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仿真测试卷2

2014-5-11 0:07:41下载本试卷

中考语文仿真测试卷(二)

得分

评卷人

一、语文基础知识及运用(22分)

1.下列加点字的音、形都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地(qiào) 破(zhǎn) 唐(tū)干(sè)

B.恍惚(huǎng)奢侈(chǐ)怂恿(sǒng)蠕动(rú)

C.怪癖(pì)沸腾(fèi)诽红(fēi)着落(zháo)

D.娴熟(xián)散佚(yì)肆虐(nǜe)谪守(zh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B.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英雄的报告。

C.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

D.当冲锋部队遭到敌人火力阻击时,黄继光铤而走险,冲向敌人地堡。

3.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他走上前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字是什么意思?”

B. 这里的山啊、水啊、树啊、草啊,都是我从小就熟悉的。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D.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从上述有目共睹的事实中,证明他们的所作所为是无可指责的。

B.这次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至少有三千万元。

C.我们教育工作者当前的任务是如何提高学生思想质量。

D.春节期间,这个市所有的消防车和消防官兵,放弃休假,始终坚守在各自执勤的岗位上。

5.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余光中——《乡愁》——台湾诗人     B.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散文

C.司马迁——《史记》——汉朝       D.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英国

6.古诗文名句默写(①-④必答,⑤-⑦任选一,共6分)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②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

④欲为圣明除弊事,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⑤王教授已退休多年,仍在勤奋著书。如果要送他一幅书法作品,用曹操的诗句:

                           ”作为内容就很合适。

⑥《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

                     ”一致。

⑦在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地对待人生。(用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原句回答)

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要求句式相同,语意连贯。(3分)

山间的清泉,你何必与遥远的大海比浩瀚呢?你自有你的清纯

路边的小草,你何必与伟岸的大树比挺拔呢?你自有你的执着

答:

 

8.“城乡清洁工程”已开展起来,市容市貌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还是有一些人认识不够,照样把生活垃圾倒入河里。为此,澄碧中学决定组织一次社会调查,呼吁大家保护环境。假如你是这所中学的学生,有一天在河边,正碰上一个准备到河边洗衣服的大妈,你向她了解对这一污染现象的看法,你会怎么说?请写出来。(3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18分)

(一)阅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首诗,回答9-10题(5分)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叙二人将分两地,用环境的描写来衬托惜别的心情。

B.颔联诗人劝慰友人,更加勾起友人的悲凉和孤独之感。

C.颈联诗人设想别后,写不必伤别的理由。

D.尾联慰勉友人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

10.“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令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的道理。(3分)

答:                                          

                                           

                                           

(二)阅读《五柳先生传》,回答11-14题。(13分)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11.下面加点的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   因为号焉            亦不详姓字

A                B

故临崩寄臣大事也       亲旧知如此

既醉退              或置酒而招

C.                 D.

舌一吐二虫尽为所吞        无怀氏民欤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2分)
①先生不知何人也(许:      )    ②性酒(嗜:         )

饮辄尽(造:      )        ④衔赋诗(觞:        )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好读书,不求甚解。

译文:                                            

(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译文:                                           

14.当时五柳先生采用“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目的是什么?现在,我们能否这样读书呢?(5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理解(30分)

(一)阅读马克·汉林《地震中的父与子》,回答15-18题。(10分)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机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伤害。

在混乱和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上学的学校。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二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之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名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他知道儿子的教室在楼的一层左后角处,他疾步走到那里开始动手。

在他清理挖掘时,不断有孩子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他们绝望地离开了。有些人上来拉住这位父亲说:“太晚了,他们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挖着挖着。

救火队长挡住他:“太危险了,随时可能起火爆炸,请你离开。”

这位父亲说:“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难以控制自己,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人们都摇头叹息着走开了,都认为这位父亲因失去孩子而精神失常了。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在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底下传来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爸爸,真的是你吗?”

“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来救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活着?”

“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房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

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

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来帮忙。

50分钟后,一个安全小出口开辟出来。

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在经历了巨大灾难的磨难后,无比幸福地拥抱。

15.父亲请求帮助时,为什么人们都“摇头叹息”,没人帮他挖?(2分)

答:

16.文中画线句子对描写父亲有什么作用?(2分)

答:

17.在地震灾难中,父子俩都想起了“不论发生什么,我(你)总会跟你(我)在一起”,这句话除了体现父子间的深挚的爱,还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         ,儿子对父亲的           。(2分)

18.文中除了表现父子之爱,还表现了哪些人之间的关爱?由此,你对人世间的爱有什么探切的认识?(用一两句话概括)(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19-21题(10分)

①海啸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这种波浪运动引发的狂涛骇浪,汹涌澎湃,它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10多米至几十米不等,形成“水墙”。这种“水墙”内含极大的能量,冲上陆地后所向披靡,往往造成对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摧残。智利大海啸形成的波涛,移动了上万公里仍不减雄风,足见它的巨大威力。另外,海啸波长很大,可以传播几千公里而能量损失很小。由于以上原因,如果海啸到达岸边,“水墙”就会冲上陆地,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②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大地活动都可能引起海啸。地震发生时,海底地层发生断裂,部分地层出现猛然上升或者下沉,由此造成从海底到海面的整个水层发生剧烈“抖动”。震荡波在海面上以不断扩大的圆圈,传播到很远的距离,正像卵石掉进浅池里产生的波一样。这种抖动与平常所见到的海浪大不一样。海浪一般只在海面附近起伏,涉及的深度不大,波动的振幅随水深衰减很快。地震引起的海水抖动则是从海底到海面整个水体的波动,其中所含的能量惊人

③海啸是一种灾难性的海浪。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轨道运动在海底附近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波都可以传播过去。剧烈震动之后不久,巨浪呼啸,以催枯拉朽之势,越过海岸线,越过田野,迅猛地袭击着岸边的城市和村庄,瞬时人们都消失在巨浪中。港口所有设施,被震塌的建筑物,在狂涛的洗劫下,被席卷一空。事后,海滩上一片狼藉,到处是残木破板和人畜尸体。 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目前,人类对地震、火山、海啸等突如其来的灾变,只能通过预测、观察来预防或减少它们所造成的损失,但还不能控制它们的发生。

19.海啸是一般的“狂涛骇浪”吗?它有何特点?(3分)

答:

20.海啸的强大破坏力具体指哪些内容?(2分)

答:①:                                     

  ②:                                     

21.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3分)

22.除了本文提到的“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水下塌陷”、“滑坡”、“海啸”外,相信你还能举出两种自然灾害的,它们是:(2分)

                    ②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23-26题。(10分)

为别人鼓掌

骏马虽千里,耕田不如牛;耕牛虽勤奋,看家不如狗。一个人只要用一种健康的心态来看待别人,就会发现,周围的人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长处。因此,我们要乐意把掌声送给别人。 

②为别人鼓掌,不是刻意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更不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而是恰到好处地对别人进行肯定。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要有正常的心态,否则就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成绩。发现新大陆的航海家哥伦布回国后,就受到一伙人的公然挑衅:只要条件允许,任何人去航海、去寻找,最终都能找到新大陆。这些挑衅者自己不能成功,还不能容忍别人成功。

③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这种小肚鸡肠很可能会发展到害人害己的地步。周瑜虽年轻挂帅,意气风发,却因诸葛亮的精彩表现而自惭,责怪上天“既生瑜何生亮”,终因气量狭小而自夭;庞涓贵为魏国大元帅,屡立奇功,却因妒孙膑之才,设下阴谋诡计以膑刑加害于他。孙膑任齐国军师后,所向无敌的庞涓终于落得个兵败身亡的下场。

④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在我们的成长时期,成功人士的经历往往是我们前进的动力,他们的成功会正确指引我们,在无形之中帮助我们。当我们走向成功时,更要学会为别人鼓掌;为别人鼓掌,也会获得别人的喝彩。

23.文章开头画线的句子在文中形象地说明了什么?(2分)
答:

24.第②段中“为别人鼓掌”的含义是什么?“为别人鼓掌”的关键在哪里? (2分)
答:


25.第③段中作者列举周瑜和庞涓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3分)
答:


26.文末说“为别人鼓掌,也是在给自己的生命加油”,你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友情提醒:如能谈出自己新的认识,另加1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四、作文(50分)

27.将“我发现         ”补充完整,然后以此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

①思想健康,内容具体,力求有创意;

②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③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姓名、校名。

 

 

500

600

700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