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模拟试卷(四)
初三语文
班级 姓名 座号 成绩
(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本卷分为A、B卷两部分。参加毕业考的考生只答A卷,参加升学考试的考生需答A、B两卷)
(A卷)
(满分100分)
一、按课文原句填空(10分)
(1)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分)
, 。
, 。
(2)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饿其体肤, ,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2分)
(3) ,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2分)
(4)同写春景,意境不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 ”,生动描绘了春的活力;而张志和《渔歌子》“ ”一句却流露出对混浊的官场生活的鄙视。(2分)
(5)《社戏》中,作者从嗅觉、触觉、视觉三方面写春夜出航,充满诗情画意,其原句是: , ,
。(2分)
阅 读(30分)
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6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占。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 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加点词语。(4分)
(1)一鼓作气( ) (2)再而衰( )
(3)彼竭我盈( ) (4)望其旗靡( )
2.下面“故”字意思与“故克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故虽有名马
C.桓侯故使人间之 D.温故而知新
3.下面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惧有伏焉 永之人争奔走焉 B、故逐之 又间喜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C、一鼓作气,再而衰 登轼而望之 D、吾视其辙乱 其如土石何
4.选文中,曹刿讲述了发动反攻的最佳时期是“ ”,追击的最佳时期是 ”。(用原文语句作答)(2分)
5.第2段画线的两个句子之间,意思有较大的跳跃,如要补出省略的内容,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词句,按要求填在下面横线上。(2分)
庄公
鲁师
6.从曹刿在战前、战后的言论看,长勺之战取胜的原因有哪两个?(3分)
答:①
②
(二)、阅读《故乡》选段,完成下列各题。(14分)
这时候, 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手捏一柄钢叉, 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那猹却将身一扭, 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 已经变作灰黄, 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 终日吹着海风, 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 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 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 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 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 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怎么说才好, 只是说:“阿! 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 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 跳鱼儿, 贝壳,猹, ……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回旋, 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 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 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选文中,作者通过——的表现手法描绘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 、 的不同。(3分)
2.“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分别说说句中“欢喜”和“凄凉”的原因是。(4分)
欢喜:
凄凉:
3.最后一个自然段中,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的原因是: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句中的“厚障壁”喻指 。(4分)
4.选文中,中年闰土的形象说明他在深重的阶级压迫和经济剥削下,饱经
,极度 ,整日在磨难中 。(3分)
三、作 文(60分)
以“唱歌”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唱歌,是人们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你也许唱得好,也许唱得不怎么好,但是总会用嗓子或唱出激情,或唱出愁闷,或唱出欢乐,或唱出伤感……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B卷(50分)
一、把下面加点的错别字,改正在文后的括号内。(3分)
革命元勋冒雨植树,躬亲示犯。自然保护区也一个个陆续建立起来,老专家们经常为此大声急呼。有一些地方,环境保护也的确做出了成绩,使得人们得以重闻飞禽的美妙歌声,再赌树林的可餐秀色。( ) ( ) ( )
二、按要求修改下面画横线的语句。(10分)
①班主任老师的一席话使我从失望的悬崖边拉了回来,②我的斗志再一次被点燃。“要正确对待这次的失败!”是的,要正确对待。我暗下决心,③认真总结经验教训。
(1)第①句中“使”字用得不妥,应改为 。
(2)第②句中“点燃”与“斗志”不能搭配,修改的方法是:
.
(3)第③句与上文不协调,应改为:
三.展开联想,在下面横线上续写一个句子。(3分;再写一句加2分)
光阴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幼苗雕成大树, 。
加分句: 。
四、阅读(34分)
(一)阅读下面4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2)分
[甲]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丙]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 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丁]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 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 糁之。
1.甲段中“林尽水源”的意思是 ;乙段中的“所以”应解释为 ;丙段中的“我”和“吾”都是第一人称代词,古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还有 、 ;与丁段 第一句中的“奇”呼应的一个词是 。(4分)
2.乙段的关键句是 ;由丙段中两个“故”可概括出丙段的大意 。(2分)
3.丁段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暗示了核舟的主题 。从文体上说,丁段是 ,而甲段是 ,乙段是 。(2分)
4.从成书的年代先后看,以上文段中排在最前面的应是 ,排在最后的应是 。(2分)
5.从以上文段反映的内容看,甲段是作者 ;乙段 ;丙段是 ;丁段 。(2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22分)
幸福递减律
①平时用水,家中有人大手大脚,洗一块手帕,要冲几盆水。我对节约用水,虽 “言之谆谆”,但家里人“听之藐藐”。水,似乎得来容易,不足珍惜。日前,我们居住区断水,日常生活顿起困扰。对家中残留的一小盆水,大家都精打细算起来,先作洗脸用,再作洗抹布用,最后还用它来作冲马桶水。水,显示了它平常少为人重视的珍贵。
②由此我想到一篇题为《幸福递减律》的作品,文中提及不少类似的现象。
③一位美国青年在非洲沙漠里,口渴难熬,当时得到一杯净水,给他带来无比的满足与幸福。而当他回到美国,到处都有饮用水,一杯净水给他的幸福降到零。
④一个中国老太太,“文革”期间在东单市场排队买鱼,冻了两三个钟头,买回
条胖头鱼。中断清蒸,尾段红烧,鱼头做砂锅,一条鱼让全家高兴了两个礼拜。后来去 了美国, 鱼随处可以买到,再不用排队,她却觉得美国鱼没有当年北京鱼好吃。
⑤这些现象表明,同样的物品,对处于不同需求状态的人,其幸福效益是不一样的。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把它概括为“边际收益递减规律”。这就是说,人从获得一单位物品中所得的追加的满足,会随着所获得的物品增多而减少。
⑥据此,有人说,上帝所以不时在人间制造一些天灾人祸,就是为了解决这个悖反律。在战争中,在灾难中,物质的边际效益就会陡然增加。我们自然不会赞同“上帝”的做法,但到底怎样解决,人们似乎还在探索中。在我看来,不贪得无厌,不暴殄天物,永远怀着一种“常将有时思无时”、“常将甜时思苦时”的心态,也许不失为控制“幸福递减”的一种方式。
⑦此外,要控制“幸福递减”还在于要“恒念物力维艰”、“常思一饭一粥来之不易”。先哲们早有这样的话:得之愈难,爱之愈深。乙如果认为自来水真的是“自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自然就不会珍爱它了。断水这件“坏事”教育了人,让人们认识到水的来之不易,水的弥足珍贵,从而在对自来水的享用中,增添了珍贵感、幸福感。这似乎可以表明,人们从物质享受中获得的幸福和愉快,不仅与物品本身有关,而且与人的心境、心态有关。健全文明的心态,也有助于人们不至于在物欲横流中,让幸福递减下去。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4分)
言之淳淳( ) 听之藐藐( ) 暴珍天物( ) 弥足珍贵( )
2.本文的论点是: 。(2分)
3.下面对本文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4.本文第①段叙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其作用是: 。(3分)
25.第⑤段中“不同需求状态”具体指什么?(2分)
(1)
(2)
26.作者在文章的后一部分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方法是什么?(2分)
(1)
(2)
27.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2分)
28.本文第①~④段,作者运用相似联想的手法,联想的几个现象都有一个共同点(相似点),概括起来是:口口口口口口口。(3分)
29.本文的论证特色是( ) 。(2分)
A.先叙后议 B.边叙边议
C.夹叙夹议 D.先议后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