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4-5-11 0:07:59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试卷

    本卷分二部分,卷一满分为120分,卷二满分为60分,本卷总得分为卷一得分除以2加上卷二得分,满分仍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30分钟。

卷一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共33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拔萃(cu孿plain)      栖(q塡plain)身     偃(y僴)卧     撰(zhu刵g)稿

  B、华裔(y孿plain)      丰腴(y抃plain)    归宿(xi?        危殆(d刬)

  C、系(x孿plain)念      拾( sh圽plain)级    鏖(俹 )战       秀颀(q奬plain)

  D、绸缪(m巙)     干涸(g抃plain)    裨(b孿plain )益       老妪(y擻plain)

2、下列一组有错别字的是:(  )

  A、无与伦比     遥相呼应     身体矫健     留连忘返

  B、鳞次栉比     明哲保身     妄自菲薄     直接了当

  C、照本宣科     故步自封     有条不紊     脍炙人口

  D、刻苦钻研     目不暇接       一切就绪      提纲挈领

3、对下列加点的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或作用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

  A、她(指陈招娣)那江南女子的秀气中,却蕴含着几分“野劲”。

    (这里指大胆、泼辣、坚强、勇敢、敢于拼搏的性格)

  B、峰下蜿蜓的小径,布满青苔,直绿到石头缝里。

    (表现了青苔顽强的生命力)

  C、(晋祠)水的清澈真令人叫绝。(意思是人们一看到这水就会叫“绝”-从              没见过的)

  D、我倒是个干大事的!鄙人是上海市的父母官,本市的市长。

    (表现陈毅的豪爽泼辣又有点沾沾自喜)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A、小伟在语文课上答错了一个问题,弄得面红耳赤,声名狼藉。

   B、为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陈老师工作非常勤奋,常常废寝忘食。

   C、对他那种取得一点成绩就趾高气扬的态度,我就是看不惯。

   D、总之,语法一通,左右逢源,写起文章来十分自如。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于是二中便真在眼前了”和“那日他不在家”中的两个“在”,词性一样。

  B、  “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飞翔”和“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的加点词            分别属于贬义词褒用和褒义词贬用。

  C、 “元朝多次派人对他(文天祥)说,只要投降,便可以做大官,但他坚决拒绝"           中的“拒绝”可以用“谢绝”代替。

  D、“他并不记得那件事发生在哪一天?也不可能记得发生在哪一天。”其中的问            号用得准确无误。

6、根据句意和分句间关系,在横线上依次填写关联词语正确的是:(  )

 桥洞  普遍半圆形,  像一张弓,  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

  A、不是、就是、所以      B、不是、而是、因而

  C、不是、而是、但是      D、不是、也是、所以  

7、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一句是(   )

   A、关于这件事的具体详情,以后再告诉你。

  B、这个山区的风景对我很熟悉,能一一说明佳处来。

  C、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方法。

   D、石拱桥比较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早。

8、标点符号用得正确的一项是(  )

 A、不这样,怎么去赶超世界强队?怎么去为祖中争光呢?

 B、这里的水、多、清、静、柔。

  C、早在100多年前,马克思就说过:“机器生产的发展要求自觉地应用自然科 学。”

 D、比方说,比较中文语法和英文语法,哪些一样,哪些不一样,哪些不全一样。

 9、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错误的是(   )

  A、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融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也要晒化。(夸张)

 B、“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毫不肯放松---”圆规一面愤愤地转身,一         面絮絮的说。(借代)

 C、飞来峰上层层叠叠一树木,有的绿得发黑,深极了,浓极了;有的绿得发蓝,浅         极了,亮极了。(夸张)

 D、他们或梳妆,或洒扫,或奏乐,或歌舞,形态各异……真是巧夺天工。(排比)

10、下列作家、时代(国籍)、作品(课文)不相应的一项是(  ) 

    A、鲁  迅——现    代——《孔乙已》

    B、都  德——法    国——《最后一课》

    C、施耐庵——明末清初——《水浒传》

    D、李大钊——现    代——《今》

11、默写:

    ①《捕蛇者说》中写道:“今以蒋氏观之,犹信。”“信”的内容是:

        “                                                    ”

    ②《沁园春·雪》中“                  ,                ”两句化静态为动            态,描绘了北国山原的壮丽雪景。

二、现代文阅读部分(共26分,第12题4分,第16、19题3分,其余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20题

(一)

     青岛的人怎能忘下海呢。不过,说也奇怪,五月的海,就仿佛特别的绿,特别的可爱;也许是因为人们心里痛快吧?看一眼路旁的绿叶,再看一眼海,真的,这才明白了什么叫做“春深似海”。绿,鲜绿,浅绿,深绿,黄绿,灰绿,各种的绿色,联接着,交错着,变化着,波动着,一直绿到天边,绿到山脚,绿到渔帆的外边去。风不凉,波不高,船缓缓的走,燕低低的飞,街上的花香与海上的咸味混到一处,浪漾在空中,水在面前,而绿意无限,可不是,春深似海!欢喜,要狂歌,要跳入水中去,可是只能默默无言,心好像要飞到天边上那将能看到的小岛上去,一闭眼仿佛看见一些桃花。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

12、这个语段两处用到“春深似海”,简要分析两处的用法、含义和作用有什么不同。

    答 : ①“春深似海”                                                         ②  春深似海!                                                       13、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起什么作用?

    答:                                                                      

14、对“人面桃花相映红,必定是在那小岛上”这句话作用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是作者的想象,想到开满桃花的美丽小岛上去。

    B、是这一自然段的小结,写青岛五月的春深似海。

    C、是实写青岛的景色美,那是个桃花盛开的地方。

    D、是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春深似海”的升华,想象一个理想境界,以自然地引         出了下文对女子的描写。

15、这个语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二)

     ①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下列表现:

    ②土地生态的恶化。我国长期以来破坏性的砍伐、开垦使植被毁灭,造成水土的严重流失。毁林造田和过度放牧使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沙漠化土地平均每年扩展1560平方公里,不毛之地不断扩大。

    ③水资源的污染。近几年来,我国的水资源持续短缺,水质污染严重,这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愈来愈值得重视的问题。我国有近300个城市已受到供水不足或严重不足的威胁,特别是北方的地下水资源面临着枯竭的危险。

    ④大气污染的加剧。 因为我国能源中煤炭占有相当的比例,加上燃煤方式的落后, 所以煤烟型污染造成大气质量日趋下降。 大部分城市每平方公里月降尘量都在30-40吨,有的甚至高达数百砘、上千吨。

    ⑤森林草场的减少。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50年代的13%降到目前的10%以下,采伐量超过林木生长量,赤字在1亿立方米左右。我国目前可利用的草地人均仅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3。现在全国草场退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场的1/3以上,目前这种退化仍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在扩大。

16、本文段说明的对象是                         。

17、本文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有              、                            。

18、第⑤段中“赤字在1亿立方米左右”中“左右”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                                                                      

19、对文段②——⑤段结构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并列关系  B、递进关系    C、总分关系     D、主次关系

20、请为本文补出一个结论性的结尾,不超过20字。

 

三、文言文阅读部分(共11分,第21、22题4分,第23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3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姘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不以千里 称也(        )             ②才美不外见  (      )

    ③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     )        ④虽有千里之能(      )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3、在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用文中的       句子回答)

    答: ①                                      ③                      

 

四、写作部分(50分)

     24、应用文(10分)

       下面是一则家长会通知,在内容和格式上有五处错误,请分别提出修改意见。

       修改是: ①                                                                             ②                                                 

                ③                                                

                ④                                                                             ⑤                                                          

    25、作文(40分)

        

              在生活、学习中,当面对一个具体问题时,我们往往要在多种解决方案中           进行取舍。每当这时,你是当机立断,还是犹豫不决?你是自己做主,还是听           从他人?或 是……

         

          要求:1、请根据以上提示,以《抉择》作为题目,写一篇以记叙为主,适当                      穿插抒情和议论的文章;

                2、 不少于500字;

                3、 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扣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共12分,第1题4分,其余每题2分)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是逆天帝命也(     )        ②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

  ③虎求百兽而食之(    )        ④虎以为然 (    )

2、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天帝使我长百兽。

    A、天帝使我比百兽有长处。

    B、天帝派我作百兽的首领。

    C、天帝使我比百兽长得快。

    D、天帝使我的身体比百兽长。

3、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4、对这则寓言故事蕴含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使人怀疑而信服,应故意说些夸大的。

    B、坏人只有依靠恶势力,才能欺侮别人。

    C、狐狸的智力不同一般。脑瓜比老虎聪明。

    D、倚仗别人的势力,虚张声势,吓唬人。

5、请根据寓言故事的内容拟写一个成语作为这则短文的标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共18分,第6题2分,其余每题4分)

绿的歌

   (1)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湛蓝湛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2)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3)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4)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5)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6)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片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7)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思路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8)“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

   (9)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冬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去,坐汽车从公路进入祖国的南疆。小车在层峦叠嶂中穿行,两旁是密密层层的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默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10)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11)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①时代。

(12)个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②时代。

(13)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③的社会主义祖国的青年④们!

6、根据第(8)段的意思,写“落红不是无情物”的下一句诗:

    答 : “                                

7、第(7)段中“向前看”的思路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8、第(9)段作者见到“绿”先是“惊喜”,继而是“陶醉”,这是为什么?

   答:                                                                       

9、指出最后三段中“青年”的不同含义: 

   答:  ①                                 ②                              

          ③                                 ④                               

10、本文重点是写“绿”,可先后写的却是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和枫林的红色,这       是为什么?

    答:                                                                        

三、作文(30分)

  要求:根据卷一“现代文阅读”中第(二)部分“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下列表现:……”这部分文字,选择一个角度,提出一个观点,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议论短文,说说自己的看法,题目自拟。

初三语文试卷答案

卷一

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共33分,每小题3分)

1、C   2、B   3、A    4、A   5、A    6、B  7、C  8、D  9、C   10、C

11、苛政猛于虎(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每句1分)

二、现代文阅读  (共26分,第12题4分,第16、19题2分,其余每小题3分) 

(一)12、①引用成语,春色像海洋,突出绿的广阔无垠。(2分)②直接描写,春意如海深,突出春意的浓深。(2分)13、运用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1分),突出春深似海,绿意无限(2分)。14、D  15、表达了作者对青岛美好景象的赞美。

(二)、16、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  17、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分类别(4种说明方法写对3种即得分,每种1分)18、不能,“左右”表示“约略”、“上下”的意思,去掉了就与实际不相符了或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19、A   20、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或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恶化或改善我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刻不容缓。(意对即得分,但没有写出结论性的话不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共11分,第21、22题4分,第23题3分)  

21、①出名 ②通“现”  ③这  ④即使 (每小题1分) 22、略

23、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每小题1分)

四、写作

 24、应用文:①称呼应顶格写 ②应写出通知开会的具体时间  ③应写出通知开会的具体地址  ④删去“此致,敬礼!”  ⑤通知时间和单位位置上下互相调换 (每处2分)25、作文评分标准参照中考标准

卷二

一、文言文部分  

1、①违背  ②跑  ③代词,指百兽  ④ 对  2、B  3、略   4、D    5、狐假虎威

二、现代文阅读 (共18分,第6题2分,其余每题4分)

 6、“化作春泥更护花”   7、指的是第⑧段(写出具体内容也对,2分),表达了作者为新的一代乐于奉献的精神(2分)。  8、绿是春天的青春的象征,也是作者理想与希望所在(如直接写出第⑩段内容酌情给分)。  9、①一个人介于少年和中年之间的阶段  ②泛指一切事物的起始时代  ③建国时期   ④指年轻人(每小题1分)  10、为突出后面写绿作铺垫。

三、作文评分标准参照中考标准

卷一

卷二

总分

家长会通知

    家长同志:                                           

     兹定于2000年1月15日晚上在我校召开毕业班学生家长会议,由校长汇报本学期以来我校毕业班工作情况,传达有关中考情况。届时,请准时参加。                                          

     此致                                                  

 敬礼 !                                                                                               2000年1月14日

                                           城关中学校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