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理科实验班提前招生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30分)
(一)竹思
高洪波
①竹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假如我们判断不错的话,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风骨,或看到虚心、谦虚,《岁寒三友图》是这方面最突出的典型,松竹梅从此成为屡屡出现在各种器皿上的图案。
②中国文人中与竹予最亲近的当属蜀人苏轼,他的名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破了苏东坡酷好竹子的心态,而他策竹杖的风姿,也从此凝固为一种“何妨从容且徐行”的造型,如果没有竹林衬映在苏东坡的身边,他迷人的魅力会大大削减。
③蜀南竹海,地处宜宾,有翠竹数百亩,依山而产,起伏若海,规模亦如一片波涛汹涌的大海,尤其是在高处鸟瞰,当云雾袭来之际,那种海的气势更扑面而来,耳畔似有涛声响起,如果此时有舟楫随绿浪起伏,注定是件毫不奇怪的事。
④潜入竹海,同时也沉入绿海,呼吸着有淡淡清香的空气,感觉到绿色的氧气正源源地输入到自己的肺叶里,像清洁剂般清洗着因都市废气而吃力开合的肺,你几乎能够瞬间感到这种大自然珍贵的赐予。甜丝丝的滋味通过喉头气管,流向四肢百骸,流向大脑及每一根血管和神经,而满眼充盈饱满的绿色,让你快意沉浮,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沿着印满青苔的小径,管自游向竹林深处。
⑤竹海中的竹子,以粗大的楠竹为主,也有苦竹、慈竹、龟甲竹及人面竹。与一位竹海作家闲聊,才知道竹子也分公母,母竹产笋,公竹则无。再细问,才知道每根竹子的每一层竹节都由最初的一根竹枝生出,这竹枝若分出岔的,便是母竹,不分岔的,则为公竹。就是这么一点区分,简单,却又有大学问。记得若干年前去安徽,在出产砀山梨的一处集市上,我无意中也获得了类似的知识:梨如人类,亦分公母。母梨形大,且多汁甜美,公梨则逊色得多。
⑥竹子与梨子岂止分雌雄,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近读《参考消息》,英国《泰晤士报》一篇题为《细听植物心声》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兴趣,该文的副题更妙:《采花花朵哭泣摘瓜黄瓜尖叫》,而且这项由波恩大学应用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科研成果证明,如果配备合适的窃听装置,他们就能够区分健康与染病的蔬菜。同时波恩大学的科学家们认为,植物不仅仅互相交流痛苦与疼痛,就像人们在医院候诊室等候看病一样,它们还互相提醒面临的危险。杜甫曾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无意引证了千年之后波恩大学科学家们的研究,诗人是大自然的一个特殊器官,越伟大越杰出的诗人越是如此,他们在倾听自己内心世界时也能倾听天籁,否则何来这千年之后的巧合?
⑦蜀南竹海里的竹子,蓬勃旺盛到肆无忌惮的地步,坦荡地在竹子部落里快乐成长,较之城市庭院里那些盆景般缩在墙角里的同类,委实幸运和幸福得多。
⑧当然,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也少得多,这就是自由的代价。
⑨竹海里的竹子们,肯定是有着自己的声音的,公竹和母竹会互相倾吐爱情;嫩绿的竹笋则会呼唤雨水和阳光;竹叶会在竹枝上迎风摇曳,把大粒的露珠调皮地抖落;土层下的竹根们会串门问好,甚至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
⑩竹子一开花,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
⑾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是绿染灵魂绿透身心的一种洗濯,此刻,当炎夏渐渐袭来时节,写下“竹思”两字,权当做一剂清凉解暑散吧……
1.文章开首说“竹文化应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一种文化”,请结合文意回答:“竹文化”与“儒文化”是怎样的“相得益彰”?(4分)
2.文章第③段哪些词语直观表现了“蜀南竹海”若“海”的特点?第④段中“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如果改为“直若化身为一只鸟儿”,效果会怎么样呢,请结合文意简析你的看法。(4分)
3.结合上文回答第⑧段“它们承受的关注甚至诗意的爱抚”比谁“少得多”?结合下文回答第⑨段“土层下的竹根们”为什么“会互相提醒:跟头打声招呼,别忙着开花”?(4分)
4.本文题为“竹思”,请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就竹子作了哪些思考?(4)
(二)
从一个微笑开始
又是一年春柳绿。
春光烂熳,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数、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能沉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地球上的生灵中,惟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蔽的遗憾。
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嚎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惟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微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限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5.开头说“又是一年春柳绿”,将人们惯用的“春草”改成了“春柳”,这是为什么?(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群体的微笑……心灵的净化剂”一句有什么特点和作用?从语言表达和表述对象的排列这两个方面来概括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对“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该如何理解?根据文意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 )
A.本文强调微笑的意义和价值,认为它是人生幸福的标尺,是医治人们心灵创伤的灵丹妙药,是战胜虚伪冷漠的锐利武器。号召人们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人生。
B.第七段中“然而我们……超越悲欢”,形象而深刻地强调了微笑具有给人以深层享受的超越悲欢的重要价值。
C.最后一段“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与第一段“又是一年春柳绿”相呼应,因为依依柳枝恰似人在微笑,春柳与微笑在都能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上有相似之处。
D.这篇文章与《歌声与微笑》中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 有差异曲同工之妙。
E.本文就语言表达而言很具创造力,文中大量运用同韵字,使人读来琅琅上口;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东栏梨花 (宋·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9.从诗中“柳深青”、“柳絮飞”可以看出,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10.有人认为“梨花淡白”和“一株雪”重复,主张改“梨花淡白”为“桃花烂漫”。请结合诗内容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三、文言文阅读(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8题。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父枇(pín)严毅,善教子。黄中幼聪悟,方五岁,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①,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为多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②。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guì),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③,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八年,与宋白、吕蒙正等同知贡举,迁司封郎中,充翰林学士。雍熙二年,又知贡举,俄掌吏部选。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④精当。淳化二年秋,与李沆并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太宗召见其母王氏,命坐,谓曰:“教子如是,真孟母矣。”作诗以赐之,颁赐甚厚。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
[注释] ①采访使:掌管检查刑狱、监察州县官吏。 ② 升州:即金陵,宋太祖开宝年间改称升州。 ③恪:恭谨。 ④品藻:品评鉴定等级。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知宣州 知:主持,掌管 B.命发视之 发:打开。
C.凡再典贡部 再典:再次掌管。 D.多柬拔寒俊 柬拔:选拔。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俟业成,乃得食肉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以黄中为采访使 挟太山以超北海
C.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直好世俗之乐耳
D.因悉解去 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1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①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
②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俸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
③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
④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
⑤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⑥凡再典贡部,多柬拔寒俊,除拟官吏,品藻精当。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1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贾黄中年幼时便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他父亲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叫做“等身书”,督促他诵读。
B.贾黄中担任采访使,由于廉洁正直,处事公正宽容,使边境人民感到安适,并且平息了盗贼,所得前朝金宝,全部上缴朝廷。
C.贾黄中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都十分恰当,因此深受皇帝的赏识。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表彰她对儿子的教育,认为她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贾黄中也因此得到了皇帝的赠诗和赏赐。
15.作文(30分)
人在成长,花鸟草虫也在成长。成长有乐,成长有苦。有人期待成长,有人害怕成长。成长让人清醒,成长又让人困惑。现在的你正在经历、感受着成长,成长中的你对“成长”一定有着特别的感悟。
请以“成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五、(22分)
1.竹文化是以竹子作为气节、风骨和虚心、谦恭的象征或代表,而这些品质正是儒家所宣扬的,是儒文化的精髓。或:在竹子身上,儒生们或看到气质,或看到虚心、谦虚;儒生们对竹子风骨的喜爱、推崇更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但必须两方面兼顾。4分)
2.“波涛汹涌”“涛声”“舟楫”“绿浪”等词语直观表现了“蜀南竹海”若“海”的特点。“直若化身为一尾鱼儿”如果改为“直若化身为一只鸟儿”,表达效果不如原文,在语意上不合逻辑。(意思吻合即可。6分,每问各3分)
4.文章就竹子所作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竹文化是与儒文化相得益彰的中国特有文化;竹分公母,甚至还可能有自己的声音,具有强烈的生命意志;宁可少受关注和爱抚,也要自由坦荡地成长;竹海里听竹,一种人生的雅趣,也是机缘……(回答本题,不要把文章开头的内容排除在“竹思”的范围之外,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
5.为下文“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作铺垫。
6.(1)运用排比增强语势,表达强烈的感情;运用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2)从大到小,由外向内(或:从不同对象),揭示出微笑的巨大作用。
7.让自信、自爱、自持战胜疑惑、烦恼、辛酸,坦然地面对人生。
8.C、E(C:首尾呼应,柳枝恰似微笑,显得牵强。E:本文不是议论文,因此说“论点鲜明,论据充分”不当。)
9、惆怅、伤感(3分)
10、不能将“梨花淡白”改为“桃花烂漫”。如果改首句为“桃花烂漫”,“花满城”就当属桃花,那么一、二句即咏桃花,不仅与题目无关,而且与咏梨花的“惆怅东栏一株雪”相互割裂。(5分)
二、每题3分
11、C(“再”义为“二”,“再典”意思是“两次掌管”。)
12、D(两个“因”字都相当于“于是”。A项两个“乃”字分别相当于“才”和“是”,B项两个“以”字分别相当于“任用”和“而”,C项两个“直”字,一个相当于“值班”,一个相当于“只”。)
13、B(“廉洁”,廉洁正直;“平恕”,处事公平,待人宽恕。①④⑥三句不属于这个范畴。)
14、C(A项对“展书卷比之”的理解不正确。古代的“书卷”是卷轴,展开书卷比量身高来确定诵读的数量,并非“把书卷一册册码放到与他的身体一样高”。B项把几件事都说成任采访使期间,显然不对。D项皇帝赏赐的应该是贾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