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A

2014-5-11 0:07:47下载本试卷

初中升学考试语文试卷A

总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1—8题,每题2分;第9题每空1分)

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xiè)  现(duì)  狡(xié) 旗息鼓(yǎn)

B.相(yí)  残(hái)  祷(qí)  而不舍(qiè)

C.污(huì)  给(gòng) 油(kāi) 忧心忡(chōng)

D.脑(suǐ)  庇(yìn)  梁 (jí) 单枪马(pǐ)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愕然  斑澜   孜孜不倦  白驹过隙

B.拮据  蓦然  粼次栉比   略胜一筹

C.赔偿  阴霾   锐不可当    俗不可奈

D.怂恿  锤炼   鞠躬尽瘁    众说纷纭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吸引了各国的读者。

  B.去年暑假,妈妈领我去了桂林,那里的行云流水,让人感到美不胜收。

  C. 钱钟书、杨绛老人的善良和正直,对生、老、病、死的透彻豁达,使人获益匪浅

  D.陈逸飞先生虽然已经猝然长逝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一系列优秀作品却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4.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恰当句子是(  )

  在海南岛,我登上了高高的尖峰岭。瞧那辽阔,深邃汪洋似的林海,      ,横亘在眼前,那情调是多么粗犷。

  A. 每一棵树木都挺拔昂扬,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闪烁着生命的光华

  B.莽莽苍苍,层层叠叠,涌着无垠的绿涛

  C.浓绿的松柏,淡绿的杨柳,大叶的杨树,小叶的槐树,成行并列

  D.横如帐幔的林墙,邃如深渊的林窟,密如桩柱的林干

5.对唐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分析错误的——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 首联写自己被弃置在巴山楚水这个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多年,饱含了诗人无限的辛酸。

  B.颔联写归来后的感触,引用典故,隐含他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因人事变迁而产生的生疏、怅惘的心情。

  C.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前人,表达出诗人要在前人失败之后继续向成功迈进 的积极进取的情怀。

  D.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也给友人以鼓舞。

  6.下面对作家作品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关羽在保卫荆州时因大意而被陆逊水淹七军,以致败走麦城。

  B.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闰土、阿Q、祥林嫂……这些人物形象至今仍有着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C.萧红的长篇小说 《呼兰河传》,以朴实细腻的笔调回忆她的童年和故乡,从侧面勾勒出封建统治下农村生活的——角。

  D.武松是《水浒传》中塑造的一个比较丰满鲜活的形象,景阳岗打虎表现了他的勇,醉打蒋门神表现了他的义。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

  著名电影演员李雪健因扮演焦裕禄而荣获“百花奖’’最佳男主角奖。在颁奖仪式上,他说了这么一句话:“所有的苦和累都让焦裕禄受了,所有的荣誉都让——个傻小子得了。”

李雪健这句话的意思是:                         

8。你刚刚迈进高中的校门,班级要组建班委会,竞选者很多,竞争激烈。假如你想竞选班长”、“生活委员”、“体育委员”三个岗位中的一个,请根据这一岗位的特长需求,从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优势,力争竞选成功。(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30字左右。)

你想竞选的是:

你的竞选词是:

9.按课文原文填空

(1)辛苦遭逢起,         。

(2)           ,君子好逑。

(3)伤心秦汉经行处,              。  -

(4)              ,谁家新燕啄春泥。

(5)山水之乐,              。  -

(6)《望岳》中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

                  ,                。

(7)《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想靠祭祀神灵来取得战争胜利,曹刿对此事的评价是

              ,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10.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薄:               景:

11.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2.请从选文中找出概括“迁客骚人”“悲”、“喜”情感的语句。(2分)

13.“迁客骚人”情感变化的原因是                。(2分)

(二)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14—17题。(11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4.选文第三段“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一句中“丘壑”一词的含义是           (2分)

  15.选文第二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6.游览者在攀登假山的时候,为什么会“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2分)

  17,请根据你对选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将每部分或每层次的内容要点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完成下面这个总分结构的提纲。(4分)

总说:                      

分说:                      

                              

(三)阅读《永恒的母亲》(12分)

   ①我的母亲——猎进兰女士,在19岁高中毕业那年,经过相亲,认识了我的父亲。母亲20岁的时候,她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下嫁父亲,成为一个妇人。

  ②童年时代,很少看见母亲有过什么表情,她的脸色一向安详,在那安详的背后,总使人感受到那一份巨大的茫然。

  ③等我上了大学的时候,对于母亲的存在以及价值,才知道再做一次评价。记得放学回家来,看见总是在厨房里的母亲,突然脱口问道:“妈妈,你念过尼采没有?”母亲说没有。又问:“那叔本华、康德和萨特呢?还有……这些哲人难道你都不晓得?”母亲还是说不晓得。我呆望着她转身而去的身影,一时感慨不已,觉得母亲居然是这么一个没有学问的人。我有些发怒,向她喊:

“那你去读呀!”这句喊叫,被母亲丢向油锅内的炒菜声挡掉了,我到房间去读书,却听见母亲在叫:“吃饭了!今天都是你喜欢的菜。”

  ④以前,母亲除了东南亚之外,没有去过其他的国家。八年前,当父亲和母亲排除万难,飞去欧洲探望外孙和我时,是我的不孝,给了母亲一场心碎的旅行。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更有讽刺意味的是,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这万万不是存心伤害父母的行为,却使我今生今世一想起那父母亲的头发,就要泪湿满襟。

  ⑤母亲的腿上,好似绑着一条无形的带子,那一条带子的长度,只够她在厨房和家中走来走去。大门虽没有上锁,她心里的爱,却使她甘心情愿把自己锁了一辈子。

  ⑥我一直怀疑,母亲总认为她爱父亲的深度胜于父亲爱她的程度。

  ⑦还是九年前吧,小兄的终身大事终于在一场喜宴里完成了。那一天,当全场安静下来的时候,父亲开始致词。父亲要说什么话,母亲事先并不知道,他娓娓动听地说了一番话。最后,他话锋一转道:“我同时要深深感谢我的妻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得到这四个诚诚恳恳,正正当当的孩子,如果不是她,我不能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当父亲说到这里时,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她站在众人面前,任凭泪水奔流。我相信,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⑧这几天,每当我匆匆忙忙由外面赶回家去晚餐时,总是呆望着母亲那拿了一辈子锅铲的手发呆。就是这双手,把我们这个家管了起来。就是那条腰围,没有缺过我们一顿饭菜。就是这一个看上去年华渐逝的妇人,将她的一生一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⑨回想到一生对于母亲的愧疚和爱,回想到当年读大学时看不起母亲不懂哲学书籍的罪

过,我恨不能就此在她的面前,向她请求宽恕。今生惟一的孝顺,好似只有在努力加餐这件事上来讨得母亲的快乐。

 ⑩想对母亲说:真正了解人生的人,是她;真正走过那么长路的人,是她;真正经历过那么多沧桑的,也全然用行为解释了爱的人,也是她。在人生的旅途上,母亲所赋予生命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哲学书籍能够比她更周全。

  母亲啊母亲.在女儿的心里,你是源,是爱,是永恒。

  你也是我们终生追寻的道路、真理和生命。

  18.父母的欧洲之行为什么是“一场心碎的旅行”?(2分)  、

  19.第⑦段中母亲听到父亲在喜宴上的致词,为什么会“泪水奔流”?(2分)

  20.“我”上大学时是怎样评价母亲的?后来“我”对母亲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分)

  21.读了全文后,你对题目“永恒的母亲”中“永恒”一词是如何理解的?(2分)

  22.第⑤段中,母亲为了她心里的爱,甘心情愿地把自己锁了一辈子。你赞成母亲的这种做法吗?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3分)

   (四)阅读《学会赏识》,回答23—27题。(14分)

  学会赏识

  ①赏识,是一个人心境磊落、视野舒朗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才智敏锐,气度从容的凸现。赏识,是为人之道。不懂赏识,不愿赏识,人与人之间往往就多了一份挑剔,少了一份欣赏;多了一份苛求,少了一份呵护。于是乎便像医生对患者一样,执著地“诊断”他人身上的不足、过失、缺点、毛病和错误,于是乎便有了冷眼、批评、讽刺以至呵斥。最终结出的苦果便是信任的折损、亲和力的丧失……

  ②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须知“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的欣赏”(威廉·杰姆斯语)。而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种“渴望”会变得更加深沉而炽烈。你的—‘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激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可以为他人驱散积聚在心底的自卑的阴影,可以为他人找回失落已久的宝贵的自尊,可以为他人校正迷失的价值追求的方向,可以为他人唤醒早已尘封的潜质、潜能,可以为他人诱发心中创作冲动的萌芽。

  ③赏识在于心态的调整。赏识生长在自由和谐的空气里,生长在亲切平视的目光中。赏识弃绝“祖师爷”与“裁判官”的心理羁绊,以平和宽广的心境、宽厚接纳的态度,去聆听灵魂深处质朴纯澈的心语,去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灵光。

  ④赏识在于角度的转换。万事万物,各有其长;远近高低,各呈其姿。于人于物,其正面或许并非那样靓丽可人,其侧面则可能是一幅优美的剪影;或者其外表还是稚嫩、丑陋、拙笨、顽劣的壳,其内部蕴含的却是成熟、美丽、新异、灵动的核。我们何妨换个角度看一看,何妨拐个弯子想一想?

  ⑤赏识在于标准的择取。美丑、好坏、优劣、成败、是非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追求崇高和完美本无可厚非,但苛求崇高和完美则大可怀疑。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只要我们正确择取一个合适的参照物乃至稍降一格去看待他人,值得赏识的东西便会扑面而来:闪光的道德、妙异的智慧、优美的人情……

  ⑥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           ,          。学会赏识,赏识者的胸襟才更显得博大,灵魂才更趋于崇高;有了赏识,世界便获得了求真、求美、求善的不竭动力。

  23.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2分)

24.第①段中加点的“诊断”一词的含义是          (2分)

  25.第⑤段中“用神的标准测量凡人,用完美的测标去审度他人,赏识便会失去家园”这句话应如何理解?(2分)

  26.仿照“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两句话的句式,在下面的画线处,写一句话,使之一同构成一组语意连贯的排比句。(3分)

  赏识不是单向的施舍,是智慧与智慧的主动碰撞;赏识不是别有用心的廉价恭维,是对一种相对价值的公正认可;               

  27.从选文看,我们应怎样赏识他人?请选择其中一个角度,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5分)

  28.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50分)

  市区考生答:

   (一)大自然以博大的胸襟容纳了万物,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人类用热情去拥抱自然,自然便赐予了人类繁花似锦的美丽;人类用真诚去歌颂自然,自然便绽放出灿烂的微笑;人类用心灵去感受自然,自然便敞开了宽广的胸怀。人类因狂妄去征服自然,自然便会尽显它的威力;人类因私欲去破坏自然,自然便会对我们施以严厉的惩罚……

  请以“人与自然”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和话题相关。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旧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二)一泓山泉对岩缝中渗出的小水珠说:“常言道,滴水穿石,你也能把下面的岩石穿个洞的。”小水珠吃惊不已:“凭我,那怎么可能呢?”——株老树听到它们的对话,慈爱地对小水珠说:“孩子,别担心,你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滴下去就行了。”小水珠将信将疑地说:“真的这样简单?那我就试一试!”

  小水珠很轻松地滴着。不知过了多少年,人们惊异地发现,岩石上多了一个洞。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取恰当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

  (2)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县(市)]考生答:

  (一)世界没有一天停止过脚步,自然在变,社会在变,我们身边的事在变,人也在变。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变化是更新,变化是进步。感受变化是认识,寻求变化是创新。

请以“变化’’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内容必须和话题相关。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二)有人认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想成才,“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这样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也有人认为,人才正像一株花草,出生时必须有适宜的条件,否则就容易被恶劣的环境夺去生命。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物,大都出生于世家门第,这样才能为成才铺平道路。

  阅读上面的材料,选取其中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

  (2)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积累与运用

1.B 2.D  3.C 4.B 5.C  6.A

7.焦裕禄的事迹太感人,我获奖只是沾了扮演角色的光。

8内容符合要求,表述清晰,语言大方、得体  (2分)

 内容基本符合要求,语言表述不够清楚  (1分)(共2分)

9.(1)干戈寥落四周星 (2)窈窕淑女 (3)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4)几处早莺争暖树

 (5)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二、阅读(45分)

(一)阅读《岳阳楼记》选段,回答10-13题。(8分)

10.薄:迫近  景:日光

11.浮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下的璧

12.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13.个人的遭遇  外物的触发

(二)阅读《苏州园林》选段,回答14-17题。(11分)

14.山水风景的形象

15.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在布局上不讲究对称的特点

16.假山的堆叠讲究自然之趣  ,

17.总说: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分说:一、苏州园林在亭台轩榭布局上的特点

  二、苏州园林在假山和池沼配合上的特点

(三)阅读《永恒的母亲》,回答18-22题。(12分)

18.外孙的意外死亡,使得父亲、母亲一夜之间白了头发

 母女分别了十三年后重逢的那个中秋节,我们却正在埋葬一个亲爱的家人  (2分)

19.母亲一生的辛劳和付出,终于在父亲对她的肯定里,得到了全部的回收  (2分)

20.母亲是—个没有学问的人  我懂得了母亲将她的一生—世:,毫无怨言,更不求任何回报的交给了父亲和我们这些孩子  (3分)

21.母爱是永恒的  母亲对女儿的影响是永恒的  (2分)

22.理由充分,表述清楚    (3分)

 理由较充分,表述较清楚  (2分)

 有理由,表述不够清楚  (1分)(共3分)

(四)阅读《学会赏识》,回答23-27题。(14分)

23.人人都应该学会赏识

24.挑剔、指责

25.用过高的标准去要求他人,赏识便无法实现

26.句式为“不是……是……”

 内容准确,语意相对

 文字优美,逻辑性强

 例句:赏识不是谀词满口的鄙俗奉承,而是对事物固有魅力的真诚·

27.调整心态  转换角度  择取合适的标准

 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述清楚 能结合生活实际,表述不够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