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初三语文第三次中考模拟试卷

2014-5-11 0:07:58下载本试卷

      梧埏二中初三语文第三次中考模拟试卷

     注意:本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题号

总分

得分

一、抄写题(6分)

将下面的语句用正楷抄入空格中,要求字体端正,笔画清楚,结构匀称。

学而不化,非学也。

学而不能行,谓之病。

二、语文知识积累及其运用(共25分)

l、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在外侮日(jí),国势危(dài)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

B、不论是宏篇巨著,还是短小题(bá),无不言简意(gāi),成为书坛的妙语。

C、银灰色的眼(liǎn)盖住了(moú)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

D、日久天(cháng),王母娘娘也(niù)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会面。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导师叫我写一份报告,但他打算先从语言的角度帮我润色润色。(添上颜色)

B、这正是《乡愁》和《乡愁四韵》的主旋律,也是这两首诗能激起人们心海的波涛的原因(采用了词的比喻义)

C、毕业以后家中希望得到接济。(在物质上援助)

D、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贬义褒用,表现海燕勇猛、充满信心的形象)

3、下列关于作家作品的判断,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世外桃源”这一成语出自晋朝陶渊明所写的《桃花源记》一文。

B、高尔基是俄国伟大的文学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家庭》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C、《爱莲说》的作者是宋代的周敦颐。

D、郑振择的《海燕》抓住燕子的特征,用细腻的笔触,状物传情,借托小燕子抒发对祖国故乡的思念之情。

4、填在下面句中空白处最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2分)

(1)亚洲十强赛,中国足球队______B组第一。

(2)美特种部队_____阿富汗。

(3)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昨乘鹤______。

(4)布什、普京等领导人今天陆续________上海,参加APEC峰会。

A、雄居、西去、进入、抵达            B、进入、雄居、抵达、西去

C、雄居、进入、西去、抵达            D、进入、抵达、雄居、西去。

5、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方倩被香港大学录取的消息一下子在全市传开了,一时弄得满城风雨

B、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C、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亚洲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文部省却别具匠心地一再修改中小学课本,掩盖战争罪行。

D、乐乐才七岁,一有不明白的事儿总要问个水落石出才满意。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不仅教师要为人师表,家长还应该做孩子的表率。    

B、通过教育,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C、这是一篇充沛着革命激情的好文章。 

D、加强全民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

7、下列句子句意明确没有歧义的一项是(   )(2分)

A、他在火车上写字。         B、小明的爸爸是一个医生,正在给病人做手术。

C、大门一边站着一个老师。      D、请你于10月15日前来报道。

8、下列句于中加点词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B、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C、可她实在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

D、“他哥哥来啦?是乌拉吉米尔伊凡尼奇吗?”奥楚蔑洛夫问,整个脸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9、按要求填空(每空格1分,共7分)

(1)、请用汉字填写数字:壹、贰、叁、肆、伍、陆、______、捌、玖、拾。

(2)、诗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所描写的季节是___________。

(3)、张志和《渔歌子》中有写到“花”的诗句,其所写的花是___________花。

(4)、《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仿写句子(2分)

雪花像无数白色的小精灵,悠悠然从夜空中飞落到地球的脊背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共39分)

(一)秋天的怀念(14分)

  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录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这时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我不去!”我狠命地撞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意思!”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说:“咱娘儿俩在—块儿,好好儿活……”

  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天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履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树叶“啪啪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见来。

  邻居们扶她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别人告诉我,她最后昏迷前的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地儿子和我那个还没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那黄色地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块儿,要好好儿活,……

11、文中加横线的句子中,各有—个错别字;试找出来改正。(2分)

 (1)我的脾气变得暴燥无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翻来履去地睡不了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中画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试改正。(1分)

  她最后昏迷前的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文中“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句中的“再”是个虚词(副词),虚词—般不表意,但它在句中却能表示出“我”的____________________感情。(1分)

14、最后—段中的“又是秋天”一句,照应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处。(2分)

15、第三段“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一句中,她“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1分)

16、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了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有人说本文的题目可以改为“怀念母亲”或“我的母亲”。实际上改后却没有原题好,为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这篇散文读后,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可以从文章的立意、语言等方面选取一个角度来读)(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纳米机器人(12分)

  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的微小空间进行加工制作的技术。当这种技术与仿生学结合在一起时,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仿生学是根据生物学原理而进行的,它是生物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物理学家总是模仿生物的行为制造各种灵巧的机器,飞机是模仿鸟类飞行的产物,照相机是眼睛的仿制品,智能机器人更是当前科学家热衷发展的技术。

  当纳米技术朝仿生学渗透时,其基本内容就是研制微型机器人,制造一些仅有数千个原子组成的机器,使他们可以在细胞水平的微小空间内开展工作。

瑞典已经开始制造微型医用机器人。据报道,这种机器人由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外形类似人的手臂,其肘部和腕部很灵活,有2到4个手指,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科学家希望这种微型医用机器人能在血液、尿液和细胞介质中工作,捕捉和移动单个细胞,成为微型手术器械。

微型机器人的设计是基于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事实上,细胞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细胞中的每一个酶分子也就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纳米机器人。

蛋白分子构象的变化使酶分子中不同结构域的动作就像微型人在移动和重新安排有关分子的原子排列顺序。细胞中的很多结构单元都是执行某种功能的微型机器:核糖体是按照基因密码的指令安排氨基酸顺序制造蛋白质分子的加工器;高尔基体是给新制造的蛋白质进行修饰的加工厂;加工好的蛋白质可以按照信号肽的指令由膜襄泡运送到确定的部位发挥功能;完成了功能使命的蛋白质还会被贴上标签,送去水解成氨基酸以备再用。细胞的生命过程就是一批又一批的功能相关的蛋白质组群不断替换、更新行使功能的过程,这些生命过程所需的一切能量来自太阳。植物叶子中的叶绿体是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从而制造粮食的加工厂;线粒体是把粮食中储存的太阳能释放出来从而制造能量货币ATP的车间;我们每人每天都要消耗大约相当与自身体重那么多的ATP分子,以支持我们的生命活动和繁忙的工作。细胞中发生的所有这一切都是按照DNA分子中的基因密码序列指令井然有序地进行的。

 纳米技术与仿生学的结合可以使生物物理学家仿照生命过程的各个环节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微型机器人。可以预料,直接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的机器很可能将在2 1世纪出现;利用纳米技术可以制造在血管壁上沉积物,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利用纳米技术还可以制造能进入组织间隙专门清除癌细胞的机器人,所有这些都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19、根据文意,给下列概念下定义。(2分)

①纳米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仿生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解释下列词语。(2分)

①井然有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天方夜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再举出两个模仿生物的行为制造出来的机器或科技产品。(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除了下定以外,本文还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说明方法。(3分)

2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24、就你从文章中获得的知识看,纳米机器人还可以在那些方面发挥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三)说“尖”(13分)

  谁都希望当个“尖子”。

  在中学里,希望当个学习尖子。

  将来,在科学上,当个科学尖子,像爱因斯坦那样;当个文学尖子,像鲁迅那样;在艺术上,当个艺术尖子,像齐白石那样;在体育上当个体育尖子,像李宁那样……

  你注意了吗?高高的金字塔塔尖,下面有着宽厚的底座;你注意了吗?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坐落在世界屋脊之上;你注意了吗?“尖”字是在“小”下面写个“大”,“小”是高高地站在“大”字之上的。

  最近,英藉女作家韩素音来到上海,在闲聊中,她对我说了一句看似平常,却含义深刻的话,作家其实像海上的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

  哦,冰山之尖,原来也很小,只不过十分之一,底下的“大”有十分之九。

  作家如此,每行每业都如此。

  中学阶段的学习,是在打基础,是在铺砌那个“大”。你想将来成为“尖子”,现在先把“大”打得结结实实。有了这个“大”,将来才可能拔“尖”。

  你说对吗?

25、结合全文分析,本文的题目属于(    )(2分)

  A、本文的中心论点      B、引出中心论点的材料

  C、本文论述的对象或范围  D、本文的论据材料

26、本文首先描写人们想当尖子的心理,在你看来,这种心理好不好,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本文第四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29、引述韩索音的话,是为说明(   )(2分)

  A、作家多是深藏不露的人。

  B、作家发表的东西就像冰山的水上部分,没发表的东西就像水下部分。

  C、冰山之尖,太小了,仅仅是冰山的十分之一。

  D、许多人的成就,都付出了别人看不见的努力,都是靠别人不易发现的努力来支撑的。

30、本文不是写给具体的、确定的对象,却用谈话口吻、用第二人称称呼读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言文阅读(共20分)

(一)(10分)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1、指出下列句中划线词的具体指代关系。(1分)

  A、尝求古仁人之心(        ) B、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32、甲、乙两段运用的相同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33、甲段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添原句)的旷达胸襟,

  乙段体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尚情怀。(2分)

3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然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选出句中“而”的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  )(1分)

A、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B、面山而居

C、人不知而不愠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6、翻译句子。(2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用文中的词句替换下句加点的词。(1分)

亦忧,退亦忧  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10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益其所不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联系全文,文中画线句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40、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各四字。)(3分)

42、孟子在文中列举了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强调了“逆境能成才”;现在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写作题:(60分)

  一天,甲乙两位同学在争辩。

  甲说:“学习就是向老师学自己原先不懂的东西,将老师讲的内容记住就行了。”

  乙说:“不对,学习是对所学的东西提出疑问,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自行去寻找准确答案。”

  甲又说:“依你说,老师没什么作用了。” 

  乙又说:“老师是有作用的,但如果对老师教的内容不敢打问号,人类思维不会发展,人类文明也难以进步。”

  ……

  就这样,他俩就有关学习和老师的话题争辩不休。

  请你就他俩谈的问题,谈谈你的观点,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在600—800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