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

2014-5-11 0:07:33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模拟考试题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0分)

1、识字写字:根据拼音用你最擅长的字体把汉字写出在框格里。(4分)

wàn  zhòng  yī  xīn  zhòng  zhì  chéng chéng

2、成语运用: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日本右翼势力,为掩盖侵华事实,信口雌黄,不惜用谎言掩盖事实,其结果只能是欲盖弥彰

C、李老师讲课抑扬顿挫,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位同学。

D、张英激动地说:“不是我妄自菲薄,你们能做到的,我也能。”

3、文化遗产:古诗文默写填空。(8分)

(1)读到美国哲学家欧文的“志同道合的人并不需要永远呆在一起”时,我就不禁想起《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

(2)《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反映人生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后世使用中得到了引申和阐发:只要充满信心,就能战胜艰难险阻,达到新的境界。

(4)《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5)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做到“__________________”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用《己亥杂诗》中的语句来填空)

6、《岳阳楼记》中,体现作者“万家忧乐挂心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此先汉所以兴隆也;_______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8)东晋才女谢道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以柳絮喻雪,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被誉为千古名句。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4、修辞园地:根据语境,依照画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2分)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学常识:

A、《背影》《白杨礼赞》《孔乙己》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B、陆游的《过故人庄》和杜甫的〈望岳〉都有是五言律诗。

C、〈水浒传〉中的鲁智深是个富有正义感、粗中有细的人物。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前苏联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6、实际运用:读下面一则寓言,概括其寓意。(不超过18个字)(2分)

  一个小男孩问上帝:“一万年对你来说有多长?”上帝说:“像一分钟。”小男孩又问上帝:“一百万元对你来说有多少?”上帝回答说:“像一元。”小男孩再问上帝:“那你能给我一百万元吗?”上帝回答说:“当然可以,只要你给我一分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口语交际: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回答问题。(2分)

中考前夕,王芳接到学校的通知,周末到曾国藩故居进行采访活动。正想放松一下的王芳把活动计划告诉了妈妈。妈妈对张强说“我和你爸爸已经商量好了,等你中考一结束,我们就去北京旅游。”

(1)妈妈的言外之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王芳的口吻,用得体的语言说服妈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综合性学习:

完成下面两道生活语文题。(8分)

小方等几位同学筹备创办一个希望文学社,并准备出版社刊《希望》,以此来团结一批文学爱好者,提高同学们对文学的兴趣,推动校园文学的健康发展。

(1)假如你是小方,你得到老师和学校的支持,于是,你找到语文老师,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希望文学社准备首先组织一次读书报告会,重点向同学们推荐一部文学名著,但几位同学为到底先推荐哪一部文学名著争执不下。小方想听听你的意见,你对小方说:“我推荐(作者)(    )的《          》。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当地政府要求学校组织一次“地方资源”调查活动,假如你被指定为这次活动的策划人,请你为这次调查活动作一个策划方案,请把你的设想写在下面。(注意:活动策划中出现地名,一律用“A、B、C、D”代替;涉及人名的,一律用“XX”代替)

(1)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调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设计两种具体的调查方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调查,你发现当地的自然景观受到了破坏,请写一条广告语,呼吁人们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珍惜我们拥有的资源。(不超过20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40分)

(一)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尝趋百里之外,从乡之先达执政党经叩问。先达德重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家(的)        B、弗怠(指代抄书)

C、走送(指代藏书之家)        D、益慕圣贤道(的)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言文,要勤查工具书。下面是《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假”字的几种解释,判断哪一种解释最适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中的“假”字。(    )(2分)

假:A、借    B、宽容   C、如果、假   D、非正式的

12、从本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13、对诗歌赏析有误的是(  )(2分)

A、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出了飞来峰上塔之高,后两句写登塔的感想。

B、这首词前两句的意思是:我登上飞来峰顶寻找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那里可以看到日出。

C、这首词的后两句表面看是写自然景象,实际暗指社会现象。这里表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不怕阻挠。

D、作者善于把抽象的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借景抒情,表明自己不畏艰难,对前途充满信心。

14、诗人善于把抽象道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1信息技术革命,是传递信息技术的更新,是获取信息手段的突破。获取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些深层次关键信息是至关重要的,遥感卫星就是人类获取重要信息的重要工具。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宝成铁路自建成以来,长期被滑坡、塌方灾害困扰。长期以来,铁路专家一直找不出原因,只能年复一年地在灾害与维修的怪圈中折腾。然而在我国发射的返回式拍摄的照片上清晰地显示出,这条铁路一些地段处于地层的断裂带上,于是铁路部门立即对此采取了加固地层的措施,才从根本上减少了山体滑坡时事故的发生。

3利用遥感卫星进行国土普查,是人类获取信息的另一重要途径。例如,我国对于青藏高原等人迹罕至、自然条件恶劣之地进行普查,遥感卫星提供的一幅照片的覆盖面积是航空照片的140倍,只需1人用3天时间就可以完成解译判读工作;如用飞机航拍,则需要30人用几个月时间;如用人工则需要几年。

4我国石油地质队员在对柴达木盆地“伊克雅乌汝”油气构造进行调查时,26人苦战4个月,才测出568个点,以此绘制成五万分之一的地质图;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还发现了地面测量中无法发现的断层构造。

5我国考古工作者还利用遥感卫星图片,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比如内蒙古昭乌达盟附近的一座被黄沙深埋的古城,在遥感卫星图片上被发现,并确认是元朝忽必烈为其女儿鲁国大长公主兴建的应昌古城。

15、找出能概括全文大意的中心句,稍加改造后,写在下面的横线上。(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从文章中找出主要的两种说明方法,并举例说明。(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下面的三句话是从第1段的空格内抽出来的,请通读全文,正确排列三句话的顺序。(2分)

1代替人们勘察无人区的情况,

2远在太空可以看清人们在地面察觉不到的地质断层,

3发现地下的石油、古迹。

答:三句话的顺序是(只写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_

18、根据上下文推测,第2段的“怪圈”的意思是(2分)________

19、第4段中“而卫星仅用一张照片就把情况看清”一句,去掉“仅”字,句子也通顺,请说一说用“仅”的好处。(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要成为你自己

童年和少年是充满理想的美好时期。如果我问你们,你们将来想成为怎样的人,你们一定会给我许多漂亮的回答。譬如说,想成为拿破仑那样的伟人,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曹雪芹那样的文豪,等等。这些回答都不坏,不过,我认为比这一切都重要的是,首先要成为你自己。

姑且假定你特别崇拜拿破仑,成为像他那样的盖世英雄是你的最大愿望。好吧,我问你:就让你成为拿破仑,生长在他那个年代,有他那些经历,你愿意吗?你很可能会激动得喊起来:太愿意啦!我再问你:让你从身体到灵魂整个儿都变成他,你也愿意吗?这下你或许有些犹豫了,会这么想:整个儿变成了他不就是有我自己了吗?对了,我的朋友,正是这样。那么,你不愿意了?当然喽,因为这意味着世界上曾经有过拿破仑,这上事实没有改变,惟一的变化是你压根儿不存在了。

由此可见,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无论他多么羡慕别 什么人,如果让他彻头彻尾成为这个别人而不再是自己,谁都不肯了。

也许你会反驳我:你说的真是废话,每个人都已经是他自己了,怎么会彻头彻尾成为别人呢?不错,我只是在假设一种情形,这种情形不可能完全按到我所说的方式发生。不过在实际生活中,类似情形却常常在以稍微不同的方式发生着,世上有许多人,你可以说他是随便什么东西,一种职业、一种身份、一个角色,或别的什么,惟独不是他自己。如果一个人总是按到别人的意见生活,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总是为外在的事务忙碌,没有自己的内心生活,那么说他不是他自己就一点也没有冤枉他。因为确确实实,从他的头脑到他的心灵,你在其中已经找不到单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东西了,他只是别人的一个影子或事务的一架机器罢了。可见,真正成为自己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1)那么,怎样才能成为自己呢?(2)这是真正的难题,我承认我给不出一个答案。(3)我还相信,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4)我只能说,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要真切地意识到“自我”的宝贵,有了这个觉悟,他就会自己去寻找属于他的答案。(5)在茫茫宇宙间,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存在。(6)正像卢梭所说的,上帝把你造出来之后,就把那个属于你的特定的模子打碎了。(7)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但你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是没有人能替代的,(8)你死 后,没有人能代替你再活一次。(9)如果你能真正意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活在世上,最重要的就是活出你自己的特色和滋味来。

你的人生是否有意义,衡量的标准不是外在的成功,而是你对积极人生的独特领悟和坚守。

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

20、文章的论点是(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3段中“彻头彻尾”指的是什么人?(2分)___________

22、文章第2、3段针对________的人进行议论,提出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宝贵的还是他自己”的观点;第4段针对生活中自以为成了自己的人进行分析,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4分)

23、第4段中,作者把生活中的某一种人比作“事务的一架机器”这种人的具体表现是(用原文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4、对第五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要成为你自己,首先要真正意识到“自我”的宝贵。

B、作者借卢梭的话证明第(5)句所表述的观点。

C、第(9)句的“这一点”指的是“名声、财产、知识等等都是身外之物,人人都可求而得之”。

D、“怎样才能成为自己”,这是一个难题,作者认为不存在一个适用于一切人的答案。

25、文章最后一句是“坚持这一标准,你的自我才能闪放出个性的光华。”其中,“ 这一标准 ”是什么?你怎样理解文章的最后这句话?(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管是生活在喧闹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每个人对大自然都会有浓浓的依恋之情。某一次走进自然的行动,会给你留下难忘的记忆:也许是观赏万顷碧波,也许是留意田间小路,也许是仰望当空皓月,也许是谛听枝头蝉鸣……自然的美妙让你流连忘返,心醉神迷。

  三、作文:(50分)

请以“________让我陶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根据上述提示,在横线上填上相应内容,补全题目;2、文体 限,不少于600字;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不要使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