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文言文阅读

2014-5-11 0:07:55下载本试卷

文言文阅读与欣赏

浙教版初中课内文言文必学篇目

1、《“论学”六则》

2、《牡丹图》——沈括

3、《斗牛图》——苏轼         

4、《螳螂捕蛇》——蒲松林

5、《答李几仲书》——黄庭坚      

6、《攘鸡》——《孟子》

7、《效颦》——《庄子》        

8、《枭逢鸠》——《说苑》

9、《卖油翁》——欧阳修        

10、《口技》——林嗣环

11、《大龙湫》——袁玫         

12、《核舟记》——魏学伊

13、《活板》——沈括          

14、《桃花源记》——陶渊明

15、《童区寄传》——柳宗元       

16、《为学》——彭端淑  

17、《木兰诗》   

18、《与史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李白 

1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 

20、《卖炭翁》——白居易

21、《水调歌头》——苏轼

22、《破阵子》——辛弃疾

23、《以五十步笑百步》——《孟子》    

24、《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25、《醉翁亭记》——欧阳修        

26、《愚公移山》——《列子》

27、《“晏子使楚”两则》——《晏子春秋》 

28、《孙膑减灶》——《史记》

29、《张良奇遇》——《史记》       

30、《岳阳楼记》——范仲淹

31、《卖柑者言》——刘基         

32、《曹刿论战》——《左传》

33、《出师表》——诸葛亮         

34、《马说》——韩愈

35、《捕蛇者说》——柳宗元        

36、《陋室铭》——刘禹锡

37、《爱莲说》——周敦颐

求同辨异分块梳理,加强落实重视积累

学习目标

1. 解释常用文言实词的意义和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2.翻译文中的重要句子,解决对文言字、词、句式及常用语法的理解问题。

3.理解必学文言课文以及程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中的重要句段的含义,恰当地评析文章的思想内容。

(一)古字通假

文言文中常有这样的现象:用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似)的字来替代另一个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做“古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阅读文言文时要能找出“通假字”并知道“本字”,以便确切理解文章的意思。

1.便要还家      (“要”通“邀”)         

2.己后典籍皆为板本(“已”通“以”)(“板”通“版”)

3.食马者不知千里而食也 (      )  

4.置于市,贾十倍        (       )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  

6.不亦说乎        (       )  

7.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   (      )  

8.但手熟尔           (       )

9.眼不看子细       (      )    

10.策勋十二转           (       )

11.满坐寂然           (      )    

12.出门看火伴         (       )

13.对镜帖花黄         (      )    

14.佳木秀而繁阴       (       )

15.系向牛头充炭直    (      )    

16.始一反焉       (       )

17.指通豫南           (      )    

18.若止印三二本       (       )

19.左手倚一衡木       (      )    

20.野有饿莩           (       )

21.文理有疏密         (      )    

22.一厝朔东           (       )

23.无陇断焉           (      )    

24.汝之不惠           (       )

25.河曲智叟亡以应     (      )    

26.默而识之           (       )

27.百废具兴           (      )    

28.谈笑有鸿儒         (       )

29.非所与熙也     (       )    

30.良鄂然                              (       )

31.二十有一年矣       (       )   

32.裨补阙漏           (       )

33.诎右臂支船         (       )   

34.属予作文以记之     (       )

35.之虚所卖之         (       )   

36.虽蚤知从先生长者学问                  (       )

37.满坐寂然           (       )   

38.将衒外以惑愚瞽也    (       )

39.坐縻廪粟而不知耻    (       )   

40.才美不外见         (       )

(二)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其意义和用法跟现代汉语完全不同。这种古今词义的变化,是阅读文言文时应特别注意的。理解时绝不能用“今义”代替“古义”。

1.学而不,诲人不倦 《论》

  “厌”:古义( 满足  )             今义(  厌恶  )

2.父亦来,喜曰:“当如。” 《张》

  “是”古义(      )           今义(      )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

  “可以”:古义(      )        今义(      )

4.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效》

  “所以”:古义(    )          今义(       )

5.子将之《枭》

  “安”:古义(     )            今义(      )

6.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 《效》

  “妻子”:古义(    )          今义(       )

  “走”:古义(      )           今义(       )

7.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微颔之 《卖》

  “但”古义(     )            今义(       )

8.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口》

  “中间”:古义(      )        今义(      )

  “力拉”:古义(     )         今义(       )

9.于是满坐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口》

  “于是”:古义(    )          今义(       )

10.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其一处也 《口》

  “名”古义(    )             今义(       )

11..京中有口技者 《口》

   “善”:古义(     )           今义(       )

12无丝竹之乱耳    《陋》

   “丝竹”:古义(     )    今义(      )

13.宾客大宴  《口》

  “会”:古义(      )           今义(       )

14.闻有鼠作作索索 《口》

  “微”:古义(      )           今义(       )

15.宾客意舒,稍稍正坐 《口》

  “少”:古义(    )            今义(       )

16.一板已布字 《活》

  “自”:古义(    )          今义(       )

17.臣本布衣  《出》

   “布衣”:古义(     )    今义(       )

18.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

   “交通”:古义(      )        今义(       )

1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

  “绝境”:古义(      )         今义(      )

20.停数日,辞 《桃》

  “去”: 古义(      )         今义(        )

21.便向路 《桃》

  “扶”: 古义(      )          今义(       )

  “向”: 古义(     )           今义(       )

22.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

  “无论”:古义(     )         今义(       )

23.青春作伴好还乡    杜甫《闻官兵收河南河北》

  “青春”:古义(     )         今义(       )

24.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孟》

  “凶”:古义(     )            今义(      )

25.太行、王屋二山,七百里 《愚》

  “方”:古义(      )          今义(       )

26.不若孀妻弱子 《愚》

  “曾”:古义(     )            今义(       )

27.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

  “作文”:古义(     )           今义(      )

28.至若春和明 《岳》

  “景”:古义(    )            今义(       )

29.斯人,吾谁与归  《岳》

  “微”:古义(    )            今义(       )

30.齐人也,盗 《晏》

  “坐”:古义(     )             今义(      )

31.入吾地三日,士卒者过半矣 《孙》

  “亡”:古义(     )            今义(       )

3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

  “牺牲”:古义(      )        今义(       )

33.小大之 《曹》

  “狱”:古义(      )           今义(       )

34.而衰,三而竭 《曹》

  “再”:古义(      )           今义(       )

35.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出》

  “痛恨”:古义(     )           今义(      )

36.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

  “卑鄙”:古义(      )          今义(      )

37.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

  “感激”:古义(     )           今义(      )

38.诚宜开张圣听 《出》

  “开张”:古义(      )          今义(       )

39,临表零,不知所言 《出》

  “涕”:古义(      )          今义(       )

40.若之乎 《捕》

  “毒”:古义(      )          今义(       )

(三)一词多义

一个词有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意义,叫做一词多义。无论在文言文还是现代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都是存在的,不过在文言文中更为多见,所以要特别注意分辨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1.故:①温(旧的知识)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

    ②鸠曰:“何(原因,缘故)?” 《枭》

    ③(所以,因此)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

2说: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    )乎 《论》

   ②故为之(   ) 《捕》

3.罔:①学而不思则(   )  《论》

    ②(   )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

4.谓:①读书有三到,(   ) 心到,眼到,口到 《论》

    ②楚王闻之,(   ) 左右曰 《晏》

    ③太守 (   )谁 《醉》

5.临:①渐近(   ) 之 《螳》

      ②把酒(   ) 风,其喜洋洋者矣《岳》

      ③有亭翼然(   ) 于泉上者 《醉》

6.去: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   ) 《卖》

      ②西蜀之(   ) 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为》

7.云:①视额上革肉,已破裂(   ) 《螳》

      ②自(   )先世避秦世乱《桃》

8.道:①是非君子之(   ) 《攘》

      ②马陵(   )狭 《孙》

9.安:①子将(   )之 《枭》

       ②尔(   )敢轻吾射 《卖》

       ③衣食所(   ),弗敢专也 《曹》

      ④寡人愿(   )承教 《孟》

10.更:①子能(   ) 鸣,可矣 《枭》

       ②(   )互用之,瞬间可就 《活》

       ③劝君(   )尽一杯酒 王维《渭城曲》

11..当:①木兰(   )户织 《木》

       ②募有能捕之者,(   )其租入 《捕》

12.尔:①无他,但手熟(   ) 《卖》

       ②(   )安敢轻吾射 《卖》

13.坐:①满(   )寂然 《口》

       ②王曰:“何(   )?”曰:“坐盗。” 《宴》

       ③(   )縻廪粟而不知耻。

14毕:①众妙(   )备 《口》

       ②此印者才(   )《活》

15. .名:①不能(   )其一处也 《口》

       ②山不在高,有仙则(   ) 《陋》

16. .许:①高可二黍(   )

       ②遂(   )先帝以驱驰 《出》

       ③问渠那得清如(   )  朱熹《观书有感》

17..属:①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    《桃》

       ②(   )予作文以记之  《岳》

18.和:①其上以松脂、蜡(   )纸灰之类冒之《活》

       ②越明年,政通人(   )《岳》

       ③至若春(   )景明《岳》

19.辞:①停数日,(   )去《桃》

       ②晏婴,齐之习(   )者也 《晏》

20.遣:①太守即(   )人随其往 《桃》

       ②康肃笑而(   )之 《卖》

21.遂:①后(   )无问津者 《桃》

       ②不(   )我意,奈何 《龙》

22.寻:①(   )向所志 《桃》

       ②(   )病终 《桃》

23.鄙:①蜀之(   )有二僧 《为》

       ②肉食者(   ),未能远谋 《曹》

24.顾:①(   )不如蜀鄙之僧哉 《为》

       ②三(   )臣于草芦之中 《出》

       ③(   )谓良曰 《张》

25.兵:①(   )刃既接 《孟》

       ②田忌欲引(   )之赵 《孙》

       ③(   )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孙》

26.直:①不可,(   )不百步耳 《孟》

       ②系向牛头充炭(   ) 《卖炭翁》

27.且:①兽相食,(   )人恶之 《孟》

       ②北山愚公者,年(   )九十 《愚》

       ③余悲之,(   )曰 《捕》

28.行:①为民父母(   )政 《孟》

       ②缘溪(   ) 《桃》

       ③将军向宠,性(   )淑均 《出》

29.秀:①望之蔚然而深(   )者 《醉》

       ②佳木(   )而繁阴《醉》

30.号:①故自(   )醉翁也 《醉》

       ②(   )呼而转徙 《捕》

       ③齐(   )为怯《孙》

31.射:①(   )者中,弈者胜 《醉》

       ②陈康肃公尧咨善(   ) 《孙》

32.方:①(   )七百里 《愚》

       ②今(   )来,吾欲辱之 《晏》

33.诸:①投(   )渤海之尾《愚》

       ②其西南(   )峰,林壑尤美 《醉》

34.惠:①甚矣,汝之不(   ) 《愚》

       ②小(   )未遍,民弗从也 《曹》

35.固:①汝心之 (    《愚》

       ②齐人固(   善盗乎 《晏》

36.病:①寡人反取(   )焉《晏》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   )矣 《捕》

37.伐:①齐师(   )我 《曹》

       ②(   )薪烧炭南山中 《卖炭翁》

38.将:①乃以田忌为(   ) 《孙》

       ②晏子(   )使楚 《晏》

       ③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   ) 《木》

       ④宫使驱(   )惜不得 《卖炭翁》

       ⑤齐使田忌(   )而往 《孙》

39.通:①政(   )人和 《岳》

       ②然则北(   )巫峡 《岳》

       ③中(   )外直 《爱》

       ④鸣之不能(   )其意 《马》

40.遗:①是以先帝简拔以(   )陛下 《出》

       ②以光先帝(   )德 《出》

41.闻:①不求(   )达于诸候 《出》

       ②遥(   )深巷中犬吠 《口》

42.际:①受任于败军之(   ) 《出》

       ②浩浩汤汤,横无(   )涯 《岳》

43.师:①十年春,齐(   )伐我《曹》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矣 《论》

44.使:①晏子使(   )楚 《晏》

       ②齐无人耶?使(   )之使楚   《晏》

45.夫:①(   )大国,难测也 《曹》

       ②故为之说,以俟(   )观人风者得焉 《捕》

       ③遂率子孙荷担者三(   ) 《愚》

46.乎: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 《论》

       ②今虽死(   )此《捕》

47.易:①寒暑(   )节,始一反焉 《愚》

       ②天下事有难(   )乎 《为》

       ③贼(   )之,对饮酒,醉《童》

 48.“之”

提示:A代词。人称代词(一般作第三人称,有时也作第一人称)或指示代词。B.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结构助词“的”。C.作动词,相当于“到、往……去”。 D.表示语气停顿,或协调音节,舒缓语气;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E.放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F.放在动词与宾语之间,使宾语前置助词,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不译。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      ( 我 )           ②子将安之       (  到  )

③小大之狱           ( 的 )                 ④操蛇之神闻之    ( 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

⑤虽我之死  (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 ⑥不能损魁父之丘  ( 这样 )

⑦公将鼓之           (   )                 ⑧何陋之有       (    )

⑨似有物捉制之        (    )                ⑩久之,蛇竟死     (    )

何以明之             (   )                 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  (     )

处士笑而然之         (   )         徐以杓酌油沥之    (     )  

49.“而”

提示:A.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B.表示递进或承接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并且”、“而且”、“就”、“然后”。C.表示修饰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有时可不译。D.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但是”、“可是”、“却”等。E.含有假设关系的连词,可译作“如果”、“假如”等。

①子何恃而往           (     )       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    )

③既而儿醒             (    )        ④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    )

⑤面山而居             (     )       ⑥而山不加增           (    )

⑦可计日而待也         (     )       ⑧黑质而白章           (     )

⑨人不知而不愠         (     )       ⑩温故而知新           (    )

吾恂恂而起           (           聚室而谋曰     (    )

康肃笑而遣之         (     )      学而时习之          (     )   

50.“以”

提示:A.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以译成“把”、“被”、“对”、“用”、“拿”、“将”、“凭”、“靠”、“因为”、“根据”、“依据”、“按照”等。B.作连词,表示并列或修饰关系,可译成“和”、“又”、“而”等,也可不译;表示目的或结果,可译成“以致”、“以便”、“来”。C.作动词,一般译作“认为”、“以为”。D.作句中助词,同“有”、“无”一起译成“有什么”、“没有什么”或“不能”。

①何以战               (     )       ②必以情              (    )

③而吾以捕蛇独存        (     )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    )

⑤得而腊之以为饵        (      )      ⑥今以蒋氏观之         (    )

⑦以啮人,无御之者       (     )       ⑧虏太子申以归         (    )

⑨以尽吾齿             (     )       ⑩以光先帝遗德         (    )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         楚人以晏子短         (    )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可以为师矣           (    )

不以千里称           (     )         吾赖是以食吾躯       (   

公亦以此自矜         (     )         可以已大风  (    )

51.“其”

提示:A.作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她”、“它”或“他们”、“她们”、“它们”。B.作指示代词。可以译成“这”、“这些”、“那”、“那些”或“其中”、“其中的”。C.作语气助词,表示推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

①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    )          ②不能名其一处           (    )  

③视其书,乃《太公兵法》(    )      ④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⑤其如土石何         (    )      ⑥其法,用胶泥              (     )

⑦其贤者使使贤主      (    )      ⑧增其旧制                (     )

⑨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     )   ⑩ 帝感其诚                (    )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    )   复前行,欲穷其林           (     )   

                  

52.“于”

提示:A.作介词,介绍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范围、对象及用在被动句中,引出行为主动者等,可译成“在”、“到”、“向”、“对”等。B.作介词,用在形容词后面,表示比较,可译成“比”、“跟……相比”等。C.作助词,无义。

①尝射于家圃           (    )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③欲报之于陛下也                      ④而归重于不肖           (    )

⑤苛政猛于虎也         (    )      ⑥若所市于人者           (    )

⑦告之于帝             (    )      ⑧何有于我哉             (    )

⑨积于今六十岁矣    (    )       ⑩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

53.“为”

提示:A.作动词,作动词时,使用非常灵活,到底该译成哪个动词,要联系上下文,尤其应该仔细分析它所涉及的宾语,才可得出结论。B.作介词,可译成“给”、“替”、“被”,一般表示动作或行为涉及的对象,另外还可以表示目的、原因,可译成“为了”、“因为”等。C.作名词,可译成“行为”、“表现”。D.作判断动词“是“。

①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     )    ② 一人去为市  (     )

③武陵人捕鱼为业      (     )    ④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

⑤为其老,强忍       (     )    ⑥ 生于淮北则为枳  (    )

⑦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    )   ⑧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⑨不足为外人道也     (    )     ⑩读此则为王者师矣  (      )

(四)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如 :“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中“轻”本来是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可译成“轻视”。这种词类活用现象主要有几种情况: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动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序号

例   句

活用的词

用  法

意   义

1

所宝以百数

名词作动词

珍藏

2

西施病心而颦其里

名词作动词

害病

3

妇抚儿乳

4

箬篷覆之

5

用讫再火令药熔

6

处处志之

7

布囊其口

8

贼易之,对饮酒

9

以缚背刃,力上下

10

彼不我恩也

11

虽疮手勿惮

12

刺史颜证奇之

13

吏护还之乡

14

侧目莫敢过其门

15

见完与恩

16

填然鼓之

17

故自号曰醉翁也

18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9

伛偻提携

20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21

乃斫大树白而书之

22

乃钻火烛之

23

因长跪履之

24

随目之

25

有一老父衣褐

26

峨大冠拖长绅者

27

干城之具

28

吾业是有年矣

29

欲穷其林

30

殚其地之出

31

良因怪之

32

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33

一食或尽粟一石

34

亲小人远贤臣

35

此皆良实

36

得而腊之以为饵

37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38

君将哀而生之乎

39

齐使田忌将而往

40

与其轻锐倍日并行

(五)名句默写

  能流行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误解。就必然影响引论的效果。

1._________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_____________,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2.后值倾覆,受任于_________,奉命于__________,尔来二十又一年矣。

3.陛下亦宜自谋,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

4.悍吏之来吾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鸡狗不得宁焉。

5.孔子曰:“_________________ ”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为之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水不在深,____________;斯是陋室,___________。

7.予谓菊,_______________牡丹,_______________;莲,_______________。

8,予独爱莲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外直,不蔓不枝,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9.盗起而不知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喜洋洋者矣。

11.登斯楼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12.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乎。

13.以君之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且焉置土石?

14.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15.今南方已定,_______________,当奖率三军,_______________,庶竭驽钝,攘除奸 凶,____________________,

还于旧都。

16.《曹刿论战》中曹刿所说的“忠之属也”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沁园春·雪》中,承上启下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扑朔迷离”这个成语出自_____________,原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卖炭翁》中描写卖炭老人外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卖炭老人衣着单薄却盼天寒的矛盾心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论学”六则》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阐述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爱莲说》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愚公移山》中河曲智叟阻止愚公挖山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愚公

   相信太行、王屋二山一定能移走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对理想社会的描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岳阳楼记》中描写巴陵胜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文“卒章显旨”,表达作者旷达胸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抒发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曹刿论战》中“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26.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认为“开张圣听”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曹刿论战》中,表明鲁庄公在政治上取信于民的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包括介词“以”的宾语 )省略;介词省略。译成现代汉语,句子应该明白晓畅,省略的部分,该补充的应该补充。

(1)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并且从中得到新的体会,悟出新的道理,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做老师了。

(2)   便舍船,从口入

(3)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4)   以告富者

(5)   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6)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介宾短语(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三种情况都是古汉语中比较常见的,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习惯调整词序。

(1)   子将安之?    (子将之安?)

翻译:你将要到哪里去?

(2)   何有于我哉 ?   

(3)   何以明之?

(4)   甚矣,汝之不惠!

(5)   微斯人,吾谁与归?

(6)   何以战?

(7)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8)   三顾臣于草芦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9)   苛政猛于虎也!

(10)何陋之有?

3.判断句

在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常见的形式有:A.句中用“者”,句末用“也”(或不用“者”,只用“也”;或只用“者”,不用 “也”);B.句中不用“者”,句末不用“也”;C.有时用“乃”、“为”、“则”等词表示判断。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1)   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翻译:以后,典籍和一般书籍都是雕版印刷的。

(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   夫战,勇气也

(6)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7)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8)   臣本布衣

(9)   亲贤臣,远小人,先汉所以兴隆也

(10)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11)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

(12)济北毂城下黄石即我也

(七)例文赏析

 阅读与赏析文言文除了解词译句有别于现代文,实际上在内容的理解感悟方面类似于现代文。它通常包括填空、解词、译句、赏析和拓展这五种题型。例如: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
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⑴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可爱者甚蕃(    )          不蔓不枝(     )
亭亭净植(     )          陶后鲜有闻(    )
⑵选出下面与“出淤泥而不染”中 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聚室而谋曰                 B.吾恂恂而起
C.人不知而不愠               D.登轼而望之
⑶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莲,花之君子者也。
⑷课文用菊花和牡丹来陪衬莲花,其作用是什么?文章托物言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⑸古诗文中有很多赞美莲花的名句,请从课外补充一句。
[点评]第⑴⑵两题同属解词,其中实词侧重解释:通假字“蕃”同“繁”意思为“多”;词类活用“蔓”名词作动词,意思为“蔓延”;一词多义“植”解释为“竖立”;古今异义“鲜”解释为“少”。而虚词有时没有实在意义所以重在比较它的不同用法。第⑶题要求翻译判断句。翻译句子提醒同学们要注意下面几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尽量做到字字落实;增补省略成分,调整词序;把握语气,语意通畅。第⑷题赏析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中心。这与现代文阅读相类似,一般的说写人叙事类文章关键要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事情所蕴涵的道理,而写景状物类侧重于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感悟。第⑸题延伸性阅读题 ,目的是希望同学们在阅读文言文时尤其要重视背景知识和文本印证。

链接知识迁移方法,解决课外文言阅读

综观课外文言文设题的着眼点是要求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解决课外问题,重在考查同学们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课外训练就是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原有水平发挥出来,而不单是为了接触新的东西,提高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把原来的东西加以巩固,并且想办法在考试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因而这里就针对如何运用课内知识,完成课外阅读向同学们介绍4种解题方法:联系法、代入法、比较法和排除法。

语段一:阅读下面这段文言文,完成1-4题。

欧阳公在翰林时,常与同院出游,有奔马毙犬,公曰:“试书其一事。”一曰:“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一曰:“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公曰:“使之修史,万卷未已也。”曰:“内翰云何?”公曰:“逸马杀犬于道。”相与一笑。 

1、解释文中加“△”的词。

①书:      ②使:    ③已:

2、下列句中的“而”与“逸马蹄而杀之”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轼而望之     B、面山而居

C、黑质而白章     D、出淤泥而不染

3、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

语段二: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6题。

(一)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

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二)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公公)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1、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   小子识之(记住)

②   吾尝疑乎是(指代孔子这句话)

③   孰知赋敛之毒(痛恨)

④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等待、期待)

⑤   子之哭也(你)

⑥   夫子式而听之(通:“轼”)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2、与“何为不去也”的“去”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国怀乡

B、西蜀之去南海

C、去死肌,杀三虫

D、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苛政猛于虎  昔者吾舅死于虎

②   今以蒋氏观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③ 余闻而愈悲  夫子式而听之

④子之哭也    使子路问之曰

A、①②组的相同  ③④组的不同

B、①②③组不同  ④组相同

C、②④组的相同  ①③组的不同

D、①②④组不同  ③组的相同

4、写出语段(一)中与语段(二)中相仿的论点句。

5、下列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也”是语段(一)中的道理论据。

B、“使子路问之曰”和“无苛政”两句中都省略了主语。

C、“吾尝疑乎是”这个句子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D、以上两个语段所反映的主题都是相同的。

(一)联系法

联系法是阅读课外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它的解题思路就是引导学生联系课内学过的知识,去完成课外语段的阅读,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语段一中第1题要求解释的3个实词都曾在课内文言文中学过。“书:写”(《孙膑》);“使:派”(《晏子使楚》);“已:止”(《攘鸡》)。第2题ABCD四个选项都来自课内:“登轼而望之”出自《曹刿论战》,“而”表承接;“面山而居”出自《愚公移山》,“而”表修饰;“黑质而白章”出自《捕蛇者说》,“而”表并列;“出淤泥而不染”出自《爱莲说》,表转折。与题干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第3题是译句。译句看似考课外,可细加思忖:文言句翻译能否得分,首先看句中的关键词有无正确解释。本句中的三个关键词“逸:跑”,“杀:踢、踩”,“于:在”,都已在课内学过。其次要注意译句的一些技巧(如:把握语气,调整句序,补充省略成分等),答案就显而易见了:(一匹)奔马在大路上踩死了(一条)狗。

(二)代入法

当解词这一内容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时,除了用联系法判定,还可用代入法解题。如果把带点词的解释逐一代入句子,能够做到通文句通文意则确切无疑。

语段二中第1题的6个句子有的来自课内,有的来自课外,因此用代入法比用联系法更合理。“敦知赋敛之毒”一句,如把“毒:痛恨”这一解释代入句子,则成为“谁知道(向人民)搜刮钱粮的痛恨”,动词不能作宾语,于是选B项。第2题,先用联系法解释ABCD中的4个“去”,那么:A、去:离开;B、去:距离;C、去:消除;D、去:表示动作的趋向。然后把四种解释一一代入题干,根据通文句通文意的要求应选A项。

(三)比较法

比较法既可用于题内比较,也可用于题外比较。

语段二中第3题考查虚词的用法。虚词一般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所以不一定可以把虚词解释后再辨析,而适应 直接运用比较法解题。如“苛政猛于虎”中“于”用于形容词之后,“昔者吾舅死于虎”中“于”用在动词之后,两处用法不同,“今以蒋氏观之”中“以”用在名词之前,“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中“以”用于动词之前,故用法也不同,这样一一比较,选D项。

第4、5、6三题可通过由易到难的题外比较一一完成。第6题通过题内比较选C项。那么根据第6题中A项的判断:“苛政猛于虎也”是语段(一)中的道理论据,因此第5题要求回答的语段(一)的论点句就排除了“苛政猛于虎”,必定是“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蛇者乎”,因而第4题的答案肯定就是“苛政猛于虎”。可见,题外比较法不仅可以找到解题的信息,还有利于提高答题的准确性。

(四)排除法

排除法关键是要选准排除的途径,即:通过联系法排除还是代入法排除或是比较法排除等要细加推敲。比如:语段一的第2题通过联系法和比较法排除;语段二的第2题则通过联系法和代入法排除。

前人解释《周易》说:易者,简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这样:基本的东西只有几条,变化起来却可以无穷无尽。俗话说“熟能生巧”,文言文的阅读既要注重增加阅读量,又要注意举一反三,对广大初中学生巩固和扩大文言文知识,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肯定会带来较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