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各地文言文集锦

2014-5-11 0:07:31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各地文言文集锦(二)

    (二)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和《子鱼论战》(节选),完成12—16题。(共13分)(镇江卷)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①济。司马②日:“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日:“君子不重③伤,不禽二毛④。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⑤,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⑥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古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令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耉⑦,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 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⑧可也。”
  「注释」①既:尽。 ②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指子鱼。 ③重(chóng):重复,再次。④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⑤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⑥勍(qíng)敌:强敌。 ⑦胡耉(gǒu):很老的人。 ⑧儳(chán):杂乱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12.解释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弗敢专也( ) (2)忠之属也( )
  (3)遂逐齐师( ) (4)阻而鼓之( )
  13.翻译下面句子。(2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曹刿认为“肉食者I鄙,未能远凛”。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哪里?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2分)
  15.造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不同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16.曹刿和子鱼在作战思想上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12.(4分)(1)独l叶(2)尽力做好本分的事(3)追赶,追击(d)击鼓(进军)(答对一个1分)
  13. (2分)火火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一一了解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米处理。(“狱”、 “以”翻译不正确的分别扣1分,语句不通顺的扣1分)
  14.(2分)战前鲁庄公的“鄙”表现在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贵族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意思对即可。若谷原文“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和“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则不给分:若答这两句的翻泽,给1分。)
  15.(2分)长勺之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鲁庄公取信于民,并能听从曹刿的指挢;泓水之战火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宋襄公自以为是,不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意思对即可)
  16.(3分)不设统一答案。相同点1分,举例各1分。示例:相同之处是两人都重视观察敌情,善于捕捉有利战机机。曹刿选择“齐人三鼓”后的时机发动进攻:子鱼主张“其米既济”的时机发动进攻。
  (三)(14分)
  (甲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文)赵将廉颇之后嗣廉范①,任云中郡守。一日,会匈奴大入塞,故事②虏人③过五千,移文④旁郡。吏欲传檄⑤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虏众盛而范兵不敌。会日暮,令军士各交缚⑥两炬三头热火⑦,营中星列⑧。虏遥望火多,谓汉兵救至,大惊。待旦⑨将退,范乃令军中褥食⑩,晨往赴之。俄而,斩首数百级,虏自相践踏,死者千余人。虏由此不敢复向云中。
  「注释」:①廉范:廉颇的后代。 ②故事:按旧例。 ③虏:敌人。 ④移文:发文书。 ⑤传檄:发出紧急公文。 ⑥交缚:交叉缚扎。 ⑦热火:点火。 ⑧星列: 20.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3分)
  望其旗靡( ) 会匈奴大入塞( )
  俄而,斩首数百级( ) 范兵不敌( )
  公将鼓之( ) 范乃令军中褥食( )
  21.用“/”划出下边一句话的朗读停顿。(1分)
  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译文:
  ⑵吏欲传檄求救,范不听,自率士卒拒之。
  译文:
  23.长勺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作战中,曹刿两次抓住战机,出奇制胜,第一次是在 之时,第二次是在 之时(用原文填空,2分)。乙文中,廉范在众寡不敌的情况下,也表现出高超的指挥才能。廉范在作战中采用的妙招是。(可用原文作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4分)
  24.曹刿、廉范这两位军事家指挥作战时,既能做到 ,又能做到胆大而心细,因此取得战争的胜利。(2分)
  20.倒下 正遇上 一会儿 抵挡 助词,无实义 就21.虏 众 盛 而 范 兵 不 敌。
  22.(1)第一次击鼓气士气大振,第二次击鼓士气有所衰退,第三次击鼓士气消逝怠尽。
  (2)吏想发紧急公文向旁边的郡县求救,廉范不肯,亲自率领士兵抵抗。
  23.彼竭我盈,(故克之);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2分) 令军士各交缚两炬三头热火,营中星列;范乃令军中褥食,晨往赴之。(2分)
  24.知己知彼 或抓住战机。(答出其中一点即给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一12题。(10分)
  (甲)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那?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乙)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皆竹楼之所助也。公退之暇,被鹤( chǎng ),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滴居之胜概也。
  (选自(王禹偁的《黄冈新建小竹楼记》,有删节)
  9.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②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庙堂:③不可具状 具:④公退之暇,被鹤氅 被: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①后天下之乐而乐 ①以其价廉而工省也A. B.②烟云竹树而已 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①处江湖之远 ①然则何时而乐耶C. D.②竹工破之 ②子声丁丁然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2分)
  ②焚香默坐,消遣世虑。(2分)
  12.两文都是作者被贬官之后所作,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态度?(2分)
  9.①求:探求。②庙堂:宗庙和殿堂,指朝廷。,③具:全,都。④被:通“披”,披着。(2分。每词0.5分)
  10. B(2分。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助词,与“已”组合成“而已”,罢了,表语气。B连词,因为。C①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代词,代竹子。D①代词,这样;②助词,表状态)
  11.①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一道呢?(2分。“微”、“斯人”、“谁与”、“归”各0.5分。意思对即可)②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2分。“焚”、“默”、“遣”、“世虑”各0 .5分,意思对即可)
  12.范仲淹优国优民;王禹偁随遇而安、自得其乐。(2分。优国优民1分,自得其乐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黄冈一带竹子很多,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匠把它破开,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户户都是这样,因为它既便宜又省工。我因此建造了两间小竹楼,与月波楼相连。登楼远望群山,风光尽收眼底,景色无法一一描绘出来。夏天,最适宜听急雨,有如瀑布飞溅的声响;冬天,最适宜听大雪,有如碎玉撒落的声响。这里适宜鼓琴,琴声和谐悠扬;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围棋,棋子落在棋盘上发出丁丁的声音。这一切都是竹楼所给予的。我在办完公事的闲暇时间,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静坐,消除一切世俗的杂念。水色山光之外,只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等到酒醒之后,茶品完了,香烧尽了,送走夕阳,迎来明月,这也是贬居生活中的佳境啊。象星一样布满。 ⑨待旦:等到天亮。 ⑩褥食:在睡垫上把早饭吃了。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8—12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8、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3分)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悉如外人(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9、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1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2分)
  12、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4分)
  答:。
  8、(1)类(2)全,都(3)邀请(每词1分)
  9、(2分)A(古义;B交错相通:c与世隔绝的地方;D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10,(4.分)。(1)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显得心满意足。(“黄发垂髻”1分,“怡然自乐”1分)
  (2)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或:这个人为(他们)详细地介绍了自己所听到的事。(“具言”与“所闻”各1分,其中“所闻”译成“知道的”或“见闻的”都得1分)
  11、(2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12、(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有战乱)的向往,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意合即可。〔“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两点每点各2分)
  四、综合阅读,心灵世界的对话(共50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9、请你赏析。
  (1)这首诗描写了大海的辽阔壮美,具体描绘了哪些所见实景和所想虚景?(2分)
  (2)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二)、比较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0——14题。(15分)
  「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记)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 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
  10.解释下列句中黑体实词的含义:⑴不亦说乎? ⑵李生说之曰⑶学而不厌 ⑷王生益愠11.下列句中黑体的“之”与“前人之述备矣”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学而时习之 B.学者之大忌C. 择善而从之 D.是以谓之‘文’也12.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 学而/不思则罔 B. 可以为师/矣C. 盖/学贵善思 D. 请铭之坐/右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14.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学习方法。那么孔子和李生都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善学者”?(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这对我们又有怎样的启发?
  9、(1)海水、山岛、树木、秋风、洪波、日月星辰等 (2)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10、(1)高兴 (2)劝说 (3)满足 (4)恼怒11、B 12、C 13、(1)(2)善于学习的人不认为向知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的事情,选择别人的长处来学习,希望懂得好的真理。
  14、善学者学贵善思 不耻下问 择善而从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一11题。(11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下弼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p
  A 以弱为强者 B 曹操比于袁绍贤能为之用 信义著于四海C 此用武之国 D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此诚不可与争锋 争锋:⑵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资:⑶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殷:⑷ 总揽英雄 揽11.诺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4分)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一15题。(12分)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⑴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⑵ 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⑶ 惧其不已也 已:⑷ 无陇断焉 断: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 甚矣,汝之不惠!
  ⑵ 何苦而不平?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2分)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 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4分)
  (一)(11分)
  9.(3分)D 10.(4分)
  (1)争强、争胜(2)资助、给予(3)兴旺富裕(4)招致、罗致11.(4分)
  对曹操“不可与争锋”(1分);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1分);劝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然后进取中原(2分)。(意思对即可)
  (二)(12分)
  12.(2分)
  (1)草木(2)亡,通“无”
  (3)停止(4)隔绝13.(4分)
  (1)你太不聪明了。(2分)
  (2)愁什么挖不平?(还愁挖不平吗?)(2分)
  14.(2分)
  (1)在长江南岸;(2)在洛河北岸;(3)在衡山南面;(4)在华山北面15.(4分)对山的态度其实是对困难的态度,循此方向谈看法、作评价皆可。只要世界观积极,言之成理,表达流(一)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节选自《唐雎不辱使命》)
  1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的词。(2分)
  ①以头抢地耳 ▲ ②长跪而谢之 ▲△ △19、下列句中加△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原文: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译文: ▲21、唐雎以“士之怒”回击秦王的“天子之怒”,这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2分)
  ▲
  (二)
  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
  「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③次:次序。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⑤惠公:晋国国君。
  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2分)
  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23、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亡其骏马(死亡) B、是吾骏马也(这)
  △ △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 D、遂溃围(冲破)
  △ △24、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方共食其肉 即以次饮之酒△ △A、 方七百里 B、 必以分人△ △晋攻秦穆公,围之 此德出而福反也△ △C、 何陋之有 D、 温故而知新△ △25、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2分)
  ▲(一)18、①撞 ②道歉(2分。每格1分。) 19、C(2分) 20、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2分。关键词“以”、“徒”、“以”各0.5分。)
  21、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精神(2分)
  (二)2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2分。划对一处不得分,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 23、A(2分) 24、D(2分) 25、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2分。施恩与回报各1分,大致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文阅读(25分)
  16.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得分 评卷人
  (一)(4分)
  赋得暮雨送李曹 (唐)韦应物楚江微雨里, 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①深不见,浦树②远含滋③。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④。
  「注释」①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②浦树:水边的树。③含滋:湿润,带着水气。 ④散丝:雨丝,这里比喻流泪。
  (1)全诗描写了暮雨中的哪些景物?(2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得分 评卷人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7—23题。(21分)
  (二)(10分)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7.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1)山岳潜形 ( ) (2)则有去国怀乡 ( )
  (3)至若春和景明( )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9.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理想抱负?(3分)畅就可得分,否则酌情扣分。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20.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3分)
  (1) 退为家人讲( ) (2) 光持石击瓮破之( ) (3) 同列语之曰( )
  2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闻讲《左氏春秋》,爱之(代家人) B.群儿戏于庭(在)
  C.众皆弃去 (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
  2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2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3分)
  16.⑴楚江、帆、鸟、海门、浦树。
  ⑵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评分标准:第⑴题2分,共五种景物,写出其中两个即可得满分,只写其中一个得1分。第⑵题2分,写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可得1分。
  (二)(10分)
  17.⑴形体(形迹) ⑵离开 ⑶日光(阳光) ⑷探求评分标准:4分。每词1分。
  18.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评分标准: 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19.抒发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理想抱负。
  评分标准:3分。如用自己的话概括,意对即可。
  (三)(11分)
  20.⑴回家(回来、回去) ⑵打破(击破、敲破) ⑶告诉评分标准:3分。每词1分。
  21.A评分标准:2分。
  22.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评分标准:3分。整句意思正确、语言通顺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译。
  23.⑴喜欢读书(勤奋好学) ⑵聪明机智 ⑶生活朴实(不喜奢华)
  评分标准:3分,写出一点得1分。第⑵点如答“乐于助人”也对。
  请认真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18~25题。
  (一)山中与幽人①对酌唐 李白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②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注释」①幽人:指隐居的高士。②卿:对好朋友的称呼。
  18、阅读《山中与幽人对酌》,回答问题。(4分)
  (1)“一杯一杯复一杯”中连用三个“一杯”,这有什么好处?(2分)
  (2)“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2分)
  (二)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乡为身死而不受(3)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21、补出下面句子中括号里省略的内容。(2分)
  乡为( )身死而不受(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2、《孟子》中有这样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认为其中的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2分)
  (三)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①底焦饭,陈作郡主簿②,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③焦饭,归以遗④母。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③伫录:贮藏。④遗:赠送。⑤未展:来不及。
  2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母好食铛底焦饭 (2)恒装一囊(3)战于沪渎 (4)逃走山泽2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⑤归家,遂带以从军。
  25、读了这则短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3分)
  18、(1)“极写饮酒之多”或“极写饮酒之痛快”。
  (2)“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热爱之情”或“朋友之间的深情”。
  (二)
  19、(1)益处、好处(2)通“向”,从前(3)侍奉 (4)停止、放弃20、轻蔑地、呵斥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21、义;万钟或施舍22、“贫贱不能移”或第二句。

三)
  23、(1)喜欢、爱好(2)经常、常常(3)在(4)跑24、陈某已经收集了好几斗锅巴,来不及回家了,就带着锅巴参战。
  25、参考示例:(1)孝顺父母,是做儿女的本分。(2)孝顺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持之以恒。(3)百善孝为先(4)父母为儿女付出了很多,做儿女的要学会感恩等意思近即可。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足肤皲裂而不知________________ (2)久而乃和________________(3)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 (4)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________________ 29.翻译下面句子。(2分)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根据文段内容,请你具体指出作者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末句说:“盖余之勤且艰若此”,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并根据你对作者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或从中受到的启发。(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古人读书像本文作者宋濂一样勤奋、刻苦的可谓不胜枚举。如战国时期苏秦、晋时孙敬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克制自己的困乏,孙康、车胤的“_________________”(填一个成语)是利用有限的外部条件。(2分(四)28.①却(可是,但是) ②才 ③通“披”,穿 ④破29.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30.求学路途艰难;衣服破旧;食物粗劣。(每点1分,意近即可)
  31.无统一答案,可从作者刻苦勤奋历尽艰辛后,终获知识,成为饱学之士的事例,想到要成功必须刻苦勤奋学习的道理;也可只谈自己如何向作者学习的一些想法,等等。
  32.悬梁刺股(头悬梁,锥刺股) 囊萤映雪(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9~12题。(8分)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9.《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 》,①处冒号的作用是 .(2分)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②闻寡人之耳者③时时而间进 ④期年之后1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12.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2分)
  (二)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3-14题。(4分)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往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天与云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13.写景是游记的重点,试用自己的话将湖中雪景描绘出来。(2分)
  14.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2分)
  (一) (共 8分) 9.战国策 总结(概括、收束)上文。(每空1分,共2分)10.①确实 ②使……听到 ③问或,偶然 ④满一年(每个0.5分,共2分) 11.①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②所有的大臣、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的可得到上等奖赏。(每句1分,共2分) 12.人贵有自知之明,要善于接纳合理化建议,要讲究劝说的方式、方法等。(意思对即可,每条1分,共2分)
  (二)(共4分)13.示例:平静的湖面上弥漫着水汽凝成的冰花,站在船头,向远处望去,高处的天与云,远处的山和水,浑然一体,一片白茫茫的景象。如果立在岸上,湖上能看得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我的一叶小舟及船上的两三个人影罢了。(能全面描绘出文中所写景物1分,语句连贯通顺1分,共2分)(直接翻译原文也可)14.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逸致。(意思对即可,每点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