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2005年初中毕业暨高中阶段招生考试试卷
语 文
注意事项:
1. 全卷共计12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考生在答题前务必将毕业学校,报考学校、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
2. 要求用同一种颜色(蓝或黑色)的钢笔、碳素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考试卷上,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3. 不得另加附页,附页上答题不给分。
一. 积累与运用(23分)
1. 汉字书写。将下列词语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要求书写正确、工整、规范、美观。(2分)
认真审题 深思明辨 细心作答 不留遗憾
2. 根据拼音写出汉字。(2分)
(1)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lán shān的样子。
(2)桥在河上,位置较低,kuí情duó理,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它是那么小;你呢,却长得这么kuíwú!
(4)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kuòchuò。
(1)_________ (2)_________ (3)_________ (4)_________
3. 将下边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找出来填入表中,然后改正。(4分)
迎刃而解 信口雌黄 惨绝人寰 不言而谕 相形见绌 以德抱怨
义愤填膺 遍稽群籍 不屑置辨 戛然而止 旁移斜出 万恶不赦
4. 下面材料中画横线的四处,标点使用错误的一处是( )(2分)
(1)有两则新闻引人思考:在长沙举行的全国文化经典教育交流会上,一个11岁的
A
男孩表演了正、倒背诵《老子》81章的绝技。深圳一名5岁女“神童”一口气背出了圆周
B C D
率小数点后3020位,其父母正准备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
5.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2分)
(1)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
(2)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方面的事情唠唠叨叨,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了另一个房间。
(1)“鸿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硝烟四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修改下面的病句:(2分)
(1)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使大家熟练掌握了使用电脑的技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而是努力不足,毅力不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根据下面语言材料,运用对偶知识对出下联。(2分)
春天时,湖水涨满,湖天一色,船行湖中,如行天上;
秋日里,山色斑斓,山景如画,人游山中,如行画中。
上联是:春水船如天上坐;
下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古代诗文填空。(7分)
(1)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2)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然后知________________,而死于安乐也。(《<孟子>二章》)
(5)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诗中以比喻写愁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告诉我们,当“生”和“义”面临选择时,正确的做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文言文阅读(16分)
(一)阅读《满井游记》中的一段文字,完成9~11题。(7分)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如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汗流浃背 浃:____________________
(2)呷浪之鳞 呷: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作者列举了几种游人?用现代汉语具体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15题。(9分)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12. 本文选自苏辙《_______________》一文。苏辙与其父苏洵、兄_____________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2分)
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4. 下列“其”字指代对象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2分)
A. 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B. 听其议论之宏辩
C. 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 D. 观其容貌之秀伟
15. 根据文意填空。作者为了获得韩琦的召见,称颂他出将入相,“才略冠天下”。(3分)
(1)在__________方面贤能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人。
(2)在__________方面能干如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人。
三. 现代文阅读。(共31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6~18题(10分)
生命的化妆
林清玄
我认识一位化妆师。她是真正懂得化妆,而又以化妆闻名的。
对于这生活在与我完全不同领域的人,我增添了几分好奇,因为在我的印象里,化妆再有学问,也只是在皮相上用功,实在不是有智慧的人所应追求的。
因此,我忍不住问她:“你研究化妆这么多年,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会化妆?化妆的最高境界到底是什么?”
对于这样的问题,这位年华已逐渐老去的化妆师露出一个深深的微笑。她说:“化妆的最高境界可以用两个字形容,就是”自然”。最高明的化妆术,是经过非常考究的化妆,让人家看起来好象没有化过妆一样,并且这化出来的妆与主人的身份匹配,能自然表现那个人的个性与气质。次级的化妆是把人突显出来,让她醒目,引起众人的注意。拙劣的化妆是一站出来别人就发现她化了很浓的妆,而这层妆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或年龄的。最坏的一种化妆,是化过妆以后扭曲了自己的个性,又失去了五官的协调,例如小眼睛的人竟化了浓眉,大脸蛋的人竟化了白脸,阔嘴的人竟化了红唇……”
没想到,化妆的最高境界竟是无妆,竟是自然,这可使我刮目相看了。
化妆师看我听得出神,继续说:“这不就象你们写文章一样?拙劣的文章常常是词句的堆砌,扭曲了作者的个性。好一点的文章是光芒四射,吸引了人的视线,但别人知道你是在写文章。最好的文章,是作家自然的流露,他不堆砌,读的时候不觉得是在读文章,而是在读一个生命。”
多么有智慧的人呀!可是,“到底做化妆的人只是在表皮上做功夫!”我感叹地说。
“不对的,”化妆师说,“化妆只是最末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与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命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这样的人就是不化妆也丑不到哪里去,脸上的化妆只是化妆最后的一件小事。我用三句简单的话来说明:三流的化妆是脸上的化妆,二流的化妆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化妆是生命的化妆。”
化妆师接着做了这样的结论:“你们写文章的人不也是化妆师吗?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这样,你懂化妆了吗?”
我为了这位女性化妆师的智慧而起立向她致敬,深为我最初对化妆师的观点感到惭愧。
告别了化妆师,回家的路上我走在夜黑的地方,有了这样深刻的体悟:这个世界一切的表相都不是独立自存的,一定有它深刻的内在意义,那么,改变表相最好的方法,不是在表相下功夫,一定要从内在里改革。
可惜,在表相上用功的人往往不明白这个道理。
16. 作者与化妆师交往的过程,也是对她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请找出表明作者对化妆师认识态度变化的语言,经自己整合概括,填写在下面。(答案不超过60字)(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生命的化妆”的具体内容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你认为作者讲的最重要的道理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1题(8分)
要讲自然道理
谈家桢
①人类不是地球的唯一居民。形形色色的野生动植物,也是地球的重要居民。它们是人类的亲密朋友,正是依靠了野生动植物的养育,人类的祖先才得以生存和繁衍。今天,人类的生存同样也离不开野生动植物朋友。
②然而,令人痛心的是,为人类生存作出卓越贡献的动植物朋友,正以惊人的速度离开地球舞台。据悉,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荒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受害面积已超过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作为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野生动植物自然首当其冲,成为最大的受害者。1988年底,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报告指出:未来40年内,亚洲象、华南虎、黑长臂猿、东北虎、扬子鳄、黑颈鹤、河豚等珍稀动物将从中国大陆上消失!同样,在我国30000种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种已受到威胁,甚至处于濒危灭绝的境地。野生动植物的遭遇及保护状况,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的文明程度。保护这些野生动植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对此,国内外的有识之士都在大声疾呼:救救野生动植物!
③大量事实表明,人类已经成了野生动植物的最大天敌。盲目地毁林垦荒、愚昧的狩猎旧习、饕餮的贪婪,使一批又一批野生动植物死于非命。我认为,保护野生动植物是我们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每个人既要讲社会道德,又要讲自然道德。我们应该明白:当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陷入困境的时候,最大的受害者是人类自己;人类必须从自私的心态中解放出来,学会和它们和睦相处;当人类用爱心对待一株小草、一只青蛙的时候,它们也同样会以爱心关照人类;为了人类的现在和将来,我们必须保护好与我们同在一片蓝天下、同在一块土地上的野生动植的。
19. 通读全文,指出作者所讲的“自然道德”的内容(3分)
“自然道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第②段中,作者在说明野生动植物是我国土地荒漠化的最大受害者时,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从全文看,对野生动植物造成威胁的,一是自然环境恶化,二是人类活动。为什么作者要特别强调人类是野生动植物的最大天敌呢?请简要回答。(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文,完成22~25题(13分)
斯文尼的证词
退役美国空军将领斯文尼于2004年7月15日在美国东部去世,终年84岁。1945年8月9日,斯文尼驾驶B�29轰炸机向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共造成大约7万人死亡。斯文尼曾于1995年5月11日在美国国会发表证词,揭露日本在二战中的侵略本质及其暴行。
①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质上是一回事!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需要道歉。
②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不是出于报复,是不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是胜利,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③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不仅两国,而且是世界。我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每一个生命都是宝贵的。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④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地与自己相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⑤我和我的部属在执行原子弹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⑥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
22. 在②段中作者说要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偏见,这个“事实”、“偏见”各是什么?请简要回答。(4分)
“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第③段中,“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这样一个问题”指什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④段首句“如果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真相”是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后几段中,作者多次说“不为战争的残酷性而骄傲而欢乐”、“没有感到高兴”、“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等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写作(50分)
26. 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要求:
(1)文体不限。
(2)要写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套写。
(3)字数不少于600字。
(4)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文题一:
狐狸想钻进一个葡萄园,无奈洞口太小,只好把自己饿瘦,才钻进了园子。在饱尝了鲜美的葡萄后,却发现自己又胖得钻不出去,只好再饿上几天,才得以离开,因而有人嘲笑狐狸:饿瘦了进去,又饿瘦了出来,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这只狐狸吃过了葡萄,也就获得了一种体验,拥有了葡萄香甜滋味的记忆和经验。
体验无法从别人的传授中获得,它有赖于生命的真实的经历。生活中,我们的经历有欢乐有痛苦,有成功有失败,但不论结果如何,这些体验都给我们以启示,都在丰富着我们的人生,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请以“体验”为话题,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
学会_____________
请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 1. 略
2. (1)阑珊 (2)揆 度 (3)魁梧 (4)阔绰
3. 谕��喻 抱��报辨��辩 移��逸
4. C
5. (1)指自己和母亲之间不能沟通、交流
(2)指我和母亲之间发生的冲突
6. (1)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大家熟练掌握了使用电脑的技术。
(2)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所缺乏的,不是聪明的才智,而是刻苦努力的精神。
7. 秋色人似画中游
8.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悠然见南山 (3)醉翁之意不在酒
(4)生于忧患 (5)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6)舍生取义
二. (一)9. (1)湿透 (2)吸而饮
10. 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居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啊。
11. 用泉水煮茶喝的人,端起酒杯唱歌的人,穿着艳装骑驴的人。
(二)12.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轼
13. D 14. A
15. (1)政治 周公 召公 (2)军事 方叔 召虎
三. (一)16. (1)认为化妆非常简单,不需要聪明才智。
(2)了解了化妆的最高境界,改变初衷,刮目相看。
(3)赞叹化妆师富有智慧。
(4)向化妆师起立,表达内心的敬意。
17. 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欣赏艺术、多思考、对生活乐观、对生活有信心、心地善良、关怀别人、自爱而有尊严。
18. 人不应该只在表面上下功夫,更应该注重内在气质的培养,要通过各种方式使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起来,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更加灿烂。
(二)19. 为了生存,人类必须从自私的心态中解放出来,保护好和自己共同生存于一个地球的各种野生动植物,和它们和睦相处。
20. 列数字 举例子
21. 因为人类自诩是高等动物,是世界的主宰,认为自己可以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此就盲目地毁林垦荒、愚昧地狩猎、饕餮的贪婪,致使一批又一批野生动植物死于非命。
(三)22.“偏见”: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事实”: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出于报复
23. 战争很残酷,使双方死了很多人。
24. 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侵略了中国等几个亚洲国家,轰炸了珍珠港,发动了太平洋战争,致使被侵略国家死亡惨重。
25. 作者虽然轰炸了长崎,从而结束了战争,但他是一个和平主义者,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希望世界各国都能够和平相处,而这也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目标,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