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议论文阅读与写作复习设计
吴建升
议论文阅读:(14分)
(一)不必完美
①听过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头年幼的狮子,想成为一头最优秀最完美的狮王。在追赶羚羊时,却发现自己的耐力明显不如对手。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它不惜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学羚羊天天吃草,结果被弄得体力空乏,奄奄一息。狮妈妈知道后对小狮子说:我们狮子之所以成为草原之王,不是因为没有弱点,而是因为我们有突出的优点。我们是靠敏锐的观察力、优异的爆发力、锋利的牙齿和准确的扑跳而不是靠完美才称霸草原的,没有缺点的狮子是不存在的。听了妈妈的话,小狮子不再刻意追求自身的完美,它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几年后,终于成为那片草原上优秀的狮王。
②生活中,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犯和小狮子一样的错误,但人却无法十全十美。哲人说:完美是数学中的一条渐进线,无限靠近却永远不能到达;而优点是花枝上的一朵蓓蕾,一旦绽放就瞬间鲜艳夺目。的确,完美的人生终究难以到达,尽管在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在一步步地前进;而优点的火炬完全可以点燃,会将成功的道路照得雪亮。年轻时的大仲马穷困潦倒,流浪到巴黎,期望父亲的朋友能帮助自己找一份谋生的差事。父亲的朋友问他:“数学精通吗?”他羞涩地摇头,“历史、地理怎样?”他窘迫地垂下头。“会计怎样?”他还是只能用摇头告诉对方。自己似乎一无所长,连丝毫的优点都找不到。当他羞愧的留下自己的住址和姓名,转身要走时,却被父亲的朋友一把拉住:“年轻人,你的名字写的很漂亮啊,你不该只满足找一份糊口的工作。”把名字写好也算是一个优点?他在对方的眼中得到了肯定的答案。数年后,他果然写出了享誉世界的经典作品,成为法国家喻户晓的著名作家。尽力地发挥优点,彻底地释放出它的能量,我们短暂的生命就会呈现异彩。
③无须追求完美,凭着自身的优点来称霸草原———狮妈妈对小狮子的忠告,表现出了怎样的卓识和远见啊!看吧——海燕因为发挥机敏矫健的优点,才冲风冒雨,追波逐浪,成为辽阔海洋上的勇士。青松因为发挥其耐寒的优点,才傲霜凌雪,巍然挺立,成为千仞峰峦上的绝景。 因为发挥 的优点,才 ,成为 。
④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支球队,你不能保证一支优秀的球队一分不失。当我们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后,我们不一定要达到完美的境地。“自刎乌江”的西楚霸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不都是这样吗?当我们认识到不完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时,我们便不会再去怨天尤人,我们便能够坦然处之。生命不完美,我们会更坚强;生活不完美,我们会更真诚;人生不完美,我们会更加努力奋斗。
⑤“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轰轰烈烈的生命不在于完美。当我们在生活的大海里搏浪进击,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被它牵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我们切莫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贸然地步人后尘去“吃草”。须知:竭尽全力地去发挥自己的优点,就能抵达胜利的彼岸,领略无限的风光,享受历史的喝彩! (命题者根据有关材料编写)
1、文章第①段讲述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2分)
2、仿照第③段中划线的部分,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3分)
海燕因为发挥机敏矫健的优点,才冲风冒雨,追波逐浪,成为辽阔海洋上的勇士。青松因为发挥其耐寒的优点,才傲霜凌雪,巍然挺立,成为千仞峰峦上的绝景。 因为发挥 的优点,才 ,成为 。
3、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出两种。并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它的作用。(3分)
4、你怎样理解第②段中“完美是数学中的一条渐进线,无限靠近却永远不能到达”这句话的含义?(3分)
5、第⑤段中作者认为“当我们在生活的大海里搏浪进击,发现自己的弱点并被它牵累得气喘吁吁的时候,我们切莫忧心忡忡,悲观失望,贸然地步人后尘去‘吃草’。”请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3分)
(二)“种瓜得豆”的启示
①常言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可你听说过“种瓜得豆”吗?
②19世纪中叶,英国疟疾流行,治疗疟疾的天然奎宁不够用,于是德国化学家霍夫曼让学生柏琴试着从焦油中提炼。柏琴用了各种方法都没有提炼出来,但却发现了一种紫红色的鲜艳的东西——氯化苯胺。这种东西作染料特别好,于是合成染料“阿尼林紫”便在柏琴手里诞生了。柏琴申请了专利,并办起了历史上第一家合成染料厂。
③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在未能解决原定问题的情况下,有心人却能用来解决另一个问题。看来“种瓜有时也能得豆”。
④其实,“种瓜,却得了豆”的事例很多。19世纪中期,德国人亨利·施瓦德为了寻找水星和太阳系之间的行星,用望远镜对着太阳观察了5年也没有找到,但却第一个发现了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这一发现使他获得了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的金质奖章。20世纪50年代,美国一个农业科研小组原打算寻找一种能促使植物生长的物质,未能如愿,却发现了一种能阻碍某些农作物和杂草生长的物质,于是除草剂诞生了,这真是母鸡下了鸭蛋、种瓜得了豆。
⑤凡种“瓜”能得到“豆”的人都善于细心观察、分析,因为有时虽然种“瓜”得了“豆”,但由于表面现象的掩盖,即使留心也很难一下子看出“豆”在哪里。例如1932年德国的杜马克发现了一种对链球菌病具有特殊疗效的染剂,但他没有细心分析原因。后来法国化学家特雷夫对这种染剂细心分析,发现它具有特殊疗效并不是因为它是染剂,而是因为它含有一种叫磺胺的物质。如果杜马克当时也能做到细心分析,那么,磺胺就可以更早地为人类服务了。有位先生,年轻时立志要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研究生,可是连考数年都未考中。但是,通过学习,他对古币却有了很深的研究。后来,不断有朋友拿一些古钱向他请教。他见朋友、朋友的朋友来多了,就索性编了一册《中国历代钱币说明》。没想到,他的这本书被一书商看中,第一次就印了一万册,当年销售一空。他也因此成了古钱币研究的专家了。其实,人生的追求和实际的成功,有时并不是完全吻合的。“种瓜得豆”看似偶然其实必然。试想:不奋斗,就到不了偶然的境界,谈何“得豆”?奋斗了,不细心观察分析,照样会空到宝山空手回。
⑥只要留心观察,细心分析,说不定哪一天你也能从“瓜地里”收获一大堆圆滚滚的“豆子”呢。 (选自《阅读版语文·时文花雨》有改动)
1、“种瓜得豆”是一个比喻。“瓜”和“豆”在文章中分别指的是什么?(2分)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3、作者认为“种瓜得豆”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文章第⑤段举出德国的杜马克的事例有什么作用?(3分)
4、本文是怎样围绕中心加以阐述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5、你有过“种瓜得豆”的经历吗?说一说,让大家分享。如果没有,也可以举出一个你知道的“种瓜得豆”的事例。(3分)
(三)给自己点压力
①记得一本杂志上刊登过这么一个故事:1920年,美国一位11岁的男孩在踢球时不慎将邻居家的玻璃踢破了,邻居索赔12.5美元。男孩便回家向父亲认错。父亲说:“钱可以先借给你,一年后归还。”从此,男孩开始了自己的打工生涯,半年后,他将12.5美元如数还给了父亲。许多年过去了,这个长大成人的男孩当上了美国总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里根。
②有压力就有动力,这是物理学上的公理,也是人生的公理。常言道,“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生活中,人们经常有这样的感觉,挑着重担的人比空手步行的人要走得快,其中的奥妙,便是压力的作用。人生一世,轻松愉快只是一种可能,而承受不同程度的压力则是一种必然。如果想成就一番事业,就要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贪图安逸的生活,不思进取,那么就只能庸碌一生。古语说得好“忧劳可以兴国,逸欲使人亡身。”假如南唐后主李煜不沉溺于风花雪月之中,也许就不会落个国破家亡,沦为阶下囚的悲惨结局。
③然而,由于人性中的固有的惰性和弱点,总有人在人生的漫漫路上轻轻飘飘,驻足不前。生活中,就有许多年轻人,毫无压力,轻飘飘的,结果只能是松松夸夸,碌碌终生;也有一些人,本来是有压力的,但总是千方百计地给自己“减压”,给自己卸担子,能偷闲时就偷闲,能轻松时就轻松,得过且过,结果“习闲成懒”,习懒成病,大好时光过去,一事无成。
④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往往与生活中的压力有关。这压力有外界强加的,如小里根要还的“12.5美元”;也有自己寻找或创造的,如日常的工作学习,而后者更具备了难能可贵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当前,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日渐广泛激烈,追求的失落、下岗的痛苦、生计的危机、情感的困惑……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理上构成了种种压力。因此,我们无法撇开压力去谈人生。有一位作家,先前勤奋著述,成果颇丰,但后来却一字未著,徒有虚名。后来有所省悟,又有大作见诸报刊。寻究其中的奥妙,他说:“主要是压力问题。先前自己给自己定下目标、任务,就写出一些文字来,后来松懈了,就一个字也不想写了。这怎么行?最近又自己给自己压担子定任务,一周要写一个短篇,雷打不动。这么一压,文章就出来了。人性是相当懦弱的,不压,怎么能出成果?”
⑤人生在世,压力是“金不换”。一个人要成才,要创造辉煌,要紧的就是给自己寻找“压力”,增加“压力”。 (选自《阅读版语文·时文花雨》有增删)
1、孟子的名言中有与“忧劳可以兴国,逸欲使人亡身”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2、文章第②段中提出“有压力就有动力”,根据这一观点,为第②段补充一个事例论据。
3、这篇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就其中的一种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4、第④段中叙述作家的经历证明了什么观点?
5、请你探究。阅读下面材料,请就“压力与快乐”这一话题,说说你的看法。要求100字左右。
材料一:有人说:要给孩子一个无压力空间,让孩子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材料二:有人认为:要鼓励孩子勇敢地面对压力,在克服困难中享受进步与成长的快乐。
写作(50分):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说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
“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摇摇头。
“譬如一斤米,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成酒,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将你抬得很高,有人把你贬得很低,其实,你就是你。究竟有多大出息,取决于你到底怎样看待自己。”
青年豁然开朗。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位老师对一名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说:你在小学考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中学呢;你在中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还有大学呢;你大学考了第一名,这不算什么,你还没有参加工作呢……只有你用自己的学识、智慧、勇气和毅力赢得了社会财富,你才算成功了,但这也不是最后的成功。
这位老师对一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说:你小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还有中学呢;中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还有大学呢;大学没考上第一名,这不要紧,你将来还要走上社会呢……如果你一直没有成功,也不要紧,只要你一直保持一种冷静、不自满、从零开始的良好状态。世上本来就没有最后的成功。
要求: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
阅读(一)
1、 引出文章的论点:不必刻意追求自身的完美,而要尽力发挥自己的优点。并以其深刻的寓意形象而深入地论述了本文的论点。
2、 如:瀑布因为发挥义无反顾的优点,才飞流直下,风吼雷鸣,成为万丈悬崖上的奇观。
3、 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作用如:文章运用大仲马发现自己优点的这一典型事例作为论据,使道理更加真实可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4、 用数学上的“渐进线”来比喻完美的人生,说明人生永远也不会达到完美的境地。
5、 这是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评价,也是对文章作者的观点谈看法,即赞成或反对的理由。同意方面应抓住:人生不可能十全十美。过分苛求完美,会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不同意应抓住:不要借“你不必完美”而为自己的缺点错误寻找开脱的理由,而应努力完善自我。
阅读(二)
1、“瓜”指原定的问题;“豆”指原定问题意外的新发现、收获。
2、在未能解决原定问题的情况下,有心人却能用来解决另一个问题。
3、善于细心观察、分析。事例说明如果不细心观察分析,即使有了新的发现,也不能有新的收获。
4、此题属于思路考查题。第①段提出论题,第②③段通过柏琴从焦油中提炼出“阿尼林紫”的事例,引出论点,第④⑤段联系实际,列举事例加以论证,并指出细心观察分析是“种瓜得豆”的关键因素。第⑥段总结全文。
5、此题属半开放试题。回答时要结合短文论述的中心。
阅读(三)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 例如:我们都喜欢影视人物神采飞扬,光彩照人的舞台形象。但我们可知道在舞台的背后是什么?如果没有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没有自身要求给予的压力,没有将这种压力转化为巨大的动力,他们能有在舞台上的成功?
我们都喜欢奥运赛场上体育健儿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但如果没有几多失败后的压力,没有为国争光的巨大动力——能有闪闪发光的奥运金牌?
3、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如举例论证,文中举出南唐后主李煜亡国沦为阶下囚的事例,说明了没有压力,就不会进取的道理。使论证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4、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往往与生活中的压力有关。
5、要求围绕压力与快乐谈自己的看法。例如:
①过重的学习压力使我们失去了天真、烂漫与快乐,在长期的机械读、写、背的学习压力中,导致了“知识消化不良”,抹杀了学习过程中的想像力,甚至使同学们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厌学情绪。因此,我们要求给我们一个无压力的空间,让我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
②压力与责任并存,困难与成功同行。一个人没有一点压力,就很难明白自身肩负的重任。学习中如果不费一番思考,或许很难有解出难题后的欣喜。我们面对学习的压力,要有寒梅傲雪的准备,要有驽马十驾的精神,将压力变为动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奋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写作(略)
作者简介:
吴建升,男,1965年2月生。河北省东光县人。华北石油十三处学校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教务主任。首批局级“骨干教师”,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在《石油教育》《中学文科》《读写月报》等刊物上发表《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如何正确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全方位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兴趣》、《谈谈“勤奋学习”与“创新能力”》、《谈中考作文的临场发挥》、《如何使作文的语言生动活泼》等教学论文十几篇。
邮编:062450
通讯地址:河北省河间市华北石油十三处学校
电话:(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