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练习

2014-5-11 0:07:28下载本试卷

九年级语文阶段性练习

命题:仰汪锋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共26分)

1. 根据拼音完成词语(4分)

①ruì_____智  ②怒不可è_______ ③强guō______不舍 ④心无旁wù_____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受大盘上涨影响,尤其是小盘科技股快速拉开的影响下,以持有科技股为主的大基金明显受到市场大追捧。

  B.“心连心”艺术团到来的消息传开后,街道里的妇女、老人和孩子许多都跑了出来。

  C.“中国川味火锅店”开张后,陈全德选择了诚实稳健的经营方式,薄利多销,坚决不为高额利润铤而走险。

  D.在创作《李清照》时,作者细腻地渲染和抒发了李清照在燕尔新婚、惨遭离乱、忧国伤时几个不同环境中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文段中的加点词(4分)

“此庸夫之怒也,非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________  ②________ ③________  ④缟素________

4.根据课文默写。(10分)

①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⑥槲叶落山路,______________。

注意:⑦⑧⑨三题任选两题

⑦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以象征手法表示无论遭遇如何悲惨,自己的理想与节操永远不会改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人们常用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著名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⑨人生路上难免遇到困难挫折,这时我们会用李白《行路难》中的“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来激励自己执著地追求理想。

5.仿写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上下文结构一致,意思连贯。(2分)

花草树木,同样具有人的性格、人的风采、人的品格。我喜欢凝视竹的挺拔,因为它有洒脱的风度刚直的气节;我喜欢欣赏菊的优雅,因为它有清秀的姿态凌霜的傲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下面这则新闻,完成文后题目。(3分)

   本报讯 记者昨日从市航空售票中心获悉,两岸中秋包机票已经开始接受预定,票价为每张4650元。

据该售票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中秋包机将于9月30日上午9:30从上海起飞,中午12:30到达台北,10月7日从台北返回上海。(节选自《江阴日报》06.09.08)

①用一句话为这则新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2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海峡两岸航空业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中秋节两岸的包机问题最终达成了协议,可别有用心的陈水扁在一片“倒扁”声中却将发起以台湾名义加入联合国的全民公投,对此你想对阿扁说些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分析(共36分)

(一)(2分)

7.对下列古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是(2分)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A.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B. 首句是说春雨非常滋润如酥,从天上的街道飘落下来,极富有诗意。

C.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

D.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用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春色的特征。

(二)(10分)

悬牛头买马肉

景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服之。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晏子见,公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对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公胡不使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公曰:“善!”使内勿服。不旋月而国莫之服也。  (选自《说苑·政理》)

【注释】①内,宫内。②外,宫外。③不旋月:不满一月。旋,回转。莫之服:“莫服之”的倒置,没有一个人穿戴它。

8.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景公妇人而丈夫饰者___________   ②国人尽之____________

③公使吏禁之曰____________       ④公不使内勿服_____________

9.下列句子的“而”与“君使服之于内禁之于外”中的“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佣者笑应曰           B.长跪谢之曰   

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守之      D.戍死者固十六七

10.翻译句子。(2分)

犹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7分)

太空“清洁工”

①辽阔的太空,有许多人造航天器围绕着地球运行。有的卫星帮助飞机和轮船确定方位;有的卫星观测着气象变化;有的卫星维持着四面八方的通讯联络。另外,太空望远镜、空间轨道站日夜不停地探索着宇宙奥秘,进行着科学实验。

②这些航天器从设计、制造到发射上天,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运行中哪怕出一点小问题也会造成难以估价的损失。可是偏有一些捣蛋鬼不时威胁着它们的运行安全。这些捣蛋鬼就是讨厌的太空垃圾。

③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地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能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正常运行的航天器一旦碰上它们,立刻就得遭殃。太空垃圾的飞行速度很快,破坏力极大;而且因为外层空间空气稀薄,阻力很小,它们可能绕地球飞行好多年也不会坠入大气层烧毁。

④有什么办法清除太空垃圾呢?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专门用来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卫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太空“清洁工”,它可以帮助解决太空垃圾这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别看它个儿不大,本领可不小。它装有4台摄像机,搜索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一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近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接着迫使太空垃圾和自己一起减慢飞行速度,在重力作用下降低高度。一旦进入稠密的大气层,剧烈的空气摩擦而产生的高温就会将它们一同烧毁。从地面上看,就像太空坠落的流星一样。假如垃圾的体积太大,来不及在大气中完全烧毁,“清洁工”还能控制坠落时间,让它的残骸掉到沙漠或海洋中,既不再威胁太空中的航天器,也不会给地上的人们带来麻烦。

⑤有了太空“清洁工”,外层空间会干净许多,航天器的运行也安全多了。但现在的做法还是让“清洁工”和太空垃圾“同归于尽”,虽然造价不算太贵,但是清除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还是不合算。科学家们下一步的目标是研制更高级的太空“清洁工”,使它能够在消灭掉一个太空垃圾以后再去寻找别的垃圾,多完成一些清理工作。

⑥这种能把别的人造天体托入大气层坠毁的航天器也可以干其他的活儿。比如,它可以用来摧毁敌人的侦察卫星或通信卫星,削弱对方的作战实力。这个时候,它就不是太空“清洁工”了,而是厉害的“太空杀手”!

12.本文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13.太空“清洁工”是什么?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有什么用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本文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举例说明。(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6分)

迁就平庸

  ①迁就平庸,已经是我们多年来的美德了。

  ②一个演员的戏很蹩脚,我们会说“她很努力”;一个画家作品很拙劣,我们会说“他孜孜不倦”;一个诗人诗歌写得差,我们会说“他是个好人”;一个运动员(或一个运动项目)比赛成绩很不像话,我们会说“他(他们)已经尽力了”。

  ③有一句很典型的流行语,叫做“这年头谁都不容易”。不错,是不容易,所以没有什么可埋怨的,更没有什么可批评的。

  ④但是世界并非平庸者的舞台。只有平庸者才体谅平庸者,在他们的彼此安慰中,世界就离他们远去了。在一个为平庸辩护的社会中,我们注定了看不到好电影,看不到好的画,读不到好的诗,当然,也不会有机会为竞技场上的胜利者欢呼。我们只是生活在“理解万岁”的自欺欺人的谎言里,甚至,连那些鼓吹“谁都不容易”的文章,居然也成了人人习惯吞咽的粗劣快餐——这样的恶劣文体、比喻、句型,面对像垃圾一样污染汉语写作的“新词”、“俚语”、“口头禅”,我们竟然麻木不仁,任凭它们在报章杂志中横冲直闯,践踏我们的思维,降低我们的口味和标准。一句话,因为迁就,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低质量的文化环境之中。

  ⑤世界的聚光灯总是打在优秀人物和胜利者的身上,只有平庸者才惺惺相惜,为自己的弱小寻找理由。平庸者当然有平庸的权利,但平庸者的声音不应该成为主流——演员、作家、画家、运动员,这平庸的大军,如今把我们包围了,他们永远是嘉宾、新闻焦点、被采访者、传主和制造故事的人,可是他们奉献给我们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有何理由受到我们的爱戴?如果他们没有好作品,如果他们只是失败,他们就不配被我们谈论!让“理解”见鬼去!我们需要的是突破,是真正的天才加努力,是胜利,是对胜利的渴望!这个世界如果没有强者出现,弱者就会冒充强者,这才是世界的悲哀。

  ⑥一种迁就平庸的文化是注定要走向衰落的,我们已经处在这种危险的处境里。一项竞技的失败也许只是局部的失败,但是当类似的问题始终得不到改变,始终不被尖锐地提出,始终得到保护,那么,这种失败就将是一连串的命运。我们不应该向劣质的事物和人物致敬,哪怕再“不容易”,我们也决不迁就。

15.读罢全文,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10字以内)(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开头段中“迁就平庸,已经是我们多年来的美德了”句中加点词语“已经”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对第④自然段中的划线句的含义,你如何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12分)

布  鞋

贾梦玮

  ①如今住在城里,每天回到家中,我所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换鞋,换上妈妈亲手做的布鞋。白的千层底,黑的鞋面鞋帮,白是纯白,黑是全黑,不事雕琢,不加修饰;软和,抱脚,透气,脚又成了我的脚,我又成了我。场面上,我们都穿着皮鞋,走起路来咯登咯登的,气派,光彩。但是否舒服,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明白。现在有不少人开始放下架子,穿布鞋了,布鞋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但鞋店里卖的布鞋是机器生产出来的,看着那千“鞋”一律的呆头呆脑的模样,我总觉得不是那么回事。我妈做的布鞋,只只有个性,双双有灵气,穿着妈妈亲手做的布鞋,我心里才觉得安妥。

  ②妈妈做布鞋的工序流程我是极熟悉的。先是收集零碎的布块,实际上是将不能再穿的衣服剪成块块,将它们洗净晾干;然后将它们一层一层地糊起来,放在太阳底下晒干,做成浆布;再依照鞋底、鞋帮的纸样将大块的浆布剪开。接下来就是做鞋底、鞋面。将剪好的做鞋底的浆布叠到约一寸后,用崭新的白棉布上下盖面,嵌边,再把整个的鞋底用密密的针线订。鞋面上罩黑棉布,白棉布走边。最后是上帮,一双布鞋便做成了(此处命题者略有删节)。

  ③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话也适用于布鞋。跟做劳斯莱斯汽车一样,做鞋也需要模型。脚有长短、肥瘦、厚薄,有各样的形状,每个人的左右脚又都不完全一样,因此需要各种鞋样。我妈有一本“毛选”,里面夹满纸鞋样,“毛选”已经磨得不成样子了,鞋样依旧平整鲜亮。这些鞋样有的是继承别人的,有的却是我妈的创作。当然,这里面为我创作的最多,从我一生下来一直到我的大脚成形的鞋样都还保存着,有单鞋的,也有棉鞋的,单鞋有方口的也有圆口的,棉鞋有系带的也有不系带的。从妈妈的鞋样,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成长的“足迹”。雨天或农闲时,村里的妇女经常来向我妈取样,请教,切磋。对于农村妇女来说,针线活做得如何,关系重大,而做鞋是重中之重。鞋底的针脚既要密,又要均匀。上鞋帮更有考究,既要平整又要抱脚,后跟不能太陡又不能太缓,太陡了不好穿,太缓了不跟脚。我妈妈、奶奶、姑姑都是远近闻名的做鞋高手。跟我妈切磋得最多的当然是我奶奶。作为婆婆,对儿媳的手艺自然要评点指教一番,但奶奶对妈妈手艺的嘉许以及其他种种复杂的微妙心理,我是早就从奶奶的表情中看透了的,据说,我奶奶当初选我妈做儿媳时,先看的是我妈做的鞋然后才是人。如今,90多岁的奶奶已经没有做布鞋的精力,但摩娑着妈妈给我做的布鞋,她还是免不了要指点两句。在我的印象里,不管奶奶说得对不对,妈妈总是抿嘴微笑的。

  ④下雨天,门外挂着雨帘,或是夜晚,外面偶尔传来几声狗吠,昏黄的油灯下,妈妈一手拿着雪白的鞋底,一手捏着针,针引着线,线牵着鞋底。妈妈微微侧过头,油黑乌亮的发辫垂挂一边,然后将针呈约15度左右的角在头皮上擦一下,又擦一下:这是我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熟悉的风景。从前每次过年,妈妈都要为我做一双新的布鞋,黑白分明的布鞋成了过年的标志之一;不只是我有,爸爸和弟弟都会有一双,都是妈妈亲手做的。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像许多从小只能穿布鞋的农村小孩一样,我对布鞋是很不以为然的,我羡慕的是穿皮鞋、球鞋甚至胶鞋的小孩。但是妈妈没钱买鞋,她只能给我做,千千针、万万线。后来我出外工作,妈妈每年仍然要为我做一双布鞋,虽然布鞋店里有的是布鞋卖。我的脚现在是44码,要将这样大的鞋做好,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老家昏黄的油灯下,瘦小的妈妈拿着针给我做布鞋——用她的话说,简直像抱着一条小船——她必定还是像过去一样习惯性地微微侧过头,将针在头上擦一下,又擦一下,只是,妈妈的头发已经不再丰盛乌黑。

  ⑤妈妈60多岁的人了,眼神精力都渐渐不济。今年,我几次给家里写信,让妈妈多为我做几双布鞋,单鞋、棉鞋都要。妈妈觉得还能再为儿子做点事情,自然很高兴。在这一点上,她是不明白我这做儿子的心思的:我是想趁她还能做鞋的时候,为我多做几双存着,留着以后慢慢穿。我这自私的儿呀!

  (选自《散文选刊》2002年第5期)

18.在“我”心目中,布鞋已不再是一种普通的鞋了,它含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在写作手法和语言表达上看似极为平常,但仔细品味有一种“举轻若重”的感觉,请你从写作手法或语言表达方面来谈谈阅读鉴赏的体会。(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读第①段划线一句,请你说说为什么“穿着妈妈亲手做的布鞋,我心里才觉得安妥”?(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对这篇散文的阅读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  )( )

  A、第②段写妈妈做鞋的工序写得十分细致,这样写主要是为了突出母亲对儿子的爱心,与“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有异曲同工之妙。

  B、第③段中写“毛选”中夹着的妈妈创作的各式鞋样,作者说:从妈妈的鞋样,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我成长的“足迹”。这“足迹”体现了一个慈祥的母亲对儿子的教育过程及儿子对母亲教育培养的感激之情。

  C、第③段中“但奶奶对妈妈手艺的嘉许以及其他种种复杂的微妙心理……”这“微妙心理”既有自己当年相中的儿媳的手艺令她欣喜与宽慰,又有一丝已力不从心的嫉妒心理。

  D、第⑤段中写“我”要妈妈多做些鞋,留着以后慢慢穿。这不是作者自己所说的“自私”,而是儿子对母爱的另一种表达。

  E、第④段描写下雨天,昏黄的油灯下妈妈缝鞋底的情景的细节。这好像是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妈妈的形象在这里得以集中的描写与刻画。

三、综合性学习(共8分)

22.某班举行以“孩子做家务,长辈要不要付报酬”为话题的辩论会。下面是甲方同学的一段辩词:孩子做家务,长辈应该付一定的报酬。现在是商品经济时代,办事都要讲经济效益,这也符合“按劳取酬”的原则;再说这还会更加激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有利于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如果你是乙方的主辩,你将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和道理?(要求:先摆出你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驳。)(4分)

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一位叫洪战辉的23岁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石门小学。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性精神病的父亲拣来的弃婴。洪战辉从读高中起,就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为报道这则感人事迹,记者采访他:

①如果你是洪战辉,你最想说些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为一名中学生,你想对洪战辉说些什么?(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作文(60分)

24.以“发生在身边的故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字数在600-800之间;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