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第二学期初三年级语文中考模试题

2014-5-11 0:07:57下载本试卷

///////////////////////////////////////////

 

 
文本框: 密 封 线2005-2006学年第二学期
初三年级语文中考模拟试题

文本框: 班级文本框: 学号(后三位):文本框: 姓名

说明:1、全卷4大题,共8页,考试时间100分。

    2、答题前,请将班级、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做任何标记。

    3、答选择题,请将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答填空题和简答题时,请将答案写在指定的位置上;作文写在本卷作文格内。

题 号

(1——7)

(8—18)

(19)

得 分

复核人

一、古诗文阅读能力考查(23分)

(一)课内文言文实词考查(4分)

1、下列各组句子和词语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组分别是(①     

  A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  量齐观

  B自以为大有所   /   多多

  C是以众议宠为督 /  一夺魁

  D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 危不惧

(二)课内文言文阅读考查(6分)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中一段文字,完成下面三题。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者宋濂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但又不断地援疑质理,勤学不辍。请谈谈你对学习中的“勤”与“苦”的理解。(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在要求阅读的课外文学名著中,有许多人物的经历可以印证“痛苦和磨难造就人”这一道理,请写出其中一部作品和该作品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来。(2分)

作品名称:《         》  主要人物:          

(三)古诗文默写考查(8分)

5 填写下面诗文的上句或下句,并填写相应的作家或作品。

   (1)不畏浮云遮望眼,              。      (《登飞来峰》)

   (2)             ,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猎》) 

   (3) 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         》)

   (4)在写作文时,我们有时无从下笔,经过冥思苦想,突然间文思泉涌,真可谓:“           ,          。” (陆游《游山西村》)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考查(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孔雀雄者毛尾金翠,殊非①设色者②仿佛③也。性故妒,虽驯久,见童男女着锦绮④,必趁⑤啄之。山栖时,先择处贮尾,然后置身。天雨尾湿,罗者⑥且至,犹珍顾不复⑦骞举,卒为所擒。

注:①殊非:绝不是。②设色者:画家。③仿佛:好像,类似。④锦绮:色彩花纹美的丝织品。⑤趁:追逐。⑥罗者:用网捕鸟的人。⑦骞举:飞腾起来。

6、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性妒    故:

(2)罗者至    且:

(3)天雨尾湿    湿:

7、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一个方面即可)(2分)

     

二、现代文阅读能力考查(27分)

(一)课外说明文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神奇的光触媒

①大雨过后,人们发现大楼成排的玻璃窗分外明亮,显得非常洁净。而另外的一座建筑的玻璃窗,还留有大雨洗刷过的许多痕迹。在阳光的照射下,两座建筑的玻璃窗完全不同。是什么原因,让玻璃如此清洁明亮?原来是这座大楼的窗户采用了新科技,使用了光触媒加工的玻璃。

②那么什么是光触媒呢?它为什么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先说说触媒。触媒作为一种介质,在化学家眼里就是催化剂。触媒的特点,就是在化学反应中,它可以对难以发生的反应产生催化作用,并加快反应速度,另外它本身不因为参与反应而消耗损失。光触媒就是一种自身不起变化的介质(目前以氧化钛为主要反应材料),在光的照射下,受到光的激发可以促进化学反应。它可使周围的氧气及水分子激发极强氧化力,将周围的有机物分解。光触媒的氧化过程,类似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光能转化为氧气和水,被氧化分解物质生成的是无害的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它具有很好的杀菌、除臭、净化空气、亲水防污、防紫外线等功能。

③上面所说的经过光触媒加工的玻璃受到阳光照射后,就开始分解污垢,下雨时,雨水会将分解的污垢冲洗干净。它的神奇得益于光触媒的两大特性的组合运用。首先,如果向使用氧化钛进行表面加工的材料照射紫外线,就会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将附着在表面的有机物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而且,当大量的水附着于表面时,就会出现亲水效果:不会凝聚成水滴,而是薄薄的扩散开。通过这两种现象,玻璃的污垢会被清洗得一干二净。

④光触媒的这种“自我保洁效果”非常有效,所以近几年高层建筑物在装修中相继采用了这一技术。东京的“丸之内大楼”就采用了经光触媒加工的外墙瓷砖。除保洁外,这种瓷砖还可以分解大气中的有害物质——氨氧化物,其效果相当于200棵杨树。

⑤光触媒新技术的出现,带来一场崭新的“光的清洁革命”,它给我们创造了新的生活环境。光触媒技术在欧美、日本、韩国已经有5年左右,特别是在日本已经是广泛用于各行各业,其成长速度非常惊人。而日本商人有人大胆预计2005年由应用光触媒而衍生之相关产业的产值可望达到1兆亿至5兆亿日元左右。                

8、本文作者为什么开头便介绍两座建筑玻璃窗的不同情况?(2分)

9、第三段划线句中“光触媒的两大特性”是什么? (2分)

10、末段划线的两句是病句,请修改:(3分)

(1)光触媒技术在欧美、日本、韩国已经有5年左右。

(2)2005年由应用光触媒而衍生之相关产业的产值可望达到1兆亿至5兆亿日元左右。

11、有人设想应用光触媒技术生产足球场地的人工草皮,这一创意可能带来的效益是什么?你以为要实现这一设想,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分)

///////////////////////////////////////////

 
文本框: 密 封 线(二)课外文学作品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

文本框: 班级文本框: 学号(后三位):文本框: 姓名
落叶

①第一片落叶在窗口悄然飘落,我听见自己有着二十个年轮的心中隐约响起了薄如蝉翼的窸窣声。那一刻,我想象着秋天的原野有着莫奈笔下的那种金黄,那种绚烂。我还拟想暮色渐浓的窗外,秋林的深处,有一座尖塔顶的大庄园,轮廓模糊、温情脉脉地静默着。自己非常喜欢的一本外国小说里的主人公简·爱,踩着一路秋叶,朝着不明的诗意感动,甚至有一分这个年纪的女孩子渴望奇遇的幻想。

②许多个秋天在心中日复一日地堆积着落叶。写字台上压着英国米莱司的那幅《落叶》,我大概就像画中那位提着竹篮捡拾满地落叶的少妇,画中站在女人一旁的男孩子手捧一只红苹果,寓意女人从春天走向秋天;而我儿子的出生便是我青春的瓜熟蒂落。

③一个秋天的清晨,在梳妆台前端坐的我蓦地发现了镜中那团黑发里耀眼的一根白发,心猛地一紧。虽然只是白发,但我还是想起了李白的“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诗句。再对镜察看,眼角竟也若隐若现地有了细细的皱纹。这时候,阳光经了百叶窗的筛滤,以一种纯金的颜色,斑斑点点地洒了我一身,但还是有薄雾自心底漫起。我已真切地感觉到了微凉的秋意。

④我想,那个清晨是一道栅栏。走过去,便有丁香一样芬芳的年华,自阳光下躲进身后僻静的深巷。而在前方,延伸着一条飘满秋叶的小径,我将夜夜枕着青春的背景入梦,梦醒时分被清冷潮热的雾水打湿双肩。

⑤无法想象生命尽头最后的门槛,他的后面究竟是什么。但我想每一棵临近它的生命之树,都将在最后一刻飘飞最后的一片叶子。

⑥我曾听见最后的叶子坠落的声音,在那间小屋里,木质的老床前,我至亲的外公竭力睁开一双干涸的眼睛,迸发出最后的“噢噢”。然后,他举在空中向亲人求助的手没有任何重量地落下。我听见了生命崩塌和灵魂散架的一声訇响。最后的落叶飘向冥冥世界,归于沉寂。我感觉一种彻骨的痛。天地苍茫,而生命是多么微小,多么脆弱。

一个人行将衰竭的生命是一片落叶,而落叶的触角是深入很多事物的。比如昙花,在子夜烂漫的一瞬走向枯败;比如长虹□在辉煌地划过晴空的一刻,即将引退□还有晶莹剔透的雪花,与大地拥吻的一刻,便注定了生命的流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挽回一片落叶,让它重回枝头,鲜绿如初。这是一种流逝,一段自然的过程,生命如斯。

⑧落叶最后深入泥土,化为淤肥,滋养另一个新的生命,这是它自身的延续和超越。由此看落叶,心中就少了几分萧瑟。对人而言,从出生婴儿到耄耋之年,从满头青丝到苍苍白发,可谓时光如飞,少不了感叹,无奈,甚至惧怕,那是出于对生命的挚爱和不舍。知道了这是一种必然,也就多了一份坦然和豁达,并有了惜时如金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在老将至的时候,无论多么平凡,都可能修得正果,这是多大的安慰。

 
⑨想自己对秋伤怀,这于在三十出头的女人是常情,却大可不必久久黯然。明镜中容颜易退,却也能映出曾经的烟花三月,草长莺飞。纵使长发鼓浪、团酥握雪不再,却也有稚儿绕膝、笑语盈盈的天伦之乐,乃至一份朴素的爱情和倾心耕耘的事业。于是有了释然,就像我曾经填写的那阙词:“对明镜,额头忽见横纹隐,横纹隐,青春易逝,秋不初映,花开花谢随天性,情怀独放心花永,心花永,芬芳岁月,笑扬秋径。”

⑩心空朗朗,就有落叶如歌,这该是一种心境。

12、请说说在不同的年龄作者对落叶有着怎样不同的感受?(3分)

13、请在第⑦段的方框里填入合适的标点符号:(1分)

比如昙花,在子夜烂漫的一瞬走向枯败;比如长虹□在辉煌地划过晴空的一刻,即将引退□还有晶莹剔透的雪花,与大地拥吻的一刻,便注定了生命的流失……

14、阅读第⑦段的画线句子,发挥想象,在横线上再仿写一个结构相似的句子,并保持上下文的语意连贯:(2分)

比如昙花,在子夜烂漫的一瞬走向枯败;比如长虹□在辉煌地划过晴空的一刻,即将引退□比如                           

                   还有晶莹剔透的雪花,与大地拥吻的一刻,便注定了生命的流失……

15、阅读第⑨段中的画线句子,解释“烟花三月”“草长莺飞”在句中的含义。(2分)

16、读完全文,你认为文中的“落叶”有何寓意?(2分)

17、对于落叶,可以深入泥土化为淤肥,这是自身的延续和超越。结合自己的实际,你认为生命怎样才能有延续和超越?(2分)

18、摘录出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句子,并做简单赏析。(4分)

三、作文(45分,卷面整洁5分)

19、作文:

岁月匆匆,十五六岁的我们已走进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少年走向青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
   请以“十五岁,我多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
      ③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XX代替。

参考答案:

1、A\D A且欲与常马不可得 (一样)   等量齐观(相同)

  B自以为大有所 (好处)    多多善(更加)

  C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选举)   一举夺魁(做)

  D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靠近)  临危不惧(靠近、对着)

2、言之成理即可

3、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游,向他们请教,我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4、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名人传》,贝多芬、米开朗基罗、托尔斯泰;《鲁滨逊漂流记》,鲁滨逊;《童年》,阿廖沙等。

5、(1)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  (2)会挽雕弓如满月, 苏轼

(3)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1)本来 (2)将要,就要 (3)淋湿、打湿

7、孔雀由于过分珍惜自己的尾巴,终于为人所擒。那些只看重局部忘记全局、或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实际的人,应从这里吸取教训。答出一方面,或言之成理即可。

8、先举实例,扣“神奇”之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对象。

9、受到光的激发可以促进氧化分解;亲水效果 (或:当大量的水附着于表面时,会出现亲水效果)

10、(1)在“光触媒技术”之后加“的应用”(2)删句末“左右”

11、净化空气,保护环境;容易清洁,降低成本。要解决的问题包括:技术问题,如怎样把光触媒技术运用到人工草皮上,经光触媒加工的材料的磨损等;成本问题;对人体是否有害、对皮肤是否有刺激性等。(答到一点即可)

12、在二十岁时,“我”对落叶的感受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诗意感动,甚至有一分渴望奇遇的幻想;二十多岁时,“我”结婚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的感觉就像“画中那位提着竹篮捡拾满地落叶的少妇”,“我”的青春结束,走向了秋天(成熟);人到中年时,我的感受是“薄雾漫起”,“微凉的秋意”。

13   , ;

14、比喻恰当,意境统一,句式不必太拘泥。

15、比喻蓬勃的青春时光。

16、以落叶寓生命从成熟走向死亡的过程。

17、热爱生命,惜时如金;认认真真地做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围绕这些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18、言之成理即可。

19、作文按中考标准评分。整份卷面整洁,禁止使用涂改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