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题考点透视及知识梳理
一、记叙文
考点透视
记叙文阅读的试题考点主要包括:
一、整体感知文章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理解文章的总体思路,弄清结构层次;
2、理解文章各段之间的关系、顺序,进一步整体把握文章;
3、概括各段、各层的大意,文章的中心内容;
4、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这部分主要考查概括能力。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归纳中心思想
分析结构层次,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A:以写事为主的文章:
1、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时间分析;
2、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地点转换分析;
3、按事情发展的阶段分析。
B:以写人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成长的阶段分析;
2、按人物所在的不同地点分析;
3、按表现人物不同性格特征的不同条件分析;
4、按人物感情的变化分析。
C:以写景状物为主的文章:
1、按人物观察景物的观察点的变化,即空间变化分析;
2、按不同时间的不同景致的变化,即时间变化分析。
D:归纳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有:
1、分析文章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揭示文章的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卒章显志,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文章中心;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这些句子往往与中心密切相关;
4、结合概括各段大意的基础上归纳中心;
归纳主题,切忌脱离文章,架空分析,一定让分析在文章中有依据。
三、分析文章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1、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2、记叙文的表现手法是多方面的:记叙文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例子我们上课时曾经讲过)
3、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4、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这样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同学在进行文章构思时应注意)
5、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阅读时要细加体会,完成试题时,应结合上一次课上发下来的材料中的规范答题语言进行辨别和使用。
四、理解文中词语、句子的含义与作用
这部分内容包括:
1、文章中近义词、关联词的选用;
2、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
3、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意思和深层含义;
4、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各种修辞在文中的运用与作用等。(同学们在进行复习时,应先将发下来的材料记熟,平日里再加以应用)
五、记叙的线索、要素,记叙的详略,过渡、照应等也是考题中常常涉及到的。
根据大纲的要求,今年语文考试已出现开放型试题——点评题。
阅读解题技巧
思路是:看标题——读文章——审试题——回读原文——作解答。(前提:对相应知识的概念较为清晰)
(一)看标题
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标题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标题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标题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
(二)读文章
阅读理解的主要步骤。
A:写人的文章主要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从而突显主题。
B: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
C: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特点就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应着重注意以下2点:
(1)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
(2) 注意体会文中有关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
D: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并在篇末点题升华。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3点:
(1)找出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
(2)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分析答题时要注意抓住描写物的形象的特点;
(3)注意体会文中有关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
(三)审题目
为什么要说看清文章后面的题目呢?根据同学们临场的教训,不注意审题、不看清要求就答题,往往会做了题却把分丢了。例如:题意让你找错误的选项,而你找了正确的,题意让你用原文语句回答而你用自己的话概括了,这都是因为不注意审题所致,因此。同学们应对此部分予以重视。
(四)按题目要求回读原文
第一次读原文是大概知道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但因不知问题是什么,所以读起来重点不突出,当看清题目后再读就比较主动,属于带着问题去读,是有目的地去读,同时还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的用普通话且富有情感的去读,这样就能很快能找到答案了。
(五)答题
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的按照发下来的材料,用规范化的语言来答题,在进行表述性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连贯精练,抓住答题核心,内容要全面,力求一语中的。
二、说明文
考点透视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A: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
B: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
当然,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也可以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
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6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单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就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和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有时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就可以根据其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中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就非常清晰且极据说服力。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实质上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等等方式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就是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的。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言特点: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因此,在读文章时应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那些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同时说明文在要求语言准确的前提下,事理性说明文一般以其语言的平实见长,而事物类说明文的语言则多以生动活泼而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总分式、递进式。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
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说明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做说明文的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明确说明对象:
A:阅读事物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B:阅读事理说明文,耍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
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示说明的对象。如《中国石拱桥》。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种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和特征。
二、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等),性质(硬、软、冷、热等),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等等方面。
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
除说明的重点外,还耍弄清作者介绍的是事物哪些方面的特征,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例如《死海不死》一文,围绕死海的特征,从三个角度进行说明:先说死海的“死”(现象特征),再说死海的“不死”(本质特征),最后又说到死海的“不死”与“死”(现状与未来发展特征)。这样死海的全面特征便被一层一层地揭示出来了。
又如《苏州园林》一文,围绕“无论站在哪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总特点,从五个方面加以说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以及门窗雕镂琢磨和颜色等。这样从不同方面归纳分析,也就全面把握了苏州园林的特色。
三、归纳说明方法:
阅读说明文时,边读边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然后总结主要使用了哪些方法,并进而分析这些说明方法对准确说明事物特征所起的作用。
四、理清说明顺序:
A: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
B: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
C: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在逐段概括要点的基础上,再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意依次连缀起来,就能比较清楚地显示出全文的说明顺序了。
D:在分析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时,还要看具体的说明的对象。
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
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
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用逻辑顺序。
五、整体感知,把握中心:
在理清说明顺序的基础上,分析段与段、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就容易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了。如是总——分式的结构,还要着重分析“分”的部分是按什么原则组合的,是并列,是递进,还是包含有总分关系。递进式结构要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还是由个别到一般,或是从结果到原因等等。把握结构后,最好能画出结构示意图。
说明中心就是归纳出一篇说明文说明了被说明事物的怎样的特征,或阐释了怎样的事理。在理清说明顺序、把握文章结构的基础上,再归纳说明中心也就不难了。
六、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是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说明文语言,就是看遣词造句是怎样准确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特征的。
同学们要特别注意分析关键词语的作用。如《向沙漠进军》一文中“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中去掉“最”不足以说明沙漠危害之严重;去掉“自然”“敌人”性质就不清楚;去掉“之一”就绝对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