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一、 惠州一绝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 这两首诗都是苏轼的作品。从体裁上说,这两首诗均是绝句;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均为抒情诗。
2、 两首诗都表现了春天的景色,但时间先后有区别,从《惠州一绝》中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一句可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要比《惠崇<春江晚景>》稍晚一些。
3、 两首诗都状写了春天的事物,从色彩上看,更丰富一些的是《惠崇<春江晚景>》
4、 两首诗都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特点,试举例说明。
答:
5、 从你学过的古代诗歌作品中,写出表现春天景物的诗歌两句。
①: ②:
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 从学过的课文中,分别找出含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且意思不同的句子。
①温故而知新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 翻译句子: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译文: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 以上文段中有些词汇已作为成语流传下来,写出四个
A、不亦乐乎 B、温故知新C、学而不厌 D、诲人不倦
4、 以上文段告诉我们,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三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 奔走效劳
2、 有人对这段文字有三处评点,请写出被评点的句子。
①作者志趣过人在此: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②先帝知人在此: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③千古名句,说尽作者一生: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 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段的内容。
四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1、 用“/”划分句子的节奏。
①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2、 解释加点字。
①陈胜、吴广乃谋曰 就 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是
3、 翻译句子。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译文:如今果真把我们的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天下发出倡议,应当会有很多响应的人。
4、 陈胜、吴广起义的导火线是(用文中原句回答):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5、 陈胜在分析当时的形势和起义的前景时得出“宜多应者”的结论。他的根据有两条:从客观情况说是因为“天下苦秦久矣”,具有群众基础;从主观因素上说,是因为提出了“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这有一顺应民心、具有号召力的起义策略。(用文中原句回答)
6、 有一个成语概括了陈胜、吴广起义,这个成语就是揭竿而起。
7、 给加点字注音: ①度已失期( ) ②扶苏以数谏故( )
五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文段中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文段中表达了作者政治抱负的中心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3、 翻译: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译文: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4、 找出文中的骈句。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 简述文中三层大意。
①说明“古仁人之心”的内涵 ②提出全文中心论点 ③表达作者坚定的志向和对友人的勉励
六
鸟鸣涧 唐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 对这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寂无人声的幽寂。
B、 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
C、 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 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了动人的意境。下列唐诗中没有运用动静相衬手法的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 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
模仿下面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遗忘是心的缝隙,漏掉了多少珍贵的昨天?(提示:比喻+疑问)
将下面句子中可删去的词语划掉
由于 人体 脂肪的密度远小于人体肌肉蛋白和水的密度,所以减掉一公斤脂肪后所减去的体积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远大于有脱水而减少的体积。
七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女:你)还,顾反为女杀彘(彘:猪)。”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 文中加点的“其”都起指代作用,请分别写出它们各指代什么。
① 其子随之而泣 指代曾子之妻,译为“她的”②其母曰指代小孩,译为“他的”
2、 指出“而”字在句中的作用。
① 待父母而学者也 顺接,不翻译 ②母欺子而不信其母 顺接,不翻译
3、 写出“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① 曾子之妻之市(的)(到) ②其子随之而泣(她,指曾子之妻)
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它,指猪) ④今子欺之(他,指小孩)
4、 写出“子”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① 曾子之妻之市(先生,对人的尊称)②今子欺之(你)③是教子欺也(孩子,儿子)
5、“特与婴儿戏耳” 的意思是:只不过和小孩说着玩玩罢了。
6、用一句话概括本文中心:
八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除:去,治疗的意思)。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石:石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
1、写出“之”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
① 武王示之病(他)②在耳之前,目之下(的)③君与知之者谋之 (医术)(指治病这件事)
2、写出“知”字在不同语句中的不同含义。
① 君与知之者谋之(懂得)②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同“执”,执掌,主持)
3、 解释句中加点字
① 医扁鹊见秦武王(医生)(拜见)②君之病在耳之前(您,对君主的尊称)
② 除之未必已也(治好)④扁鹊怒而投其石(发怒)(扔掉)
⑤使此知秦国之政也(政事)
4、 判断下列句子中“而”字的意思
① 扁鹊怒而投其石(顺接)
② 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转折,译做“却”)
③ 则君一举而亡国矣(顺接,可译作“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