它们能够得以再现,并给人新的感受。
--(英)培 根
(5)我读得越多,书籍也就更加使我和世界接近,生活对我来说也就愈加光明,愈加有意义。
--(苏)高尔基
(6)一本未裁边的书,犹如一瓶原封未动的酒。
--(英)福斯特
以“读书”或“求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自拟文题;(2)文体不限;(3)篇幅不少于600字
11. 诵读下面的警句,按要求作文。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古代谚语
骄傲是无知的产物。
--苏格拉底
卓越的语言,自然属于卓越的心灵。
--朗吉努斯
谁要是不会爱,谁就不能理解生活。
--高尔基
提示:请从上面的格言中提炼出一些话题,如“关爱”“谦虚”;或自选格言并抽取话题作文。
要求:(1)题目自拟;(2)文体自定;(3)不少于600字。
【试题答案】
第一部分:
1. (1)食之不能尽其材(2)往来无白丁
(3)月有阴晴圆缺(4)不教胡马度阴山(5)花重锦官城。(每小题各1分)
2. (1)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6)何陋之有(每空1分,有错不得分)
3. B
4. 烂--滥 记--计 头--投 肆--事 责--则
5. 提问的记者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参加的记者第四次最多,报道的标题逐年深刻,含有关心国计民生的感情。(意思对即得分)
第二部分
(一)
1.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这些事例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正确。
2. 环境的艰难和人生道路的坎坷,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增长才干。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
3. 先从犯错改错、内心忧困、表露思想三方面,正面论述人在困境中经受磨炼,才能激发斗志,发愤进取的道理。作者从个人引申到国家,论述一个国家常处于安乐之中,往往会导致灭亡,这是反面论证。
4. 困于心……而后喻。得出的论断是;入则……国恒亡。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1自然段先举事例,第2自然段再讲道理,第3自然段引申开去,继续讲道理,第4自然段得出中心论点,即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个国家内部没有能坚持法制的大臣和敢于谏争的贤士,国外没有足以抗衡的敌国和外来的忧患,这样的国家常常灭亡。
7.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授予这个人,就一定要使他的心志受到痛苦,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肌体遭受饥饿,使他的身子遭受贫困,使他的行事违背意愿。用这种磨炼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意志坚韧不拔,增长他的才能。
(二)
A1. qiào sù měng niān suō áo zhù wǎng
2. (1)形容微寒。(2)拟声词,形容蝴蝶翅膀颤动的声音。
(3)本意是盘旋。这里形容树的枝叶茂盛,高低疏密有致。
(4)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3. (1)“它白得像一片小雪花,轻柔纤细,楚楚动人,多么可怜呀!”把白蝴蝶比喻成小雪花,不仅形象生动,主要写出了蝴蝶弱小的可以融化了,动人之处包含着可怜。
(2)“你看,那白茸茸……几只像丝一样细的脚。”翅膀、眼睛、脚都用了形象的比喻,写了蝴蝶的可爱、可怜相。
(3)它试了几次……消失不见了。”写蝴蝶起飞时的动作用词准确,生动。试、一跃、展翅飞翔、翩翩飞舞、冉冉飞去等。再一次比喻成小雪花,照应前面。
4. 作者被受伤的蝴蝶感动了。“圣洁”、“滴落”、“柔软”、“强烈”等词用得好。“圣洁”体现蝴蝶纯洁可爱。“滴落”有打动“我”的意思。“柔软”体现蝴蝶的弱小,“强烈”显示身体弱小,但生命力极强。
5. 为什么把一个生灵弃置不顾。
6. 因为它太弱小了,在莫测的大自然中,也许它还会遇到困难,表达作者对弱小生灵的关怀与同情(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7. 这个题目的题眼在“恋”字。全文围绕“恋”字展开,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
8. 不可以。这一段是作者对此事的感悟,也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全文的升华,深化了中心。
9. 实际上还是在望那只放走了的白蝴蝶。
(三)
1. 孔子和子贡在对历史名臣出现不同看法。起到提出问题,为下面开展议论提供了背景和内容。
2. 因为本文主要是针对子贡的看法,重点分析孔子的观点,先提出子贡的看法目的在于分析时有靶子、有目标。
3. (1)荐贤(2)不求全责备,因小疵而废人。(3)支持贤人。(4)让贤。
4. 荐贤贤于贤。是在先提出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5. D 6. 略 7. 略
第三部分 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