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初中政治试卷 - 初中三年级政治试题 - 正文*

中考政治模拟测试题(三)

2014-5-11 0:25:44下载本试卷

中考政治模拟测试题(三)

一、选择题Ⅰ
1.19世纪,北美易洛魁人和澳大利亚土著人仍然保留着这样的习俗:一个人死后,他生前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就留在集体供他人使用。这意味着当时人们( )

A.在共同的劳动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
B.主要使用石制生产工具
C.使用的生产工具归集体所有
D.对消费品实行平均分配
2.下列属于生产关系内容的有( )
①原始社会末期个体劳动的出现②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③封建地租④资本家剥削工人⑤垄断组织的出现⑥“神舟”号载人飞船上天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②⑤⑥
3.下列对氏族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
B.其发展经历了父系氏族和母系氏族两个阶段
C.氏族是按血缘关系结成的集团
D.在氏族中,各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
4.古罗马是一个建筑大国,可罗马皇帝却宁愿用众多奴隶来搬运神殿的大柱,而不让使用机械。这表明( )
A.奴隶对生产劳动不感兴趣
B.奴隶不会使用先进的生产工具
C.先进生产工具不能提高生产效率
D.在奴隶社会末期,先进生产工具不能广泛地应用于生产
5.下列体现封建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实行精神统治的有( )
①君权神授②自由、平等、博爱③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④天下同姓一家亲⑤封建土地所有制⑥拜金主义⑦基督教⑧皇帝是“天”的化身
A.①③④⑦⑧
B.①②④⑥⑧
C.②③④⑤⑧
D.②⑤⑥⑦⑧
6.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是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这根“看不见的线”是指( )
A.资产阶级国家政权
B.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C.资本主义私有制
D.工人对资本家的人身依附关系
7.三个阶级社会的剥削特点依次是( )
A.赤裸裸的—隐蔽的—显而易见的
B.显而易见的—隐蔽的—赤裸裸的
C.隐蔽的—显而易见的—赤裸裸的
D.赤裸裸的—显而易见的—隐蔽的
8.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奴隶制、封建制生产关系最根本的区别在于( )
A.劳动者是否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受剥削的程度不同
C.私有制的形式不同
D.私有制的内容不同
9.下列反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事件是()
①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②1876年贝尔发明电话③1969年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成功④1946年第一部电子计算机问世⑤1997、1999年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
⑥1989年因特网出现⑦1996年“克隆”羊“多利”降生
A.①②③④
B.③④⑥⑦
C.②③④⑤
D.③④⑤⑥
10.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与以往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不同在于()
A.要消灭一切剥削关系和私有制度
B.是从旧社会内部产生的
C.是在旧的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产生的
D.要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建立
1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顽症,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
A.大量商品卖不出去,堆积如山,甚至人为销毁
B.生产相对过剩
C.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D.生产的盲目扩大与劳动人民购买力相对缩小的矛盾

12.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因为()
A.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剥削制度在我国(港澳台除外)已被消灭

B.剥削阶级的残余势力还存在,剥削阶级的思想影响还存在
C.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很大提高
D.我国的主要矛盾已发生了变化
13.“万木同春,小家富带动大家富;一心向上,口袋丰还须脑袋丰。”这幅对联的下联形象地说明()
A.精神文明建设比物质文明建设重要
B.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
C.两个文明建设相互决定,相互促进
D.两个文明建设相辅相成,必须协调发展
14.下列社会现象中,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原理的是()
①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②私有制的产生,氏族制度的瓦解③文字的出现
④垄断的出现⑤空想社会主义的出现⑥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⑦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④⑥⑧
C.③④⑤⑥⑦
D.②③⑤⑦⑧
15.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孔繁森式好干部、徐虎式好工人、徐洪刚式好战士、韩素云式好军嫂、邱娥国式好警察、谭彦式好法官……他们之所以成为时代的楷模,最主要是因为他们()
A.已经有了一定地位,不扎扎实实做好工作怕影响不好
B.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比一般人要过硬
C.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把自己投身到历史前进的大潮之中
D.懂得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还要履行义务
二、选择题Ⅱ
16.“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恩格斯的这句话说明()
A.摩擦生火发明以前,原始人还是动物
B.摩擦生火的发明,宣告了人类的诞生
C.摩擦生火的发明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D.摩擦生火的发明,对远古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17.关于阶级和国家的关系,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A.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会永远存在
B.国家是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产生的
C.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D.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阶级的工具
18.教材第40页金字塔状的封建等级图形象地说明,封建等级制度()
A.是维护地主阶级统治秩序的重要措施
B.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基础
C.是确定统治阶级内部权利和地位的标准和依据
D.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连
19.“这次革命给本阶级,给它所服务的那个阶级,给资产阶级做了很多事情,以至整个19世纪,即给予全人类以文明和文化的世纪,都是在法国革命的标志下度过的。”恩格斯这段话说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A.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把整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推到一个新阶段
C.标志着欧洲从旧的封建时代开始进入新的资本主义时代
D.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反封建斗争
2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我自己在物质生活方面很富有,在精神生活方面很贫乏。我们非常精确地到达到月球,但在地球上却陷入一片可怕的混乱中”。其中“我们非常精确地到达了月球”这句话反映了()
A.第一次科技革命
B.第二次科技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新科技革命
21.上题中,导致地球上“陷入一片可怕的混乱中”和尼克松“精神生活很贫乏”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
B.资本主义的三大社会矛盾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两次世界大战
22.阶级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点包括()
A.剥削阶级都靠剥削他人的劳动来发财致富
B.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的剥削都带有隐蔽性
C.劳动者都没有人身自由且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料
D.消费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剥削阶级的原则进行
23.阶级社会的相同点是()
A.都存在阶级和国家
B.社会的主要矛盾都是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
C.其产生、发展、灭亡都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

D.其发展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同时又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24.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
A.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
B.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
C.党和政府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D.由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25.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A.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
B.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内容
C.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
D.是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而提出的正确结论
26.“物质文明搞好了,精神文明就会自然而然地跟上去。”这一观点反映了()
A.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手硬、一手软
B.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C.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只要抓好物质文明就行了
D.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无关
27.为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共同发展,国家实施“西气东输”工程。这表明()
A.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平衡
B.“西气东输”既能促进西部地区的大开发,也有利于东西部共同富裕
C.自然资源是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D.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
28.“我们不仅要安排好当前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这表明我们必须()
A.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B.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的关系
C.认识到我们对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D.坚持保护资源和环境的基本国策
29.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重大差别有()
A.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B.生产资料所有制公有化程度不同
C.个人消费品分配原则不同
D.阶级斗争的范围和程度不同
30.《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之后,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保尔热”。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中央电视台重播了该电视剧。这一现象说明了()
A.时代需要保尔不畏艰难、顽强拼搏的创业精神
B.保尔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进程的客观需要
C.时代不同了,但保尔身处逆境、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过时
D.观念中仍存在着崇洋媚外的现象
三、辨别改错题
3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改正:
32.阶级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
改正:
33.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经历了垄断资本主义和自由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改正:
3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改正:
35.我们讲艰苦创业,除了包含物质消费方面的内容外,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精神。()
改正:

四、简答题
37.材料一:私有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材料二:阶级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阶级。
1)材料一中的“一定程度”指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一定程度”和“一定阶段”各指的是什么?

38.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记述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英格兰贵族萨特伦德夫人,在1814~1820年间用暴力强占了大片土地,划分成29个大牧场出租,使原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1.5万户农民被13万头绵羊赶走了。执行圈地任务的士兵与居民发生了激烈冲突,一位老妇因拒绝离开而被活活烧死在家中。
(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记述的这一事件叫什么?

(2)英国作家莫尔把这种现象称为什么?

(3)这一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它有何影响?

39.1998年夏秋,我国发生了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数百万军民顽强拼搏,团结奋斗,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响彻云宵的抗洪壮歌,取得了抗洪抢险斗争的决定性胜利。
运用初三《思想政治》有关知识回答抗洪的伟大胜利表明了什么?(至少列出三点)

五、辨析题
40.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处境和地位不会发生变化。

41.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制度就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六、论述题
42.材料一:我国西部包括10个省、市、自治区,与东部比较,西部地域辽阔,多为高原、山地和荒漠化地区,生态环境差,生产力水平低,经济文化落后。
材料二:在北京召开的西部地区开发会议上,朱总理强调,各部门、各地区要站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上来,不失时机地推动西部大开发。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东南部的开发建设,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大批有识之士南下创业,为我国东南部的发展建设作出了贡献。现在,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又出现了“孔雀西飞”的现象,新一批有识之士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响应祖国号召,纷纷赴西部创业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2)根据上述三个材料,谈谈如何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3)根据材料三,结合初三第五课知识,谈谈“孔雀西飞”创业对你的启示。

43.材料一:西北到江淮,华夏大地经历了多次沙尘暴的洗礼。在北京,几十米开外的建筑物,看上去隐隐约约,街上行人多以口罩、头巾蒙面,步履维艰。在江苏,全省连续几天沙尘遮天蔽日,其中南京等地还普降泥雨。
材料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和毁林垦荒、过度放牧等人为因素的影响,我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正以年均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目前全国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17.6%。与此相关,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发生次数由60年代的8次上升到至今的20多次,且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每年因风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西北五省区1996年财政收入的3倍。
阅读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知识,以《由风沙肆虐想到的》为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表达准确,字数400字左右。

参 考 答 案

一、选择题Ⅰ
1.C2.B3.B4.D5.A6.C7.D8.A9.B10.A11.C12.A13.D14.B15.C
二、选择题Ⅱ
16.D17.BCD18.ACD19.BD20.CD21.C22.AD23.ABCD24.ABCD25.ABCD26.AC27.AB28.ABCD29.ABC30.ABC
三、辨别改错题
31.×(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表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32.×(阶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各种集团。)
33.×(资本主义发展到当代,经历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34.×(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四、简答题
36.(1)山、水、日。
(2)我国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和巴比伦的楔形文字。
(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的生产经验和自然知识更好地得到传播、继承和积累,为科学文化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条件。(或文字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37.(1)指金属工具的出现,个体劳动取代共同劳动。
(2)“一定程度”指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
一定阶段”指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私有制的产生,贫富分化,采用最野蛮的强制方法剥削战俘的劳动果实。(任答一点即可)
38.(1)叫“圈地运动”。
(2)“羊吃人”的运动。
(3)“圈地运动”实际上是用暴力将农民与土地相分离的历史过程,是资本家获得大批雇佣劳动者的主要方式。
它不仅将土地集中到新贵族和资本家手中,更重要的是形成了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劳动者,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迅速发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39.(1)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这是我们事业能够经受风险考验、顺利达到目标最可靠的保证。
(2)我们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保护资源和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4)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钢铁长城。

一、(回答:“人类要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等均可。)
五、辨析题
40.认为在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地位不会发生改变是正确的,但认为无产阶级的处境不会发生变化则是错误的。
(1)①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始终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工人始终要靠出卖劳动力为生。②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减轻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反而加重了对工人的剥削。③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剥削关系。因此,无产阶级始终处于受雇佣受剥削的地位。
(2)①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资本家主要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来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因此,工人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劳动条件恶劣,工资水平较低,工人的处境较差。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当代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工资和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劳动条件有所改善,实行福利制度使工人生活有了一定保障,一些企业推行股票资本经营方式,使一部分工人拥有少量股票成了“股东”。因此,无产阶级的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或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处境是经常发生变化的,在经济发展状况好时,工人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但在经济危机、工人失业时,又处于悲惨的境地。)
41.(1)判断一种社会制度是否进步的主要标准,是看这种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2)原始社会虽然没有剥削压迫,但其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不是先进的社会制度。
(3)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虽然有剥削、压迫,但在开始时都曾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先进的,可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们最终阻碍了生产力发展,成为落后的社会制度。
(4)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是目前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制度。未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适应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人类理想的社会制度。
(5)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六、论述题
42.(1)①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需要。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西部生产力水平低,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西部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②是实现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需要。西部大部分地区经济落后,人民生活相对贫困。实施西部大开发,可以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③是实现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理想的需要。我国各族人民在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有实施西部大开发,才能促进西部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变西部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逐步实现共同理想。
(还可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巩固国防等方面回答)
(2)①西部地区生产力水平低,经济落后,因此,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②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差,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防治污染,保持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
③西部地区科技文化落后,应实施科教兴国(省、市、区)战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积极引进人才,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使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首要因素。
(其他: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等亦可)
(3)①我们要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祖国命运联系起来。②要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完成时代所赋予的崇高使命。
③要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施展才干,作出成绩。
④我们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随时准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43.思路提示:
(1)风沙肆虐的原因:①自然因素。如北京地区长期持续干旱,气温偏高,土壤表面干燥、松软;冷空气和温带气旋活动频繁,大风天多,等等。②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等,造成植被减少,沙漠化面积扩大,人们环保意识差,只顾眼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
2)风沙肆虐的危害:
适宜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缩小;环境形势日趋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身体健康;给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
(3)治理风沙肆虐的对策:
加强法制建设,增强人们的环保观念,依法保护、治理环境;继续抓好“三北”防护林建设,保护好现有植被,搞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大力植树种草,建立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发挥国家政策机制的作用,增强绿化意识;运用科技手段监测、治理生态环境;加大环保宣传力度。
说明:从原因、危害、对策三方面论述或围绕一点深入论述均可。
(注:五、六两大题及四大题最后一题可作开放性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