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一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问卷

2014-5-11 0:34:23下载本试卷

高一地理第二学期期中考试问卷

                  

一、单项选择题(1-30每题1分,31-40每题2分,共50分)

1.法国地中海沿岸和我国新疆都出产葡萄,与下列因素最密切的是

A.盆地地形    B.充足的灌溉水源   C.传统的精耕细作   D.特殊的气候

2.服务业的区位主要指向

 A.工业集聚区  B.交通枢纽  C.消费市场  D.大城市

3.右图所示的工业地域联系反映的是

A.生产协作

B.商贸联系

C.运输联系

D.技术和信息联系

4.关于乳畜业、种植园农业、大牧场放牧业、商品谷物农业的共性是    

A.区位优势条件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B.基础条件是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c.生产规模大,但商品率低      D.均属商品农业、密集农业                                                                                                                                       

据报道,天津市政府决定将原有的1万亩水稻田改种玉米和小麦。据此回答5-6题。

5.天津市政府作出农业调整决策的原因是               

A.华北地区居民习惯吃面食,大米销售有困难  

B.水稻产量低于小麦、玉米,经济效益差

C.华北地区缺水日益严重,而种水稻需水量过多 

D.种植水稻需喷洒农药,会给环境造成污染

6.这项农业调整决策

A.符合“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原则

B.充分考虑了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

C.说明市场的需求量对农业生产的种类和产量影响最大

D.说明对食物的偏好是影响农作物品种选择的最关键性因素

7.农业生产地域分工的主要标志是

 A.高度的机械化生产        B.各地区农业的商品化生产

 C.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D.生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8.下列三种自然灾害或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逐级因果关系的是

 A.寒潮、霜冻、盐碱化           B.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

C.酸雨、臭氧层破坏、杀伤性紫外线透入   D.森林减少、温室效应、海平面升高

9.衡量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的基本标志是

A.生物数量  B.生物活动范围  C.森林面积   D. 物种数量

10.杭州西湖作为一种类型的湿地,目前最具价值的是

 A.提供丰富的水产品    B.防止杭州遭受洪水的危害

 C.提供宝贵的旅游资源   D.为城市居民提供水源

11.下列古人言论中体现“人定胜天”思想的是

 A.“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

 B.“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C.“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D.“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12.按市场指向型、劳动力指向型、动力指向型、原料指向型顺序排列的一组工厂是

A.印刷厂、洗衣机厂、火力发电厂、家具厂

B.印刷厂、精密仪器厂、电镀厂、飞机制造厂

 C.皮革厂、水果罐头厂、钢铁厂、普通服装厂

 D.啤酒厂、电子装配厂、炼铝厂、甘蔗制糖厂

13.下列城市的兴衰,与京沪铁路的修建有密切关系的是 ①苏州 ②石家庄 ③郑州 ④扬州

A.①②  B.①④   C.③④    D.②③

14.北京王府井商业步行街具有 ①商品贸易功能 ②旅游功能 ③休闲功能 ④文化娱乐功能

A.①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5.我国南方城市布局的一般规律是

 A.沿河设城   B.沿海设城   C.沿公路干线设城    D.沿铁路线设城

最近我国决定在部分城市率先推广使用乙醇汽油即在现有汽油中混入一定比例的乙醇,可以降低汽油的消耗,节省外汇。据此回答16-17题。

16.使用乙醇代替汽油的前途广阔,其原因是

A.乙醇属再生能源,汽油属非可再生能源    B.乙醇是一次能源,石油是二次能源

C.乙醇可以改变石油的成分,提高能源利用率  D.汽油价格太高

17.使用乙醇代替汽油所产生的影响是

A.降低大气环境污染            B.推进汽车工业的发展

C.延长汽车的使用时间           D.加快我国乙醇工业的发展

某河畔有一座农场,一进农场,映入眼帘的是面积不大的耕地,荡漾着碧波的鱼池,令人悦目的森林,牛和羊成群的牧场,以及各种各样的加工厂,它们相辅相成,互为利用。农田为牲畜提供饲料,牲畜为农田提供肥料,森林保持水土,河池润泽草木。据此回答以下18-21题:

18.上述农场发展的模式是

A.能量密集型农业    B.生态农业    C.立体农业    D.传统自然农业

19.解决该农场居民生活燃料的最理想措施是

  A.从场外购进煤炭或石油   B.砍伐森林或利用秸杆做燃料

C.建立火力发电厂      D.利用牲畜粪便、作物秸杆和植物枯枝落叶等制取沼气

20.对照上述农业发展模式可知,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的南方丘陵地区出现的“以粮为纲,全面砍光;开山种粮,越种越荒”的状况,其原因在于

 A.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B.当地的地带性土壤——红壤比较贫瘠

C.季风气候影响,水量不稳    D.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济

21.我国西北地区发展畜牧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是

 
 A.增加单位面积草场载畜量  B.积极建设人工草场

C.开垦草原,发展耕作业    D.靠天养畜

22.关于右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发电厂的燃料中有炼油厂的废气  

B.该模式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C.该模式既有利可图,又减少了环境污染       

D.水资源的消耗增加

23.下列有关区域空间分布形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农业、工业表现为面状    B.城市、工业表现为点状

 C.商业、交通表现为线状    D.农业、商业表现为点状

右图表示某区域四个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构成情况,读图后回答24~26题。

24.由图判断,区域工业化程度最低的阶段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5.根据图中信息推断,四个阶段中城市化

水平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6.按照区域发展演进的一般规律,该区域空间

结构的变化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②④③①

C.④③①②  D.③④②①

27.1989年,亚太地区建立了亚太经合组织;1993年,欧共体12国宣告欧洲联盟诞生;1994年,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表明

 A.世界形势的总体趋势走向缓和  B.区域经济一体化正在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所谓“红色荒漠”,是指土地退化后红壤等红色土层裸露的现象。据此回答第28~30题:

28.“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水蚀作用  B.沉积作用  C. 风蚀作用  D.风化作用

29.“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A.环境污染  B.过度放牧  C.开山取石  D. 滥伐森林

30.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先做好的工作是

 A.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被覆盖率   B.彻底退耕还林

 C.加强综合开发           D.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下图为“我国西北某类农业区的分布示意图”,请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回答31~33题。

31.该类农业区所在的地形属于

A.山麓冲积扇   B.河流沿岸平原   C.河边滩地    D.河口三角洲

32.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较,该类农业区的农业生产其主要的优势,你认为是

A.热量充足    B.太阳辐射强   C.水资源丰富    D.土壤肥沃

33.该类农业区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你认为主要是

A.水土流失严重              B.地面坍塌现象较为普遍

C.土地的荒漠化威胁            D.河流泛滥和污染问题

读我国北方某地区的部分资料,回答34~35题。

年份

森林覆盖率(%)

耕地面积(KM2

年降水量(mm)

气温年较差(℃)

河流含沙量(%)

粮食平均亩产(kg)

粮食总产量(亿kg)

1985

19

333

520

38

10

205

1.025

1995

10

478

450

42

35

135

0.975

34.上述资料表明,导致该地区近十年来粮食平均亩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A.退耕还牧的面积增大           B.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C.气候发生异常,出现水旱灾害      D.人口增长过快

35.目前,该地区生态环境的主要问题

  A.水土流失严重              B.风沙危害严重

  C.大陆性气候减弱           D.光照条件变差

区位指数是综合了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交通、能源、劳力、经济、科技、政府管理等多项自然、社会指标的量化参数。读“我国区位指数分布图”,回答36—38题:

36.关于图中区位指数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区位指数由南部向北部递减

B.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区位指数较高的主要原因是资源丰富

C.乙地区区位指数小于10的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

D.丙地区区位指数较低,其主要原因是交通落后

37.图中区位指数10—20的省级行政区中,正确的一组是

A.广西、云南、河南       B.甘肃、西藏、重庆

C.陕西、宁夏、山东       D.山西、陕西、云南

38.甲地区的区位指数大于40,其优势主要表现在:①交通便利 ②资源丰富

③老工业基地基础好  ④科技水平高,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传统经济是由“资源—产品—污染物排放”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循环经济倡导的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据此回答39-40题:

39.在循环经济模式下,可能产生下列哪种生产方式

 A.全球化生产  B.信息化生产  C.集聚生产  D.清洁生产

40.不符合从传统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的行为是

A.政府制定相关的法规,加强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环境监督管理

B.消费者选用环保产品,减少废弃物

C.市区大量建设垃圾发电厂,化害为利

D.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和减少浪费

二、综合题(5 ,共50分)

41、下图是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规划图,请读图分析回答:(17分)

(1)该图农业基地如果种植经济作物可种植(  )

  A、甘蔗    B、甜菜    C、水稻    D、棉花

(2)图中规划的该城市北部的果园用地可种植(  )

  A、香蕉   B、苹果   C、柑橘    D、椰子

(3)计划在①②③④⑤中选择合适位置建下列工业基地或工厂,请在工业基地或工厂后面的横线上写出相应序号。饮料工业基地    ,钢铁工业基地    ,面包厂    。(6分)

(4)图中原有农业基地布局中,有一处明显不合理,请找出来,并说明理由。(3分)

(5)该市已达到75万人口,河流下游沿海有封闭性海湾,市区大量含磷洗涤剂的使用和排放会造成海湾出现什么生态问题?试分析原因。(3分)

(6)据图简要列举电子工业基地选择此地的有利条件。(3分)

42.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路线图”,回答下列问题:(18分)

(1)图中A、B(B1、B2、B3)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   工程和    工程。

(2)A工程主线西起     (盆地)的轮南,东至     (城市)。自西向东经过了我国地形的        级阶梯。

(3)C河所在的区域可开发的新能源有     。B1工程以     形式来输送能源。

(4)图中B3调运的能源主要是水电,该能源在这一区域十分丰富的原因是:

  ①                   ②                      

(5)我国西部地区土地辽阔,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制约西部经济发展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A.风沙危害严重    B.农业基础薄弱  C.水资源短缺    D.资金、技术、人才匮乏

(6)简述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对东、西部地区的意义。(6分)

43、绿洲的发展有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两种可能,请将下面两幅图中的字母填写在对应的括号上(每个字母限填一次)。(6分)

(1)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  )   (2)季节河下游径流量减少……(  ) 

(3)提供粪肥…………………………(  )   (4)农耕区地下水水位上升……(  )

(5)土壤盐渍化 ……………………(  )   (6)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

(7)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   (8)森林涵养水源………………(  )

(9)地下径流…………………………(  )   (10)提高耕地的质量 …………(  )

(11)喂养牛羊 ………………………(  )   (12)增加粮食产量 ……………(  )

44案例探究  重金属污染,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隐形杀手”。1953年日本发生过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就是由工业污染造成了重金属物质汞(甲基汞)在鱼体内积累,人长期食用被污染的鱼后中毒而致的……我们日常所使用的普通干电池中,含有汞、锰、镉、铅、锌等重金属物质,废电池丢弃后,这些重金属会污染环境……按每人每月使用一节干电池的保守计算,杭州市区每年就产生2000万节废电池,合约300吨,其中约含1800千克的汞和汞化合物。(9分)

探究1:干电池被丢弃污染环境后,重金属是如何进行迁移富集,进入人体的?

请在下列环节后的括号内填上所对应的字母。(4分)

土 壤………………(  )

地下水………………(  )                

植 物………………(  )

畜 禽………………(  )

探究2: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要解决上述问题,首先要对生活垃圾进行     投放;由专门部门回收后,再从环境角度出发进行      处理。同时,可以进行废物利用。(2分)

探究3:人们为什么称重金属污染为“隐形杀手”?(3分)

高一地理答卷

座位号

文本框: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1×302×10=50)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二、非选择题(50分)

41.(1)   (2)      (3)                  

(4)                                  

(5)                                   

(6)                                  

42.(1)           (2)                     

(3)              

(4)                             (5)   

(6)                                 

                                   

                                     

43.(1)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  ) (2)季节河下游径流量减少……(  )
(3)提供粪肥…………………………(  )  (4)农耕区地下水水位上升……(  )
(5)土壤盐渍化 ……………………(  )  (6)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
(7)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  )  (8)森林涵养水源………………(  )
(9)地下径流  ………………………(  )  (10)提高耕地的质量 …………(  )
(11)喂养牛羊 ………………………(  )  (12)增加粮食产量 ……………(  )

45.(1)                         

(2)              

(3)                                  

                                     

                                      

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地理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答案

D

C

A

D

C

A

B

D

D

C

B

D

B

D

A

题号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A

A

B

D

A

B

D

B

C

A

D

B

A

D

C

题号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答案

A

B

C

B

A

C

D

B

D

C

41、(1)A (2) C  (每空1分) (3)⑤ ③①  (每空2分)

(4)乳牛场(1分)  应布置在交通便捷的公路边上并接近消费市场(2分)

(5)赤潮(1分)  含N、P等有机物排入港湾,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2分)

(6)靠近公路、飞机场,交通便捷;高等院校附近,科技力量雄厚(3分)

42、(1)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 (2)塔里木盆地 上海  二 三 (3)太阳能或地热能  火电

(4)本区域降水丰富,水量大;第二、三级阶梯交界,落差大(以上每空1分) (5)D (2分)

(6)(共6分)对东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1分)改善能源消费结构;(1分)改善大气环境质量;(1分)减轻铁路运输压力;(1分)(任意答对3个即可得分) 对西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1分)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1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1分)

43、(每空0.5分)

(1)乱铲草皮、砍伐胡杨林     T      (2)季节河下游径流量减少   H 

(3)提供粪肥           G     (4)农耕区地下水水位上升   S 

(5)土壤盐渍化         M      (6)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N 

(7)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腐殖质 A     (8)森林涵养水源      E 

(9)地下径流           F     (10)提高耕地的质量    C 

(11)喂养牛羊           D      (12)增加粮食产量     B

44、(1)A B C  D  (每空1分) (2)分类 无公害 (每空1分)

 (3)重金属污染可通过食物链不断富集、传递,最后到达人体,并在人体内积聚。当人体内的重金属达到一定量以后,就会损害人的肌体、危害人的健康乃至生命。这个过程十分缓慢,不易被人发觉。但到发觉时,往往已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重金属污染被称为“隐形杀手”(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