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4-5-11 0:07:59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语言积累与应用

1.下列各组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亮(huò ) 待(nuè ) 坚(lèn ) 深痛绝(wù )

B.干( hé ) 逃( kuì ) 言( lán ) 分外妖(ráo )

C.污(diàn ) 踌(chú ) 拮( jǜ ) 挑拨离(jiàn)

D.名(nì ) 吝( shè ) 灭( jiàn ) 巧妙绝(lún )

2.下列词语中共有4个错别字,找出,并在上面打“×”,然后订正,按顺序填入下面方框里。

A安排就绪 B.错综复杂 C.成群接队 D.红装素裹E.杳无消息F. 一代天娇

G.不屑置辨 H.循循善诱I.不攻自破 J.声名狼藉 K小题大作 L.再接再励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又是那个粗枝大叶的孩子,惹得老师和家长很不愉快。

B.演出的那天晚上,大家表示要不遗余力地把歌唱好。

C.他的个人主义比较严重,做什么工作都要大显身手

D.每年,成千上万的大中院校的师生络绎不绝地来这里学习。

4.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衡量一个班级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准是学风好。

B.我们应该努力完成一切人民交给我们的任务。

C.不要以为非长篇大论不算好文章。

D.在党的教育培养下,使我提高了思想觉悟。

5.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

就出线形势分析,甲队比起乙队来,虽然在战术变化、个人技术上稍逊色些,但在意志品质、身高体能方面有他们的优势,_________________。

A.因此,乙队和甲队可谓是各有特色.

B.所以,甲队不是没有希望出线

C.所以,乙队还是有希望出线的。

D.因此,甲队和乙队不会轻易输给对方.

6.对《书湖阴先生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A.这首七绝,从院内写到院外,都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称赞。

B.用“茅檐”比喻“庭院”,表现了主人屋舍的简朴。

C.主人爱干净,从“静”字可以看出来,主人非常勤快,从“长扫”可以看出来。

D.第二句展示了屋主人情趣的高雅。

7.名句填空:

(1)我劝天公重抖擞,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 ,观万剑而识器。

(3) ___________,桑榆非晚。

(4) _____________,无以成江海。

(5)两岸青山相对出,_______________- 。

(6)__________________ ,一览众山小。

(7)《〈论语〉六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辨证关系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 ,_________ 。

(8)臧克家《有的人》中“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的诗句,化用了鲁迅先生《自嘲》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

(9)高尔基《海燕》的结尾处预言家发出的呐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从已学的古诗中,写出两句与“友谊”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仿照例句,补写出一个比喻句。

例:诚信是人生路上的一张通行证。

声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读下面的小故事,联系学习、工作、生活某方面,写出故事给你的感悟。(不超过20字)

猫女要出嫁了。猫父为她置办了丰厚的嫁妆— 许多干鱼和鲜虾,可猫女一条也不要,她只求父亲将祖传的织网绝技教给她。猫父欣然答应了。

二、综合阅读

(一)、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已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乎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选段所在的课文出自《___》,被鲁迅先生称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______。

2、陈胜吴广为了发动群众、树立在戍卒中的威信,采用的特别方式是_________ ,_________ 。(每空限四字)

3、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卜者的暗示语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起义的支持。

B.吴广夜里跑到树丛里的祠堂中,点上火模仿狐狸叫。

C.士卒们从鱼腹中发现帛书感到十分奇怪。

D.选文表现了陈胜非凡的谋略和组织领导才能。

4、翻译句子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5、用简洁的话概括选文意思 。

(二)、说明文《夜 明 珠 之 谜 》(作者:刘永青)

①在我国和世界各地,都有关于“夜明珠”的传说。

②据历史记载,最早发现“夜光石”的是古代印度。人们发现在一小山岗的一块石头周围,总有许多蛇盘踞着。进一步观察发现,这块石头夜里能发出微蓝色的亮光,引来许多趋光的昆虫。一些青蛙前来捕食昆虫,自己却又成了蛇的美餐。尝到甜头的蛇于是便来到这里“守石待蛙”了。当时,印度人称这块奇异的石头为“蛇眼石”。

③许多历史资料说明,夜明珠并不是珍珠,而是几种特殊的矿物或岩石块加工成的圆珠。1916年,日本宝石学家铃木敏认为日本的夜明珠是一种红色水晶,他称之为“红色的宝石”;还有一种特殊的钻石,也能成为夜明珠。目前,在全球内已发现能发光(即夜色现象)的矿物有莹石、金刚石、方解石、锂辉石等。

④历史记载中的夜明珠在考古中从未见到原物。近几年来,关于夜明珠的报道却屡见报端,而且随着时间的后延,个体也越来越大。古代的夜明珠,质量是用“两”和“钱”计算的,近期报道的夜明珠大到以千克计算。例如,清代慈禧藏宝库一颗夜明珠213.5克,而2002年5至7月在南京和广州发现的夜明珠分别为7千克、12.96千克、20.5千克等。迄今为止,最大的一颗夜明珠重达345千克,直径为60厘米,得几个人抬才能把它移动。这颗巨型夜明珠是2002年春在河南南阳发现的一块1.5吨的大萤石,经过4个多月的琢磨加工而成的。

⑤萤石是人造“夜明珠”的主要原料。萤石(CaF2)是含钙的氟化物,因含稀有元素而常呈现多种诱人的颜色;当萤石成分中混有硫化砷时,在光照或受热的条件下,即能在黑暗中显出较强的萤光。

⑥现在,除了用萤石琢磨夜明珠之外,也有用萤石粉或磷光粉和其他物质按一定比例、在一定的湿度和压力下凝固成块状物,再经切割、琢磨制成珠状发光体。

⑦由此可见,夜明珠并不神秘,珠宝商店展柜里那一颗颗幽幽生辉的“夜明珠”均是人类巧夺天工的产物。

选自《科学大众》2003-6期,有删节

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1)、盘踞 (2)、迄今 (3)、屡见 (4)、琢磨

2、文题“夜明珠之谜”,一是指夜明珠的_____之迷,二是指夜明珠的_________ 之谜。

3、试用自己的话简述夜明珠的发光原理。

4、文章主体部分②——⑥段按照_______和_______的顺序说明。

5、大自然中有许多谜,比如,梧桐落叶、大雁南迁、江水东流等等。相信这些现象早已引起你探索的兴趣。请谈谈你对某一现象的探索经过和结果。

三、议论文《希望在于创新》(作者:汪金友)

①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使人们得出一个共同认识,这就是辉煌在于创新,希望在于创新。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的那样:“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②回顾过去,近观现实,我们可以想一想,联产承包是创新,经济特区是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创新,基本经济制度是创新……还有各行各业的改革,各行各业的开放,也都是创新。创新使我们认识了世界,走向了世界,创新使我们丰富了自己,发展了自己。

③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是没有止境的。随着客观形势的不断变化,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新也会变成“旧”,因而需要“更新”。我们应该突破前人,后人也肯定会突破我们:我们可以突破别人,别人也可以突破我们。所以,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必须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续创新,在新的奋进征途中继续奋进。

④在学习十六人报告的时候,不少同志都谈到,创新应该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的精神。绝不能认为创新与己无关,只等着上边创新,等着领导创新,等着别人创新。

⑤一般地说,创新就是创造和发明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新方法,等等。创新的—个鲜明特征,是要想没想过的,做没做过的,使我们的思想和认识更加符合变化了的实际。创新有大有小,却无处不在。重大的发现,重大的创造,重大的改革是创新:拓展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提出合理化建议,也是创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

⑥创新不是盲目蛮干,而要有科学精神。不遵循客观规律,或者调查研究不细,专业知识不精,或者急于求成,是不行的。创新山不是一帆风顺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创新就要打破旧模式,改变些习以为常的东西,甚至触及一些人的利益。新观点新思路新事物的出现,总会有一‘些人暂时不认识、不理解,这不奇怪。我们既不要因为有阻力而失却了创新热情,又要善于用事实用实践说服和教育更多的人支持、理解和参与创新。

⑦既要创新,又要把消极影响和各种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这同样重要。经过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这里的关键就在:于,要把“体现时代性;和“把握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富于创造性”和“符合科学性”统一起来,把“大胆”和“稳健”统一起来。正确处理好各种矛盾,把握好各种关系。

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这是对我们各项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开创新局面的强大动力。希望在于创新,未来在于创新。我们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落实到以创新的精神与创新的实践,不断把改革和建设的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选自《人民日报》

1、按一般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结构特点,用“‖”将文章分为三部分: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2、文章的中心论点 。(用文中句子回答)

3、本文运用分论点证明中心论点,例如第⑶段首句“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是文章的一个分论点。阅读⑷、⑸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另一个分论点 。

4、⑹、⑺两段提出创新过程中注意的问题,一是要 ,二是要 。(每空不超过5字)。

5、文章第⑴段引用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的话阐明创新的重要意义,从论证的角度看,本段的引用有什么作用?

6、分析第⑵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再在省略号处补写两句与它们意思相关、句式相同的话。

7、⑸段中加点的“一般地说”为什么不能去掉?

8、“我们每个人都应有创新意识,也都有创新的机会和舞台。”请联系学习、工作、生活某个方面的实际,谈谈自己是如何积极创新的。(50字左右)

(四)、散文《时光》(作者:冯骥才)

① 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② 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 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⑤ 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 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 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⑧ 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⑨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⑩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11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12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13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 结合文义解释下面的词语。

(1)勾勒________ (2)拮据_________

2、 (4)节“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一句中的他指代_______。

3、读第(6)节再仿写。

_______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_____里;______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_______里。

4、阅读第(7)节,另举一个“再造生命”的例子。

5、第(9)节中“尘嚣”指____________。“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指__________。

6、(4)-(9)节写作者烛光里的一系列联想,他联想的触发点是什么?

7、分析(9)节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8、是不是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能达到永恒?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作文

“时光恰似东逝水”,千百年来想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们面对长河落日的余辉,无不发出这样的慨叹。既是一去不返,我们又该如何拥有它呢?请以“时光”为话题,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体裁不限。(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