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九(上)三四六单元复习教学案(hqf)
备课人:刘星亮 齐玉欣 李俊红 黄庆峰 主备人:黄庆峰
复习目标:1.掌握新闻有关的知识。⒉熟识本单元的诗词名句。⒊学会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
一.积累运用:(一)注音或写汉字。
言简意 烦 suo 一 莫展 寸积 累 探 得珠 物 天择 rui 智 juan 永 丽 kengqiang 害 sao shi 好 跌 dang niu ni 明 善 急不 择 cong long ya 苗助长
(二)文学文化常识填空。
1.《论美》的作者 国 其名言 。
2.散文的特点 。
3.《百合花》作者 体裁 。
4.《龟虽寿》作者 体裁 朝代 。5.《使至塞上》作者 朝代 。
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孟子,名 字 , (时期) 国人,是 以后的 。《孟子》是一部记录 和 等的书,现存 篇。
(三)课文默写。
7.在曹操的《观沧海》中,详细写诗人见到的景象的句子是:
描写诗人想象中的景象的句子是:
最能体现诗人曹操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诗句是:
8.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奇特壮美沙漠景象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9.王静安在《人间诗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
, 。”此第一境界也。“ , 。”此第二
境界也。“ 。 , 。”此第三境界也。
二.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解释加点的字词:七里之郭( ),环( )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 池( )非不深也,兵革( )非不坚利也,米粟( )非不多也 委( )而去( )之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 )者多助,失道者寡( )助。 寡助之至( ),亲戚( )畔之( )
2.辨析下列词语的不同用法:
之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封疆之界 亲戚畔之 攻亲戚之所畔
者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 得道者
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城 三里之城 城非不高也
3.译句: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4.分析本文的论点、结论、论证方法: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析如果君主做到了“得道”,将会有什么好处?(最好用原文)
域民;固国;威天下;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曰:“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
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6.解释加点字词:集 辄 去 遥 足 云
7.翻译句子: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8. 选出下面句中加点的“行”与“禽兽行善”中的“行”意思相同一项。( )
A. 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B.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C.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D.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
9.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 人间第一爱 季羡林
大千世界,爱有多端,但是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古今中外谈到母亲的文章,不胜枚举。我为什么只信“古今”而不讲“中外”呢?因为在这一方面,中外是不相同的。
谈到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虽然很多,可是我在汗牛充栋的中国的古今典籍中,从来还没有见到哪一个文人学士把这方面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人们阅读的。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
在年高德劭①为众人尊敬的钟敬文先生的启迪下,邓九平和他的友人们,付出很大的劳动和很多的时间,广闻博采,搜集现当代数百位作家、学者、艺术家回忆母亲的文章,这种异想天开有如张骞凿空之盛举,完全(mí)补了上面提到的憾事。他们给学术界立了一大功,将会受到中国学术界以及一般人民的欢迎,这是毫无问题的。
谈母亲的文章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呢?每个人一生下来,受到人间的第一爱就是母爱,告诉他(她)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了温暖的是母亲。但是人间毕竟不总是充满了温暖的,你前进的道路上也并不总是铺满了玫瑰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遇到欢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想要分给母亲一份;遇到悲的时候,你只要一想到母亲,你就会立即喜上心头,化悲为喜,又抖(sǒu)精神,抬起头来,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回忆能净化人的灵魂。”我至今还坚持此说。你可以回忆你的老师,回忆你的朋友,回忆你的所有亲爱者,所有这一切回忆都能带给你甜蜜和温(xīn),甜蜜和温(xīn)不正是净化和抚慰你的灵魂的醍醐②吗?但是,对母亲的回忆又岂是对老师和朋友等的回忆所能(pì)美的呢?
我是一个从小就失去母爱的人。这是我心中最大的创伤,虽起华佗或岐伯于地下,也是无法治愈我这个创伤的。我一生走遍大半个地球,不管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管是花前月下,只要想到我那可怜的母亲,眼泪使立即潸潸涌出。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嗟乎!此生已矣,我又不相信来生,奈之何哉!奈之何哉!
《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③这是古今同恨的事。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考虑一下自己对待父母的情况,再背诵一下孟郊那一首有名的诗: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庶④不致辜负这一套珍贵的《新绿文丛》的期望。
注释:①年高德劭:年岁长,品德高。劭(shào),(品德)美好。②醍醐:tíhú,古时指从牛奶中提炼出来的精华。③子欲养而亲不待:子女想要奉养父母而父母却过早地离开了人世。④庶:shù,几乎,差不多。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文体名)。
2.本文中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是因为这种爱
(抄录原文回答)
3.根据文中的汉语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mí( )补 抖sǒu( ) 温xīn( ) pì( )美
4.给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
(不超过24个字)
6.文章4、5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多项选择)(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xīn),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7.“《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末段说:“读者如能做出应有的结论”,其中“应有的结论”应当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光饼 琦君①
月光饼也许是我故乡特有的一种月饼。每到中秋,家家户户及商店,都用红丝带穿了一个比脸盆还大的月光饼,挂在屋檐下。廊前摆上糖果,点起香烛,和天空的一轮明月,相映成趣。月光饼做得很薄,当中央上一层稀少的红糖,面上撒着密密的芝麻。供过月亮以后,
拿下来在平底锅里一烤,掰开来吃,真是又香又脆。月光饼面积虽大,分量并不多,所以一个人可以吃一个,我总是首先抢到大半个,坐在门槛上慢慢儿的掰开嚼。家里亲友们送来的月光饼很多,每个上面都有一张五彩画纸,印的是“嫦娥奔月”、“刘备招亲”、“西施拜月”等等的图画,旁边还印有说明。我把这些五彩画纸抽下来,要大人们给我讲上面的故事。几年的收藏积蓄,我有了一大叠。长大以后,我还舍不得丢掉,时常拿出来看看,还把它钉成一本,留作纪念。
我有一个比我只大两岁的表姑,她时常在我家度过中秋节,她喜欢吃月光饼。有一次,她拿了三张五彩画纸要跟我换一个饼,我要她五张,她不肯,两个人就吵起来。她的脸很大很扁,面颊上还长了不少雀斑。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心里不免又心疼又后悔,也就哇的一声哭起来。母亲走来狠狠地训我一顿,又捧了个刚烤好的月光饼给表姑,表姑抹去眼泪,看看饼,抬眼望着母亲问道:“表嫂,你说我脸上的雀斑长大以后会好吗?”母亲抚着她的肩说:“你放心吧!女大十八变,变张观音面②。你越长大,雀斑就越隐下去了。”母亲又说又笑:“你多拜拜月亮菩萨,保佑你长得美丽。月光饼供过月亮,吃了也会使你长漂亮的。”表姑半信半疑地摸着月光饼上的芝麻,和我两个人呆愣愣地对望了好一会儿,她忽然掰下半个饼递给我说:“我们分吧!我跟你要好。”我看看地上撕碎了的画纸与踩烂的饼屑,感激万分地接过饼,跟表姑手牵手悄悄地去后院里,恭恭敬敬地向天上的月亮拜三拜,我们都希望自己长大了都有一张观音面。
表姑长大以后,脸上的雀斑不但没有隐去,反而更多了。可是婚后夫妻极为恩爱,她生的两个女儿,都出落得玫瑰花儿似的,我们见面时谈起幼年抢吃月光饼和拜月亮的事情,她笑笑说:“月亮菩萨还是听我的祷告的。我自己脸上的雀斑虽然是越来越多,而她却保佑我有一对美丽的女孩子。”
台湾是产糖的地方,各种馅儿的月饼,做的比大陆上更腻口③,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
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
注释:①琦君:本名潘希珍,现代散文作家,1917年生于浙江省永嘉县,1949年去台湾。作品风格温柔敦厚、清新自然。著有《烟愁》、《三更有梦书当枕》、《橘子红了》等。 ②观音面:在这里指端庄美丽的容貌。③腻口:因太甜或油腻不想多吃。
9.选文开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等方面内容,事隔多年作者为什么还能记忆犹新?
10.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11.结合上下文,分析划线句子中“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
12.作者在台湾生活多年,可她仍感觉台湾的各种月饼“做的比大陆更腻口,想起家乡的月光饼,那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呢!”从全文看这是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13.文中记叙了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这让你在为人处事方面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结合生活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表述出来。
14.琦君写吃月光饼、喝春酒,为我们展示了浙江的风土人情;汪曾祺写端午吃鸭蛋,使我们对江南的端午习俗有所了解。在中国这块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沃土上,还有很多民俗,请你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
答案:一.根据课本相关单元可以很容易地归纳出来!
二.1.它,代城池 助词 “的” 动词,到 代词,他 助词,不译,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2、……的条件 ……的原因 ……的人
2.介词,靠 介词,用4.提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结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论证方法:例证法5.域民;固国;威天下;天下顺之;战必胜矣。
7.鹦鹉自己想,在这里虽然快乐,但不可能长久下去,于是便离开了。 8.A 9.如:做人应像鹦鹉一样,知恩图报;做人应像山中禽兽一样善待外来者;做人应当行善;善有善报;做事只要心诚便会成功;等等。
三.1搬、挪(或:拿、提)。 2生机盎然(生机勃勃)。 3①写出母亲看到自己劳动成果后的喜悦。②写母亲的付出带给“我”的赏心悦目的喜悦。(答对1 个要点给满分,答对2个要点加1分。) 4小院,是母亲精心编织的花篮。 5 “使我幼稚的心成熟起来 ”一句主要是为引出下文的(照应关系),因此不能调换。 6采用首尾照应和侧面描写手法,通过“大伙”写出“母亲”的性格特点和人格魅力。(每问1分。第一问答对一个要点得1分,答对二个要点加1分。) 7景,情。 8略。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给分。9.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10. 线索是“月光饼” 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11. 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12. 对比(衬托)手法。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13. 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14. 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
《月光饼》的解析:现代文阅读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培养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文阅读测试的重点,一是认读能力,即对文字的感知认识和辨析能力;二是理解能力,这是阅读能力的核心;三是质疑、迁移和创新能力。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的发展趋向,不难发现,现代文语段的教学和考查越来越强调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进行质疑、迁移和创新,题型也进一步趋于开放、多样。
沈阳市2005年课改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能紧扣课标,很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
“评价建议”中“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注重学生综合阅读能力的考查。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整体,在考场初步接触语段时,最重要的是进行整体阅读,从全局看它讲了些什么,想表达什么意思。其次是要充分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第一题主要是对情感体验的考查。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阶段目标。此题的题干中命题意图,能显示答题方向,把握方向,遵循方向,就能少走弯路,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作者对“月光饼的外形、用料、滋味”“事隔多年”“还能记忆犹新”,说明作者对月光饼印象深刻,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参考答案:月光饼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或思念之情;是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
第二题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线索的把握,第二个问题考查对语段作用的理解分析。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的线索,首先要吃透原文,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的联系,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本文以月光饼为题,全篇围绕月光饼叙事和抒情,显然本文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月光饼”。最后一段为“中秋节,一年又一年,来了又过去,什么时候回家乡去吃月光饼呢?”对其作用的理解,应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其“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此段以抒情为主,体现了作者回大陆回故乡的强烈情感和暂不能回归故乡的无限惆怅,这段文字是作者情感的升华,在结构上,与开头相呼应;内容上,深化文章的主题。
第三题是对文章局部情节的理解。要仔细分析题干,发掘题干中所隐含的信息,以题干的“此信息”去求答案区位的“彼信息”。“又心疼又后悔”表明作者已感到自己做错了事情。做错了什么事呢?我们解题时应带着这一问题细读课文。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做错的事情主要的主要情节:“我指着她的脸说:‘你还吃月光饼!再吃,脸长得更大更扁,雀斑就跟饼上的芝麻那么多了’。这句话真伤了她的心,就掩面哭泣起来,把一叠画纸撕成片片地扔掉,我也把月光饼扔在地上,用脚一踩踩得粉碎”
显然我“又心疼又后悔”的原因是:画纸被撕碎;月光饼被踩碎;说了伤害表姑的话。
第四题考查对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的分析。此题的题干其实已经暗含问题的答案,题干信息显示这是将台湾的月饼与“家乡的月光饼”进行比较,是运用的是对比(衬托)手法。对于台湾的各种月饼作者感到比大陆的“更腻口”,而离开家乡数十年的作者感到家乡的月光饼“又香又脆的味儿好像还在嘴边”,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作者对故乡(大陆)的思念之情。
第五题考查考生从文中所明白的为人处事道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解答此题可结合第三题进行思考,此题较开放,答案多元化,只要联系文中中秋节作者与表姑争吵、和好的经历,结合自己的具体生活实际,围绕“宽容”、“理解”、“谦让”、“说话得体”等某一方面谈即可。
第六题考查对民俗风情的了解。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我们平时学习时要树立大语文思想,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积极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身边的语文资源。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俗话说“十里不同俗”,各地民俗风情非常丰富,解题时只要举出一例并写出这种民俗所蕴含的意义即可。示例:端午节吃粽子,为了纪念屈原,表达爱国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