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高中地理试卷 - 高中一年级地理试题 - 正文*

高一地理必修1学分认定试卷

2014-5-11 0:34:23下载本试卷

高一地理必修1学分认定试卷

一、选择题

1.我国东部地区夏季盛行

 A西北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东北风

2.导致中生代末期恐龙灭绝的原因,最可能是

 A生物进化  B环境污染  C环境变迁  D陆地消失

读塔里木盆地示意右图。回答3—5题。

3.我国的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而同纬度的东部地区则森林茂密。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

 A垂直分异规律

 B地方性分异规律

 C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4.图示地区有非常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太阳能、风能,其中属于非可再生的是

 A石油、天然气  B天然气、太阳能

 C太阳能、风能  D天然气、风能

5.修建图中的铁路时,需要克服的主要不利因素是

 A大风沙暴  B高寒缺氧  C地震火山  D山高谷深

6.下列太阳光照侧视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中,能正确表示北半球夏至日昼夜状况的是

7.读1860~2002年全球平均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1860年~1900年气温变化最小 B 1860年~1920年全球平均气温较低

C 1920年~1940年气温持续上升 D 1980年以来,寒冷与炎热交替

8.2006年7月10日凌晨2:00(北京时间),杭州球迷准时收看了德国世界杯冠亚军决赛的实况直播。请问:伦敦的球迷应该在当地几点钟准时收看这场球赛 

A. 7月9日18:00        B. 7月10日10:00

C. 7月9日20:00        D. 7月10日18:00

9.主要由大气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B.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C.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D.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是明亮的

10.“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的是地域分异规律中的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C.垂直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11.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  B.地球表面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C.世界各地昼夜交替现象 D、世界各地季节的变化

12、形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3、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出一定的

A.有序性和普遍性 B.复杂性和整体性 C.有序性和重复性  D.整体性和重复性

2006年2月17日上午9时,在菲律宾莱特岛发生特大泥石流并造成巨大人员伤亡。气象和地质专家分析认为,引发灾害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当地近两周来连续降雨,雨水浸满岩石的裂隙,造成岩土松懈和不稳定,最终酿成惨剧。二是由于莱特岛居民盗伐林木、私自挖矿等行为屡禁不止,使得当地许多山区几乎成为“秃山”,加剧了水土流失现象。三是在泥石流发生前1小时,当地曾发生了里氏4级以下的轻微地震。回答14—15题。

14、发生这次泥石流灾害的最直接诱因是

A.植被破坏   B.轻微地震   C.连续降雨   D.岩层破碎

15、根据莱特岛的自然条件,人们要防治泥石流灾害继续发生的最根本措施是

A.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当地森林覆盖率   B.禁止采矿,停止对岩体的破坏

C.将居民点迁移到安全的平原地带  D.做好地震监测工作,提高地震预报水平

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回答16~17题: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目前的黄赤交角是66°34′

B、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C、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

D、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

17、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无大气环流现象      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18.下列地区地壳最厚处在

A.华北平原    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D.塔里木盆地

19.人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他的  (   )

A.左前方 B.右前方 C.左后方 D.右后方

20.下图中属冷锋过镜的曲线是(    )

21.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带谱图中,位于北半球亚热带山地的是 (  ) 

读大气环流图,完成22—23题

22.图示环流中,甲地是

A.赤道低压              B.副热带高压

C.副极地低压             D.极地高压

23.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示环流中,左侧为中纬环流,右侧属于高纬环流

B.乙气流为信风,丙气流为盛行西风

C.丁地高气压是由于动力作用形成的

D.若为北半球,乙地气流的运动方向是从东北向西南运动

24.下列天气现象与天气系统相对应的是

                

①          ②          ③        ④

A.我国北方“秋高气爽”的好天气——① B.北方夏季的暴雨——②

C.南部沿海地区夏秋季节的台风——③  D.长江流域的梅雨——④

25、当全球各地的日期均为5月1日时,“北京时间”为5月1日几点

 A、8点   B、12点   C、20点   D、24点

26、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太平洋西部边缘深海沟的形成是由于

 A、两个大洋板块碰撞形成的   B、两个大陆扳块碰撞形成的

 C、两个板块张裂形成的      D、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

树木年轮是气候变化的历史证据。读某地树木年轮示意图,回答27~29题。

27.该地近百年气候的变化是

  A.寒冷——温暖——寒冷交替变化

  B.温暖——寒冷——温暖交替变化

  C.暖干——暖湿——暖干交替变化           

  D.湿冷——干冷——湿冷交替变化

28.引起其气候周期变化的因子最可能是

  A.人类不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  B.黄赤交角的变化

  C.太阳活动的周年变化      D.人类不断破坏森林

29.在M时期,该地最可能出现的自然现象是

  A.雪线上升   B.暖冬频繁   C.海平面下降   D.河流水灾常年发生

读自然环境某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完成30~31题。

30.若该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箭头②可能表示

A.地表径流   B.地下径流   C.大气降水    D.蒸发

31.若该图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代表沉积岩,则①表示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外力作用   D.地壳运动

32、读“北京市某年3月8日和3月9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3月9日白天与黑夜的气温都比3月8日低 B、3月8日是晴天,3月9日是阴天

C、3月8日云层较厚   D、大气不一定具有保温效应

环状珊瑚礁岛组成的岛国,国土总面积26平方千米,海拔最高点是4.5米,人口约11000人。2002年图瓦卢已举国移民新西兰据此,回答33—34题

33、海风吹起的波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推测该岛国海浪侵蚀最严重的方位 (  )

A.东南B.东北C.西北 D.西南

34、导致图瓦卢举国移民新西兰的根本原因是

A、该国位于台风盛行的海域B、发达国家在该国海域附近不断进行核试验

C、该国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地带,地震活动频繁

D、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释放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温室效应”加剧,海平面上升

35、下列关于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叙述不正确的有

A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 

B、山岳地区交通线路应选址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C、在山岳地区修建交能线路时,往往需要迂回前进 

D在山岳地区修建交能干线,技术难度高但成本低

读右面“循环运动模式图”,回答第36-38题。

36、若该模式图表示“热力环流示意图”,则图中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值相比较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乙>丙>甲>丁       D.丙>丁>乙>甲

37、若该模式图表示“海滨地区海陆风示意图”,图中甲地为陆地,乙地为海洋,则图中所示情况是

A.夜里的海风  B.夜里的陆风  C.白天的海风  D.白天的陆风

38、若该模式图表示“中纬大气环流示意图”,甲纬度大于乙,则甲处代表的气压带为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

39、蒸汽机的出现标志着世界能源进入

A.木柴时代  B.煤炭时代  C.石油时代   D.核能时代

40、人们要特别重视河流上、中游地区植被的恢复、保护以及水土流失的治理,是因为

A.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对其他地区的自然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B.水土流失给河流中上游带来的危害最大  

C.因为河流中上游地区发生洪涝灾害的可能性最大

D.河流中上游一般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风沙危害严重

二、综合题

41.(10分)读下面的日照图,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反映的是北半球         (节气)日的日照情况。

(2)此时地球公转到       (远、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变    (快、慢)。

(3)图示这天广州的昼夜状况是_ ____,这天过后广州的白昼开始______(增长、缩短)。

42、读右面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⑴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     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

⑵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近似于__________________

(A: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⑶ 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而同纬度的 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                        

⑷自然带③分布于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气候区。

43、读某地储油构造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8分)

(1)按褶皱的基本形态划分,该储油构造属于            

该地质构造在外力侵蚀严重的地区常形成      地形(山峰、山谷)。

(2)在储集层,由于石油、天然气和地下水三者比重差异而产生的分异规律是:

①   层是          

                   

  (3)图中的储油构造经过一段时间开采,出油量会逐渐减少,这时采用向油井中注水的办法,原因是                                 

(4)岩层a形成时期的地质环境是:(   )

A、沉积作用为主    B、火山喷发    C、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D、风化作用为主

44、图中P1P2P3表示三条数值不同的等值线,箭头表示A点处的风向。完成下列要求:(7分)

(1)此天气气流位于南、北半球中    半球。图中反映的是    (高空或近地面)的情况。

(2)此系统从气压看属于    中心,从气流运动状况看属      。     

(3)若图上的冷、暖锋随气旋的运动而移动,那么A地将经历    (冷锋或暖锋)天气过程。(4)如果图中的冷、暖锋面活动均引起降水,那么主要雨区将出现在甲、乙、丙、丁四区域中     

45.根据下列材料回答。(7分)

  材料一:2003年6~7月,我国淮河流域遭受了前所未遇的水灾,200万公顷农田受到威胁,被水围困人口达210万,倒塌房屋15万间,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逾180亿元。

  材料二:淮河流域图

(1)淮河流域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和       。

 (2)试从以下三方面分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①气候:         ;

②地形:         ;

  ③水系:         。

 (3)沟通我国南北方的内河运输干线A是     。这条水运干线随着我国    工程东线的实施,将发挥新的作用。