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级地理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卷
地 理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
间60分钟。
第I卷 (选择题 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说明图1含义的是( )
图1
A.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地月系
B.①地月系②银河系③河外星系④太阳系
C.①太阳系②总星系③河外星系④银河系
D.①地月系②总星系③银河系④太阳系
2.地球具有生命的外部原因是( )
A.在太阳系中位置适中,具有适宜的温度。
B.地球的质量、体积适中,具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层。
C.具有丰富的液态水,为生命的形成和进化创造条件。
D.处于比较稳定和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3.下列有关黑子和耀斑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耀斑的爆发密切相关。
B.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耀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D.黑子变化具有周期性,周期为10年。
4.图二为在某极点上空看到的半球图,下列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二表示以南极点为中心的经纬网图。B.图中A点的地理纬度是23°26′S
C.A在B的东南方向 D.A比B的自转角速度稍大
5.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B.7月初公转线速度较快。
C.公转角速度在全球各地相等。 D.公转角速度在一年中无变化。
6.北半球每年从春分日到秋分日,太阳直射点:( )
A.一直向南移 B.一直向北移
C.先向南移后又向北移 D.先向北移后又向南移
7.有关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上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正午太阳高度就纬度分布而言,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降低
C.正午太阳高度就季节变化而言,赤道以北的纬度,每年6月22日前后达最大值,12月22日前后达最小值
D.南北回归线上,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8.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
A.每天重合一次 B.在二分日重合
C.在二至日重合 D.不确定
9.6月22日这一天,下列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
A.莫斯科 B.悉尼
C.新加坡 D.广州
10.下列四幅图河床剖面示意图中,正确反映甲河平面示意图中沿EF断面的是( )
(甲河在北半球)
图三
读12月22日太阳光照图(图五)回答11题
图五
11.A地的时间是( )
A.12月22日2时 B.12月23日2时
C.12月21日2时 D.12月22日23时
12.下列四幅图中(空白部分表示白昼,斜线部分表示黑夜,小圆圈表示极圈),太阳直射点纬度位置大致相同的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3.下列地区,太阳能资源最贫乏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江淮地区 D.四川盆地
14.我国某地有一口井,一年中只有一天太阳直射井底,该地位于( )
A.北纬200 B.赤道上 C.北回归线上 D.南回归线上
下面图1表示世界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据此回答以下15—17题。
15.位于热带气候区的地点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16.位于南半球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7.位于地中海气候区的地点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①
18.关于图2-1中空气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空气上升是因为气压高
B.③处气压较④处高,所以空气下沉
C.⑥处气温高、气压低,空气下沉补充
D.④处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
19.关于大气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B.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南侧是信风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形成的 D.极地东风的实际风向是东北风
20.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是天气变化重要角色的物质是( )
A.二氧化碳和臭氧 B.氩和氖 C.水汽和杂质 D.氮和氧
21.既影响风向、又影响风速的是下列中的 ( )
A.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
C.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22.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运动的原动力是地转偏向力 B.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冷热不均
C.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 D.大气运动的形式指大气水平运动
23.下图为“北半球理想等压线图”,图中的风向箭头代号正确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4、下列图示的四种情况,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
![]() |
25.引发酸雨、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污染物依次是( )
A.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氟氯烃 B.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氟氯烃
C.二氧化碳、氟氯烃、二氧化硫 D.氟氯烃、二氧化碳、二氧化硫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26.下图是二分二至日地球光照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列问题(12分):
图八
(1)此日太阳直射的纬线是_________。
(2)这一天的日期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前后,节气是________。
(3)图中AB是_________线。
(4)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出现最大值的地区范围是_________,这一天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是___________,这一天以后北半球的白昼将变_______。
(5)图中C、D二地各是几点钟?昼长分别为几小时?
时间:C_______,D________;昼长:C_________,D_________。
(6)这一天赤道和北纬40°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是多少度?赤道________,北纬40°__________。
27.读下面“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图”,回答:(23分)
|
(1)图中A表示_______作用,其强弱与_____________有关。受其影响,白天时气温偏______。
(2)B表示__________,它是____________的直接热源。
(3)C表示__________作用,受其影响很小的太阳辐射是_________,说明C作用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4)D表示__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能改变_____________。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大气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5)在大气的A、C、D三种作用中,______使白天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
(6)近地面大气从______(填写字母)获得热量后,又以__________________形式把热量还给_______,从而起到了__________________作用。因此,晴朗的夜晚比多云的夜晚气温______。
(7)用学过的知识解释青藏高原上的地理现象:
①太阳辐射强而气温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昼夜温差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不仅_______了白天的最高气温,而且_______了夜晚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28.读下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5分)
|
(1)图中A、B、C、D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
(2)图中①、②两处就气流运动状况而言,分别称为_______、_________。
(3)天气系统①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是_______。
(4)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A、B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图中M、N两条线附近,将可能出现锋面的是______,且为______(冷或暖)锋。该锋过境时,一般常出现_____________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