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模拟试卷9

2014-5-11 0:07:55下载本试卷

一、       积累运用(共24分)

(一) 积累(共11分)

1.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后方格内。(2分)

可可西里是美丽和神圣的,而利欲xūn心的盗猎者,疯狂捕杀着这片圣地上的精灵——藏羚羊,留下无尽的血腥与丑恶。hàn卫可可西里的热血男儿们,用自己的青春和血肉筑起一座座丰bēi。英雄虽逝,精神犹存,足以与日月争辉,bīāo炳千古。

——《“藏羚羊碑”说》


2.默写:(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______ 

(3)荡胸生曾云___________________   (4)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

(5)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 (6)白头搔更短,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按要求做题。(3分)

最后,蓓姬虚弱的手脚再也无力拖着她往前移动了。她坐了下来。[甲]跟她一起坐下。他们谈起了家和那里的朋友们,还有舒适的床铺,以及最要紧的——光明!蓓姬哭了,[甲]竭力想法子安慰她,但那些鼓劲儿的话都因为说了多遍而成了陈词滥调,听着倒像是在挖苦似的。蓓姬实在疲倦不堪,昏昏沉沉地睡了过去。[甲]心里谢天谢地。他坐着仔细看她那张扭歪的脸,看着它在愉快的梦中变得平静、自然,过了一会儿,现出了微笑,而且微笑留在了那上面。

(1)    这段“洞中历险”的文字出自__________, 作者是美国的_________________

(2)    [甲]就是,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单地说说他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评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运用(共13分)

4.下面这段文字,在字词语法方面都有一些毛病,仔细阅读后,根据文后要求,用规定的符号在原文上直接修改。(3分)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


(4)复原号:       (5)调位号:        (6)留空号:   

①这些年,我国的旅游事业发展很快,但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也是擢发难数的。②许多国外的旅游者来到中国,对居住条件要求并不高,只有服务水平高他们才满意。③他们来,希望领会的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文明、情调,甚至希望好奇地住一住北京的四合院,东北的热火炕……而我们一些从事旅游的同志却总认为这些太“土”,不够品位,蹬不了大雅之堂。④他们不了解中国的某些“土”在外国人眼里恰恰是难得一见的“雅”。

要求:(1)句①中有一个词运用不妥当,请加以改正。

(2)句②中有一处关联词运用不准确,请加以修改。

(3)句③中有多处语病,请选择其中的一处加以修改。

5.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写一句恰当的话。(3分)

一个青年苦恼地对一位科学家说:“我不知疲倦地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花在了自己所爱好的事业上,结果却收获甚微。”“看来你是位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科学家赞许地说。“是啊,我爱科学,可是我也爱文学、音乐和美术,我把时间都用上了。”科学家听完后,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放大镜,在强烈的阳光下,对准一个小纸片,不一会儿纸片就烧着了。他对那位青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根据下面提示,仿写句子。(2分)

山对海说:你博大辽远,深邃宽容,是值得我尊敬的老师。

海对山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请写出你探究的结果。(4分)

据说关羽的母亲生他的前夜,梦到火麒麟入腹,所以,关羽一出生就是个大红脸。后来,在江湖排名相当接近的情况下,他轻松干掉颜良、文丑的事迹证明,在个人能力相近的较量中,红脸是打破平衡的重量级法宝。

雅典奥运会4个项目(拳击、跆拳道、古典式摔跤、自由式摔跤)的结果进行了分析,在随机分配红蓝两色的比赛中,穿戴红色服装或装备的选手的胜率55%。在最终比分接近的比赛中,有60%多的获胜者为红方。

2004年葡萄牙欧洲杯上5支球队的表现,发现这些队身着红色队服时的战绩及进球都好于他们身披蓝色或白色战袍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理解(共46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8——9题。(6分)

题都护南庄                      生查子

      崔护                       欧阳修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化相映红。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人面不只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8.这两首诗词采用了极为相似的表现手法,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请写出喜欢的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最后的试卷》一文,完成10-13题。(共12分)

有人说,人生是一本书,老年是他的封底,一本书读完了,何必在乎他的封底呢?这话刚听觉得有理,细品起来,就发现不对。中国人,尤其是有些影响的中国人,人们在回顾他的时候,常常只看一个点,而不看一条线。比如,人们看袁世凯,就记住了他当了83天皇帝,至于他其他种种好处或坏处就无暇顾及了。人常常在最关键的事上定格,那个造型将永不改变。

20世纪30年代,日本人侵入中国,他们也许从中国“以夷制夷”的策略中受到启发,对中国要“以华制华”。也就是用中国人又不能是一般的官员或富翁,必须是过去当过首脑,有些威望的人。北洋军阀头目,便成了他们争取的主要对象。而结果却大大出乎他意料。

徐世昌的名字现在许多人已经很陌生了。因为他没有突出的政绩,也没有昭彰的劣迹。但他确实当过几年中华民国的总统。七七事变后,汉奸王克敏曾以师生之谊前来拜会,企图拖徐世昌下水。徐闭门不见,并向人表示“我没有这样的学生”。曹汝霖也来充当说客,声称徐如能出山,和日本订立亲善条约,日本即可撤兵,徐以年老婉辞。曹告辞后,徐对门房说:“以后曹若再来,就说我不在家。”一个姓金的学生劝老师不要失掉千载难逢的机会,徐以年老多病推辞,并怒斥金曰:“你太浑。”金也反唇相讥地说:“老师才浑啦。”徐闻金出言不逊,不禁潸然泪下,伤心地说:“想不到我这年纪,又碰到这一场。”言罢,拂袖上楼,并从此装病,闭门谢客。

我们再来看吴佩孚。1937年日寇占领北平后,要建立傀儡政权,看好一文一武两个人。文的是汪精卫,武的就是吴佩孚。汪精卫答应合作了,从中国战时陪都重庆逃到河内,但一直在日本人眼皮底下的吴佩孚却沉默如山。对汪精卫,他曾回过信:“公果能再回重庆,通电往来可也。”言外之意,你只要还在日本占领区,就别来烦我。

段祺瑞因为制造了三一八惨案被鲁迅好一顿声讨,九一八事变后被日本军方列入了“合作者”的花名册。日本人巴望着曾是中国头面人物的老段出面组织华北的伪政权。但老段虽有亲日恶名,却未同异国入侵者接触过。倒是他的老友和部下有几个耐不住寂寞,当了汉奸。为了不让一位有影响的前国家领导人为敌寇所挟,蒋介石写亲笔信,恳请“芝泉老”南下。当69岁的段祺瑞抵达南京浦口时,不光在京的少将以上的军人集体过江迎迓,蒋介石本人也亲自到码头恭候。享受国宾级待遇的老段,当即对记者发表了对时局的书面讲话:“当此共赴国难之际,政府既有整个御侮方针和办法,无论朝野,皆应一致起为后援。瑞虽衰年,亦当勉从国人之后。”后来他从南京移居到上海,有记者登门采访,他铿锵作答:“日本横暴行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能喻之地步。我国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语云:‘求人不如求己。’全国积极备战,合力应付,则虽有十个日本,何足畏哉?”

曹锟在历史上名声不好,为了过把总统瘾,不惜大把花银子贿赂选举者,留下了“贿选总统”的恶名。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华北沦陷。曹锟的老部下纷纷落水,出任汉奸政权要职。日本侵略者还千方百计地拖曹锟出来当俘虏,年迈的曹锟却在刘夫人劝导下,立誓宁肯喝粥,也不给日本人办事。

日本人打主意最早的莫过于东北王张作霖,最有戏剧性的也是这个土匪出身的张作霖。

某次,张作霖出席日本人的酒会,酒过三巡,一位来自日本的名流,力请大帅当众赏字,他也许知道张作霖出身绿林,识字有限,想当众出他的丑。但张抓过笔就写了个虎字,然后题款,在叫好声中,掷笔回席。那个东洋名流瞅着“张作霖手黑”几个字笑出声来。随从连忙凑近大帅耳边提醒:“大帅写的‘手墨’的‘墨’字,下面少了个‘土’,成了‘黑’了。”那知张作霖一瞪眼睛骂道:“妈了个巴子的!俺还不知道‘墨’字怎样写?对付日本人,手不黑行吗?这叫‘寸土不让’!”在场的中国人恍然大悟会心而笑,日本人则目瞪口呆。

在张离开北京之前,日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逼他正式履行“日张密约”的手续。对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张作霖非常气愤,拒绝在芳泽送来的文件上签字。1928年6月4日当他的专车开到皇姑屯附近时,日军拨动电钮,张作霖出的蓝色铁甲车被炸得粉碎。

一代有血性的中国军人,就这样向国人和历史交上了最后的试卷,为自己书写了最后的光荣。

有人可能觉得奇怪,从哪个角度看,他们都是最容易迈出那可耻一步的人,而他们却坚守了人生的底线。这是怎么回事呢?

人生有大是大非,卖国不卖国就是大是大非,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决不含糊;人生有做人的底线,不当汉奸就是一个底线,谁当了就会留下千古骂名,而他们守住了这个底线。

孔子说,老年戒之在得。其实人的一生都在想得,得什么呢?得权力、得金钱、得美女、得名声。这些东西诱惑实在太大,想戒实在太难。尤其是权力,诱惑力更大。就像唱词中说的;宁可少活十年,不可一日无权。男人们整天争争斗斗打打杀杀,不就是为了一个权吗?有了权,也就有了钱,有了钱和权也就有了美女。无怪乎有些人已经卧床不起了,还惦记着权力,有些人已经病入膏肓了,还把住权力不放。

上面提到的几位本来已多从权力的高峰退下,他们尝到过权力的甜头,就像吸大烟的人,对大烟有一种依赖。可他们面对日本人送上的“权力大烟”能断然拒绝,这需要多大的定力。他们心里清楚,这种选择是要付出代价的。接受了,就是荣华富贵;拒绝了,可能就有生命之虞。但他们依然义无返顾地选择了拒绝。我们由此知道,……

——摘自《读者》2005年24期

10.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最后的试卷”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说“人生有大是大非,卖国不卖国就是大是大非”,你认为人生的大是大非还有什么?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根据上下文的联系,请你揣摩出“知道”的内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你联系本文和这些材料谈一点你的想法。(3分)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羞辱是一门选修课》,完成14-18题。(共16分)

王聃

近来涉猎名人传记,其中戏剧家曹禺的一则逸闻催生了我的好奇心。

上世纪80年代初,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午饭前的休息时分,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出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听。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道;“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信,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伟大的通灵宝玉,你为势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一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阿瑟·米勒后来撰文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迷茫;“这信对曹禺的批评,用词不多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禺念着信的时候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现在又把它用感激的语气念给我听时,他是怎么想的。”

阿瑟·米勒的茫然是理所当然的,毕竟把别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裱在装帧讲究的册子里,且满怀感激念给他人听,这样的行为太过罕见,无法使人理解与接受。但阿瑟·米勒不知道的是:这正是曹禺的清醒和真诚。尽管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戏剧大家,可他并没有像旁人一样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荣誉与名声。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实质是曹禺已经把这种羞辱演绎成了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此时的这封信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笔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羞辱。

生活永远源源不断地在制造羞辱,这是永恒的命题,比这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

一年前的暑假,我决定参加一家著名报社的假期实习,然而表情傲慢的报社接待人员在知晓我普通院校的出身后,毫不留情地立刻把简历丢还给了我:“普通大学学生暂时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羞辱与尴尬刹那间涨红了我的脸,在众人的讪笑下我逃跑似的溜了。

回到寝室,那种羞辱感还一直在深深刺痛着我。不能够就这样放弃,受伤的我一遍遍激励自己。经过努力,不久我在另一家更出色的报社找到了实习的机会。直至现在,我仍然感谢那一次羞辱:是它刺激我用执著战胜了自己内心深深的失败感。

漫漫人生的过程,或许我们可以把它譬喻为一次又一次课程链接的集合,有区别的只不过是这些课程你自身能不能作出抉择。出身的富贵与否、智力的高低之分、相貌的动人抑或丑陋,这些先天的因素可以命名为“必修课”,因为它无法由我们自身定义与逆转。而其他后天需面对的成长环境或人生际遇,我们可以把它命名为“选修课”——这样的课程你可以在行动中彰显自我的意愿与态度,按自己的方式选择这一门“课程”的完成态度。这样看来,羞辱无疑就是人生的一门选修课,心胸狭隘者把它演绎成包袱,而豁达乐观者则会把它看作是“激励”的别名,感谢羞辱,从羞辱中提炼出自身的短处与缺陷,用羞辱激励完善自我——曹禺就是最好的佐证。

我钦佩那些感谢羞辱的勇敢者,当他们直面羞辱这一门人生选修课时,当他们用人性的执著与追求超越那些仅停留于羞辱表面的伤害与脆弱时,我看到他们正向另一种能够打动人心的高贵和境界进发。

——摘自《读者》2005第24期

14.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大意。(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说“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裱在专册里,……,他是怎么想的。”你能明白他是怎么想的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你的阅读积累,再举一例佐证“能从羞辱中提炼出自身的短处与缺陷,用羞辱激励完善自我”(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如何理解“生活永远源源不断地在制造羞辱,这是永恒的命题,比这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这句话。(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的观点,你认为它与本文的观点相矛盾吗?请阐述你的理由。(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完成19-23题(12分)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任意东西(        )    ②势竞上(       )

鸟相鸣(        )    ④窥谷忘(       )

2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分)

(1)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有人认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放在文章原处不是很适合,应该放在最后。请你谈谈你的看法,并说出理由。(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吴均的短文《与顾章书》,结合上文内容,完成文后问题。

仆去月谢病①,还觅薜萝②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③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④重幽居,遂葺宇⑤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⑥,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⑦哉!

①仆去月谢病:仆,古代对人说话时的谦称,“我”。去月,上个月。谢病,托病辞官引退。②还觅薜萝:意思是自己将要去隐居。薜萝,指长在深山里的两种植物。③岫:山洞④素:一向,向来⑤葺宇:盖房子⑥幸富菊花,偏饶竹实:意思是这里的食品非常富足。菊花、实竹,都是隐居者的食物。⑦徒语:空话

(1)    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在《与朱元思书》中找出与本文流露出的思想感情相似的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作文(50分)

24.阅读下列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50分)
儿时,只要听到一声妈的呼唤,就破涕为笑了。
青年时,只要听到一声恋人的呼唤,就转愁为喜了。
中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儿女的呼唤,就苦累全消了。
老年时,只要听到一声孙儿的呼唤,就返老还童了。
  在人生支路的跋涉中,这一声声的呼唤是春天的鲜花,是夏天的清泉,是秋天的果实,是冬天的炉火,是一支最甜美的歌,是一首最动人的诗。
人的一生中又何止是有亲人的“呼唤”,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时时处处回荡着“呼唤”的声音。        

请以“呼唤”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写一篇不少于55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若写诗歌则不得少于25行)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能抄袭,文中也不可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题目:                       

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

1、熏 捍 碑 彪(2分。答对两个得1分)2、(1)杨花落尽子规啼(2)欲辨已忘言(3)决眦入归鸟(4)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5)玉盘珍羞直万钱(6)浑欲不胜簪(共6分。一句1分,有错该句不得分。)3、汤姆·索亚 示例:从汤姆·索亚在洞中不仅自己能够克服恐惧,而且还能够不停地安慰蓓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从情节、人物两个角度来概括。人物形象主要是勇敢、聪明、调皮、富有冒险精神等。)(每条横线得1分)4、(1)“擢发难数”改为“随处可见”(2)“只有……才”改为“只要……就”(3)“领会”改为“领略”;“希望好奇地”改为“好奇地希望”;“住一住……东北的热火炕”改为“睡一睡东北的热火炕”;“蹬”改为“登”。(每点得一分,共3分)5、把你的精力集中在一点上,才能有所作为,就像这块透镜一样。(3分)6、你高耸挺拔,稳重坚强,是值得我信赖的朋友。(3分)7、红色代表热情、奔放,它是生命的颜色,能激发人的斗志,激起生命的潜能。(意对即可)(4分)8、两首诗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也都表达了极为相似的物是人非的感慨。崔诗用“人面”“桃花”作为线索贯穿,通过“去年”寻春艳遇和今日重寻不遇,虽同时同地同景但人不同的对比,把诗人因此而生的惆怅,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欧阳修词上片说过去,下片说今年,元夜、花、柳、灯、月都依旧,就是“不见去年人”,继而用“泪满春衫袖”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很充分。(表现手法得1分,分析得2分)9、只要围绕着“对比,物是人非的感慨”回答均可。(句子得1分,分析得2分)10、一代有血性的中国人,像徐世昌、张作霖、曹锟、段祺瑞等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坚守了道德准则,不当汉奸。(意对即可)(3分)11、人生要有骨气,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判断得1分,理由得2分)12、这世上还有比权力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大是大非,那就是做人的底线。(3分)13、跟日本这个民族相比我们中华民族对历史的耻辱记忆的不够深刻,作为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我们应该不忘国耻,发奋图强,让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不受外辱。(意对即可)(3分)14、文章由曹禺保存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鞭策自己而发出了羞辱是一门选修课的感慨。(3分)15、曹禺要把这种羞辱演绎成对艺术缺陷的真切悔悟,让这封信成为一笔鞭策自己的珍贵馈赠。(3分)16、例:韩信受胯下之辱而发愤(举例正确即可得3分)17、生活中存在羞辱的事有很多,关键取决于我们对待它的态度,心胸狭隘者会把它演绎成包袱,而豁达乐观者则会把它看作是“激励”的别名。(3分)18、不矛盾。孟子的“羞恶之心”指的是“义”也即“要有正气,要向善”;而本文强调的是人应该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羞辱”从而鞭策自己向善,这两者的思想是统一的。(判断得1分,理由得3分)19、(1)任意:随心所欲地随船观赏景物(2)依仗(3)美丽(4)反:通“返”,返回 (2分。答到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20、(1)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长绿的树木,高山凭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处伸展。(2)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各2分。只要能通俗的语言把意思阐述出来即可。)21、可以放在后面,因为它是文章的中心句;应放在远原处,因为上文是写的是山峰和山谷,这两句话是,紧跟着上文的意思写的(2分。意思对即可)22(1)、作者在隐居前写给友人的表明自己隐居心志和闲然自得心态的一封书信。(意思对即可)(2分)(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2分)23、参考标准:一类卷:45-50分,中心明确,记叙生动形象,议论有独到的见解,结构精当,语言流畅。二类卷:39-44分,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言通顺。三类卷:33-38分,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具体,结构尚完整,语言尚通顺。 四类卷:26-32分,中心不够明确,内容不具体,结构欠完整,语言欠通顺五类卷:25分以下,无明确的中心,无具体的内容,结构紊乱,文理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