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语文试卷 - 初中语文中考试卷 - 正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题解

2014-5-11 0:07:30下载本试卷

中考文言文专题题解

                 

(一)中考考点:

 1、音:能顺畅地朗读文言课文,语意停顿正确。

 2、义:理解、掌握文言课文中实词的含义和常见虚词(之、其、为、则、于、而、以、焉等)在文中的用法。

 3、句子:理解并翻译文言课文中的句子。

 4、整体感知:理解文言课文段、篇的基本内容,概括中心意思,并能简要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及其现实意义。

(二)中考题例:

 [考题一]:

阅读《曹刿论战》(节选)完成问题:

十年,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间问:“何以战之?”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肉食者谋之,又何焉。   间:

(2)小惠未,民弗从也。   

(3)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

(4)小信未孚,神弗也。    福:

(5)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

(6)衣食所安,弗敢也。    专:

(7)公将之          鼓:

2、下列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弗敢也             弗敢也       

A.      B.

  而山不增            其利三世矣

肉食者             必以

   C.              D.

先帝不以臣卑          愿陛下亲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译:         

(2)战则请从。          译:         

(3)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译: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         

4、根据文段回答:

(1)文章中表明曹刿“请见”原因的句子是什么?

(2)曹刿认为此次作战的先决条件是:          

(3)文中“忠之属也”具体指的是:           

(4)曹刿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上文略作分析。

(5)《曹刿论战》一文生动刻画了曹刿这一人物形象,其乡人劝阻曹刿请见鲁庄公的侧面衬托了曹刿的      ,而鲁庄公关于“何以战”的回答又反衬曹刿的        。(以上考题综合02年安徽省镇江市与03年河北省中考阅读题)

解题思路:

1、词语解释是了解文意的基础。

(1)“间”读jiān,参与的意思。

(2)“徧”通“遍”,解释遍及、普遍。

(3)“可以”,是“可”与“以”的连用,“可”解释“可以”,“以”解释“凭借”,与今天的“可以”词义不同。

(4)“福”词义发生变化,从名词变为动词,解释“赐福”。

(5)“狱”,解释为“案件”,不是今天的监狱。

(6)“专“,独自专有。

(7)“鼓”,动词,击鼓。

试题中加点词,以通假字、古今词义变化,词的用法发生变化,多义词为主,大部分是实词,在课文中均有注解。

 2、与第1题不同的是,从本课扩大到其它的课文,通过比较解不同用法,巩固知识,A句中的“加”是虚夸,而“山不加增”中的“加”解释“更”。C句中“鄙”一个解释为“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另一个解释为“出身鄙野。”卑鄙“,今义指言语、行为恶劣;D“信”,一解释为“信实”,即对神说实话,另一解释为“信任”,而B句中“专”,均解释“独自专有”,故第2题的正确答案是B。

 3、译句:

(1)(这只是)小信用,未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

(2)(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3)做官掌权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这件事呢?

(4)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案情,一定要根据实际案情慎重处理。

 4、本语段是本篇课文的重点段,首先论的是曹刿为什么要拜见鲁庄公?通过曹刿与乡人的对话,告诉读者曹刿是一个有远谋的爱国者。然后,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论“何以战”,鲁庄公身居高位,提出了“衣食所安,必以欲”“牺牲玉帛,必以信”,均遭到曹刿的否定,而只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为曹刿肯定,足见此道理的重要。“小大之狱,”指的是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也要判断是非分明,合乎情理。这是“忠”,尽职于民。曹刿看来,民心得失关系着战争的胜负。一场对话,足见鲁庄公“鄙”,“未能远谋”,而曹刿的“远谋”。论“战”,首先着眼于政治上的准备,即人心的向背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贵的见解,了解该话的主要内容,就可完成以下各题,答案为:(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小大之狱,虽不察,必以情。(3)曹刿有爱国心与责任感,主动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参战;(4) 爱国  远谋

[考题二]:

       春 夜  喜 雨

    如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二两句以拟人的手法写春雨及时而降,“知”字用得极妙,把春雨写活了。

B.三、四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细腻地写出了春雨轻柔无声的特点。

C.五、六句以“江船火独明”反衬“野径云俱黑”写出了乌云密布,雨意正浓的景物特点。

D.最后两句实写作者所看到的雨后清晨美景;锦官城内到处盛开着湿漉漉,沉甸甸的鲜花。

  2、借助想像描写雨后景色的语句是:

  3、从视觉角度描写雨中江村夜景的诗句是:

  4、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请你再写出一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以上考题综合2002年北京西城市、朝阳区、天津市、陕西省、山西省有关考题)

 解题思路:

  1、诗歌的赏析是多角度,有的从语言方面、有的从表达方面、有的从内容方面、也有的从思想感情方面。“春雨贵如油”故“雨”为“好雨”,因“雨”而“喜”,春雨绵绵,带着柔情,洒在大地上滋润着万物,无声无影。眼前的实景是漆黑的夜晚,只见江畔船上的灯火在闪亮,诗人发挥想象力,一场好雨,让这锦官城的鲜花更红艳湿润。故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D。

  2、诗人从夜“喜”到“晓”看,从“野径”到“锦官城”,天亮了,雨止了,天放睛了,诗人发挥了想象力,进行描写。答案是: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因为是“春雨细无声”,所以听觉就难以表现,只能从触觉、嗅觉、视觉等来描绘,所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火独明”正是视觉的标记,为什么不是第四联,因为此是写“晓看”是“虚写”,与题目要求不符。

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经常为人们所引用,它揭示了成功的思想工作的方法,它象征了辛勤的园丁的耕耘等,可谓寓味无穷。古文的哲理句是诗歌中的精华。本题答案有:春江水暖鸭先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考题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若天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同怀乡,忧谗畏饥,满目潇然,感极而悲者矣。

[乙]若天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桂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日星隐耀,山岳形    潜

(2)同怀方,忧谗畏饥。   去

(3)日出而林霏       开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水落而石出者。

 A.黑质白章   B.云归岩穴暝

C.学不思则罔   D.吾恂恂

 3、翻译句子: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4、对[乙]中内容分析错误的一项

  A.“日出而林霏开”是早晨之景。

B.“云归而岩穴暝”是傍晚之景。

C.“野芳发而幽香”是春天之景。

D.“水落而石出者”是秋天之景。

 5、甲乙两段文言文都是写景的名段,都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心情。

甲段写了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心情。

乙段写了     的景色,表达了作者

      心情。

 解题思路:

1、虚词:(1)潜:隐及;(2)去:离开;(3)开,这里是(雾气)散的意思。这些词语在课文中的注解都有翻译出来,根据翻译可以明确这些词的意义,常用词的解释是古文的阅读中的重点。

2、“而”字是一个常用的虚词,《醉翁亭记》共用25个“而”字,课后专门配有练习。“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递进、修饰、转折等关系。“而”字表示转折、递进关系时读重音,其余皆读轻音,先分析例句“水落”与“石出”两者之间是承接关系,A句“而”表并列,C句“而”表转折,D句“而”表修饰关系,只有“B”“云归”与“岩穴暝”构成的是承接关系,因此与例句相同的是B。

3、译文中的关键词是“芳”、“发”、“秀”这三个词分别解释为:“芳”香花;“发”,花开,写出了春花盛开的景色;“秀”是发芽滋长的意思,这里“秀”字写出了夏天山树秀美的神态。译句:野花开放而散发出清幽的秀气,美丽的树木枝繁叶茂一片浓阴。

4、阅读乙段,该段主要内容是描写朝暮及山间四时之景色,按照时间顺序,抓住景物之特点,风霜高洁,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落石出,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两者比较,所以错误的一项是D。

5、甲乙两段都是写景的名段,写景是为了抒情。甲段写的是“阴雨连绵”的景色,表达作者悲(悲伤、忧伤)的心情;乙段写的是朝暮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乐(喜悦、欢乐)的心情。

[考题四]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之夫,叩口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龄,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之一毛,其如土不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无以应。

   1、此文的体裁是   (小说、一般记叙文、神话、寓言),选自     

  2、在下面横线上填上原文(要求标点也正确)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北山愚公曰……。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汝心之  固:顽固       B 我之死 虽:即使

C 何而不平 苦:愁        D 惧其不也 已:已经

 4、下列加点词与“汝不惠”、“残年余力”、“山不加增”中的“之”、“以”、“而”意思依次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有  不物喜  既儿醒,大啼

B 医好治不病以为功  域民不封疆之界

 借第令毋斩,戌死者因十六七

C 久,目似瞑 可一战  我冠多髯者为东坡

D得心而寓之酒也 先帝不臣卑鄙 学时习之

5、晋人张湛对本文曾有“屈其理而服其志”(大意为:感到理亏,被愚公的志向折服)的评点,这一评点是针对下面哪一句话说的,选出正确的答案

( ) 

 A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B 甚矣,汝之不惠

 C 河曲智叟亡以应          D 北山愚公长息曰

  6、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7、文中愚公移山面临许多困难,如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请你再指出文中所表现的另外两项困难:          

                      

  8、站在今天的角度,就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以上考题综合01年昆明市、02年四川省、贵阳市、成都市中考试题。

解题思路:

  1、本题主要测验学生的文字知识掌握的情况。《愚公移山》它的体裁是寓言,寓言是属于简短的叙事作品,它通过假托的故事,以比喻的形式来说明抽象的道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通过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有效办法,会背、会写,还要掌握意思。本题填空的内容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不何?”同时还要注意填空句中的标点。特别是“其如土不何”,表达智叟的讥讽的语气。

  3、望文生义是词语解释中的大忌,A、C两词的解释与今义无多大区别,如选“B”则说话者已死,在此是表示假设的意思,与今天“虽然……但是”中的“虽然”不同,应选的答案是D,“已”解释“停止”,这与论语十则中的“学不可以已”意思相同。

  4、该题主要检测常用虚词的用法。首先应了解题目中的“之”、“以”、“而”的用法,它们在句中的意义分别是助词(无实在意义),凭借、连词表转折,根据题目要求应选答案是B。此类题目覆盖面大,涉及到虚词的多种用法,在教学中要多联系、多比较、多归纳。

  5、A、B皆为河曲智叟自以为“智”的表现,而D为愚公听完智叟话后的表现,因此针对“屈其理而服其志”只有C句符合。

  6、7两题皆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愚公虽年且九十,但不畏艰难险阻,面对“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的困难,不安现状,敢于改变现状,作风民主,办事谨慎,通过聚室而谋”商量对策,除了二山既高且大,愚公年老体弱,家里劳动力少等,还遇到另外两项困难是工具简陋、路途遥远。对课文内容教学时应仔细体会,且匆囫囵吞枣。尤其是故事性强的文章。

  8、解答本题是意义即古为今用,毛泽东曾引用愚公移山的故事,赞扬了愚公移山的精神,特别在今天建设四个现代化,用这种最原始的办法,不符合快速、高效的发展要求,可以采取择新居、修山路等比较简便易行的办法,但愚公移山表现出来的不怕苦和累,锲而不舍的做法,勇于向困难作斗争的精神,仍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古文中的积极的思想因素必须发掘,锻炼学生的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分析问题,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