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 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20分)
题号 | 一 | 二 | 三 | 四 | 总分 |
得分 |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默写(每空梅1分,共8分)
① 乱花渐欲迷人眼,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② ,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③ 大漠孤烟直, 。(王维《使至塞上》)
④ 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⑤ 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名句“ ?
”与孟子“舍生取义”的精神是一脉搏相承的。
⑥ 杜甫在《望岳》中用“ , ”来抒发自己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豪迈情怀。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干涸(hé) 惟妙惟肖(xiào) 怏(yàng)怏不乐
B、差(chāi)使 美味佳肴(yáo) 深恶(è)痛绝
C、伫(zhù)立 鳞次栉(jié)比 一气呵(hē)成
D、哂(shěn)笑 迥(jiǒng)乎不同 恪(gè)尽职守
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都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B、他俩50年前是好朋友,没想到半个世纪之后在他乡萍水相逢,真是喜出望外。
C、阅读文章遇到“拦路虎”时,要善于使用工具书,千万不能望文生义。
D、周末,我和同桌一起去攀岩,虽然崖壁陡峭,我们仍然摩肩接踵,奋力攀登。
4、某剧院上演《水浒》,戏中有一句唱词为“豹子头刊金印后,野猪林伏洒家前”。据此,可猜测这场戏与《水浒》中 和 两位英雄有关。(请填写人名)(2分)
5、解放前,国民党的一家报纸准备刊登一则新闻,标题是:“匪首贺龙昨日被活捉枪毙”。一位编辑在编稿时,有意在“被”的前面加了个“又”字,便成了“匪首贺龙昨日又被活捉枪毙”。请问这一改妙在何处?(2分)
。
6、请体味下面对某些称谓的另类创意,并在空格上补写出你认为对应合适称谓的创意。(2分)
文人首先应是“文明的人”,商人是“可以商量的人”,生意人则是“ ① ”。与之相反,总裁并不意味着“总是裁人”,老板当然不能“老板着脸”,而经理更不可以“ ② ”。
答:① ;② 。
7、材料探究——阅读下面三则材料,说说你从材料中司出了什么道理。(3分)
材料一:我国有“背水一战”这个成语,它说的是后面没有退路,只能挺身迎敌。人们往往用这个成语来比喻决一死战。
材料二:有这样一则谚语:“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要想方设法地翻过去。
材料三: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社签定合同,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于是,雨果把外出的所有衣服锁进拒里,把钥匙扔进湖里,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心写作,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写成的。
。
二、文言文阅读(16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8——14题。
㈠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8、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B、益慕圣贤之道 精益求精
C、无从致书以观 专心致志 D、未尝稍降辞色 义正辞严
9、把“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译文: 。
10、结合文章,谈一谈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坏之间的关系?(3分)
。
11、读了这段文字,你觉得宋廉有哪些品质值得学习?(3分)
。
㈡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13、请用原文说明“委而去之”的原因。(2分)
。
14、回忆你学过的文言课文,从中举出一则可以证明本文论点的史实。(2分)
。
三、现代文阅读(33分)
阅读 ㈠ ㈡ 文段,完成15——25题。
㈠ 遥控
1、一件小事
她在洗衣盆旁边来回走。他说:你怎么了,巡逻呀?
她说:我感到像下岗了那样。他说:儿子在家,你忙得跟洗衣工一样,现在,你乐得清闲呀。
电话响了,她冲出卫生间,操起听筒。是儿子。
儿子说:妈,我问你一件事儿。她说:啥事?你说。儿子说:我的内衣内裤泡在脸盆里了,要放多少洗衣粉,泡多长时间?洗几遍?
她说:你吓我一跳,以为出啥事儿,别慌。她仿佛重新“上岗”,细细地回答了儿子的疑问。她关照:往后有事,可别慌,别把小事弄得大事一样。放下电话,她耳边仍响着大学宿舍嘈杂的话音,那个背景里,儿子似乎陷入窘境。
2、天气预报
她有个习惯,每天准时收看电视台的气象预报。现在,她调换了个频道,盯着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专看末尾的气象预报。那是一个遥远城市的气象预报——什么事都干扰不了她锁定那个时段的气象预报。
看罢,气温高了,她发愁;有雷阵雨了,她提心;气温下降了,她焦虑。甚至,还将那座遥远的城市和她所在的城市的气象比较
3、自行车
周六,下午三点一刻,儿子打来电话,仍是慌里慌张不知所措的口气,说:妈,我那辆自行车丢了。
她说:在哪丢了。他说:我们一帮同学去景点游玩,自行车放在停车场,我找不到了。
她说:你锁住了吗?他说:钥匙在我兜里呢。她说:怎么会找不到呢?他说:很多自行车,有上千辆呢。她说:你摆在什么地方?想想看。他说:那么多自行车,都差不多,我看不出哪辆是我的那辆。
她说:你连自己的车子也不认识了。他说:都一样,看看都像,可钥匙开起来都不是。
她说:饿了先买面包垫垫肚子,这样吧,你等着。他说:等着干啥?你还赶过来?她说:“等着别人把自己的车子都推走了,剩下的不就是你的吗?不要急,耐心等。
五点半,她守在电话机的旁边,她期待的声音响了,她抓走听筒。儿子说:妈,找着了,你的法子真灵,剩下没几辆的时候,我的钥匙找对了车锁。
4、钟点工
她准备烧晚饭,电话响起。她第一感觉,是儿子的电话。儿子说:妈,我明天要去植树。她说:有什么不舒服?儿子说:没有。她说:你是大学生了,碰上事儿别慌,是你一个人去?
儿子说:整个系里的同学都去。她说:去哪儿植树?儿子说:郊区的林场。她说:遮阳帽、手套有吗?儿子说:妈,植半天树呢。她说:妈离你这么远,植树的时候要当心,别铲着脚了。儿子说:妈,我我们班里,有两个同学派保姆去代替植树。她说:你已是大人了,该学会自立了,在家里,还可叫个钟点工。儿子说:妈,我们这里家政服务公司很兴旺,一个电话就行了。她说:你知道电话号码吗?儿子说:我这有电话号码。她说:你就叫一个吧。
儿子说:妈,你得拨专项经费。她说:多少?儿子说:来去的时间算上,6个小时吧。
她说:一个钟头多少?儿子说:行市价,50元一个钟头,我那张卡已透支了。她说:不是非一个星期前给你的卡里打进过一笔款吗?儿子说:我出资请过同学的保姆帮我整理寝室内务。她说:这个月你的开销比我的工资还高呢,嗳呀,我这边锅里的菜烧焦了,明天我会往卡里打钱噢。
15、小说以“遥控“为题目有什么深刻含义?(2分)
答:
。
16、品读全文,请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4分)
母亲:
。
儿子:
。
17、结合上下文,发挥想像,把文中第二节省略号处补写完整。(3分)
于是,她
。
18、问题探究。(4分)
① 父亲这一人物仅在小说的开头出现了一次,也只说了两句话。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2分)
。
② 研读第四节文中划线句,想想这几句话有什么作用?(2分)
。
19、读完小说后,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对小说中的“母子“说说心里话。(4分)
对母亲说:
。
对儿子说:
。
㈡ 令人恐怖的冰川病毒
目前,一种真正对人类形成威胁的现象,正在悄无声息地接近,它来自寒冷极地的冰川。
由于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南极和北极的冰川融化速度正在加快。人类对这一情况的担心,以前只是局限在水平面上升会淹没更多的陆地这方面。但最近的海洋和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冰川的融化,将会释放出被冻结的许多恐怖病毒。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这些病毒即使经历几千、几万年可能依然保持着生命力。这一点久前在格陵兰岛上得到了证实。当研究冰层物质的科学家们,从冰川和冰原深处取出大约13000年前的冰层样品时,令人惊骇的事情发生了,这些古老的冰芯中竟然释放出了一种能够攻击植物的细菌病毒。这表明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会导致物种灭绝。
当然这种不幸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地球在它将近50亿年的运动中,它的环境和气候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但不幸的是,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环境使地球变暖的方式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
研究者发现,在这些古老的冰层中所隐藏的病毒种类相当繁杂,如各种怪异的流感病毒、骨髓灰质病毒。对这些可能重见天日的病毒。美国斯塔摩尔教授指出:“尽管还不能确定有多少病毒会再次返回到现代文明社会中,也不能确定这些病毒中有多少会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健康,但确定无疑的是,这一切将会发生。”
当然也有一些科学认为,这些病毒已经在冰底埋藏了很长时间,它们的生命力和传染性不会像从前那样强烈,真正的危险可能会非常遥远。然而,从理论上讲,谁也不能武断地说,这些重见天日的古老的细菌和病毒不会再次给这个世界带来灾难。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有无数生物物种在极短的时期内神秘的消失,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当然是恐龙了。今天主宰着地球的人类,会不会因为冰川融化所引发的灾难而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
2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这些病毒眼下被关在那个“魔瓶子”里,一旦有人启开瓶塞,人类可就要遭殃了。
。
2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中心。(3分)
。
22、下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
当然这种不幸至今还没有发生过,这是因为地球在它将近50亿年的运动中,它的环境和气候在较短的时期内发生急剧变化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
23、作者认为冰川病毒可能肆虐人类的依据是什么?(3分)
。
24、你如何理解“人类自身却以破坏地球变暖的方式在给自己的脖子上套吊索”这句话?(2分)
。
25、文章末尾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对此你想跟大家说些什么?(3分)
。
四、作文(50分)
26、有人说,初三是黑色的,尝到的是枯燥,得到的是失望;有人说,初三是金色的,经历的是充实,收获的是希望……但正如那句诗所说:天空中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或许这就是对初三最好的概括。初三的心情是复杂的,初三的生活是多彩的,初三的感受是独特的,初三的思考是深入的。人在初三,你要倾吐的一定有很多 :讲述有关初三的故事,书写有关初三的心情,发表有关初三的见解,展望有关初三的前景……
请以“人在初三”为话题,结合你的阅历或感受,自拟题目,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初中毕业班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一、1、① 浅草才能没马蹄;② 黄梅时节家家雨;③ 长河落日圆;④ 衡阳雁去无留意;⑤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A 3、C 4、林冲 鲁达(鲁提辖) 5、揭穿了国民党撒谎的实质。(意思对即可)
6、① 可以生出主意的人
② 经常不讲理(意思符合语境即可)
7、在人生路上,有时在没有留下退路的情况下,也许会更容易赢得出路。(其它合理的表达也可)
二、㈠ 8C(A患:忧虑 B益:更加 C致:取得/集中 D辞:言语) 9、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10、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11、学习刻苦,求学诚心;尊敬老师,守信用。
㈡ 1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3、地利不如人和。14、参考:秦王朝施行暴政,使“天下苦秦久矣”,导致陈胜吴广起义,秦王朝灭亡。或者:长勺之战能以弱胜强的先决条件,就是做到了取信于民。
三、㈠ 15、① 母亲通过电话照顾远在大学的儿子,儿子的衣食住行受母亲的“遥控”;② 儿子的电话“遥控”着母亲,母亲的生活、情感仍然以儿子为中心(大意答对即可酌情给分)。16、母亲:勤劳能干,但溺爱孩子,忽视了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儿子:只知依赖父母,缺乏生活处理能力,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孝心、爱心和一个当代大学生所应有的良好素质(大意答对即可酌情给分)。17、示例:她就连夜给儿子打电话,细细地交代他什么天气该穿什么衣服。(想像合理即可)。18、① 间接地交代了儿子生活的家庭背景,说明了母亲的溺爱孩子由来以久,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② 暗示大学里像“儿子”这样的学生大有人在。揭示了现行教育中对人才的培养存在着缺陷。19、示例:对母亲说:你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爱令人感动,但这样做,却让孩子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能力,溺爱不是真正的爱。对儿子说:身为大学生,怎能事事依赖父母,处处只顾自己!再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提示:说话要注意对象,表达要有针对性,大意答对即可酌情给分。
㈡ 20、由于人类活动致使地球的温度不断上升,致使冰川融化。21、极地冰川融化释放古老病毒,将对人类形成威胁(大意答对即可酌情给分)。22、不能,“几乎”表明还有例外,体现了用词的准确性。23、一旦环境和温度条件许可,这些冻结在要地冰川中的病毒和细菌就会再度活跃、繁殖、传播甚至发生变异,引发大规模的疾病和灾难,从而会导致特种灭绝。24、人类肆意破坏环境,使得地球变暖最终受害的必将是自己。25、我们要想不重蹈恐龙灭绝的覆辙,惟有从现在起,为保护环境而努力(大意答对即酌情给分)。
四、26、作文(按照2006年中考作文评卷要求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