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模拟试卷

2014-5-11 0:07:33下载本试卷

初三语文第二学期模拟试卷(二)

1.满分120分,答卷时间150分钟。

2.试卷分第Ⅰ卷、第Ⅱ卷,共八道大题。

 

题号

总分

得分

 

 

 

 

 

 

 

 

 

 

满分

8

8

8

9

9

9

9

60

120

 

 

第Ⅰ卷 60分)

一、基础知识题。(8分,每小题2分)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脑(suǐ)    名(nì)      旗(zhì)      意(qiè)

B.时(shà)    本(shé)      琐(xīè)      然(wǎng)

C.修(róng)    职(xún)      驿站 (yì)      游(yè)

D.酝(niàng)   执(niù)      藏(zhù)       自(xǔ)

2.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顾茅庐    舍生取义      世外桃源      守株待兔

B.水落石出    四面楚歌      铁杵磨针      完壁归赵

C.亡羊补牢    闻鸡起舞      温故知新      心旷神怡

D.悬梁刺股    一鼓作气      中流砥柱      自给自足

3.作家、课文、出处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吴敬梓——《范进中举》——《儒林外史》

B.朱自清——《春》——《朱自清散文全集》

C.契诃夫——《变色龙》——《契诃夫小说选》

D.韩愈——《师说》——《韩愈先生集》

4.下面两句话所表达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非经批准不能动用流动资金。   ②非得经过批准才能动用流动资金。

B.①除非救援车辆,才准许通行。   ②除非救援车辆,其他一律不准许通行。

C.①这样的事,我何尝愿意做?    ②这样的事,我何尝不愿意做?

D.①他缺乏经验,难免会出现一些差错。②他缺乏经验,难免不出现一些差错。

二、语文积累题。(8分)

5.默写(5分)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故逐之。

③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④几处早莺争暖树,                  ,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         。人生自古谁无死,        

6.名著(3分)

《西游记》中,猪八戒的形象令人捧腹,请简述一则表现猪八戒憨厚可爱或忠勇善良的故事。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

①杨志闷闷不已,回到客店中,思量:“王伦劝俺,也见得是。(注:王伦是梁山水泊的首领,曾劝说杨志在梁山落草为寇。)只为洒家清白姓字,不肯将父母遗体来点污了。指望把一身本事,边庭上一枪一刀,博个封妻荫子,也与祖宗争口气,不想又吃这一闪!高太尉,你忒毒害,恁地刻剥!”心中烦恼了一回,在客店里又住几日,盘缠都使尽了。杨志寻思道:“却是怎地好!只有祖上留下这口宝刀,从来跟着洒家,如今事急无措,只得拿去街上货卖得千百贯钱钞,好做盘缠,投往他处安身。”当日将了宝刀,插了草标儿,上市去卖。走到马行街内,立了两个时辰,并无一个人问。将立到晌午时分,转来到天汉州桥热闹处去卖。杨志立未久,只见两边的人都跑入河下巷内去躲。杨志看时,只见都乱撺,口里说道:“快躲了,大虫来也。”杨志道:“好作怪!这等一片锦城池,却那得大虫来?”当下立住脚看时,只见远远地黑凛凛一大汉,吃得半醉,一步一攧撞将来。杨志看那人时,形貌生得粗丑。但见:面目依稀似鬼,身材仿佛如人。杈枒怪树,变为胳膊形骸;臭秽枯桩,化作腌臢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濑濑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弯弯卷螺发。胸前一片紧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

②原来这人是京师有名的破落户泼皮,叫做没毛大虫牛二,专在街上撒泼行凶撞闹,连为几头官司,开封府也治他不下,以此满城人见那厮来都躲了。……(此处写牛二刁难、纠缠杨志卖刀的文字从略)

③牛二喝道:“你说我打你,便打杀直甚么!”口里说,一面挥起右手,一拳打来。杨志霍地躲过,拿着刀抢入来,一时性起,望牛二颡根上搠个着,扑地倒了。杨志赶入去,把牛二胸脯上又连搠了两刀,血流满地,死在地上。杨志叫道:“洒家杀死这个泼皮,怎肯连累你们!(注:此处指的是当时围观的众人)泼皮既已死了,你们都来同洒家去官府里出首。”

(乙)

①我且问你: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这七个。却才那个挑酒的汉子便是白日鼠白胜。却怎地用药?原来挑上冈子时,两桶都是好酒。七个人先吃了一桶,刘唐揭起桶盖,又兜了半瓢吃,故意要他们看着,只是叫人死心塌地。次后,吴用去松林里取出药来,抖在瓢里,只做走来饶他酒吃,把瓢去兜时,药已搅在酒里,假意兜半瓢吃,那白胜劈手夺来,倾在桶里。这个便是计策。那计较都是吴用主张。这个唤做“智取生辰纲”。

②却说杨志当时在黄泥冈上被取了生辰纲去,如何回转见得梁中书去,欲畏就冈子上自寻死路;却待望黄泥冈下跃身一跳,猛可醒悟,拽住了脚,寻思道:“爹娘生下洒家,堂堂一表,凛凛一躯。自小学成十八般武艺在身,终不成只这般休了?比及今日寻个死处,不如日后等他拿得着时,却再理会。”

③转身再看那十四个人时,只是眼睁睁地看着杨志,没有挣扎得起。杨志指着骂道:“都是你这厮们不听我言语,因此做将出来,连累了洒家!”树根头拿了朴刀,挂了腰刀,周围看时,别无物件,杨志叹了口气,一直下冈子去了。

 

7.甲文第一段“快躲了,大虫来也”这句话中所说的“大虫”一般指的是    ,此处指的是    。(2分)

8.甲文中画线的句子对塑造杨志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答:                                    

                                    

9.甲文写杨志杀死牛二后怕连累别人,自动去官府自首;而乙文先写杨志丢失了生辰纲想自杀,后畏罪逃走。情节看似矛盾,实为合理,请你谈谈小说这样处理情节的合理性。(4分)

答:                                   

                                      

                                      

                           

四、文言文阅读。(9分)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从书以观。 (     )  ②四僵劲不能动。(     )

③同舍生皆绮绣。(     )  ④流辈甚称其贤。(     )

11.指出下列词的古今不同的词义。(2分)

①假:古义     ,今义     ;  ②走:古义     ,今义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                                  

②生以乡人子谒余。

翻译:                                 

13.作者在①②段中主要记述了他求学时的哪些艰难?他认为“业精德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3分)

答:                                  

                                        

                             

 

五、记叙文阅读。(9分)

唤醒生命

①他生活宽裕,爱好旅游,常利用闲暇时间开着自己的车四处游历。前不久,他又进行了一次长途旅行,自己驾着车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西藏。

②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到达海拔3000多米的青藏高原地区。只身旅行,难免孤寂,尤其是在那片地广人稀、人影和炊烟都难得一见的地方。他打开车里的收音机,却收听不到任何节目。

③车子进入高原腹地。穿越戈壁和沙丘的道路,两旁没有成活的草木,有的只是冰天雪地和不时刮起的狂风。

④他一路上领略着奇特的高原风光,不料赖以行进的汽车却出了故障。他仔细检查了半天,竟然没有找到任何原因。他想起以前听别人说过,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等待过往的车辆,请别的司机帮忙修理,或者帮助拖着坏了的车离开这里。

⑤只有等待,他一直等了三天。糟糕的是,三天里竟没有任何车辆从这里经过,甚至连一个人影都没看见。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死一般的沉寂、空旷。他携带的食物和水已所剩无几,处境非常险恶,如果再等不到过往的车辆或者能够帮助他的人,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⑥又过了两天,大雪将他的车慢慢覆盖。他又冷又饿,因为食物已经完全吃完了。

⑦迷迷糊糊中,蜷缩在车内的他被一种声音吵醒。爬出车来,他看见车顶上趴着一只不知名的小鸟。那只小鸟也许是在寻觅食物,看起来同样无助,正用微弱的声音不停地鸣叫着。霎时间,他的泪水禁不住涌出,这是五天来,他第一次听到来自生命的声音!

⑧他伸出手,轻轻捉住了那只小鸟,将它放进相对暖和的车厢里。他开始打起精神,试着努力自救。他反反复复地仔细检查汽车,终于找到了故障的原因,原来是化油器上的一个零件阻塞了油路。车子修好了,他靠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驶了40多公里,驶抵一个牧民居住点,他终于得救了。只是,那只吵醒他的小鸟在车子行驶的途中不幸地死去了。

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他说:“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直到今天,作为纪念,他还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

⑩但我想说,那只殒命高原的小鸟,它并不曾想起过要救人,救他的还是他自己。小鸟的叫声唤醒了他求生的欲望,才使他得以绝处逢生。是啊,被唤醒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去创造,才能够走出眼前看似无际的困境和厄运。   (选自《知道窗》,有改动)

14.文章写“他”旅游,为什么没有详细地描写“他”在旅途中所见的奇特美丽的高原风光?文章用第三人称来叙述有什么好处?(2分)

答:                                  

                                      

15.“这段经历,后来他常常谈起”,请概述他的“这段经历”。(35字以内)(2分)

答:                                  

                                      

16.“把那只风干得比拳头还小的小鸟保存在自己的书橱里”这一做法中蕴涵着“他”怎样的思想情感?(2分)

答:                                    

                                      

17.作者说“救他的还是他自己”,这和第⑨段“他”所说的“是那只小鸟求生的叫声挽救了我的生命”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答:                                   

                                      

                                      

六、说明文阅读。(9分)

海底也有淡水

①开发新水源是解决水危机的一个重要途径。面对浩翰的大海,人们在望洋兴叹之余肯定不止一次地幻想过那当中有淡水,希望能从那里弄出淡水来。

②目前,科学家们已在海底发现了甘甜的淡水,而且数量惊人。例如,在希腊东南的爱琴海海底有一处涌泉,一昼夜能流出100万立方米淡水。人们将泉水与咸苦的海水分开,用其灌溉3万公顷的土地。近年来,俄罗斯海洋学家探测表明,大洋底部淡水资源很丰富,其蕴藏量约占海水总量的1/5。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和古巴之间,海面上有一个直径30米的淡水区,水色、温度与周围海水皆异,人称“淡水井”。在我国福建省古雷半岛东边有个莱屿,距该岛500米的海面上也有一个淡水区,叫“玉带泉”。上述几例都是海底喷泉,因离岸不远海底的含水构造都是和陆地含水构造相连的,喷出的淡水由陆地予以补给。由于地下水露头很低,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也是很大的。除此之外,在海底海相与陆相交互地层中,陆相地层也有淡水层保存,它们一般与陆地含水构造不连通,也没有露头,成为封存的“化石淡水”。

③海底的淡水是从何处来的呢?各国科学家经过艰辛探索,提出了不少理论。渗透理论认为,海底的淡水来自陆地。海洋每年有33万立方千米的海水被蒸腾,化为雨雪降到陆地上之后,一部分渗入地下,遇到不透水的岩层,便形成了蓄水层。如果这蓄水层靠近大海,淡水就有可能透过海岸流入海底的岩层中。

④凝聚理论认为,地面上的淡水渗入海底只能达到一定界限,但在这界限以下仍有淡水,显然这些淡水不是来自陆地。海底的有些淡水是那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的。

⑤岩浆理论认为,地球深处存在着放气带,那里释放出数量惊人的气体,其中有大量的氧气和氢气,它们相互结合便形成了岩浆水。

⑥沉降理论则认为,地下水的起源与海底沉积物的沉积过程相联系。海水中携带的大量泥沙,一层层地沉积在海底,下层的沉积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把水分挤出来;被挤压的水又随沉积物的下降,被带入地层深处,形成了地下水。

⑦我们姑且不管哪种理论更符合实际,海底有藏量丰富的淡水已是不争的事实。科学家们设想有朝一日将在海上建成淡水厂,用钻机钻出淡水。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节)

18.文章②~⑥段围绕“海底淡水”说明了哪两大方面内容?(2分)

答:                                  

                                      

19.形成海底喷泉的条件有哪些?(2分)

答:                                   

                                      

20.文中提到了四种关于海底淡水来源的理论,请任选一种,概括其内容。(不超过30字)(2分)

答:                                    

                                      

21.在开发海底淡水的过程中,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你认为应该注意哪些问题?(3分)

答:                                  

                                       

                                      

七、议论文阅读。(9分)

大国的随想

①从人类历史上看,要成为大国者,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一般而言,首先要有地理屏障的保护,比如中国,东面有浩瀚无比的太平洋,西面有喜马拉稚山脉和青藏高原。还有,大国一般该出现在大陆的边缘地带,因为这样可以避免四面受敌,赢得发展的时间,比如中国、俄罗斯、美国等。在大陆的中间地带,很难出现大国,这些地方只能是大国轮番表演的舞台,是大国的通道。像英国的经历,更说明边缘地带是大国的摇篮。当来自东方的武力横扫欧亚大陆时,英国这个岛国可以躲过劫难,而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

②国家是用边界围起来的政治实体,是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区域,但这只是国家的形式,并不是国家的本质,真正的国家是指边界之内的国民已经形成了一种“凝聚力”,即“国家意识”,也就是大家都在内心深处认为我是“某国人”。我们中华民族早在汉代就已经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形成了稳固的“国家意识”,所以后来我们虽然有过多次被征服、被占领的历史,但最后的结果总是征服者被同化。相反,一些帝国成也倏忽,败也倏忽,其原因就是扩张和征服的速度太快,远远大于“国家认同”形成的速度。

③大国还须有军事和经济科技的实力,而后者决定前者。一个国家是否是大国最关健的因素是经济的实力。有经济实力的国家,才能从经济总量中拿出更大的部分用于军事,以取得军事的优势。

④但如何成为大国,从历史看,有一条规律,就是凡与大国直接对抗的,很难成为大国,反而采取跟随战略的,则可能获得成功。前苏联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都曾经采取与大国对抗的策略,这被证明很不成功,后来邓小平所说的“不抗旗,不当头……”的战略,实际上就是跟随战略,反而获得了成功。跟随很重要的一个含义就是学习,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发明,比如日本就很少有重大的科技发明,但由于善于学习应用,日本目前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

⑤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认为:大国就是能保卫自己,能对付任何国家的国家。

⑥有意味的是,中国学者都强调大国的道义责任。北京大学张详龙教授特别强调大国的文化感召力;学者盛洪也反对实力崇拜,强调中国作为大国崛起,将结束战国——帝国——战国这种国际关系模式,出现一种后帝国时代,为万世开太平。

⑦这一切都基于中国人有不同于西方的文化,孔子的大同世界、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预示着中国文化的非强权的发展趋向。也许西方的大国概念再加上中国文化中的“理想国”的内涵,才是未来大国应有的姿态。(有删改)

22.作者认为成为大国须具备哪五个要素?(3分)

答:                                  

                                        

                       

23.请简要说说第①段的论证过程。(2分)

答:                                  

                                       

                                      

24.结合“北京奥运”或者“汶川地震”谈谈重大事件对增强国民“国家意识”的作用。(2分)

答:                                  

                                        

                                      

25.请你谈谈对中国能否成为真正“大国”的看法,并简述理由。(2分)

答:                                  

                                       

                                      

第Ⅱ卷 (60分)

八、写作题。(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说,生活如诗,生活如歌;有人说,生活如藤,生活如萝;有人说,生活如溪流,生活如小河;有人说,生活如……

你怎样看待生活?请以“生活如__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文中不能出现本区学校的真实名称和教师、学生的真实姓名,如不可避免,请用化名。

项 目

等 级

内容、表达(55分)

 

书写

(5分)

总 分

赋分范围

得 分

 

一类卷(60~52)

55~47

 

 

二类卷(51~44)

46~39

 

 

阅卷人

三类卷(43~36)

38~31

 

 

 

四类卷(35~0)

30~0

 

 

 

 

 

 

大兴区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模拟试卷(二)

初三语文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  2008年5月

第Ⅰ卷 (60分)

一、基础知识题。(8分)

1.C 2.B  3.D  4.C (每题2分,共8分)

二、语文积累题。(8分)

5.答案略(本题5分,每小题1分;如有多、少、错字,该小题不得分)

6.(3分)示例①唐僧师徒受阻于流沙河,猪八戒几次潜入水中勇斗妖怪,和悟空一起保护了唐僧。示例②平顶山上,猪八戒以巡山为借口,想乘机睡觉,不料被悟空识破、跟踪。路上,八戒耍小聪明演习如何骗过师傅,没想一回来就被悟空揭穿,八戒赶忙求饶。(意思对即可)

三、综合性学习。(8分)

7.(2分)老虎  牛二  (每空1分)

8.(2分)这一心理描写交代了杨志出身名门的身份,表现了杨志具有想凭着本事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封妻荫子的思想。(意思对即可)

9.(4分)示例:杨志是在被迫中无意杀人,且杀的是市井的地痞无赖,从某种意义上说可谓是为民除去一害,故可光明磊落去自首等候官府从轻发落,没有必要逃亡。而丢失了生辰纲是死罪,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丢失都无法回去交差,故只好自杀;但想到父母的嘱托,不能无端死去,故只能选择隐忍逃亡。因而小说这样安排情节是很合理的。(内容3分,意思对即可;语言1分,通顺即可)

四、文言文阅读。(9分)

10.(2分)①取得,这里指买到②通“肢” 肢体 ③“被”同“披” 穿着  ④同辈的人(每解释对1 个词语得0.5分)

11.(2分)①借;与“真”相对,虚伪的、不真实的、伪造的。②跑;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每填对1 空得0.5分)

12.(2分)①因为(我的)心中有足以快乐的(读书)事,(我)不去理会嘴里吃的和身上穿的不如别人。 ②那个姓马的后生凭借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每译对1句得1分,意思对即可)

13.(3分)抄书苦,求师难,奔走劳,衣食简。(2分,写对两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用心专一。(1分)

五、记叙文阅读。(9分)

14.(2分)因为本文主题是唤醒生命,如果浓墨重彩地写奇特的高原风光,就偏离了主题。能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5.(2分)他驾车去西藏旅游,陷入困境。一只小鸟唤醒他求生的欲望,他自救成功。(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6.(2分)这是对小鸟的敬重,实际上也是对生命的礼赞。(意思对即可)

17.(3分)不矛盾。(1分,只答“不矛盾”不得分)因为小鸟只是唤醒他求生的欲望;而挽救生命是因为他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摆脱了困境。(2分,意思对即可)

六、说明文阅读。(9分)

18.(2分)说明了海底有淡水且数量惊人、海底淡水来源理论等内容。(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9.(2分)陆地含水构造延伸到离岸不远的海底含水构造。地下水出水口在海面以下,水头压力很大。 (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0.(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一】渗透理论:降水(雨雪)渗入地下形成蓄水层并流入海底。

【示例二】凝聚理论:海底空气中的水蒸气凝聚而成淡水。

【示例三】岩浆理论:地底放气带释放出的氢气和氧气相互结合形成岩浆水。

【示例四】沉降理论:沉积物中水分被重力挤出后带入地层深处形成地下水。

21.(3分)示例 ①建厂及钻探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对海洋环境的污染;②要适度开发,不可过量开采;③注意避免对淡水区附近的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七、议论文阅读。(9分)

22.(3分)成为大国的必备因素:①有很好的空间优势②有稳固的国家意识③有强大的军事经济科技实力④有不与大国直接对抗的跟随战略⑤有应有的大国姿态。(意思对即可,前四点每两点1分,第五点1分,共3分)

23.(2分)示例:本段首先提出作者的观点“要成为大国,空间上要有独特之处”。接着从“要有地理屏障保护”和“一般该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等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分析。(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2分)答案略。(内容1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并言之有理即可;语言1分,通顺即可)

25. (2分)答案略。(内容1分,能结合文段内容并言之有理即可;语言1分,通顺即可)

第Ⅱ卷(60分)

八、作文。

26.参照“北京市2007年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作文评分标准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