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毕业会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
1.请你把下面的诗句抄写在田字格里,用你最拿手的字体,发挥你最好的水平。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默写填空。
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陆游《游山西村》)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 。(朱熹《观书有感》)
③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④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⑤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其实是“ ”,意在借此干涉别国内政。(用《醉翁亭记》中的原句填写)
⑥《〈孟子〉二章》中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的句子是“ ,
”。
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此事古难全”里的“此事”是指“
”。(用词中原句填空)
⑧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句子是“ , ,像细丝”。
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指的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⑩ ,匹夫有责。
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只有一项是完全正确的,你看出来了吗?()
A.差使(chāi)烫熨(yùn) 忍俊不禁(jìn)
B.亵玩(xiè) 坚韧(yìn)拈轻怕重(niān)
C.怂恿(sǒng)龟裂(jūn)坦荡如砥(dǐ)
D.冰雹(pào) 阔绰(chuò)揆情度理(kuí)
4.下列词语的书写,只有一项没有错别字,你觉得应该是哪一项()
A.派谴 书塾 天翻地复
B.抖数 安祥 相形见绌
C.充沛 慷慨 自出新裁
D.诓骗 无聊 不屑置辩
5.结合语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减损福寿,是表示承受不起的客套话)
B.今年春节晚会上聋哑人艺术团表演的《千手观音》,决不只是编创人员的妙手偶得,它更是艺术家们汗水的结晶。(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了)
C.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D.别哭丧着脸,大丈夫能屈能伸,这点委屈算什么!(指有志气或有作为的男子)
6.学校将要举行一次普通话比赛活动,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要求语言简练,观点鲜明。(不超过20字)
7.2005年5月,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团赴大陆访问。作为他的湘潭老乡,你对他的这次大陆之行有何评价?(不少于30字,不超过60字)
二、阅读与理解
(一)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③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④不久,布谷鸟也来了。⑤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⑥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⑦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声匿迹。⑧到处现一片蓑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⑨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8.依据文意和注音,第1自然段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字是。
xiāo()声匿迹 chéng( )现
9.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自然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到第
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关系。
10.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
物候是指 。
11.请根据你所了解的物候知识,模仿文中画线句子的修辞特点,完成下面两个句子。
腊梅开了,
枫叶红了,
(二)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堘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①到则披草而坐 ②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13.对选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
B.觉而起,起而归(睡醒就起来,起来就回去)
C.穷山之高而止(上到山顶才停止)
D.故为之文以志(所以写下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的理想)
14.对上文意思的理解,哪一项是不准确的()
A.文章题目中的“始得”二字,表露出作者第一次游赏的欣喜,定下了全文情感的基调。
B.本文第一段概写在西山游览的情况,第二段具体描述西山的独物景象,突出西山的卓尔不群。
C.“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是对西山宏伟气象的赞美,也寄寓了作者的心志。
D.本文写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傲世情怀。
(三)
蔡磷坚还亡友财
徐珂
蔡磷,字勉旃(zhān),吴县人。重诺责①,敦②风义③。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④而致之。
注:①诺责:诺言和责任。②敦:重视。③风义:情谊。④辇(niǎn):车子,这里是“用车子运”的意思。
1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A.亡何,其人亡 (逃走)
B.且父未尝语我也 (告诉)
C.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父亲)
D.卒辇而致之 (送还)
16.对上面短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蔡磷的朋友“以千金寄之,不立券”,是因为了解蔡磷“重诺责,孰风义”。
B.朋友的儿子“愕然不受”,主要是因为父亲不曾把这件事告诉他。
C.“券在心,不在纸”,意思是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任要铭记在心里,而不是写在纸上。
D.这则短文以具体的事例赞扬了蔡磷的诚信。
(四)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②秋风。
注:①垂緌:緌(ruí),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緌”。②藉:凭借。
17.你觉得诗人笔下的蝉具有怎样的品性?
18.第三、四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五)陶醉壶口
尧山壁
⑴到壶口看瀑布去!
⑵然而,清晨出发时还很高的兴致,现在却渐渐被这漫长的旅途磨损了,加上黄土高原的平淡无奇,车厢内寂静下来,歌声笑语也被断断续续的鼾声取代了。
⑶忽然有人从梦中猛地醒过来,惊呼雨来了。我们也确实听到隆隆的雷声。可窗外明明是风轻云淡,没有变天啊。司机笑着说,那就是壶口瀑布的响声。真是先声夺人,车上立刻活跃起来,每个人都侧耳倾听。那声音好像火车出站,航班起飞,放炮开山。大家的心全被强烈地震撼着,内心的激动从眼神里迸射出来。
⑷车一停,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跳下去,快步走下岩磴,跑过石滩,来到面对瀑布的巨岩边。只见滚滚黄水从高高的崖头跌落下来,挟风带雨,雷霆万钧,溅起的水雾飘散在空中,蒸云弥漫,仿佛从水底冒出滚滚的浓烟。水底悬流激荡,这雾,这云,这烟,全部是黄色,散发着泥土气息,使这瀑布增加了厚重感,更使那吼声如洪钟闷雷,震荡峡谷,气吞山河。
⑸大家聚精会神,不知什么时候云破日出,这瀑布骤然亮起来,闪耀着金属般的光泽。那升腾的水雾因为阳光的折射幻化出道道彩虹,有的从天际插入,似A ;有的横卧河上,如B ;有的飘忽游移,C ;有的续续断断,D 。
⑹我默立在瀑布面前,被这气势这风彩惊得目瞪口呆,任飞溅的水花淋个痛快。我拜倒在这大自然的杰作脚下,不寒而栗,觉得自己这么渺小,骄骄二气荡然无存。我忽然领悟了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境界,光未然、冼星海《黄河大合唱》的灵感,明白了为什么在民族危亡的时刻,东渡抗日的将士们要选在这里誓师出征。
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走到高处,观察壶口的构造。黄河从秦晋峡谷来。宽400多米,到这里骤然收缩,仅仅有四五十米,断崖落差40米,河槽真像一把巨壶,将每秒9000立方米的流量收入。就像诗中所说:“源出昆仑衍大流,玉关九转一壶收。”壶口以下的河槽很窄,不过一二十米,水急浪高,槽深流远,当地人称“十里龙槽”,相传是大禹治水的时候用龙身穿凿而成。其实它是凭黄河自身的动力冲刷出来的。龙槽中的河水汹涌澎湃,仿佛一条蜿蜒浮游的黄龙,摇头摆尾,呼啸而去,有一种“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概。
⑻以前,我曾经多次看到过黄河:在青海,它是美妙的一缕;在宁夏,它是平静的一湾;在郑州,它是浩荡的波涛;在山东,它是平稳的漫流;而在这壶口我看到了它性格的另一面,巨大的落差,雄壮的力量,磅礴的气势,看到了一条立体一的黄河,一条完整的黄河,看到了它漫长的历史,看到了它丰富的内涵,得到了它的真传。它的威力在我胸中鼓动,它的雄风在我血管内呼啸,它的精神在我眼睛里闪动。从今天起,我才成为一个真正的黄河的子孙。
⑼壶口,天下第一壶,盛满了西凤、杜康,盛满了汾酒、竹叶青,盛满了陕北的米酒。当年灌醉了李白、王之涣,灌醉了光未然、冼星海,今天又灌醉了我,灌醉了我们大家。
⑽啊!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
19.文章标题是“陶醉壶口”,为什么第⑵自然段却要写游客兴致消减、鼾声断续?
20.如果将“花团锦簇”“扑朔迷离”“彩桥飞架”“长鲸饮涧”4个词语分别填入第⑸自然段的空缺处,该怎样安排?请你将答案写在下面。
A. B. C. D.
21.第⑶自然段表现了壶口瀑布的什么特点?请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回答。
22.文章结尾一段中说:“壶口,在你的怀抱里我陶醉了。”从全文看,“我”是被什么陶醉的?
23.请你谈一谈对第⑼自然段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
三、作文
24.我们所处的生活,我们面对的世界,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变,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变,催生了记忆中一个个难忘的细节;变,也许能拨动你的情感,激发你的想象,甚至引发你对生活的某种感悟和思考。
说到“变”,你一定有很多要说的话。下面,请你以“变”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说说你的经历、体验,或者用编写故事、寓言等形式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注意:所述说的内容必须在话题之内。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25行。
特别提示:请你尽量避免在文中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无法避免的则以“××”代替。
参考答案
1.略 2.①柳暗花明又一村 ②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在河之洲 ④小桥流水人家 ⑤醉翁之意不在酒 ⑥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⑦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⑧像牛毛、像花针 ⑨史记 ⑩天下兴亡 3.C 4.D 5.C 6.例:“普通话是沟通心灵的桥梁”“说好普通话,沟通你我他”“说好普通话,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紧扣主题,语言简练,意蕴深刻。 7.可以从两岸和平,祖国统一,不忘祖先,骨肉亲情等角度答题。 8.销呈 9.⑻ 分总(先分后总) 10.物候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11.参考答案:腊梅开了,就好像昭告世人:风雪戴途的寒冬已经来到;枫叶红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现在正是硕果累累的金秋。考虑物候相宜、运用拟人手法各占一半。 12.用手分开 从前 13.D 14.B 15.A 16.B 17.品性高洁,不攀附权贵。 18.一个人品性高洁,有真才实学,即使没有外界的帮助,也可以声名远播,取得成功。 19.①欲扬先抑,使文章波澜起伏; ②突出壶口给人的惊喜。 20.A.长鲸饮涧 B.彩桥飞架 C.花团锦簇 D.扑朔迷离 21.先声夺人。 22.壶口的气势和风采等,黄河漫长的历史和它丰富的内涵。 23.此题答案开放,能从结构方面的作用、语言表达的特色、主题、情感等某个方面提出观点,说出理由,且合情合理。语言表达流畅即可。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