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修辞及说明文的阅读

2014-5-11 0:07:43下载本试卷

1. 比喻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 借代 使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引人联想,具体生动。
3. 比拟 色彩鲜明,描绘形象,启人想象。
4. 夸张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5. 对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便于吟诵,易于记忆;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6. 排比 前后联结,结构紧凑;文意通,语气强劲;说理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抒情淋漓尽致。
7. 设问 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 反问 语气强烈,加重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9. 反复 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10. 衬托 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11. 对比 总的说来,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具体地说:两物对比——揭示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一物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地看问题。
12. 双关 使语言幽默,饶有风趣。使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13. 顶真 总的说来,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具体地说: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14. 反语 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 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三、阅读说明文

(一) 复习要点

  (1)阅读说明文: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理解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说明文,划分文章的层次,看出层与层之间的联系,概括层意。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复习辅导

  (1)阅读说明文,首先要能够感知课文的整体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获得对文章的总印象。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阅读说明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分辨文章的类型。说明文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说明事物的,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另一种是阐明事理的,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阅读说明文,要结合说明文的文体知识,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前提。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介绍事物必须抓住它的特征,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准确地掌握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理清说明的条理,明确说明的顺序,这是读懂说明文的必经之路。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时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的语言标志是表方位的词;逻辑顺序就是以思维的规律为序。

  要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说明文要采用相应的说明方法。我们应该掌握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等。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要能正确判断文章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正确判断,又是以准确把握各种说明方法特征为条件的。掌握说明方法的作用,不能脱离文章具体的说明内容,需要将这一说明方法说明的具体内容与其前后文的说明内容联系起来去分析。

  (3)体会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准确性。一是要注意分析限制性词语的表达作用;二是要注意分析表示估计和猜测的词语的表达作用。三是要注意分析词语的搭配。

  (4)阅读说明文的一些方法:首先要重视理清作者的思路,其次还要重视关键词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会分析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会划分文章的层次,概括层意。

(三)例题解析

[例1]①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传粉时,由于柱头上具有绒毛或粘液,使花粉可以停留在上面。

  ②传粉有两种方式。

  ③一种是自花传粉,即花粉从花药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如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等植物多为自花传粉。自花传粉是比较原始的传粉方式,植物如果长期自花传粉,会引起后代生活能力的逐渐衰退。

  ④一种是异花传粉,即花粉从一朵花的花药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如玉米、桃等植物就是进行异花传粉的。

  ⑤植物的异花传粉,主要依靠的两种重要媒介是风和昆虫。

  ⑥依靠风力传粉的花,叫风媒花。风媒化一般都很小,不美丽,没有香味和花蜜,花被一般不发达或没有花被,花粉轻而小,数量很多,有利于风媒传粉。如玉米和大麻的花,就是风媒花,依靠昆虫传粉的花,叫虫媒花。虫媒花一般较大,常具有鲜艳的花被,并有香味和花蜜。如桃、杏、梨、苹果的花,都是虫媒花。

  ⑦异花传粉是比较进步的传粉方式,它比自花传粉有显著的优越性。异花传粉可产生生活力较强和产量较高的后代。在农业生产上,劳动人民就利用这一特点来选育新品种。

(1)对上文段落层次划分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

(2)第⑤⑥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答:           。

(3)在"花粉自花药里散出来,落在雌蕊的柱头上,叫传粉。"这个句中,"传粉"的"传"是用哪些词来表现的?

  答:           。

(4)阅读全文,对谌萦胄捶ǖ乃得髡返氖?)

  A.文章介绍了传粉的两种方式,重点说明了异花传粉比自花传粉复杂又具有优越性。

  B.文章介绍了传粉的两种方式,重点说明了异花传粉和自花传粉的过程及优越性。

  C.文章从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的特点写到它们在农业生产上的用途。

  D.文章采用了从原因到结果的逻辑顺序对传粉的两种方式进行了说明。

[答案](1)C(2)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3)散落(4)A

[简析]此题侧重在考查对说明文的阅读能力,主要表现在对文章的结构、说明方法、概括内容及说明文的语言等方面的掌握。做这类题要整体把握说明文,理解说明的对象、特征、顺序、方法、语言等。然后认真审题,将题的要求及重点词语用笔画出,带着所问的题回到原文中找准有关内容,从这些内容中摘取或总结归纳出答案。第1题的段落层次有的同学不易找准;或者即使找得对了,但讲不出道理来,找错原因是没有从内容上进行分析结构。本文是总分结构。第2题的说明方法有的找不全,原因是没有掌握说明方法的特点。第3题有的同学会写成短语,如"散出来",这是对"词"与"短语"的概念不分而造成的。第4题选错答案的原因是不能逐项与原文对照分析。

[例2]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①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A.我国的建筑

  B.苏州园林

  C.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

  D.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

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是()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B.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C.苏州园林要求自然之趣。

  D.苏州园林是美术画,不是图案画。

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下面备选答案的括号内画"√"

  A.下定义()B.举例子()C.作比较()D.打比方()E.列数字()F.分类别()

④"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一句,去掉其中加点的字行不行?为什么?

  答:          

[简析]这道题是从四个方面考查了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引文很短,只有四句话,先逐句阅读弄清每句的意思和句与句之间的关系,再运用有关的知识分析、判断,就能选出准确答案。

  第①题要求准确判断说明的对象。四句话都是介绍有关建筑的对称,第二句就清楚地点明了说明的对象是"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所以应选C。

  第②题是考查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能力。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要求准确、全面。引文第一句话概括说明我国的建筑布局在一般情况下是绝大部分是讲究对称的。而苏州园林不同于我国其他园林的地方在于建筑布局绝不讲究对称,这是第二句话的内容。第三、第四句则说明了这样布局的原因是为了讲究自然之趣。分析完全文,可见其特征是绝不讲究对称。因此答案应选B。

  第③题是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判断。完成此题时要认真、仔细、避免漏选,举例子、列数字这两项比较明显。"我国的建筑,……好像故意避免似的。"这句话,将"古代的建筑"与"苏州园林建筑"相比,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容易被忽略。另外"用图画来比方,对称……是不讲究对称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因此答案应是A、D。

  第④题要求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绝大部分"不能去掉。因为去掉"绝大部分"就成了全部,意思变了,变成了都是对称的。

[例3]1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也不是偶然的。2人类的视觉最发达,可是语言诉之于听觉。3这是因为一切依赖视觉的手段,要发挥作用,离不开光线,夜里不成,黑暗的或有障碍物的地方也不成,声音则白天黑夜都可以发挥作用,也不容易受阻碍。4手势之类,距离远了看不清,声音的有效距离大得多。5打手势或者画画儿要用手,手就不能同时做别的事,说话用嘴,可以一边儿说话,一边儿劳动。6论快慢,打手势赶不上说话,画画儿更赶不上。7声音唯一不如形象的地方在于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但在原始社会的交际情况下,这方面的要求是次要的,是可以用图形来补充的。8总之,正是由于采用了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人类语言才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

①这段文字说明的对象是人类语言的

  A.特点 B.功能 C.手段 D.发展

②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图画,其优点是:

  A.   B.   C.   D.   

③划分这段文字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A.1~3|4~7|8  B.1|2~7|8

  C.12|3~6|78   D.1|2~5|6~8

④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

  A.作比较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举例子

⑤第8句,去掉"嘴里的"行不行?为什么?

答:           

[简析]此题是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能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明确说明的对象和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能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五个题是以阅读说明文的知识要点为框架而设的。怎样认真深入地阅读原文,前面已说得很多了。解答第二是,要有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围绕人类语言的优点,能说出(找出)个一二三来;注意找准,找全。做选择题,大家熟知"排除"不正确选项,但要切记:排除三个选项后,一定要再次确认剩下的一个确实符合题意。

  第①题从题型上看是选择题。要正确解答,前提是认真阅读分析选文。选文第1、2句说明人类语言采用声音作为手段不是偶然的。然后3至7句分别从四个优点、一个缺点方面来说明人类语言为什么采用声音作为手段而不采用手势或画画。第8句用总结性的语言说明了人类语言用声音作手段的作用:使人类语言得到前程万里的发展。所以应选C项。A、B、D项都不符合题意。

  第②题是找优点,在哪些句子中找,要弄准。"这是因为"要谈优点了,8句显然不是优点了,在文中3至6句中找。有的优点可摘抄原文中词语,如:"不容易受阻碍";有的优点需要自己组织语言概括,如:"不受光线限制"、"可以解放手"、"表意快"--扼要、简明,意思对即可。

  在完成第①、②题的基础上,第③题就好选择了。B正确。

  第④题是对说明方法的分析、判断。完成此题时要认真阅读选文,要抓住具体的例句。此题答案应选A项。

  第⑤题要求体会修饰、限制词语的作用。不行。人类语言采用"嘴里的"声音作为手段,"嘴里的"在结尾总结句中出现是起强调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